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三农工作思路(收集2篇)

来源:

年度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篇1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思路,突破了“三农”问题的传统观念,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重大决断,是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创新。

多年来形成的城乡分割、工农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就整体而言,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村仍然是落后社区,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城乡的“三大差别”还在不同程度地扩大,“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三农”问题,换个思路、换个方式抓农业。

提出“跨越式发展”的理念对新疆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新疆的“三农”问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结合新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怎样制定出符合新疆自身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新疆走上经济、社会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农业改革的目的是让农民增收致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开拓思路,创新发展。

一、树立经营农业的理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整体上一直朝着稳健的方向发展,并且发展非常迅速。和商业、工业一样,农业发展也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随时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即时对每一季度的农业产品的共需情况作出反映。然而,由于一直以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业地区,因为缺乏良好、科学的指导,造成了农业生产常常出现盲从,而导致农民因其产品的供大于求而蒙受损失的情况。

而受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相当一部分基层于部抓农业生产一直局限在抓种、抓收的工作状态,缺乏向抓工业经营管理那样经营农业生产的理念。对农产品市场信息、市场预测、经营分析、加工、营销和生产成本、效益等研究不够,虽然我们年复一年的急农民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但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而临的最大难题,也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问题。

解决好新时期的农业问题就必须换个思路抓农业,也就是借鉴运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从市场抓起,学会农产品市场营销,强化市场、品牌、加工增值、投入产出比、边际效益、成本核算等工业经营意识,尤其要树立商先于农、贸先于农的意识,从过去只抓生产向抓市场、抓流通延伸,由抓计划向抓订单、抓加工转变,促进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

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产品市场的调研,及时反馈农业产品的供需情况以及价格波动,并要积极关注农业新产品及农产品的改良信息,农产品市场是否饱和的问题,从而为广大农民群众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农业种植规划,调整种植结构,结合本地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含金量”。引导农民致富,帮助农民增收,农业经济才能发展。

二、继续推动“兴边富民”行动,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按照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部署,在全国边疆省区展开的一项以加快边境地区发展为目标的伟大工程。兴边富民行动”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试验和准备,新疆跨越式发展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延续。新疆跨越式发展和“兴边富民”行动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新疆跨越式发展是和长治久安紧紧连在一起的,在政治上突出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突出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

从2000年起,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本着“试点先行,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分类指导,多寡有别的原则,根据边境县数量、边境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量、人口较少民族分布数量、边境民族自治地方数量等几个因素,在9个边疆省、自治区先后确定了全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共37个,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实行动态管理。

兴边富民行动的重点是项目建设。如今,为实现新疆农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利用“兴边富民”行动所给予的有利条件,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村社区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农村社区发展问题,充分认识农村社区中人口、家庭、卫生、文化、观念、精神、就业、生活等问题,把农村工作放在由单一关注经济发展向关注农村社区发展扩展。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劳动技能、法律常识、政治理想的提高与升华,努力缩小工农、城乡、地区和各阶层的差距。

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路,运用科技致富

伽师作为农业大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喀什地区有名的粮食产区,素有“瓜果之乡,铜城伽师”之美誉。然而,近年来,出现一些农产品难卖现象,结果农业丰产不丰收,农民增产不增收。

年度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篇2

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促发展

***县由于县型小、底子薄,县财政保工资尚且难以维继,搞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上加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县委、县政府首先从解放思想入手,一改以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思想,坚定了五年工程三年竣工,三年债务五年还清的信心,通过实地调研、组织座谈、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在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极大的鼓舞了全县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干劲,凝聚了人心,打破了贫困县建设难、发展更难的思想桎梏。

二、广辟财源筹措资金强保障

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对此,县委、县政府运用创新思维,县、乡、村及社会各界四轮联动,汇涓成流,积水成渊,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一是县级财政投一点。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按照每公里农村公路县级投入6万元的标准,将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5%列入了财政预算,今年首期300万元建设资金已经拨付到位;按照工农产品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销售环节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扩充了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受益村屯筹一点。积极调动受益村屯农民群众积极性,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以资代劳等方式,解决了受益村屯每公里11万元缺口资金问题。三是动员社会捐一点。采取给外地的***人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和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公路贯名制等办法,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事捐资助路。目前,收益企业北疆集团采取一次性供货分期收款的办法,提供了工程建设急需的5万吨水泥。四是协调银行贷一点。在今年乃至“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中,将建立探索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作为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积极吸纳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

三、统筹全局制定政策给扶持

工程未动,政策先行。年初,县政府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商榷,出台了《***县“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从政策、制度、管理各个方面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保障措施。一是明确了工程造价、建设标准和县、乡、村三级投入额度。二是明确了村屯对涉建道路先行改建,报交通部门备案,政府最终审批的路基储备制度。三是明确了受益村屯无偿提供水、电、原料场地和免除环评、规划设计、土地、工商费等一切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通过“三个明确”,为“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

四、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重推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