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收集3篇)

来源: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篇1

1古希腊自然法

1.1古希腊自然法产生的自然历史背景

从地理角度来看,古希腊四面环海,地势起伏平缓,土壤较为贫瘠,因此不利于农耕文明的产生。然而,古希腊的先民取长避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中海气候与深水良港优势,发展手工工商业与海运贸易,此类重商主义的氛围烘焙了希腊人独特的海洋文明气质――独立、自由、理性、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然法产生所必备的人文主义内核。此外,古希腊所组成的岛屿星罗棋布,爱琴海深入内陆,各个区域由于上述客观因素,被硬生生的隔离开来,由此产生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市联盟――城邦。以西方民主的发源地雅典为例,历经梭伦、克里斯蒂尼、伯利克里等执政者的民主改革,雅典公民获得了一系列参政议政的权利。由此,城邦政治的权利主体由一人扩散到了全体公民,战争、媾和、缔结条约等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由此可见,畅所欲言的城邦民主削弱了个人独裁的力量,为正义、理性、秩序为特色的自然法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A。

1.2古希腊朴素自然法的形成及演进

早期的自然法学派均认可“法律即为正义”这一论述,因为自然法约束着立法者,其所立之法一定是符合正义与理性,但随着哲学辩证法思想的产生,许多学者开始对上述论断提出质疑,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写的《安提戈涅》。安提戈涅是俄狄浦斯与其母之后所生的女儿,她的两兄弟Poly和Eteo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双双败亡,Poly的叔父Creon赚得渔翁之利,顺利登上王位。按照当时的法律,Eteo的行为违法,所以其尸首不能安葬,安葬者将被处以活埋的惩罚。但是安提戈涅在人性的驱使之下,仍旧冒死安葬了Eteo,这一行为引发了已登上王位的叔父的强烈不满,他说道:“这些法律是强大的,你必须服从它!”,这一强烈的戏剧冲突,揭示了当时自然法与人定法的矛盾,人定法在最为圆满的状态之下应该是完全符合自然理性的,但它不能作为正义的代名词,因为立法者有自己的私欲,加之在利益集团的引导之下,其所立之法极有可能偏离正义与理性,成为维护少数权贵的恶法。因此,普遍、永恒、稳定的正义与理性应该作为衡量人定法的最高尺度,那些将法等同于正义与理性的论断显而易见是片面武断的。

2《理想国》中的朴素自然法思想

2.1正义论

柏拉图对于探索正义内涵的方法,先从感性角度出发,通过设问与回答,分别驳斥三种错误的正义观。第一种情况下,玻勒马霍斯强调“欠债还钱就是正义。”第二种情况,有人认为“正义一定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否定:第一,“对强者有利的不一定就是正义”;第二,正义不一定是当时强者的利益;第三,强者的利益包罗万象,正义只是一个方面。因此,正义应该是普遍、广义的,不应该以对象的强弱等级来划分其归属。第三种情况,正义被概括为“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最好的情况便是做了坏事不受惩罚,最坏的则是被处罚受罪之后无法报复,对此种情形的正义,柏拉图虽没有进行有力回击,但是却明确表示反对。

正义可以划分为“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两者都是理念正义,是个人与国家一切美德与操守的至上概括。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由三类人所组成的:具有立法、管理职能的统治者;秉承统治者意志,对内镇压,对外征战的辅助者以及第三类从事生产与商贸的生产者。只有当这三类人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之时,国家才能达到所谓的安定有序即正义。对于“个人正义”的论述,柏拉图也采用了与前述相似的分类法则。其将个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激情与欲望:理智指的是灵魂中理性的部分,用于思考与推理;激情与欲望都是非理性的部分,前者是愤怒的发泄口,后者是人们用以感受爱、饿、渴等生理欲望时所产生的。

2.2“哲王”政治

柏拉图将城邦政体划分为四种模式:寡头政体、君主立体、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首先,其余几种政体都是多人的联合执政,执政官的素养良莠不齐,尤其是民主政体,倘若代表主流意见的多数群体的思想都是愚昧无知的,那么苏格拉底被处死的情形就会经常出现,这将会极大的破坏城邦民主,导致公民趋向非理性。其次,相比于专制政体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性,法律的地位在余下三类政体当中居于顶层。执政者、辅助者、生产者,每个城邦的公民阶层都必须服从法的无上权威。若将法律定义为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在正义论战之中已经反驳过,强者的利益是多元化的,对强者有利的未必就是正义的,那么此时的法很有可能就是偏离理性与正义的恶法,服从恶法便是助纣为虐。再者,法在执行过程当中会受到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于那些无法节制欲望与激情的底层生产者而言,出于对于利益的考量,为“善”极有可能会导致自身权利的丧失,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对法律进行“变通执行”;更有甚者,会打着正义的旗号,践踏他人的权利。当法丧失稳定性,沦为朝令夕改的工具,那么社会就无法围绕理性秩序所运转。

3柏拉图自然法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理性色彩的乌托邦主义,书中对正义、“哲王”政治的叙述开创了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先河,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部分理论存在明显的纰漏。

3.1正义论中的阶层固化思想

在论述正义的过程中,柏拉图将雅典公民草率的分类为统治者、辅助者、生产者三个等级,并且认为只有当各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心无僭越之意,才能达到国家正义。柏拉图作为财产丰厚的城邦公民,提出一系列带有歧视与偏见色彩的阶层思想也不足为奇了。

3.2“哲王”政治中人治色彩过于浓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将构筑美好城邦的未来寄托在“哲学”王身上,认为只有在接受哲学教育、掌握自然理性法则的公民才能成为城邦统治者的候选人,因此专制政体是最佳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柏拉图发现,要找到一个道德高尚、理性正义、品性优良的统治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退而求其次,在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提出了次等的统治方案,即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由此可见,人治不可能完全取代法治,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即便是掌握玄妙自然法则的统治者,也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导致其决策与立法倾向的复杂化;加之人的内心有七情六欲的干扰,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使灵魂中的理性节制欲望与激情,因此必须要使统治者服从法律这一看得见的正义。

4结语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明史上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一本划时代巨著。虽然其中很多理论在用当代的价值观来评判之时,略显粗糙与陈腐,但是他对于政体运作模式的描述,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类似于“何为正义?”、“人治是否优于法治”等问题,成为了历代自然法学家热议的论题。这些理论就如古典自然法一样,是永恒、普遍、超验的。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篇2

关键词理想国女性观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观

1.1教育

在西方,柏拉图是为数不多谈及女性教育的哲学家。他在《理想国》中写道:“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认为女性也应像男子一样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像男性一样接受相同的教育课程。针对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男女间有很大差异的论调,柏拉图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天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生理上的;一个人是否能接受教育取决于他的天赋和才能,而不是性别。男人和女人在性别上不同,但只要女性具有天赋、才能,就应该给予其受教育的权利,并接受与男子相同的教育。

1.2职业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母犬”和“公犬”来比喻女人和男人。他说:“我们要不要指望母犬帮助公犬一起在外追寻搜索,参加一切警卫工作?还是让母犬躲在窝里,只管生育和抚育小犬?格: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作较弱者,公的看作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由此可见,柏拉图认为女性可以和男性从事同样的工作,他承认男女之间存在差异,但不认为这些差异会构成女人从事某种职业的障碍。他认为决定职业的因素不是性别,而是禀赋。如果男女禀赋相同,又接受了相同的教育,那么女子也可以从事任何男人从事的职业。

1.3爱情婚姻

柏拉图认为人们之所以有私欲是因为“财产的私有”,因此他反对一夫一妻制,认为女人应该归男人共有。城邦中的任何男子想要和女子结合由抽签决定,这样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仇恨,对国家也没有抱怨。“女人公有”可以保证城邦安定、稳定、团结,使城邦守护者一心一意地守护国家。柏拉图还认为“一个人应当为了城邦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理想而结婚。”婚姻的目的在于能够延续优秀的后代。为了使繁衍的后代保持优秀的品质,《理想国》中还规定了男性和女性的婚嫁年龄。

1.4生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地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柏拉图还提出了女性生育的最佳年龄为“二十岁到四十岁”。”为了给国家生育优秀的下一代,柏拉图人为地为理想国制定了“优生优育”的方法。此外,柏拉图还提出“儿童公有”——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谁,于是每个人都会把别人的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都会视如己出,这样国家就没有纷争了。

2柏拉图女性观的局限性

从教育上看,柏拉图提出男女平等教育,但却忽视了男女的差异性。长期以来,教育一直是男性的特权,人类积累的大多是关于男性的教育经验。如果把这种单一的教育经验直接应用到女性身上,会忽略女性自身的特点,也会使女性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一些不适应。

从职业上看,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考察他们有无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作第二次筛选,被选出的人用五年时间习辩证法;35岁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同男性相比,女性衰老得更快,30岁的女性在生理各方面远不及男性,若按照这种方式筛选,女性在人才挑选过程中是处于劣势的,很难取得与男性相同的成就。此外,柏拉图指出男性和女性可以从事完全相同的工作,也忽视了男女的生理差异。

从爱情上看,柏拉图认为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应凭自己的喜好,而应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结合。这样一来,男女的结合成为了国家巩固其统治而利用的工具,与爱情无关。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没有爱情,只有交易。

从生育上看,柏拉图鼓励优秀的人多生,反之则少生或不生;优秀的孩子用最好的条件培养,反之则随意丢弃。女性只是延续种族的工具,始终无权决定自己是否生育。佛教中认为“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对于那些“有缺陷”的孩子,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吗?

3柏拉图女性观的启示

3.1女性教育要结合女性特点

女性主义把女性的受教育权作为核心问题之一,因为教育是影响社会变迁乃至改造社会最有效的工具。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男女教育平等的主张,但忽略了男女差异性。要想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除了和男性一样接受教育之外,还应重视男女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很多国家为男女学生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如针对男性特征设置的木工、电工、修理等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针对女性特征设置的烹饪、刺绣、插花等优雅的女工类课程,这为男女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职业的绝对平等和相对平等

有人认为男女平等就是任何事都要求一样,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平等。男性体力较强,可以做重体力活,如扛重物、搬运东西、跑腿等;而女性体力不如男性,但性格较男性更温柔、细心,更适合从事服务类的职业。若为了一味地追求平等,让男性去绣花,让女性去扛煤气罐,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男女在职业上的平等并不是绝对平等,而是基于男女的差异而进行分工的相对平等,这才是合理的人性化的平等!

3.3女情婚姻的自

在“理想国”中,没有一夫一妻制,实行“女人共有”,女性生育是也受到国家严格控制。表面上看对国家非常有利,实则忽略了人内心的需求。最早倡导女性生育权的玛格丽特·桑格说:“无法拥有和控制自己身体的女人,不能说自己是自由人,直到女人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是否成为一个母亲。”现代社会女性在爱情和生育上有了更多的自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婚与不婚、生与不生,不再由别人决定。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篇3

【关键词】国家;教育;正义【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2-02

1关于国家的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一开始就讨论“正义”的问题,阐明什么是正义,及其与理想国的关系,进而论述教育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并提出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建立适应于人们主持正义需要的国家。柏拉图认为,所谓正义就是:“友而善当报以善,敌而恶当报以恶;非为己之利,当供人以利;明哲而多智慧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并且,柏拉图认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应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此,人们应该把“正义”看作是国家和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固有特性,并自年幼开始加以训练。

但是,国家要能成为正义的国家,人民要成为正义的人民,关键还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三者能否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固有特性”。那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呢?柏拉图认为根本的问题是需要良好的国家教育制度作保证。这也就是说要通过教育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人,使“一个真正善良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柏拉图把教育看作国家正义与否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教育应当以陶冶人民的美德,训练人民的理性,以适应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实现国家正义,建立理想之国,作为教育工作的总目标。而教育工作,应在于训练人民具有“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品德。在进行高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人决不靠使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使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最后归结到理念。”柏拉图把真正掌握理念、接近理念的人称之为“哲学王”,由这样的哲学王统治的国家,便可理性之上,成为真正的理想国。由此可见,柏拉图是从他的理念论的角度和高度来阐述教育对于国家政治起着决定作用的。

2关于人的心灵发展的教育

那么,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有何作用呢?对于人的心灵本质及其发展问题的看法,这是一切教育理论家论述教育种种理论问题的基础。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和发展人的心灵的问题。苏格拉底把“爱智慧”和“认识你自己”相结合,从而揭示了人的心灵的本质,即人通过心灵的存在和发展,能认识自己所能认识的一切。人的心灵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地位,人的心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人的本质所在,凡是人都要凭着其心灵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人。而这种心灵的发展,就是指教育。“任何人间之称之为美德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进心灵的发展而实现的。而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知识”和“真理”的看法。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教育就是使人通过运用思维,回忆心灵中原有的知识,获得真理,是自身富有理性,以善来行事。

通过教育,人能从可见世界中获得“意见”,从可知世界中获得“知识”。但人的心灵的净化和发展,不能依靠“意见”,而要依靠“知识”。也就是真正适当的教育,要能有效的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心灵的发展,就不能使人停留在感性认识中,而应使人进入理念的世界,获得理性的认识,直至最后掌握真理。

3理性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所谓的理性教育,就是要注重训练心灵和启发智慧的教育。苏格拉底毕生都在寻找人间的美德,探求如何培养以追求“善”为人生目标的人。他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使人通过教育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这种有理性的人,就是富有品德的人,即具有节制、正义、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的人。而所有这而优秀的品德,都必须通过合理的理性教育加以训练才能获得。不论天赋好的还是天赋坏的人,都必须受到合适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性的人。而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所谈到的理性,包括智慧、勇敢和节制,以及在这三个要素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公共道德和善良的德性。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训练人的心灵和培养人的理性。也就是通过理性教育,是一个人能够以公正来处世,以勇敢来应对为难,以理性来思考,从而各司其职,为国家尽自己的力量。柏拉图把理性品质看作是人的心灵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并且认为要具备这些要素就要学要加以培养和训练,并且把理性教育看作是发展心灵能力和掌握理性知识的结合的过程。

在理性教育的前一个阶段,也可以说成是理性教育的准备阶段,就是以品格训练为住的全面和谐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学习包括音乐和体育在内的基础知识。音乐知识包括读、写、算的教育,对儿童的性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柏拉图认为应该严格的审查文学作品,甚至对诗人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而体育教育主要是对身体的训练,是体格强健,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成就的最大保障。教育问题无非在于调整人的身体和精神相互影响的种种因素,使两者互相和谐、协调发展,为青少年品格的形成和进一步接受理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接受教育,从孕育阶段的优生和胎教,到早期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成年之后担当社会职务后的继续教育,都是确保每个人在国家中能各司其职,从而使国家成为真正的“理想国”的必要保障。

总的来说,教育并不想有些人在其职业中宣称的那样,把灵魂里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因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存在的一种能力,教育的力量在于引导灵魂的发展,使其转离变动不居的世界,最终实现灵魂从可感世界到可知世界的转向,即从现象世界向理念世界的转向。

参考文献

[1]张法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