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艺术史(收集2篇)
来源: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博物馆知识生产交融共生
美术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承载着文明的传播和民族艺术的演化。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在人类民族艺术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记录和展示的作用。无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信仰、不同观念。虽然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都十分重视美术博物馆的收藏质量与研究品位,并且都从自身的文化脉络和审美特质梳理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相继建立了世界上著名的特色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观念与目标定位也成为美术馆人始终追求的学术恒定信念。
美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约有300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职能是收藏与研究、教育与引导。美术博物馆的研究主体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以深刻的国家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作为支撑。因此会呈现出强大的主流性、意识性、形态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这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潜在文化价值的认可,并且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前进、体制完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博物馆在艺术品典藏以及专业运作方面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典藏研究、风格取向、管理模式、类别梳理、学科交叉等相关的重要环节。
美术博物馆的重心是教育,核心是艺术生产力。在艺术管理中有三种专业精神是必备的,即追求艺术的卓越性和真诚性,追求亲和力以及对受众的开发,追求公众社会责任感。美术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机构,首要任务是面向公众策划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在呈现以及演示艺术形态的同时保证其完善性与艺术性,强化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鼓励创造艺术的鲜明变化,并获得更多的观众群体,以开放的、多样化的姿态塑造美术博物馆的学术权威,并且有别于传统权威和陈旧老套的以往形象。美术博物馆能否挖掘师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关键要看其是否为师生创造了高品位的艺术饕餮大餐,是否接受艺术方式的主动性,以及是否营造了多学科再创作的知识环境。美术博物馆倡导学术视野与文化互动,其以多种维度视野和精确角度审视艺术品的各个层面和细节,对文化脉络、艺术属性、展示空间、建筑设计、教育心理等多领域的整合延伸了美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互动关系,属跨学科和专业的综合研究。再次,我们特别强调文化属性、文化生态、哲学历史、、语言文字、美学判断、绘画雕塑、建筑景观等学科的交叉互融建构了知识生产系统,在美术博物馆的空间内孕育、迸发并输出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生产力。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不同时期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际化造型艺术博物馆。其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同时还担负着对外文化交流和推动国际美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具有收藏、陈列、交流、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因此,美术博物馆极具知识生产力,为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源泉。美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将成为西安美院学术培养计划的催化剂,将藏品充分使用并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有利于使美术博物馆实现培养中国特色造型体系审美功能目标,且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基本内容与核心。
美术博物馆建馆的目标是要让视觉艺术成为教学、科研、创作的核心。我们已清楚意识到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在培养塑造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和视觉艺术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坚持高水准的典藏和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为建馆宗旨,集中体现各时期艺术类型的特质,完整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美术史,以教学科研、创作交流为中心,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坚持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传统、延安革命文艺传统、西北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当代“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等“四大传统”和以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为导向,将艺术人才培养与美术博物馆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美术博物馆更是体现四大传统的支撑体,也是教学的第一课堂,特别是全院新生入学教育,以及造型艺术部的基础训练全部在美术博物馆完成,教学改革中提出的重塑中国特色造型艺术体系就是以中国传统雕塑为切入点,同时还强化了美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建筑美、结构美、光影美等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此可以训练素描、色彩、雕塑、水墨画、当代设计等内容,因此美术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教学延伸和学习场所。以上诸多要素都来源于美术博物馆的典藏与研究,其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实物资料与学习转化的过程,其理念与创建一流美院的学术目标相称,与“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大学精神相称,与学院的精神文化取向相称,与当下艺术思潮的审美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
知识生产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生态系统,其涵盖了哲学历史、、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且在此系统中与美术博物馆恰好形成了不可取代的艺术模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依附于知识生产系统之中,互为辩证弥补共生。特别是在整个人文社会之中成为人们美的共识,西安具有丰富的周秦汉唐历史遗存,有着黄土文明历史悠远的厚重文脉,也有着延安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地处文明古都的美术博物馆的学术特色。然而,本着与当下艺术观念、审美状态等结合紧密,作为艺术教育和科研的殿堂,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自建立以来,立足古都,面向西北,关注全国乃至海外,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血浓于水的情感体现,其是记录文明的进程、承载着灿烂文化的历史记忆、担负着美术兴国的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中的成就,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和地面上,成为后人永久无法替代的历史成就,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记。美术博物馆集收藏保护、学生教育、展示研究、传播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核心动力就是知识生产,即美术博物馆是由知识生产而建构的人文系统,其以知识生产为契机,逐步展开谱系梳理、知识聚能、综合学科、中西比对、艺术培养、特色发展等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艺术中心,更是西安美术学院“百花齐放、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实验室和窗口。其就像一本综合教科书,兼容、自由的学术精神,直接服务于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仅为学生提供临摹学习的平台,更显示了传统艺术魅力的恒久价值。在博物馆中每件藏品都在述说着一段灿烂的文明史和脉络学术史,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使身处其间的学子不断增加炎黄后裔的自豪和发奋拼搏的责任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有了形象化的比对与阐释。
知识生产也来源于从谱系梳理上升到比对研究的过程。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藏品数量2万余件,分展馆9个。一层古代绘画精品馆以五代至明清时期绘画为主,藏品近1000件。二层中国历代绘画陈列、临摹馆中藏品2000余件。三层现当代名家作品馆、学术报告厅中藏品1300余件,包括国内外名家校友、学院教授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等作品。四层艺术考古馆中藏品2100余件,自史前至明清时期涵盖彩陶、青铜器、玉器、瓦当、陶俑、三彩、瓷器及佛造像等类型。民间美术馆中藏品12000余件,包含剪纸、泥塑、面具、皮影、刺绣、泥玩、石刻及木版年画等。五层校史馆藏品约900件,以珍贵实物展示为主,丝绸之路艺术馆藏品约1000件,石刻精品馆藏品约40余件。美术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博古厚今、融通中西、风格各异、兼容并蓄。置身于空间中更是心境的调整、视野的拓展、观念的变革、文化的交融、艺术的升华。美术博物馆文化属性是多元一体的,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当代艺术发展规律,促进艺术创作繁荣、持续发展的美术博物馆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人性化品格的体现。建立一个良好的美术发展生态,全面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传播能力,开创美术事业的新画面,这是美术博物馆公共艺术给予我们的启示。
知识生产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核心,学术研究将依托于对中华各类优秀遗存进行解析,特别是针对唐代以前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不同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如木偶、皮影、剪纸、面具、马勺、泥玩、刺绣、石刻、木雕、陶瓷等民间艺术品。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和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提供了真实可感的资料和借鉴。同时,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以中国西部和丝绸之路的典型文化遗物为收藏代表,博古厚今、融通中西。藏品以绘画、雕塑、民间艺术为主体,兼收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多类美术考古标本以及有关的美术图书和文献资料。其在当下的作用已超出一般教学科研的范畴,在知识生产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还担负着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学术研究中心的重要艺术角色,对于推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该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和核心是研究工作,是开展收藏、陈列展览、教育推广等业务工作的前提。学术研究将依托该馆对古代遗存和近现代以来美术作品、民间艺术品的收藏,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及围绕美术馆功能和业务的美术馆学术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
西方文化艺术史范文篇2
艺术设计研究生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设计和学术研究潜力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的中西文化史课程要与学生此前的知识结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不能重复已熟知的内容,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理论分析与阐述,并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补充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考查评价方法上以课程论文或考试试卷作为考查形式,易使学生为轻松取得学分而敷衍,写作课程论文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或死记硬背教科书和笔记上的考试题目重点进行答题,无法体现学生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与理解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在第一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课外研习的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研读文献与参考书,教师在课上进行纲要式的讲解与重点问题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二是联系历史分析现实,将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由学生思考并确定要陈述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演示和提问,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议。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有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整体界面设计,引入大量艺术作品、考古文物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