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消毒方法(6篇)

来源:网友

土壤的消毒方法篇1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土壤重金属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明显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扩大和农用化学物质的频繁使用,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又由于重金属不可降解,对土壤造成的长期的污染,已经成为现今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土壤污染的原因

中国的海陆总面积有126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就占了960万平方公里,由此说明我们国家有大约2/3的面积都是土地,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面建设自己的家园,可就因为这快速发展的科技和文化,我们面对的问题也逐渐变多,其中最为严重也最为重要的就是土壤问题,当我们的土壤问题逐步加重,我们将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土壤污染也会给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经过调查土壤污染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根据污染类型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污水污染,化学污染等,根据污染种类又可以分为铅,铬汞等污染,本文主要将土壤的污染分为了两大类: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

1.工业污染

(1)污水污染:工业废水里面含有很多种元素,其中包括氮、钾、磷等土壤所需要的元素,所以少量污水排放到土壤中还可以起到增肥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壤中的话,污水中的氰化物和其他重金属物质比如说汞和铅之类的元素则会富集到土壤中,当大量排放后土壤的结构就会被这些重金属物质所破坏,从而不能继续使用。

(2)大气污染:工业排放出来的有毒气体也是致命的打击,工业废气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之后则会引起酸雨等酸性过高的雨水,这些雨水不仅会破坏植株,更会影响到土壤中的酸碱平衡,杀死很多农作物,这些气体以雨水为媒介进入土壤中,而一些颗粒状的物质则因为大量排放而聚集沉淀到土壤中,直接对土壤造成了污染。

2.农业污染

(1)化肥污染

化肥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工的手法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少量的使用氮肥磷肥或者其他的硝化肥料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如果盲目的或者一味的使用这些肥料会使土壤出现富营养化,破坏土壤的结构,使土壤灰化。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农作物就不能生长,影响了我们的食物生产,就算还可以得到农作物,也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2)农药污染

r药的作用就是防止植物被虫害或者使农作物能够经得起极端条件,恰当的使用可以使农作物增产,但是农药里面含有大量的氰化物,杀虫剂和防腐剂等物质,这些物质大量的使用或者沉积同样也会破坏土壤的组织结构,而且这些农药也会导致一些鸟类或者对植株有益的动物远离,这样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减弱了粮食的生产。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中金属离子超标,又因为土壤污染很难自身降解,所以就会不断的积累,这些重金属离子根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入人体内,这种高浓度的金属会与人体内的蛋白质氨基酸结合被人体吸收,引起重金属中毒。

1.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铅中毒,相传伟大的罗马帝国就是因为铅中毒而灭亡的,罗马人在生活中大多使用铅制品,大量的摄入铅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崩溃,消化系统损坏,当铅进入人体血液之后会干扰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引起人贫血,铅中毒也会影响生育能力,1931年的日本也因为铅中毒出现了一种名为“痛痛病”的怪病。

2.重金属污染的另一种危害就是镉污染,镉主要是通过肺或者食物进入人体,镉中毒会导致人体的肾功能衰竭或肺水肿等致命疾病。典型的镉污染案例有: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双桥村事件;广东北江流域镉超标事件;稻米镉超标事件。

3.汞中毒,汞中毒则会引起呼吸道,消化道,肾功能等等功能的衰竭,从而致死。典型的汞污染案例:贵州万山汞污染事件;河南汞污染等等。

4.砷中毒,砷和含砷金属的开采、冶炼,用砷或砷化合物作原料的玻璃、颜料、原药、纸张的生产以及煤的燃烧等过程,都可产生含砷废水、废气和废渣。砷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及含砷农药的使用、煤的燃烧。含砷废水、农药及烟尘都会污染土壤,砷和砷化物一般可通过水、大气和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元素砷的毒性极低,砷化物均有毒性,三价砷化合物比其他砷化合物毒性更强。典型的砷污染案例有: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湖南石门砷污染事件等等。

5.铬中毒,主要来源于劣质化妆品原料、皮革制剂、金属部件镀铬部分,工业颜料以及鞣革、橡胶和陶瓷原料等;如误食饮用,可致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中毒症状,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呼吸进入,对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咽炎、支气管炎等。工业废水中主要是六价铬的化合物,常以铬酸根离子[(CrO4)2-]存在。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中含有颗粒态铬。而六价的铬毒性较强,易被人体吸收,在人体积攒时间一长更容易致癌。典型的铬污染案例:云南铬污染事件;大连某工厂铬污染危害土壤事件等等。

少量的金属元素的吸入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排放出来的金属元素价态的改变或者结构的变化就会对人体有致命的打击,过度的吸入有害物质对人们的生长发育也会有阻碍作用,其实土壤对人体危害不仅至来源于农作物,很多时候皮肤的接触也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如果不加以防治,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行治理方法

1.化学方法

化学修复是利用加入到土壤中的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被降解和毒性被去除或降低的修复技术,包括施用有机物料、施用沉淀剂、吸附剂或粘合剂,施用化学改良剂等方法。对于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学改良剂可使重金属转为难溶性物质,减少植物对它们的吸收。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硫磺、腐殖酸、腐殖酸钙等。例如,施石灰于酸性土壤,可减弱土壤的酸度,使镉、锌、铜、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从而降低它们在土壤中的浓度,减少对植物的危害。对于硝态氮累积过多并已流入地下水体的土壤,一则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二是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化学抑制剂,以控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

化学治理措施的有点事治理效果和费用适中,缺点是容易再度活化。

2.工程治理方法

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1]。这些方法适用于小面积改良。但对于大面积污染土壤的改良,非常费事,难以推行。

3.生物治理方法

(1)微生物土壤生态改良剂

能够促进离子交换、调节pH值,具有良好的吸附、代换能力,可以净化土壤,改善土壤年理化性状和生物活性。作物施用后可以有效改善农产品外观,促进可溶性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合成,降低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

(2)植物修复

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一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纤维作物等,具体方法包括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稳定,植物挥发。

4.农业治理方法

(1)施加有机肥料

施加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交替性质,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收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交替对其的吸附能力,同事土壤腐殖质可络合污染物质,显著提高土壤钝化污染物的能力,从而减弱其对植物的危害。

(2)改变轮作制度

改变轮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据研究,实现水旱轮作是减轻和消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如DDT农药在棉田中的降解速度很慢,残留量大,而棉田改水之后,可在很大程度上加速DDT的降解[2]。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披露,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1)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1.1%。土壤污染以无机型为主。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2)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林地点位超标率为10.0%,草地点位超标率为10.4%,未利用地点位超标率为11.4%。

(3)k、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其中镉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0.5%。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4)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调查的工业废弃地中超标点位占34.9%,工业园区中超标点位占29.4%。

(5)在调查的188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地中,超标点位占21.3%,以无机污染为主,垃圾焚烧和填埋场有机污染严重。

调查的采油区中超标点位占23.6%,矿区中超标点位占33.4%,55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个存在土壤污染,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

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的污染现状是多么的恐怖,在我们亲身的实践经历中我们发现,很多地区的土壤颜色各不相同,当我们走访各小区或者街道进行调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了解土壤污染是什么,都不知道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就是这样的无知和不重视才会导致土壤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根据我们测量的数据趋势也不难看出土壤污染正在逐年恶化。

2010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称,我国1/5的稻米耕地受重金属污染。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披露的数字是:中国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2013年年底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土地调查新闻会上公布中国内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约为5000万亩。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1.1%。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大胆的猜测,在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土壤将全部被污染,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去浪费?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些大数据后隐藏的信息,受影响的地区和人群,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等等,都还未公布于众。但我们可以看出,土壤污染问题从来都没有消退,他一直存在并且愈加愈烈。

五、展望

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要到2022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这是国家对土壤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而我们则应该从身边做起。

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现在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类全部毁灭,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法律来保护防治土壤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治理土壤,研究出更多的生物化学方面的东西来更加有效的改善土壤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美微,塔莉,李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修复研究[J].北方环境,2007.

[2]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环境效应[J].土壤,2003.

土壤的消毒方法篇2

关键词草莓;连作障碍;原因;克服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126-01

草莓色泽鲜艳,味美、清香扑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以及钙、铁、磷、锌等矿物质,深受消费者喜欢。近年来,南京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设施草莓种植233.3hm2,年产量达到6000t,成为南京地区的草莓主产区。但由于连作障碍的影响,不仅使草莓栽植成活率下降,而且极大地降低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收益。为此,农业服务中心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地的草莓种植现状和连作障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克服草莓种植连作障碍的主要技术,有效地克服了草莓种植连作障碍的问题。

1草莓种植现状与连作障碍发生原因

南京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草莓全部采用钢架大棚反季节栽培的方式进行生产。这种方式是在不适合生产草莓的季节,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打破草莓休眠,使其鲜果上市的一种栽培方式。草莓是一种草本作物,生育期中易感病,感染的病害种类较多,长期在同一田土中种植,有害微生物及土传病菌逐渐积累,极易造成病虫害滋生和蔓延,对植株侵染危害越来越严重,使植株长势衰弱,逐渐萎缩矮化,最后整株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调查表明,草莓连作障碍主要是由于土壤障碍的因素引起的,突出表现在土壤微量元素丰缺差距加大,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盐碱化,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不平衡,有益微生物菌群减少,细菌、真菌、放线菌三大菌类组成比例发生变化。同时由于长期使用同一草莓品系,导致抗病力下降,品种退化,病毒侵染严重,病害发病率增加[1]。

2连作障碍克服技术

针对草莓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南京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连作障碍解决方案的综合研究,面对不同障碍因子,通过调查、分析、试验、优化形成了5种解决障碍的技术措施,应用生产后取得了良好成效。

2.1轮作换茬

草莓与不同种(或不同科)作物间进行轮作换茬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草莓采收完毕后进行深耕,加深根系活动的有效土层,在深耕时注意施用有机肥或锯末,以改良土壤,增加种植畦的高度,以提高土壤透气性与保水性[2]。

示范区通过试验,将草莓和一些粮食作物如玉米、水稻轮作,对于解决连作障碍的效果十分显著。在草莓种植的后茬种植一些禾本科作物,如水稻、玉米等,然后割青将其秸秆压入土中。由于草莓后茬与草莓生长对肥水要求不同,2种作物的病虫害也不一致,因此土壤的理化状况发生了变化,既可克服病虫害滋生,又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质地。试验证明,利用夏季种植水稻的效果比旱地上种植玉米效果好,这是因为水旱轮作更有利于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水分还可以除去土中的单一盐分,消除盐浓度障碍。此外,在夏季休闲时可栽培田菁等绿肥作物,8月中旬翻入土中,对提高地力、改良土壤理化结构也非常有利。

从保持草莓产区的可持续性生产和发展的长远效益来看,要特别加强轮作换茬措施,尤其是与深根系粮食轮作、水旱轮作等[3]。

2.2太阳能高温消毒

太阳能是近年来在设施栽培中应用较普遍的一种廉价、安全、简单、实用的土壤消毒方法。首先清理田块中的杂草杂物,翻耕后做畦,选择高温天气,在畦沟内灌水。灌水量以土壤处于饱和水分状态为宜,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有利于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4]。灌水后将大棚密闭,利用南京地区7—8月高温季节提高土壤温度,使土壤温度达40℃以上累积时间240~360h,撤除覆盖物。

2.3氰氨化钙高温漫灌闷棚消毒

针对有连作障碍发生、并有次生盐渍化的情况,示范区经过试验与推广,探索出氰氨化钙高温漫灌闷棚消毒方法[5]。该法将未腐熟有机肥(建议采用鸡粪)、氰氨化钙、中微量元素等一起施用,并漫灌大水覆膜后闷棚,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协同反应,一次实现提高土壤pH值、补充中微量元素、杀死病虫害原体、有机肥料腐熟、降低土壤盐分、改良土壤和氮肥缓释等功效。该法一举多得、省工节本、效果显著、无污染,可适用于不同土壤类型,是一项新的克服连作障碍的综合技术[6]。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采用该方法大棚密闭后温度不宜超过55℃。试验证明当,土壤温度超过60℃,杀死土壤有害菌的同时,有益菌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

2.4补充中微量元素

针对连年草莓对某种元素的“嗜好”和土壤缺素情况,采取补充中微量元素的方法。示范区通过与南京市植保站、蔬菜站、种子站等有关专家合作,对连年种植草莓的地块进行了土壤养分分析,经过实地考察和采样检测,确定是缺钾和钙,经过追施钾肥与钙肥,连作障碍减轻许多,甚至达到消除水平[7]。一般于草莓现蕾期、结果前期、采收期视土壤养分与植株生长情况追肥3~5次,每次追施磷酸二氢钾与磷酸钙各75~150kg/hm2。

2.5补充生物制剂

示范区2010年以来,推广了生态有机肥,它是一种含有多种高效微生物、具有多种功能的微生物肥料[8]。含有草莓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中微量元素及有机质,还含有大量的有益菌、土壤改良剂、阿维菌素菌丝、枯草芽孢杆菌、氨基酸、蛋白质、豆粉原料、植物楝素、中草药、蓖麻粕等,对防治连作障碍有明显的作用。通过研究与分析,其中,富含很高的有机质可以起到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缓冲能力的作用;多种生物菌群可以修复土壤的微生物群体,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化;土壤调理剂起到阻止病原菌的萌发,分解病原菌的毒素,形成沃土养根,降解土壤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物的作用;阿维菌素菌丝、豆粉原料起到驱虫的作用;楝素起到驱虫、抑制肥效损失的作用;中草药(大黄)起到杀菌的作用;蓖麻饼主要起到驱虫的作用。

3参考文献

[1]苗晓雨,刘海亮,王德亮.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29.

[2]张世英.大果草莓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7(3):23-24.

[3]赵月春.草莓日光温室高效栽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1):114-115.

[4]王萍.保护地草莓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及防治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2,28(7):178-179.

[5]李安利,周超,王雅娟.草莓连作障碍防治措施[J].西北园艺:蔬菜,2011(6):50-51.

[6]于立杰,梁春莉,于强波.草莓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27):13118-13119.

土壤的消毒方法篇3

如果没有条件,使用一节蟹爪兰进行扦插也是可以的,慢慢的养护它就会生长得很好。不过,要是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用枝节多的枝条进行繁殖,这样的枝条在扦插后生根速度较快,成活率也相对高一些。

二、扦插方法

1、剪枝:从生长状态好的植株上,剪下一段3-7节的枝条,在节点的位置剪掉就行。要注意,剪刀最好是消毒后才能用,剪口也要尽量保证平整,

2、备土:在扦插之前要准备好基质,使用肥沃、土质疏松的土壤最好,可用腐叶土、泥炭土和粗沙混合配制的土壤。

3、消毒:剪取枝叶之后最好是在伤口处涂抹点多菌灵,防止在扦插后出现感染的情况,然后放在纸巾上晾干。另外,准备好的基质也要进行消毒,一般是用高温消毒的方法。

土壤的消毒方法篇4

2、蒸汽消毒:当土壤养分在蒸笼蒸或高压蒸汽和加热到60-100℃,30-60分钟(加热时间不应太长,以免杀死有益微生物可以分解肥料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大多数细菌、真菌、线虫和昆虫可以杀死,和大多数杂草种子将失去活力。

3、水煮消毒:将土倒入锅中,加水煮沸30-60分钟,然后沥干水分,以中等湿度干燥。

4、火烧消毒:在保护区内,可将少量苗床用土或切播用土放入铁锅或铁板中,待土壤颗粒干燥后焚烧0.5-1小时,可彻底消灭土壤中的病虫害。

土壤的消毒方法篇5

马铃薯适应性较强,但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应选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土质疏松,壤土或砂壤土,且涝能排,旱能浇,不重茬的地块上种植。整地最好在秋天进行,深翻22~25cm,随翻随耙压。

2.种薯的选用

优质脱毒种薯表现为:生长势旺,光合生产率高,抗逆性强,N、P、K吸收能力强,产量高。

注意:合格脱毒种薯应到有种薯生产资格的正规单位或场(厂)家购买。

3.种薯处理

3.1切块:切块的主要目的是节约种薯、打破休眠,切块和削腚破皮可加速内部新陈代谢。但切块必须注意切刀消毒,防止传播毒素病。发现病薯切刀及刀板可用75%的酒精、0.2%和升汞水、5%石碳酸、0.1%高锰酸钾、0.1%度米芬等消毒,也可用几把刀具在食盐水中煮沸消毒,切到病薯时可更换刀具使用。马铃薯的芽眼有明显的顶端生长优势,生产时为了使薯块提早发芽、发芽一致,应提倡平分顶芽的切块方法。

3.2催芽:切块方法:切块时,尽量带顶芽,50克的种薯,可自顶部纵切为二,50克以上的大薯,应自基部顺螺旋状芽眼向顶部切块,到顶部时,纵切3~4块。为加快马铃薯催芽速度,在催芽前也有用赤霉素处理,未切块的整薯,使用浓度是5ppm~10ppm,浸3~10分钟;切块后的使用浓度是0.5ppm~1.0ppm,浸后立即取出。浸过后的种薯必须摊开,晾4~5小时。赤霉素处理的优点是出芽快,缺点是苗瘦长易早衰。春季有条件在温室、温床或塑料大棚内催芽,可不用赤霉素处理。

4.播种

10厘米深度地表土层的温度稳定通过7℃,即进入适宜播种期(4月20日-5月20日)。土壤相对含水量要保持在60%以上。播种深度为薯块位置保持在地平面或稍下方,覆土厚度10cm。

5.田间管理

5.1中耕培土

作用:防止薯块变绿,防除杂草,提高品质。时间:第一次培土,苗全后10~15天。第二次培土,苗全后20~25天。第三次培土,在花期前结束。每次培土厚度各5cm。

5.2施肥

5.2.1马铃薯需肥特点:马铃薯是需钾作物,吸收的钾素最多,氮素次之,吸收的磷素最少。根据试验,每生产1000公斤马铃薯,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5公斤,磷2公斤,钾11公斤,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应为1:0.5:2。施肥种类和数量可根据土壤肥力确定,做到配方施肥。

5.2.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5%以上时,则示土壤肥力较好,如低于3%,应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以改善土壤肥力。

5.2.3肥培土壤:农家肥不仅含有马铃薯生长所需的氮磷钾,还含有马铃薯需要的微量元素及有益微生物。有机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矿质化,既能供给马铃薯生长需要的营养,又能使土壤肥沃,还可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增加透气性,有利于块茎膨大,高产。农家肥(有机肥)可在播种前,均匀撒于地面上,旋耕入土,使土壤与肥料充分混和,起到肥培土壤的作用。

6.及时灌溉

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水规律:发芽期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幼苗出土到团棵阶段40cm耕层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发棵期和结薯盛期60cm耕层保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结薯末期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经生产实践证明:整个生育期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80%以上,增产20%以上。

7.田间杂草防除

马铃薯田间杂草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导致马铃薯减产。杂草防除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药剂防治三种方式。

人工除草应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苗前铲地可以将表层已萌发的杂草嫩芽根系切断,使嫩芽暴露于地面晒死,除草效果好,另外可提高地温有利于出苗。苗出齐后,即团棵期,结合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铲第二遍地,将杂草连根铲出晒一两天后进行培土。发棵期株型已定型,此期为促使植株形成粗壮叶茂的丰产型植株,应铲第三遍地,清除田间杂草,进行第二遍培土。

药剂防除杂草应主要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因马铃薯叶片对除草剂敏感,所以用药要慎重。一般用50%乙草胺乳油1-1.2升兑水380公斤喷于垄表,然后覆盖地膜,除草效果可达90%。另外,可用赛克津每公顷使用药1.5公斤加水40公斤喷洒,可杀死多种杂草。

农田杂草的防除,应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即播前以机械方式消灭一部分杂草、播种后出苗前用药剂防除一部分杂草,团棵及发棵期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人工除草,这样利用综合措施可基本消除田间杂草,增产效果一般在10%以上。

8.及时收获。自然成熟或割秧后,选择土壤湿度低、天气晴朗时及时收获。用手扶拖拉机带犁收获,可采隔垄操作,每垄犁两犁,第一犁翻除1/3的垄土,第二犁将整垄及薯块翻出,人工进行捡薯。采用这种方式收获,比全部进行人工收获可提高功效3-4倍,而且挖烂的薯块少。

9.贮藏管理

土壤的消毒方法篇6

关键词鸢尾锈病;发生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2.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3-015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美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广泛植树、绿化造园能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园林绿化是与人们身心健康更为直接和紧密联系的一项生态建设,它也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状况和文明进步程度。人们生活在喧嚣的都市中,在快节奏的工作学习中,很少去驻足于公园的树荫之下,闻一闻花的清香、草的鲜嫩。只有在茶余饭后闲暇时,去感受绿树红花带给人的美的享受,街头游园和公园就成了人们放松、休憩的港湾。因此,拥有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鸢尾作为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花卉,在春夏交替季节开花,在驻马店市的街头游园及绿地很多地方普遍栽植,是庭园及绿地中的重要花卉之一。鸢尾高30~50cm。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型大而奇,宛如翩翩彩蝶,根状茎匍匐多节,粗而节间短,浅黄色。叶为渐尖状剑形,宽2~4cm,长30~45cm,质薄,淡绿色,呈二纵列交互排列,基部互相包叠。春至初夏开花,总状花序1~2枝,每枝有花2~3朵;花蝶形,花冠蓝紫色或紫白色,径约10cm,外3枚较大,圆形下垂;内3枚较小,倒圆形;外列花被有深紫斑点,中央面有1行鸡冠状白色带紫纹突起,花期4—6月,果期6—8月;雄蕊3枚,与外轮花被对生;花柱3歧,扁平如花瓣状,覆盖着雄蕊。花出叶丛,有蓝、紫、黄、白、淡红等色,花型大而美丽。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变种有白花鸢尾,花白色,外花被片基部有浅黄色斑纹[1-4]。鸢尾作为驻马店市街头绿地、春夏交替的草本宿根开花植物,它的花如翩翩的彩蝶,给休闲游憩的广大市民提供了美的享受。鸢尾在养护过程中病害比较多,锈病是主要病害之一。为此,笔者总结了鸢尾锈病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鸢尾锈病的发生特点

锈病作为鸢尾的一种病害,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锈病可侵染多种鸢尾,主要危害叶片。鸢尾叶片受害后初期出现褪绿色小斑点,不久发展成淡黄色或锈黄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孢状小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处,生于叶片两面,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散发出黄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秋后在叶背后夏孢子堆处长出黑色或黑褐色冬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受锈病危害的植株生长衰弱,花形变小,花质变劣,叶片早落,严重时叶片枯黄死亡,该病菌寄主在鸢尾上就是鸢尾的锈菌。

2发生规律

病菌可侵染鸢尾中多种植物,转主寄主有缬草和荨麻属植物。在驻马店市4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因高温,病害发展缓慢。连作、氮肥过多、排水不良、植株过密等情况会使病害加重。不同品种的鸢尾抗病特性有一定差异,如素地安、苗色曼等品种及野生鸢尾抗病力弱;矮花紫鸢尾、溪苏鸢尾等品种抗病力较强。

3防治技术

3.1土壤处理

对鸢尾的锈病进行防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因此,应经常对鸢尾栽植地的土壤进行更换或者在野外进行充分的轮作,另外还应该每年对土壤消毒1次。

3.1.1蒸汽消毒。蒸汽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除腐霉病外的其他病原菌,如果结合蒸汽消毒与杀菌剂除菌的效果会比单一的消毒要好。高压蒸汽消毒的效果要差于低压蒸汽消毒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对25~30cm深的土壤用80℃的蒸汽消毒1h以上。但是对于pH值较低的淤泥土,对其进行蒸汽消毒会导致锰害。解决的办法为在对土壤消毒之前向土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提高土壤的pH值,再对土壤进行短时间的蒸汽消毒即可。

3.1.2浸泡。该种方法适合于在温室中消毒土壤。首先在5月时播种两色蜀黍等作物,然后在6月中旬左右,当植株的株高达到50cm时,对土层进行深耕,大概在20cm处,随后施硝酸钙1000kg/hm2。于7月底在土层表面做畦,宽为60~70cm,灌水并覆盖薄膜。2~3周后,用旋耕机处理土壤并检查pH值和电导值。

3.1.3化学方法处理土壤。当条件允许时,可以使用杀菌剂和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要使用化学方法消毒土壤,必须满足土壤温度在10~12℃的条件,当使用杀菌剂或者是化学药剂后要及时覆盖薄膜。在天气暖和时3d后即可除去薄膜,阴凉的天气需要7~10d才可以除去薄膜。

3.1.4土壤处理的其他方法。由于锈病的传染速度很快,因此只对其进行单一的普通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有效结合多种消毒方式将各种病原菌杀灭。如在种植鸢尾前,向土壤喷施杀菌剂,可以使土表下15~20cm的土壤中的病原菌杀死。喷施杀菌剂时应注意一定要使杀菌剂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可以采用人工或旋耕机来进行。

3.2引种及消毒

在引进鸢尾的种球、种根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引种检疫规定,防止引进带病的鸢尾。对鸢尾的种球、种根和鳞茎等可可用含农用链霉素350~700U/mL的溶液浸30~40min消毒。培养土可用0.3%的福美双或0.2%的西力生拌5倍细土杀菌。生产用具消毒可用0.1%~0.5%高锰酸钾或5%石炭酸。

3.3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避免连作;二是栽植环境要通风透光,保持清洁卫生;三是合理浇水与施肥,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四是不用污水、生肥浇灌;五是每周或隔周对茎、叶用波尔多液喷1次;六是发现染病植株后,随时将病部除去,伤口用代森锰锌消毒,病害严重者及时拔掉并烧毁、清运,并将周围土壤挖出进行处理,以免造成传染。

3.4药物防治

在鸢尾锈病发病的初期,可以采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采用大蒜水(将大蒜捣碎浸水取其滤液)喷洒叶面、涂抹病斑及根部浇灌等。也可以将农用链霉素注射于鸢尾植株的根茎部。当鸢尾锈病发生比较严重时,先将病叶剪除,剥去根、茎上腐烂部分,再将植株剩下的根、茎浸泡在50%克菌丹5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内5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将根朝上放在阳光下晒30min,待阴干4~5d,再种于素沙内放阴凉处缓苗。当鸢尾苗长出新根,发生新芽后,重新栽植在消毒过的培养土中或地内[5-6]。

4参考文献

[1]刘少霞.鸢尾三病的防治[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5(10):23.

[2]郭晋燕,张金政,孙国峰,等.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6,33(5):1149-1156.

[3]张振华,陈海波,李春晖.单花鸢尾栽培技术[J].林业勘查设计,2012(2):98-100.

[4]齐春辉.鸢尾属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3(19):26-2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6篇)

    - 阅59

    家政培训心得体会篇1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