陈情表教学实录(收集4篇)

来源:

陈情表教学实录篇1

师: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

(此处老师声请并貌,投入朗诵,强烈的感染了在座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颇有韩军老师朗诵《大堰河》之风度)

师: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让我们回到今天。一起我们学过《出师表》,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生: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师: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四十有(you是第四声)四。

师:臣少(四声)多疾病。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矜(jin)悯愚诚。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欲奉昭奔驰....实为狼狈。”

师:“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未曾废离)

生:为了打动皇帝。

师: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有很大的波折。

师: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

生:

师:李密: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讨论意思)

师:一个九岁的残弱孩童,在年迈祖母的拉扯下一天天长大。他每次出门,祖母都要牵挂着他。她的容貌为孙儿而衰老,她的....在夕阳的余辉中,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这样的画面大家都能看到吗?

生:能。

师:那么晋武帝也能够看到。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我不同意。

生:我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师: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女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是可以都解决的。

师:再请两个皇帝说说现在道理分析之后,你会答应他了吗?

生:现在我同意了,因为他的话有情有理。

生:我本来是同意的。现在我当然更加支持他了。

师: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师:文章有很多词语成为今天的成语,例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我们在读了文章之后,写一篇《我读〈陈情表〉》。

总体评价: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基本功扎实,能够进行非常有表现力的朗诵,极富感染力;善于点拨,循循善诱;课堂语言洗练。问题是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对一部分背景的介绍放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这样更容易理解“陈情”的处境,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另外,在课堂下课铃响过之后,应该立刻结束课堂,而没有必要把自己事先准备所有内容都讲解完。再者,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了些,表演意识太强,应该纠正,应该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人地位上。

陈情表教学实录篇2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自己动脑、动手尝试,学生们对词语的意义了解得更加清晰,对工具书的使用也更加熟练;学习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词语及意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难解字词如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附:板书

陈情表

李密

陈情于事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教学实录篇3

师:同学们,这节课先听我一段说书。(学生一阵骚动,来了精神)

师:(用黑板擦清脆地敲一下讲台桌面)话说当年刘备欲匡扶汉室,任用贤才,诸葛亮功盖三分,一世英名,可是刘阿斗还是一滩扶不上墙的泥,最终做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安乐公”;想当年,曹操一代枭雄,在赤壁横槊赋诗,高唱《短歌行》的时候,没有想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后代曹奂乖乖地禅让了帝位。如今只有孙皓在江东苟延残喘,司马炎一统天下的局面指日可待。

这时,司马炎在后宫徘徊,正在为一件事烦恼。为了减轻灭吴的压力,他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任用蜀国旧臣,笼络人心,也借此瓦解吴国朝臣抗击晋国的决心。可是,竟有一个李密(生笑),胆大妄为,多次下诏仍不赴任,还写来什么《陈情表》。今天,我倒要看看在朝廷上他怎么说,看他有几个脑袋!(众生情趣浓烈)

师:今天,我就当一次皇帝吧,你们都是李密。(众生哗然)你们要说服我,我最后会准奏,否则我不会准许你“愿乞终养”的。哪个李密先来呀?(生笑)

生:(鞠躬行礼)启奏陛下……(生笑)

师:我是现代皇帝,(生笑)我们进行平等对话,不必行礼。

生:我因为命运不好,……(下面是大略全文翻译,师未阻止,以疏通文字)

师:你把奏章说了一遍,说得很好。可我今天感冒(生笑),听得不大明白。有哪位李密说的更明白、清晰些吗?

生:皇上呀,我的命好苦!出生不久父亲过世,后来母亲改嫁,是我的祖母抚养了我!我从小体弱多病,九岁不能走路,是我的祖母把我拉扯大!我的家里没什么人,祖母已经老迈,疾病缠身,叫谁去照顾我的祖母呢?皇上,你开恩吧,我确实不能走远啊!(有点激动)

师:你说得挺感人的,可我不会马上答应你。

生:皇上,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前朝有个大将夏侯憞,在战场上一只眼珠被箭射中,他大叫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拔出箭来,然后摘下眼珠,吃下肚去。这就是中国人的“孝”吧!你也主张“以孝治天下”,我不是在按照你说的去做吗?(生笑)

师:是呀,长期战乱,老百姓渴望太平,有个好的社会秩序,应该提倡孝道啊。

生:如果我去做官了,就不能尽孝道,一个不孝的人,能做好官吗?

师:你说的有道理,可这不是李密的观点。(生笑)

师:李密呀,你们祖孙相依为命,一个恩重如山,一个孝道可嘉。我快被你说动了。(生笑)可我这个皇帝对你不好吗?

生:不是不好。我是个地位低微的人,太守推举我做孝廉,刺史又推举我做秀才;你又多次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太子洗马。你对我皇恩浩荡,我应该去上任的。可是我祖母的病越来越重了。皇上你说我怎么办呀!(生笑)我进退两难,我还是不做官了吧?

师:你口口声声说你祖母,你总不能不把“我”放在眼里吧。

生:皇上,你听我讲一件事吧!战国时有个赵太后,不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触龙问寒问暖,用儿女之情说服了她。这样一个犟老太婆(生笑),也能被情所动。你是个皇帝,应该有这个肚量吧!你也应该知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啊!

师:我也有个故事,(生笑)战国时有个名字叫石奢的人,楚昭王任命他做“理道”的官职,在上任的路上,有个人追杀他,石奢回头一看,是他的父亲,于是他长叹一声:“不侍奉父母就不孝,不效力于皇上就不忠。”于是拔剑自杀了。你李密孝情动人,可在道理上你讲不通,你只好出来做官,否则你就仿效石奢吧!

(幻灯片:《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

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要杀一个孝子,让天下人怨恨你吗?

师:(不为所动)你要用李密的观点说服我。(生沉默)

生:我知道了。(生笑)我先尽孝再尽忠吧。我祖母已经九十六岁,留下的时日不多了,我服侍祖母的时间不长。我才四十四岁,等我祖母去世后,我愿肝脑涂地,报答你的恩情。你就让我服侍祖母吧!

生:我代表我的祖母谢谢你了!(生笑)

师:“先尽孝再尽忠”还是能说得过去的。我体谅你的一片孝情,也知道你的'内心矛盾。可是我还有一个疑问。你曾在蜀国当过郎中和尚书郎,你现在不出来做官,是不是“忠臣不侍二主”呀?你们这些书生,不是要讲究名节吗?

生:不是的。我的奏章上已经写了,我“少侍伪朝,历职郎暑,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我只求仕途通达,没有这么清高。

师:找得对,是这个句子。(生笑)我还有一个疑问,你可以把祖母带在身边照顾呀?

生:“但以刘日簿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生:我出外做官,祖母随我长途跋涉,对她的病是雪上加霜。何况如果我公务在身,就不能一心二用呀。

师:我没有疑问了。你和祖母相依为命,你要报答养育之恩,孝情彰显;你对我也一片诚心,忠心可鉴。“先尽忠后尽孝”,言之有理。“愿乞终养”的请求合情合理。准奏!(众生鼓掌)

师:同学们,“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李密虽然不是孝敬父母,可是他对祖母的感情比对父母的感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冒着杀头的罪名,屡次违抗圣旨,一篇《陈情表》言之凿凿,情理兼备,感人至深。难怪古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我们对古人的“孝”也应该有个深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练习五。

(学生阅读练习中的有关资料,教师不断答疑)

师:我们重点看这一段。

(幻灯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教师重点翻译阐释这段文字)

师:“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忠孝两全,是传统美德之一,是真正的“士之孝”。可是古人往往忠孝不能两全,而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李密以“先尽孝后尽忠”说服了晋武帝,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另一方面,李密是蜀国旧臣,他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因此他实际上也保住了自己的名节。

生:老师,我不同意保持名节的说法,李密后来还是去做官的。

师:哦,好。课后同学们可以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找一些资料,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是合情合理的就行。

陈情表教学实录篇4

课前预习指导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学习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表现“孤苦”之情。找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第三段。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第四段。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结论: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1.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夙道闵凶

2.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辞不就职

3.提出以孝治国之大理。愿乞终养

4.表明尽忠尽节之诚心。尽忠日长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革。

附:板书陈情于事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3.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