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管理技术(收集2篇)
来源:
病案管理技术范文篇1
1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特征分析
病案信息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也是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资源,这些信息是患者在医院看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作为医院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病案资产信息化管理尤为重要。
1.1实用性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进行病案管理,满足相关科室的工作需要为主要目的,采用成熟的、可靠的信息技术,为医院病历的管理和统计、查询、分析提供一个网络化信息环境,提高病案管理的效率。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真实准确记录每位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医疗、护理信息,而且还要求能提炼有用的信息为医院的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为医疗质量控制、教学、科研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
1.2便捷性病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使用者的特点,设计出合适使用者的友好界面,应满足用户的舒适性、操作方便性、视觉效果舒服等需求。医院每天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数量多,导致录入数据量大,特别是病历内容多而复杂,对录入顺序、逻辑关系、清晰度、等方面要求高。
1.3安全性病案文档具有法律效力,所以病案的保管和借阅复印都有严格的规定。系统应对不同的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按照工作人员所拥有的权限对病案进行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提高医院病案管理水平、病案利用率,为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详尽数据和便捷。通过与HIS等系统的无缝连接,使信息共享和集成更加充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医院数字化管理提供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2数字化病案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2.1系统可行性系统可行性指的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建立、运营、管理的手段,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医疗、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向医务工作者提供灵活方便的查询和准确的统计分析结果、减少病案管理人员工作量是它的主要任务。可根据医院的行政制度建立相关体系。
2.2技术可行性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完善,为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语言设计方面有PHP、ASP等基于web技术的技术,在应用程序方面有VB、PowerBuilder等技术,这些作为开发语言具有功能强大、性能优异的特点,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具有可视图形界面的,同时支持多种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交互式开发工具;在数据库方面,SQLServer数据库可提供高级别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2.3实现可行性首先,在人力资源上,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是经过医院高层研究讨论决定的,所以决策层是一致支持的。支持层面主要是广大的医护人员及相关科室,因为这个系统上线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量,为工作提供便利。执行者主要是相关科室的熟悉业务人员,在休息与物质奖励上都有补助。
其次,在经济控制上,经济上由于有高层会议决定开发此系统,而此系统可以节约资源,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是节约资金。所以从资金层面上来说不是问题,一定会满足系统开发时的各种合理资金需求。
3数字化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3.1系统首页模块病案管理信息系统首页是一个综合功能模块,在HIS中的不同信息点在这一基础上生成、采集、集成,实现临床工作站、病案管理、财务管理资源共享,告别了多部门重复劳动的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由入院登记处录入,临床信息如门急诊诊断、入院诊断、出院诊断及编码、并发症、手术操作名称及编码、抗生素使用情况等,由临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录入;疾病编码、手术编码等由病案管理员审核、修改并录入。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费用信息从HIS中直接读入病案首页。首页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加强逻辑校验、自动生成功能以保证首页信息高精确性。
3.2动态浏览模块住院医疗动态自动生成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科室、入院病区、出院时间、出院病区等完全实现在HIS上自动采集生成,避免了人为录入产生的误差,在设计上采用表格形式,自动生成浏览窗口,并加入打印功能。
3.3自定义统计模块病案管理信息系统除设置了常用的若干种医疗数量、质量统计报表外,还能根据不同的需求自定义统计项目和报表格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采用设计语言构建输入标签,连接数据库生成专用表格,便于后期的调取统计。
3.4档案扫描录入模块医院的工作中对病案处理第一手资料多为纸质档案,采用翻拍方式对纸质病案进行数字化,在不拆分纸质病案原件的前提下,通过数码摄相机拍摄方式将纸质病案数字化,同时生成彩色和黑白两种病案图像,彩色图像用于阅读,黑白图像用于打印。既完好再现了纸质病案原貌,又保持了病案的原始性,还避免了拆分病案过程中容易造成病案资料丢失的现象。
3.5数字化病案检索模块病案首页上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检索条件,可以单一条件检索,也可以组合条件检索;组合条件检索各项目取值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或者或并且的逻辑关系,可以完全满足千变万化的检索需求。
3.6数字化病案阅读模块在数字化病案检索和阅读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科研、病例随访、病案质控等功能模块。可以根据科研、随访、质控的需要,自定义模版并摘录所需数据,首页上已有的数据直接加入,首页上没有的数据自定义项目名称和项目表达式后对照病案图像进行摘录。摘录完毕后系统自动生成表格,可供导出。
3.7信息安全模块针对患者的信息保密是医院的义务,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赋予不同的阅读、下载和打印的权利,特殊情况由病案管理员进行审批,以保证数字化病案使用得既方便又安全。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病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全面了解病案管理的状况。针对病案的数据管理进行集成整合,其价值不仅在于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数据处理、数据协同、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将复杂的工作流程清晰化、线程化,还从根本上加强并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事务协作和有效管理,推动了病案资源利用和高效管理。
病案管理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技术;管理;应用
随着病案作为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司法鉴定等工作中重要依据,实现病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减少手工操作失误,强化整个病案管理的过程和内容,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定科学的管理流程,提高运行环节中的准确率,减轻病案人员工作的压力是实用并且有效的病案管理方式。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核定床位450张,实际开放800张,月出院病人2700人次,病案室工作人员4人,承担了病案的接收、整理、编码、录入、借阅、复印、库房等工作。从2012年8月份开始,由东软公司与病案室工作人员共同设计了适合于我院的条形码病案管理系统,经过近一年的应用,效果良好。
1条形码的应用理由
1.1病案保管时间长,我院保存最早的是1975年的病历,时间跨度长,库房内的病案积累越来越多,管理的工作量日益增加。
1.2手工处理效率低,程序复杂,特别是在病案借阅查找环节,遇有不在架病历,需人工翻阅登记本,需要时间和精力。
1.3手工操作易失误,处理各种病案管理业务时,如收交病历、录入信息等,有时会出现对同一份病案进行重复操作现象。
2条形码简介
条形码一般被公认为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自动化计算机外部输入方式,属于自动识别技术范畴[2]。利用特制的条形码识别装置,可以快速准确地识读条形码信息并转译为计算机语言。现在条形码技术已在国内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得到广泛应用。条形码技术与文字技术相比,其图形简单、容易识别,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并采集信息量巨大,速度快。
3方法
在病人入院时即由住院处分发住院号,根据住院号生成对应条形码,病人住院结束时将条形码打印在病案首页上。不仅避免了将条形码打印出来再粘贴的麻烦,而且节约了成本。
3.1回收、录入流程:回收病案时,操作员将采用条形码扫描器轻轻扫描病案首页右上角条形码,电脑屏幕即显示病人的资料[2],将回收的时间、份数、病人的信息生成表格打印,病区与病案室各一份备案,以便核对,同时在系统中病案的状态显示为接收状态,对未及时归档的病案一目了然。
3.2病案在整理编目时,通过扫描条形码快速定位,调取病案信息,减少人工输入住院号的差错,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
3.3借阅、归还。通过扫描所要借阅或归还的病案条形码生成由借阅或归还清单,打印后由借阅人签字。特别是多份借阅时,选批量扫描功能,扫描结束后保存信息。
4.效果
4.1回收管理更方便。在回收病案时,手工处理效率很低,要与病区反复核对清单,再确定回收。采用条形码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不再出现病案号登记错误现象,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4.2查询检索更省时。在计算机中可直接查到某份病历去向,不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入库查找或人工查阅大量的纸质单据。
4.3借阅归还更快捷。病案管理人员只需将借阅病历的条形码扫描,节省了登记时间,并且信息集中储存在计算机里,随时可以追踪病案资料的借阅及归还情况,督促借阅人早日归还。
4.4统计考核更准确。使用条形码管理后,大大降低了信息员手工操作误差,各种统计数据更准确,为准确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并且可统计出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效率,避免了各种管理漏洞。
4.5管理更方便。降低了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以前各个运行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更好地为临床一线和病人服务。
5.体会
将条形码技术应用在病案的回收、录入、归档、借阅、归还等业务环节中,不仅提高了病案数据采集的速度,减少运行中人工操作所带来的误差,还能适时掌握病案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规范了病案的管理。充分发挥条形码技术和病案管理系统的综合优势,有些方面我们还在探索中,如将条形码应用在库房管理,杜绝病案错位归档,以保证病案充分利用。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这一切必须依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细心。在扫描时应注意:尽管扫描机发出“嘟”的声音,其实该病案并未扫入系统,或多台机同时扫描时有可能其中一份未扫入库,因此,人员操作时应注视电脑屏幕。防止出错。
参考文献
[1]孙一民,李华才,苏小刚.无线网条形码技术在医院的开发应用[J].医学信息,2004,17(1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