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课堂小结(收集2篇)
来源:
体育课课堂小结范文篇1
一、体育课的放松练习要巧设内容,巧用方法
首先,要做到不能让学生一盘散沙地自由下课。一旦如此,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本课的练习效果,还将会影响到下一堂课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其次,要尽量避免拖堂现象。体育教师既不能不按照规定提前下课,也不能随意拖课。因为拖课容易使学生的精力分散,效率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正常进行。再次,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做到巧设内容,追求放松的针对性,即针对课堂负荷安排放松活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的具体内容可以是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如,音乐舞蹈的放松,趣味游戏的放松等,用来调整呼吸。可以是常规放松,可以是意念放松、也可以是游戏放松,如,以健美操、徒手操、游戏等活动进行放松的效果都会比较好,若加上呼吸的调节、心理的调节效果就更好了。体育教师常用的结尾方法还有:评讲法、游戏法、抽查法、示范激励法、提问解疑法、重现演示法等。教师有组织地结束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放松肌肉、放松心理、调节心理、纠正技能等让他们的身体兴奋性下降,心率降低,尽快恢复到安静水平。教师不能轻视结束部分,并且一定要准时下课,使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去上好下一节课。
二、体育课的评价小结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体育课的最后,教师要有有效小结,要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结束部分因时间短,教师必须以简练的语言合理地去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避免因整队、讲解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课堂小结的方法可以是评价式小结、询问式小结、比较式小结、启发式小结、点睛式小结、悬念式小结、激励式小结、引申式小结、游戏式小结、竞赛式小结、渗透式小结等。教师总结讲评当节课情况时,要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扬,同时,对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表现不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体育器材的回收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尽量要做到导语有效化、队形多样化、活动游戏化、评价正面化。不能受传统形式影响,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在体育课结束部分,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体育课的结尾方法林林总总,各种方法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体育课结尾的注意点
体育课课堂小结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知识迁移;表象训练;游戏活动
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们身体发育旺期,也是世界观和良好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该时期的体育教学必须要能契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但是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一直被边缘化,几乎只是在支应差事:课堂上散漫的自由活动抑或死扣教学大纲进行一刀切式的强化训练。殊不知这两个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极端教学行为都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甚至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与“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初衷严重背离。鉴于此,笔者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并分析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和认知状况,对如何让小学体育课走出封闭模式,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个体性、活泼性的特征进行如下探索与讨论:
一、结合认知规律分解动作
小学生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而体育运动往往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再加上运动有即时性的特点,可能孩子们还没有看清楚,教师已经示范完毕,这样的体育教学是不负责的教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使得自己的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需要注意的细节上或者快速的节奏部分,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动作分步解说,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迁移规律,才能减少运动技巧的吸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身体发育初期的小学生,操作起来常常出现动作不协调,不小心还可能发生危险,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根据小学生的迁移规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蹬腿、团身、滚动,然后根据这三个动作的特点进行分别引导:蹬腿,就是引导同学们双手撑垫子,两腿用力蹦,让大家充分体会前滚翻中的蹬腿动作;团身,就是要同学们抱紧身体像不倒翁那样在垫子上晃动,实现团身滚动练习;滚动,就是让学生在团身的基础上体会蹬腿后的团身滚动的感觉。这样将复杂连贯的动作分解练习,原本枯燥的前滚翻教学变得有趣起来,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表象训练刺激感官认知
“表象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将正确的动作示范以视听等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让孩子们无意识地借助自己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示范进行知识回顾和充分训练,最终形成脑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以较快的速率建立和完善动作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和巩固知识,提升动作技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这里以学习篮球知识为例,篮球运动是一种富集娱乐、健身和竞技等于一体的群体性对抗体育运动,其巧妙的战术、灵活的技巧一直是体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初步接触篮球的阶段,孩子们囿于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限制可能对有些东西不容易形成连贯技能,诸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都可能让孩子们在技巧面前逡巡不前,甚至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下,为了积极提升小学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笔者提出“好运动不求甚解”的表象训练理念,不给孩子们进行过多的抽象理论分讲,而是将篮球动作的经典部分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制作成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通过充分的感官刺激先形成条件反射的无意识运动惯性,这样同学们就会先行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然后再有计划、有意识地不断重现视频上的技术动作示范形象,最终将“意识动作”转换为理性技能。如此教学,将学生的表象、意念、动作进行有效联结,使三步篮、定点投篮能技能掌握水到渠成,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三、通过趣味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发条,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认知第一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时借助灵活、活泼的游戏活动来牵引大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比如我们在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时,就设置了一个“看谁反应快”小游戏。游戏的教学方法是: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配对面对面立正站好,同学甲将右手掌展开,同学乙将食指放在同学甲的掌心;教师口哨为号,同学甲做抓手指动作,同学乙两则迅速抽食指躲避被抓,同学甲以能抓住同学乙的食指为胜,同学乙以能迅速逃离为胜;胜一次得1分,3次一个轮换,以得分多的为胜。如此将训练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不但可以很好牵引孩子们积极参与,还能启发孩子们在课下活动进行游戏训练,有效配置时间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合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指导和评价
孩子们身体状况和知识结构存在客观上的差异,所以我们体育教学活动也不能进行一刀切,我们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阶梯性“同质小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要根据各组的实际接收能力,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盲目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课有所获,对课堂学习充满自信和充实感,形成渴望学习的正能量。比如在中跑训练中,笔者根据大家以往的训练状况,将孩子们分成以下几个“同质小组”:快速组、中速组、慢速组等。然后设置符合各组成长的训练模式,如:慢速组规定只要你能坚持跑完全程,完成任务就是优秀;中速组要以快速组为目标,操作中要能跑几个;快速组要努力训练超越自我。并且每次练习完成后,每个组别的前3名和后3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更高或下一个组别,也可以继续在本组中竞争。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兴趣被完全调动起来。而相对于后进学生,由于有不同的要求,他们也有一个团队可以竞争,从而避免了自己弱项的被放大,让他们也能轻松地投入到运动之中。在身边气氛的影响和同伴的激励下,所有的同学往往都能努力完成规定任务。
本文是笔者在一线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如何构建契合小学生认知和成长的优质高效体育课堂的讨论与研究。总之,体育课堂也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况下整合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教学方案。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形成可持续发展,才能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从而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