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6篇)
来源: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学习能力
“素养”主要是指个人的修养,其中包括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力才干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有特定内容。本文主要将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作为研究的主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开展教学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心素养”教学的内涵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众多教育学者各执己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指出,素养并不是单指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注重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应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满足个体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促进个体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进而促使其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核心素养”比“能力”的含义更广泛。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从多个层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之后,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后,获得英语学科相应的知识、观念、品质和技能等。教师培养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时,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内容:
1.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人在思维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形象反映出个体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特点。思维品质实质上是人对理论概念知识的分析、分类和推断,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概括,进而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并形成多元化思维方式。
2.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强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效拓宽自身学习的渠道,并能不断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实质上是辅助学生激发自身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实时调整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而实施计划性学习,并在一段时期后对自身制定的学习方案进行评价,进而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通过语言的听、说、读、写方式来了解和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与语感,使学生掌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对信息的传达,进而促进人与人的正常交流和沟通。目前,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语言,在当代能使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践
1.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这些目标为导向来设计教学方案。笔者认为有效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能丰富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来选择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自习和阅读等时间,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的英语书籍进行阅读,并辅助学生理清当中思维和对象间存在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现今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英语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将上述的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2
关键词:备课;课标;教材;学生;核心素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我们关注“教什么”到关注学生“会什么”,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再到“什么知识最有力量”,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场所,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的目标。本文从高中政治备课的角度,谈谈如何渗透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备课标,夯实文化基础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在新的形势下,要转变备课思想,变备知识为备知识、备能力、备价值目标。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灵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通过备课标,能够把握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基本理念。
通过读目标,增强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目标意识。
通过读实施建议,提高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操作能力。
在教学《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一内容时,本人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课教育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看视频《春节回家》,体会春节文化对中华民族和每个中华儿女的重要性,感受春节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针对教学目标,本人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任务:参与课堂讨论“互联网会使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还是增添活力”,运用相关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生活中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并找出《文化生活》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精巧设计教学案例,关注人文积淀和情怀,既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崇尚真知、尊重事实、评判质疑和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备教材,蕴涵自主发展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标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说明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要依托和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并适度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主体价值关系,提高核心素养。本人在备教材时,咬定核心素养不放松,尽力创设一些思维量大且易于挖掘的教学情境,强化思维训练和思维拓展,活化课堂。
《文化生活》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材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而言并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如果将教材内容切入生活,从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从民族节日看民族文化、感悟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等角度选取实例,谈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分析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我心中的道德模范,我是一名志愿者等,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钻研相关法律、民俗、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搜集、整合、展示资料的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价值与情怀。提升了学生在乐学善学、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备学生,贯彻社会参与
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水平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一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现状、过去和未来,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起点、知识和能力素养入手,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
二是多途径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态度和观念的养成。
三是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了解他们成长的内因和外因。每个学生的内部世界与他人生活与学习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备课时,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多设计环节,让“学困生”敢于走上讲台,感受课堂学习生态,提升素养。
在备学生环节,要多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刻的亲身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领悟人生道理,有利于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社会担当,深化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政治课堂上得到培养和升华。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备课渗透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能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培养学生成为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ThomasL.Good,JereE.Brophy著.陶志琼译.透视课堂(第十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美术是一门将视觉形象通过有技巧的绘画技术将之以二维或三维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学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会更容易形成空间意识和形象意识,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想象并构思整个过程和图像,创作出蕴含自己个性、情感、意图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将美术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美术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素养,创造过程蕴含了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理解认知
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阻碍了他们观察现实世界。高中美术教学是唤起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兴趣,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术表达中慢慢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实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审美能力的影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审美往往会出现差异。此外,仅仅停留在审美欣赏阶段是不够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审美和欣赏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尝试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3.促进学生全面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段的美术教学,其更像是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归纳。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美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部分高中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开展美术教学的意义。实际上,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通过了解,能够形成对美术形象完整、系统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美。同时,美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介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学会尊重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理解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与艺术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角度赏析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美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美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与途径。艺术感知是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关键,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对世界艺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尊重、理解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2.文化理解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审美情趣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使其在审美中修身养性,体会艺术的美。审美中的“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因为每件美术作品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因此,审美建立在“审”识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把握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校通过对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认识、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学生表达自身构思和联想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理解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学会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发挥创作想象。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以及实践,明确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创意实践的产生基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完成对想象和联想的现实化转变,化虚为实。这也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术体验为基础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其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以美术体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体验中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美术作品鉴赏的情境,多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户外教学活动,春暖花开之季、落叶纷飞之时都是开展户外绘画学习活动的良好时机。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走访适合户外学习的地方,提前通知学生和学校,第二天带领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户外写生。高中生的纪律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不同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呈现在画纸上。同时,这种体验式教学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美术课堂。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教辅材料,在课堂上分析、鉴赏不同国家美术作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然后大胆创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学生要在鉴赏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打开眼界,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了解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成果。在第2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与塞尚的《静物》,比较两幅作品,从色彩和图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学生需要分组再一次观察蒙克《呐喊》、马蒂斯《舞蹈》等作品,从作品流派、内容、特点等方面赏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差异并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之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3.教师引领,以课堂为重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课堂是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收集、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并形成能够体现自身创意的创作方法。这种欣赏、激发、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课堂重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发现不同时代文化的闪光点,如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奴隶社会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现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成果,进而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领略民间美术中各异的风土人情,对民族艺术文化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感悟[2]。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赏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多元的艺术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让学生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美、评价美。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美,认识到美术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语
高中是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意的最佳表现阶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高中美术课程是富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意、想象结合的绝佳途径。艺术创造需要新鲜的活力,文化理解与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教师要将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让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探讨美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祺.新课改下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7):20.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4
一、核心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技能更广,它不仅仅有能力上的要求,还包括品德上的要求。
二、作文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1.作文教学现状。
在关于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讨论中,一些教师指出,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在M行课程改革,但高考的指挥棒功能依然强劲,只不过是旧的指挥棒换成了新的指挥棒,甚至有人认为只要考试还在,核心素养就只是一纸空文。由于时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指导都是“请君入瓮型”,三段论盛行后便成了令人生厌的模式化高考体,导致很多高中生写作模式化倾向严重,有很多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维僵化,作文内容空洞,分析问题不透彻。
2.核心素养与作文写作的关系。
广东省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有关负责人根据去年广东考生在作文方面出现的问题,提醒广大教师:“思维训练很重要,审题需要有思维能力。”由近几年的作文写作要求来看,材料作文已成为作文写作趋势,尤其是这两年尤其注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这就要求考生能看懂作文材料内容并理解含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作文写作不仅是积累一些名篇名句及典型事例那么简单,作文质量的优劣反映出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言为心声,素养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就水平不同。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了,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好文章,反之则无法写出好文章。
三、核心素养是衡量作文写作的标准
1.核心素养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的基础素养,是其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其基本品格、修养及能力,它的意义在于指导、引领、辐射作文教学,是确保作文写作中万变不离其宗的“DNA”,它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2.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考作文分为两个等级,分别从基础和发展提出要求。发展等级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深刻;(2)丰富;(3)有文采;(4)有创新。核心素养包括的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正是高考作文要求学生必备的素养。因此,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了,就有了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透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应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责任心、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核心素养高的教师在举手投足之间能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感受。所以,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增强自身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文教学两分技巧,八分思想;两分课堂,八分课外。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阅读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启迪,提高其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5
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起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探索与研究。鲁子问提出:“一直以来英语学科关注方向多在于语言学习,未来应更关心学生素养的养成。就教师角度而言,建构核心素养的中心是从重言传到重身教。”王蔷认为:“英语学习使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程晓堂、赵思奇指出,“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之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梳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修订中的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吸收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批判接受外国文化,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沟通。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与英语学习过程紧密相关,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学习能力体现在对学习能始终保持较高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进行合理学习。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与发展自身能力
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养。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不能只以语言能力和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而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目标。英语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转变观念,改变局限于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修订中的英语新课标明确,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课堂教育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要以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延伸,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互交流,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英语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6
关键词:“双基教学”“三维目标”知识核心素养
一、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时代变迁与当代困境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打下怎样的基础,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无法绕过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着重视“双基教学”的传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传统的形成深受苏联的影响,二战后的苏联,扫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改革“让学生拥有科技发展的基础知识”,重视“工艺学校和职业训练”,“随着苏联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1]。我国建国初期同苏联二战后面临相同的国情,“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双基教学理论,是新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成功实践探索的理论结晶,是在中国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薄弱的国情下,提出、发展并切实使中国教育质量得到迅速而有效提高的教学理论”[2]。“双基教学”对于完成建国初期的扫盲任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符合建国初期师资水平不高的现状,因为“双基教学”从技术层面更容易操作,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并且也较容易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在当时以及到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总体来说,“三维目标”是对“双基教学”的一种超越,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基础应该包括三个维度的目标,“三维目标”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基础教育的“基础”不能局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优秀的思想品德,通过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情感态度等来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然而,“三维目标”与“双基教学”的相同点在于,“三维目标”也仍然是立足于课程本身、基于学科和教材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情感态度等。
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对核心素养的强调,其根本的变化在于基础教育开始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怎样的“基础”,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素养包含了人成其为人的一切。那么,就基础教育而言,应提炼出哪些素养作为学生应对未来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这些都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诉求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并且也是国际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从国际教育的经验中审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前国际社会很关注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列举了影响力较大的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目的在于从国际教育的经验中审视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的项目研究[3]。经合组织提出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自主行动”和“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4]。OECD的项目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注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包括语言表达、应用新技术、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
欧盟主张用“核心素养”取代以“读、写、算”为核心的传统的基本能力。欧盟提出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在内的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展开。[5]从“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对比经合组织和欧盟的观点,如表1所示。
从三个维度,对比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可以看出二者对核心素养的界定都超越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都包括了学生在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不论是经合组织的三类九种核心素养,还是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都体现出了核心素养“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的特点[6]。因此,核心素养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培养的持续性及综合性的特点,使得核心素养在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实践层面的困境。由此,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仍然需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研究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实现的问题。
2.立足我国国情探索核心素养的内涵定位
核心素养构成人的发展,并且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涵会变得更加丰富。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个口号,它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密切相连。应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核心价值转变为解决问题和学会生存的技能。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过程仍然是注重知识的直接传授,这样教育简化成了单纯意义的教书而失去了教育本身丰富的内涵。由此,知识成了被人诟病的学习负担。那么,知识与核心素养、教书和育人之间体现着怎样的教育关系呢?“教育的意义则在于:人可以通过教育使没有经历的人获得关于它的体验。”[5]教育意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文化的传承,让学生获得关于知识的真实体验。因为知识本身积淀着人类优秀的历史与文明,同时构成着学生的素养养成与发展。“教书”教的从来都不只是书,而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对学生起着“育人”的功能。每一个知识的学习,绝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知识的内容,而是每一个知识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知识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意识品质的养成,包括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的理念进入基础教育,正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还原知识本身的核心价值与文明的质感。
三、核心素养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1.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毫无疑问离不开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抛开现有的课程去重新设置一门核心素养课程,它是一种贯穿于基础教育课程之中的理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丰富课程的内容。首先,学校要立足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调整丰富课程结构,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核心素养固然离不开学科素养,但是单一的学科无法独立承担起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需要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每一个学科中贯通起来;再次,现有课程要超越教材的局限,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让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从丰富的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处理好传统课程中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与现行的课程和教学紧密联系,由知识为本转向以素养为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理念的转向。聚焦核心素养,并不是要否定知识的价值,否定传统学科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意义,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的核心价值。因此知识教学仍然是课程的基本问题,一方面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形成课程;另一方面,关注知识的核心价值如何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的实施中,知识以教材的形式绝非是简单的再现,学生学习的目的更不是为了记住知识的内容,而是让知识内化为素养。
2.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核心素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却存在着一些挑战。教师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关注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书转向关注育人,从关注教学转向关注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直接经验到的是间接经验,是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原理和理论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接受这些概念是困难的,教师的专业体现在不是直接给学生呈现知识的概念本身,而是让学生有质感地感受到概念背后丰富生动的意义。因此知识的传递也绝非是教师递给学生就行。教师自身如果不能把握知识的核心价值,“以己昭昭,使人昭昭”,那么搞再多热闹的课程形式,核心素养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教师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是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知识,让这些知识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3.多元评价:学到了什么,教到了什么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难以由传统单一的考试测验的形式实现,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对学生是否养成核心素养以及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进行评价。核心素养包含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本身具有综合性、持续性、跨学科等特点。建立基于核心素B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在学生学习之初建立分阶段、分模块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通过教学实现学生何种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对核心素养的评价要转化为对学科素养的评价,有效利用学科素养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同时,要对核心素养进行量化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在某一个教育阶段之后,所形成的包括知识、技能在内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发展达到的基本水平的标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力求实现综合性、多元化。不管是OECD还是欧盟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均没有局限在对于单一学业成绩的监测,这给我国建构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借鉴。另外,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一方面,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通过全面而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考察,通过日常的评价、记录,以及问卷调查、量表、对学生以及家长的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定;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是素质的取样,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性操作以获得高的分数,考试内容应该注重设置情境化的问题考察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总之,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应该与现行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相结合,同时针对核心素养改进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全面综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1]VictoriaPogosian1RussianEducationalPolicy:TwoDifferentEras.ITALIANJOURNALOFSOCIOLOGYOFEDUCATION,1,2012.
[2]邵光华,顾泠沅.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3]DefinitionandSelectionofCompetencies:TheoreticalandConceptualFoundations).DeSeCo.,Jun.25,2003.Thedefinitionandselectionofkeycompetencies:ExecutiveSummary.Fromhttp:///dataoecd/47/61/35070367.pdf.)
[4]KeyCompetenciesforaSuccessfulLifeandaWell-FunctioningSociety.
[5]The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Recommendation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of18December2006onKeyCompetencesforLifelongLearning[J].OfficialJournaloftheEuropeanUnion,2009(8).
[6]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07).

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整理6篇)
- 阅0温暖六年级作文范文篇1在某一个夜晚里,我和妈妈摇着小船驶向滨海那边的大船上去休息。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只有我还在床上睡觉。我只能听见妈妈的嘴里咕哝着什.....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关于真诚的作文收集范文整理(9篇)
- 阅0关于真诚的作文通用篇1真诚也就是真心诚恳,不说谎,表里如一的意思。人人都喜欢真诚的人,而讨厌虚伪的人,我也不例外。但有人认为真诚是绝对的,不管对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

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党员工作总结范文
- 阅0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党员工作总结范文篇1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工作生活转眼接近尾声,××年在繁忙的工作中已然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在领导的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以党员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