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6篇)
来源:网络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1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学行为,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效能的效果。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国千年劳动智慧的凝结,需在教育领域发挥功效和作用。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指引师生修身养性和乐观面对困境,更有效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教育工作者需对茶文化的育人价值给予积极肯定,采用适合和可行的方式,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根据旅游领域发展趋势、学生职业目标定位等,从不同维度和角度思考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问题。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以茶文化为抓手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工作,制定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认知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案。
1茶文化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1.1基于深刻的茶思想和茶精神为素质教育赋能
茶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可发挥显著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将优质的茶文化元素合理渗透到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改善学生对既往教学内容的刻板印象,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利用茶事活动丰富教学模式,依托声影并茂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深度学习和知识探讨。教师应利用深刻的茶思想和茶精神对素质教育赋能,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丰富,培育出具备良好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劳育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进行多维考量,不拘泥于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需着重塑造学生价值,对旅游服务建立积极的认识,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文化。将茶文化元素多渠道的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以实现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目的。
1.2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
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价值观正确塑造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相较于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更加重要。教师应通过丰富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形式,实现多重的育人目标,即在有效培养学生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需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心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校若不能全面剥离学科课程独立开展价值教育,就应通过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如将茶文化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基于具有交叉性的课程内容,同时开展知识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3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塑造
学生对社会认知和行业服务理解受限于个体的思维品质。具备奉献精神的个体,更易于产生积极的服务意识。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责任认识的个体,会主动将个人理想实现对接到国家整体发展中。院校若想培育出对社会发展产生助力和服务精神的人才,就必须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进行塑造。教育工作者需将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作为培育时代需求人才的抓手,科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茶文化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发挥催化和启迪作用,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拓展和高品格的形成。因此,将茶文化应用于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逻辑框架
2.1符合教育对象认知基础的教学新思想
茶文化对人们思想升华和优良品质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从博大精神茶文化中获得新启示,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科学处理各教学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重满足学生趣味学习体验需求,设计可迎合他们学习习惯的教学形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基础,形成先进的教学新思想。基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根据教育现代化要求和行业人才结构,及时的完善自身的教学思想体系。缺乏趣味性和与时俱性教育教学,教学信息流通是单向和浅薄的。教师需形成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教学新思想,导向科学和现代的教
2.2可导向深度学习行为的教学新模式
旅游服务课程教学创新应有深度和广度,多层次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活动。教师需利用茶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和模式,构建可探讨、可深思、可延伸的高效课堂。教师应增强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娱乐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产生深度学习行为,对知识和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设计需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以保证学生深度和积极的参与其中。
2.3体现人文精神的专业化教育教学行为
茶文化中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启迪人们以辩证思想审视社会的多元性以及生活困境。针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的研究,教师需在教学行为上凸显人文属性,对学生负面情绪进行正确干扰,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谦和的处世思想。茶文化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需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关爱和尊重,而不再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和理论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需通过科学融入茶文化实现教育教学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
3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3.1以茶文化教育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
茶文化本身拥有的文化魅力可对学生追溯历史和学习传统文化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教师既要利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还需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作用,科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教师需使学生了解应用于旅游服务的礼仪是表达热情和积极服务态度的具体的行为体现,不应成为冰冷的职业习惯。教师应利用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谦恭有礼的品质,将其延伸至旅游服务行为中。教师需以茶文化教育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到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中。系统和科学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培育具备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2构建可实施跨越时空践行教育行动的教学模式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工作者需对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正确认识并加强理解。即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根据学生诉求和身心成长特点,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内容进行扩充,生成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突破时空限制的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新模式。依托远程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在课堂外学习旅游业转型和升级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标准建立深刻认识。基于传统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反馈和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难点、要点和疑点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直至内化吸收。此外,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结果,设计开放型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结成合作学习小组,结合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基础知识和现实行业发展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教师需以移动设备终端为工具,对学生的疑问和咨询信息予以有效反馈和处理。以网络为媒介,跨越时空的开展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培育出具备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3.3以史为鉴、以学生需求为参照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将茶历史、茶政和茶精神,科学融入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史为鉴,重视学生价值塑造和思维品质培养,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和丰富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可利用理论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深度学习旅游服务礼仪,以及既定行业发展理论知识和文化。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实践和应用理论知识,令他们对服务礼仪和客户意见处理建立正确的认识。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授课,构建集理论、探讨、互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愉悦和多样的学习体验。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利用有趣和深刻的茶文化元素对课堂教学赋能,有效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产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基于以史论史的课堂研究项目,引导学生从理论探究和行为实践两方面加强认知和理解。实现以史明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建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形成持续和自觉的学习行为。总而言之,教育工作者需对人才培养和既定领域人才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以市场需求和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为参照,对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基于茶文化,对原本课程内容进行丰富,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动态,通过将茶文化和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深度融合,协同开展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能获得科学引领。此外,教师需根据学生反馈和需求,科学的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无限延伸传统教学空间,从不同维度和渠道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且在旅游服务课程教学设计中合理融入技术要素和文化要素,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有趣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向辉.浅谈中职院校礼仪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22(20):129+128.
[2]郭江虹.高职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6):62.
[3]舒怡.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3):182-183.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2
1.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2.接听电话礼仪
语气平和,礼貌问候;认真倾听,真诚交流;
明晰内容,准确记录;灵活应答,干脆利落。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3.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4.介绍礼仪
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有两种:即为他人做介绍和自我介绍。
为他人做介绍时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指向被介绍人。掌握介绍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下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先将非官方人事介绍给官方人士;先将个人介绍给团体,如个人身份和地位明显高于团体,应将团体先介绍给个人。
自我介绍要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可以同时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时要把握分寸,既不过分自谦,也不夸大其词。
5.握手礼仪
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6.接送名片礼仪
名片的递送。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7.称呼礼仪
【姓名有别】
记住对方:是否重视的表现。
不出差错:不读错姓名,不写错姓名,不张冠李戴。
不宜滥用:不戏言接待对象的名字;不要借用接待对象的姓名。
【称呼有别】
称呼正规:称呼行政职务最正规
称呼技术职称:称呼具有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以示敬意。
称呼学术学位: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
称呼职业名称:不清楚以上信息时,如称呼老师、大夫等。
8.上下楼礼仪
上楼途中,宾客走在前面,这一来可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二来可以起到保护宾客的作用。
下楼时,为宾客的安全着想,应走在宾客的前面。
遇到特殊情况,亦可有所变通。如,让穿短裙的女士或不认识路者上楼时行进在前,即为不妥。
9.乘电梯礼仪
进入无人驾驶的电梯时,接待人员应首先进入,并负责开启电梯;
进入有人驾驶的电梯时,接待人员则应当最后进入。
离开电梯时,接待人员一般最后一个离开。(不过若是自己堵在门口,首先出去亦不为失礼。)
10.行进位次
并排行进,它讲究以右为上或居中为上。接待人员应当主动在并排走时走在外侧或两侧,而由外方来宾走在内侧或中央。
单行行进,它讲究居前为上,即应请外方来宾行进在前。但若外方来宾不认识道路,或路况状态不佳,则应当由接待人员在左前方引导。引导者在引路时应侧身面向被引导者,并在必要时提醒对方脚下留神。
11.乘坐车辆的位次
小车的座位,如有司机驾驶时,后排为上,前排为下,右尊左卑。
(以后排右侧为首尊,左侧次之,前座驾驶座右侧为末席)。
如果主人亲自驾驶,前排为上,后排为下,右尊左卑。
(以驾驶座右侧为首尊,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之间座为末席)。
接待团体客人时,以司机座后第一排为尊,后排次之。每排座位的尊卑,从右侧往左侧递减。
12.饮茶礼仪
【1】.公务接待时,一般由秘书或专职人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客人时,最好由本单位在场的最高职务者为客人上茶。
【2】.上茶顺序:先客人,后主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先上级,后下级。
如果来宾较多,且差别不大,宜采用以下四种顺序上茶:
(1)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及远上茶;
(2)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
(3)依照客人到来的先后顺序上茶;
(4)由饮用者自己取茶。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3
一缕茶香
送来远古的传说
那个采茶的女子
口衔远隔尘世的异香
踏着碧绿的晨露
倾尽一生的岁月风华
茶香散尽
清清的石街
你可曾听见殷殷的茶歌
飘过了红尘的又一春秋
茶是中华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权威、最具价值的部分。100多年前,中国茶叶曾经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和瓷器、丝绸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的各大名茶更是蜚声海外,誉满天下。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发现、利用野生茶树至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今产茶的几十个国家,其茶种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人的,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即是茶叶王国。
本期起“午后时光”将倾情推出“品茶”专栏,闻香茗,品茶道,与读者分享中国茶马古道的文化与历史,交流与茶相融的情与艺。
杯水之间
情义无限
以茶传情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待客一杯常在先”。中国向来就有“客来敬茶”之礼,无论是亲朋好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人们都习惯从一杯茶开始。从古代男女拜堂成亲到如今结婚仪式,首先要做的必是向父母敬上一杯茶,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我们常听到的“大礼不言”、“有情有义”都道出了杯水之间,情义无限的内涵,一杯茶水中包含着理解、认同、互敬、互爱,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表的感情,互饮一杯茶,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礼融情
一直以来,“茶缘”、“以茶会友”都充分展现出“礼仪之邦”——中国文化的谦恭和内敛。一份精致的茶礼,是品味的象征,传递的是至真的情义。
所谓予人金银不如予人健康、送人祝福,彼此更将情意融入礼尚往来之间。时值新年,更想到茶礼也是近年来文人儒商用来传情达意的心仪方式,或许正是因为集健康、品味、情义于一身,不难发现,茶以其深厚的中国情结与文化历史底蕴,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高端礼品市场,而茶礼以独特的茶雕工艺与文化包装,更具创意和艺术美感的形式,成为走亲访友贴心融情的最佳伴手礼。
特别推荐:羊楼洞老青茶
老青茶——属黑茶,是后发酵茶,能长久存,时间越久,口感越好越香甜,药理功效也更明显,是中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悠远的底蕴文化及越存越香的收藏价值非同寻常,造就了老青茶独特的市场魅力。
老青茶的保健功能
补充膳食营养:黑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
帮助消化,解油腻,使肠道无阻黑茶中富含咖啡因,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的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因的刺激,还可以增强胃液量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4
维吾尔族的民族习俗以《古兰经》为一切行为的准则,民间的礼仪习俗和规则也概莫能外。《古兰经》里,关于食物的详细阐述和分类、宗教的礼仪习俗、思想意识、信仰与文化生活等,对维吾尔族生活和民间习俗中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礼仪意识是在宗教教义的基础上产生、演变和发展的。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维吾尔族人从准备食物到进餐,讲究洁净,不能有任何污染。食品原料必须按照穆斯林的饮食标准可信、“合法”(hellal)的食品而准备。此外讲究饮食礼仪,注重对他人保持礼貌,进餐前、中、后都有一套完整的行为礼仪,餐具的使用、坐姿、饮用的方法都很讲究。在做客方面,这种礼仪表现更为明显,社会礼仪要求较严,文化层面内容丰富、教条较多。本文先从维吾尔族对食物的要求标准来讲解,再谈餐桌礼仪中的行为准则。
一、维吾尔族对饮食的分类
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对食物的选择不是盲目的,吃什么不吃什么,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饮食活动已成为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之间有所差异。自古以来,维吾尔族人民不仅从可食与不可食的角度观察食物,也对食物形成独特的鉴别方式。
维吾尔族的饮食范围按宗教规定的“清真”和“非清真”的观念分别。“清真”一词来源悠久,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给金陵礼拜诗所题的《至圣百子赞》中有“教名清真”一语,此后“清真”一词一般就指伊斯兰教。外国穆斯林把伊斯兰教食品称为“哈拉里”,Hallal是阿拉伯语,其真正词义“合法”,即符合伊斯兰教教条,用在饮食上则表示穆斯林可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但是,《古兰经》中也明文规定了非法食物。
(一)禁忌食物
猪、狗、熊、猴、驴、老鼠等动物类;虎、豹、狼、狮、猫、蛇等一切猛兽类和鹰、鹞、鹫、鸯等凶禽类;非正常宰杀的自死动物,诸如病死、毒死、撞死、压死、闷死、摔死、淹死的一切可食用动物;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以及非穆斯林所宰杀的一切可食用动物;所有血液,包括忌食动物的血液和被许可吃的动物的血;嗜吃粪便的牛、羊、骆驼、鸡等动物,除非使其禁吃粪便一段时间而改喂草料,方可宰杀。
(二)禁忌饮料
禁忌饮料包括:酒;血液;其肉不可食动物的奶,嗜食粪便的羊、牛、骆驼的奶;人奶(婴儿哺乳期除外)。
二、餐桌礼仪
饮食是一种具有一定文化色彩、与道德观念有一定联系的行为。饮食礼仪在每个民族生活习俗中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传统,并能表现人们的道德观、信仰和意识水平。维吾尔族将饮食习惯认为一种神圣、严肃的事,注重这方面的礼仪。维吾尔族是非常热情好客的,严格遵守道德礼仪。
(一)饮餐期间的礼仪
对人的礼仪:先让长辈、年老的或者这个家庭有尊贵的男士让座在上席,而且这位男士坐之前其他人都要站着。他坐好了,按年龄大小顺序,男士优先,女士候等的原则坐。在餐桌上年长开口时,年轻人不得说话或者不能插嘴抢话,不然被认为失礼。
1.维吾尔族人进食时必须铺布“达斯特汗”(大桌布),然后围绕着它供餐。桌布无论在饭桌上或者在大坑上都要展开所有部位,周围的人坐姿不能踩着或者碰桌布;坐式不能太靠近餐桌或者不能太往后,太靠近是不礼貌的表现;太往后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主人以为此聚餐不太理想。
2.食物顺序是:首先端上囊、瓜果、干果、甜食、果酱之类,并倒茶;先是一盘煮好的肉,其次是各种主食饭。
3.倒茶方式:壶嘴紧挨着碗边慢到,避免茶面起沫;按照年龄大小顺序、男士优先、女士候等原则倒茶;端的时候用双手端不可单手端,而且手指不可碰碗内;端茶时稍微弯下腰。
4.维吾尔族主食较多是用手抓,因此进餐前洗手,或者将水壶和盆子(qilapqa)端到客人前面,一手抓盆子,另一手抓水壶为客人倒水洗手,对方洗完手不能甩手。
5.维吾尔族家里第一道饭必须是手抓羊肉,肉食在餐桌必须出现,这种肉是用水煮,然后将胡萝卜、土豆、皮牙子之类的菜为配菜做成,端的时候将熟好的肉从肉汤里取出来,并将配菜放在大盘里,吃肉序也是年长的男士先拿刀将肉放在一个囊上切。还有大人没有说开餐之前,小孩或者年轻人也得等。
6.在进餐时,务必用右手吃,不得用左手,因为在《圣训》里禁忌用左手进食。如果饭是大盘,几个人共同吃,那必须从朝自己的方向入手,慢慢吃,不能将筷子或勺子直接送到大盘正中间;吃饭时不能翻盘里的饭;不能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免得自己口中的饭渣会落在餐桌上,第一不卫生,第二不礼貌;不能朝着餐桌咳嗽,用手捂着再咳嗽,朝着没人的方向咳嗽。
7.若用手抓饭时,右手抓着饭,左手放在右手背下方护着右手,免得手里的饭落在地下;
不把讨厌或者过敏的食物放在碗里一边,不得把它放回原来的大盘里;不得用自己的筷子为别人夹菜,若需要他们自己夹或者专用的餐具来夹;不要将专用的公用餐具放在自己碗里或者嘴里。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得站着吃饭、不得躺着或者靠着某物吃饭;不得碰食物之外的东西,也不能抓身体的任何一部位。
(二)餐后的礼仪
1.饭后,主人一边体贴问客人要不要再为他们盛饭,一边倒茶。第二次开始主人端茶时,客人礼貌地将碗用双手捧着,茶倒满为止。
2.饭吃到七分饱,《圣训》里讲穆斯林吃饭必须吃到七分饱的状态”。客人喝茶时不能往茶具里吹气,但每个人务必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维吾尔族和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忌讳大吃大喝、浪费食物,用餐前要叮嘱主人自己的饭量。
3.若牙缝里有食物渣,必须刷牙或者漱口,避免牙缝里的饭入胃,民间认为这是不洁净之物。
4.若有人想走动,不得从人的正面走过,要从背后绕过;不能直视其他人吃饭的样子;不能其他人还没吃完就离开餐桌,务必等到所有人吃完饭才能起身。
5.客套地对待主人,赞美主人做的饭极好;讲一下天天有食吃,一生不愁吃穿、愿全家天天好聚,年年有丰收之类的关于饮食的祝福语。
6.主人客气地说:“伺候好诸位客人,若没能照顾周到请理解。”
7.主人不得在其他人面前与自己家人吵闹,不得用大声说话。
8若家里的客人起身要走主人必须送到门外。
三、餐具的使用
维吾尔族在饮食的餐具方面也非常讲究,要用精致的餐具来用饭,在餐桌上端筷子时不得出现单数的筷子,必须成双;喝茶的碗不能用餐,汤之类的饭用比茶碗大一点的碗,维吾尔语里每种碗都有称呼;不得使用金、银、铁之类的餐具,用陶瓷餐具;不得出现有裂印或者有污点的餐具,使用的餐具要完整无缺、干净。
四、饮食观念
维吾尔族天生就喜欢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古兰经》也强调人进食时放下所有事情,尽情享用饭食,无论生活富有或者贫穷,无论这顿饭是否如意,美味佳肴或者一个囊都要用知足和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不能说出一句不满意的话。
1.在餐桌上,维吾尔族厌恶挑食习惯,不能歧视别人做的饭菜。若肚子已经填饱可以礼貌推辞。维吾尔族最忌讳浪费事物,不得用脚踩踏任何食物,在民间有种说法若谁踩踏食物,会遭双目失明的恶报。
2.无论一碗粥或者大盘肉,进食前先邀请周围的人一起拱餐。若周围的人想尝尝,请将筷子或者勺子双手递过去,则不然,得到他人的允许再进食。
3.在餐桌上尽量避免说出不愉快的话题,关心周围的老小,让长辈的先动手,再为小的剩饭。不能议论他人吃的少或者多;在多人聚在一起的场合不能交头接耳说悄悄话,避免让身边的人尴尬。
4.若自己比别人晚到了,先礼貌地向主人道歉,再与其他人稍微弯下腰轻轻打招呼,找个边边的座位坐下,不要凑到其他人之间坐;别一进来就大笑呼唤,别为了一个个打招呼而让已经坐下的客人起身。
5.若一家人共餐,突然有客人到来,全家起身迎接客人并邀请客人与自己一起共餐,有什么就端出来与外来人一起共餐。餐桌上不得有醋意或者小气的心思。维吾尔族是心胸宽广的民族,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6.维吾尔族认为每个人的今生该吃多少粮食,该享用多少富贵或者遭何等的不幸都是真主在这个人出生前就为他安排好的,他人与自己一起享用自己的食物也是真主安排的。因此,无论一个人吃得多或少,或者在别处进餐,都在自己的范围内。
五、结语
对饮食方面的态度,不同国家在文化上有不同的表现。在法国,当精美的菜谱端到餐桌上时,敬意的沉默会笼罩所有客人,客人可以轻声地表达感叹,对食物毫不掩饰地赞美。而另一些国家,客人不仅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赞美,还用激动的声音与行动来强调这一赞美。阿拉伯客人在喝茶或咖啡时要喷喷有声,以此来表示满意,他们通常会喝不止一次,否则会令主人感到不愉快。日本人吃面条时的“呼噜”声,中国人吃骨头时的“喷喷”声,还有表示愉快的咂嘴声,都是为了取悦主人,表达喜庆的目的。仅此而言,无论文化与文化之间有怎么样的差异,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是古代还是现代,餐桌礼仪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像洁净的食物,对他人的态度礼仪和就餐礼仪,还有一些餐桌上的禁忌。这些礼仪是社会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习惯方面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社会礼仪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
维吾尔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而礼仪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各种礼仪,维吾尔族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并且,饮食礼仪中蕴藏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谐团结、同吃共食等文化精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某中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凝聚力。玉苏普・哈斯哈吉普在《福乐智慧》中写道:
“倘若国君赐予你膳食,
进餐时应当彬彬有礼。
食物要用右手去取,
莫忘了口诵以真主的名义!
别人面前的菜油,莫要伸手,
只可把自己面前的夹送进口。
吃饭时不可啃咬骨头,
莫要招呼别人,劝人动手。
席间切不可狼吞虎咽,
也莫像女人忸怩腼腆。”
人们从中可以看出,维吾尔传统文化里就有饮食礼仪的观念,并流传到现在。通过维吾尔族饮食礼仪,人们不难看出宗教观念深深地渗入到维吾尔族的日常习惯。而在长期的生活中,这些教义规定的戒律也逐渐通过饮食风俗呈现在维吾尔族文化中。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5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及相关礼仪源于中国,但目前很多人认识茶道仅存于日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上无不饮者”。此为世上首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在唐时,国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汤花,在色、香、味上。以色为主,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讲究。后来,这一脉的品茶技艺传入日本,发展成今日颇为繁杂、十分郑重的“茶道”。我国大约在元代以后,注重仪式的沏茶便不再风行,代之以平民化的泡茶方法。
如今,在中国的茶庄或茶馆里,最常见的便是待客所用的简易工夫茶冲泡手法。或是一段流于表面的茶艺表演,这些都不能称为茶道。相对于日本繁复而精细的茶道而言,中国似乎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更多人愿意把中国式的泡茶工夫称为茶艺。其实,茶艺与茶道的差别,如柔道和摔跤,不可相提并论。
茶道和茶艺,只有一字只差,却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技艺,一个是修行。当时。茶艺在台湾兴起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最终业内人士还是选择了茶艺这个词。因为中国茶艺确实还没有上升到道的层次。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培养。
起源于中国,却盛行于日本,“茶道”一说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杯“变味”的茶,痛心疾首之余,更要究其原因所在。
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童启庆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茶道源起于中国唐代,到清代时因为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确中断过,如今喝茶之风盛行,中国茶道也正在逐步恢复。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并不是有失偏颇地看待“中国是否有茶道”之说。在日本称为“茶道”、韩国称为“茶礼”、台湾又命名为“茶艺”。其实“道”、“礼”、“艺”是可以通用的。只要能科学地泡好茶,表达出精神层面的东西,何种称法并不重要。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先生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他首先肯定了日本茶道的精妙,中国茶道在逐步恢复的30多年里,仍然在很多细节上不如日本。其次“茶道”一词之所以在中国不常为茶人们说提及,是因为“大道无形”,精神是无形的,无法用于表现,中国人不轻言“道”。最后他笃定地说:“中国是有茶道的,而且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要比日本茶道更丰富多彩。日本茶道用的是蒸青绿茶,而我们有六大茶类,可以有能展现各种茶类特色的茶道。在精神层面上中国茶道也比日本茶道更为精深,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茶道发扬光大。”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篇6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注意事项:
①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②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③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④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二、进餐
1、上菜
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
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
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过热,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至于吃饭,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是单纯的吃饭。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品尝菜肴上即可。
注意事项:
①餐厅员工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要以第一主人作为中心,从宴席的左面位置上菜,撤盘时从宴席的右侧位置。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和主宾的前面,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的原则。上菜或撤盘时,都不应当在第一主人或主宾的身边操作,以免影响主客之间的就餐和交谈。
②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的传统礼貌习惯,即在给客人送上鸡、鸭、鱼一类的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当将鸡头与鸭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③要将食物送入口中,不可伸舌去迎食物。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
④注意交谈,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且不可只顾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或谈些荒诞离奇的事而引人不悦。
⑤用过的餐具,吃剩的菜,牙签等应放在碟中,切勿放在桌上。
⑥宗教的饮食禁忌,切不可疏忽大意,如回族不吃猪肉,若宾客中有回族人,那么主人在点菜是就应回避有关菜肴。同时,处于健康或地方饮食偏好的原因,宾客对菜肴有所禁忌的,主人也应当有所顾及。
⑦在使用筷子时切勿一边交谈,一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切不可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三、离席
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其他人告辞。
注意事项:
①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这种做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因此要避免。
四、餐桌上的茶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历来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上正式了。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
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上茶时,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
的要求与否。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注意事项:
①茶具要清洁
②尽量不要用一只手上茶,且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搭在茶杯杯口,更不能浸
入水中。
③从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人④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可在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喝茶润喉,否则会显
得不专心,甚至打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