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论文(收集2篇)

来源: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1

一、知人论世,培养爱国情怀

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尽可能利用好课堂来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在知人论世环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等,无数深情表白之后潜藏的都是对祖国母亲、故土家园的眷恋依赖之情。这就是人们心理上的情感归属。所以爱国主义仍是德育教育永不褪色的主题。《大学语文》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彬彬”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无不凝结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应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介绍之中。如《山鬼》一文,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可以深入地介绍屈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屈原浓烈的爱国情怀,这时可提问:“我们知道屈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悲痛难忍,这其中既包括对祖国家乡的深深依恋,又包括对小人当道、国家日益没落的忧心焦虑与无能为力。从他一生的经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以后教授给你们学生的精神榜样吗?”有鉴于此,学生会深受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情之情,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又如《金陵驿》的作者文天祥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诗人,亦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感人绝唱,至今读来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触动。当然,在此环节应把握好时间与分寸,否则会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精讲课文,感知理想抱负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安定城楼》一诗,教师在讲解中应紧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来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现在真的想归隐江湖吗?如果真要归隐,条件是什么?通过上下文的典故涵义与诗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表明必须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年老之时才会归隐。最后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这首诗主要表现的就是李商隐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你们,更应该象诗人那样,坚守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拼搏,并把理想的火种传给你们的学生,志存高远,让他们也能感知理想的魅力。还有《出师表》、《尚未选择的路》这些富有内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无可比拟的德育优势,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易于接受与消化。

三、课堂反思,培育人生态度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2

1.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

在当前考试制度没有较大改革的情况,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以分数为导向的,因此,教师语文教育的目标自然也是向分数看齐。教师教育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博取高分的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素养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从高中生、大学生文章中别字频出就可以看出来。学生语文成绩最终是以分数检验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唯分数论,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许多教师沉不下来心来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中也不注意分析总结,形不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往往倾向于一些时髦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花样翻新,语文教学被各种花样思潮所左右,脱离了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宗旨,不认认真真地研究文本,扎扎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时间就在这样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流逝了。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当下提倡人文教育,这是对的,但不能走极端,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在当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强调人文性就搞自由主义,随意地解读文本,追逐时尚,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一节课下来,看着热闹,学生们却没有多大收获,特别是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难有积累,这是造成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一些教师则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方式僵化,花大量时间灌输文章结构及语义,烦琐的分析不仅使学生昏昏欲睡,也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使学生见木不见林,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的学习无论如何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建议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但无论何时,无论教学怎样改革,语文基础知识永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在当下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不考虑分数,两者似乎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仔细思考,这还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原因。如果不那么浮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语言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教学,那么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力肯定会稳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提高会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要表达的要义反过来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其中的重点字词只有在通篇考虑的情况下才能把握其正含义。只有在对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了才能去谈人文性,才能理解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的感受与情怀,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是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文章所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三、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