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收集3篇)

来源: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篇1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篇2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疾病成为老年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及死亡原因,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越来越多的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WHO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概念为:为晚期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全人照顾。其服务哲理是:以照料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临终生存质量,共同面对死亡。笔者对我科191例临终老年干部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安宁欣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终点。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11年6月死亡的老年患者191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6例;年龄62~93岁,平均年龄77.3±5岁,>60岁组6例,70~79岁组68例,>80~89岁106例,>90岁组11例。其中恶性肿瘤97例,呼吸系统感染30例,脑血管疾病5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8例,肝硬化4例,肺心病10例。

2护理干预

2.1老年病人临终的生理特征及护理干预:临终病人处于独特的人生阶段,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临终病人大多数具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张力、感知觉、意识等改变。而老年临终病人除以上生理改变以外,还有以下临床特点:疾病和衰老同时存在;症状体征不典型、并发症多;反应迟钝,主诉不确切。

2.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四肢温度及颜色的变化,注意保暖,必要时采用热水袋保暖。因老年人感觉减退,临终患者常常伴有水肿、感觉减退、呼吸困难、骨质疏松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翻身拍背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张口呼吸者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湿润:遵医嘱雾化吸入、湿纱布盖于口部、液状石蜡油口唇。

2.1.2减轻患者痛苦:晚期肿瘤患者多出现难以抑制的疼痛,成为临终关怀的重点。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应用三阶梯疗法控制疼痛。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帮助病人采取最有效的止痛方法。如松弛术、音乐疗法、催眠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针灸疗法等。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遵医嘱应用相应的镇痛剂,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疼痛。

2.1.3做好基础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每天口腔护理2~3次,保持口腔清洁,有活动义齿者感到不适或意识障碍时及时取下。保持皮肤清洁,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檫洗干净,保持会皮肤清洁干燥。给予舒适卧位,翻身时注意各导管的位置,避免用力牵拉,以免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适当保暖,使患者获得心理和躯体的舒适。及时更换床单及衣物,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并在皮肤窿突处垫棉圈或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的发生。

2.1.4营养支持:为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病人的饮食要求,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适量喂食喂水,少食多餐,防止呕吐及误吸误咽。有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保证病人的营养供给。

2.2老年病人临终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美籍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乐・罗斯博士提出了临终患者的五个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受个体差异、文化程度、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反应。

2.2.1针对各期患者的心理特征,护士要主动接触患者,了解他们的基本要求,尽可能的予以满足。在交谈中注意倾听,充分理解和宽容患者,以诚相待。鼓励患者宣泄内心的郁闷。讨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肯定患者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兴趣刺激兴奋,刺激尊严的需要,产生自我鼓励,达到兴奋大脑皮层消除焦虑、恐惧的心理,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急性和耐受力,予以生存有利的支持。同时,护士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注意传递积极信息,鼓励患者树立更加积极的心理,使患者顺利度过临终期。对一些意识清、言语表达不清或失语的患者,护士更应用“心”为患者服务,必要时紧握患者的手,使患者感到你确实在关心他们,使其心理感到欣慰。

2.2.2尊重患者:护士应真诚关爱患者,重视患者的生命价值。因为在我科住院患者都为离退休老干部,心灵上特别需要尊重。虽身体虚弱仍坚持自理,护士对患者的卫生要求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恢复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和希望。

2.2.3鼓励患者平静面对死亡:一旦患者病情恶化,护士应帮助家属避免慌乱,另外要使患者本人平静地面对死亡。护士要做到:耐心的解释;根据患者的听觉反应判断病情;询问患者本人有没有想做又没有做的事;尽可能让患者与家属在一起;趁患者意识清楚,让他见想见的人;患者去世后要充分保证患者家属表达悲伤的时间。

2.3健康教育: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强解决问题的协同性。积极解决和协调家属成员的矛盾,鼓励其参与患者护理计划的实施,发挥其对患者积极的支持作用,增强患者护理实施的效力,同时也有利于家属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对患者“优”死和存者“好”生均有益。

2.4尸体料理:经医生确定患者死亡后,护士撤掉监护仪及所有引流、输液导管后进行尸体料理。护士应尽量按照家属的意愿,严肃认真的做好尸体料理,这不仅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家属的心理安慰。个别家属因亲人的离去极度悲伤甚至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护士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劝告家属节哀,注意保重身体,及时通知太平房。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篇3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年居民;服务标准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36-0001-03

Beijinghospiceservic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research

BAIXujingGAOMaolongSONGYuetao

Combin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stituteinGeriatricsofBeijingGeriatricHospital,Beijing10009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urrentsituationofBeijingcityhospiceservice,andtomakerelevantpolicyrecommendationsaccordingtothedataobtained.Methods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andexpertinterviews,statisticalanalysisofthesurveydatawereused.Results(1)Inthesurveyof446elderlypeople,learnhospicecareservicesaccountedfor23.9%;(2)Elderlyresidentswhocannottakecareofthemselveschoosehomecare(46.4%),geracomium(32.7%)andnursinghomes(15.9%);(3)Elderlyresidentshopedthenearestmedicaltreatmentaccountedfor72.0%,homeservicesaccountedfor17.5%;(4)Theoldpeoplethinkthebesthospiceserviceagenciesinthecommunityaccountedfor53.3%,thegeneralhospitalaccountedfor22.9%,theindependentinstitutionsaccountedfor21.1%,andagedcarefacilitiesaccountedfor2.7%.Conclusion(1)Hospiceagencyisnotperfect,andthereisurgentneedtostrengthentheteamconstruction;(2)Thereisurgentneedtoestablishthehospiceservicestandards.

[Keywords]Hospicecare;Elderlyresidents;Servicestandards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北京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摸清需求以及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供给能力,探讨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方向与模式,向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构思和提出城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规划。

1资料与方法

1.1查阅文献

查阅国内外近五年有关临终关怀服务的新进展,对临终关怀服务背景、管理制度及法规政策等方面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分析与开发性研究。

1.2需求调查、现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4个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25日~9月25日。调查问卷分为医疗机构基本状况问卷及其从业人员问卷,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需求问卷,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基本状况;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行为、态度和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临终关怀需求等情况。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75份,其中医院基本情况6份,从业人员问卷121份,社区老年人问卷446份,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98份。

1.3定性访谈

针对访谈对象围绕临终关怀服务提纲,对示范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年居民(包括长期护理照料及临终关怀)进行访谈,以获取政府有关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程度的定性资料。

1.4专家座谈

召集国内从事老年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院所。

1.5政策分析法

综合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影响因素,从可得性、可及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政策分析,从解决深层次临终关怀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结果

2.1机构调查数据

北京6所被调查的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①2008年北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6所,其中全民性质为6所。②2008年,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中,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1所)、城市功能拓展区(3所)、城市发展新区(1所)和生态涵养发展区(1所)中的6所进行调查,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老年医院2所。③6所医疗机构中最早建院1955年,最晚建院于1987年。④被调查的6所样本单位中都没有注册临终关怀科。

2.2从业人员数据调查

见表1~3。

2.3社区家庭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数据

①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男198人,占44.4%;女248人,占55.6%。②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见表4。③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见表5。④被调查老人患慢性病的有365人,占81.8%。⑤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见表6。⑥老年人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见表7。⑦老年人生活如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见表8。⑧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见表9。⑨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了解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有107人,占23.9%。⑩老年人认为的最佳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见表10。

表4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表5被调查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表6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

表7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

表8老年人生活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

表9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

2.4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4.1临终关怀机构不完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所发展,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但是,即便是在中国的一级大都市里,临终关怀作为特殊的团体和医疗服务机构,仍然处于很缺乏很简陋的地步。在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广大农村则更是凤毛麟角,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所渴望的需要[1]。

我们从北京市18个区(县)中选择了4个区县的6家医疗机构,这6家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临终关怀科或室,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只有10.8%人熟悉临终关怀的含义;通过专家访谈得知,现在临终关怀的业务开展较为困难,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北京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多。

2.4.2临终关怀标准化问题现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什么是临终关怀,对什么样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服务,国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只是采取国外的定义;“临终”关怀中临终较为刺耳,在调查中许多患者因此而不愿参与调查,在香港有的称宁养照料,台湾有称安宁照料、安宁缓和等,如何称谓还没达成共识。

当前临终关怀的操作内容还是沿用临床诊疗常规,内容基本局限于医疗技术环节。医生在与患者或亲属交流时,技术性内容的交流占了绝大部分,如治疗手段占88.6%,舒缓疗法占73.0%,诊断占66.9%,其他的内容基本被忽略了[2]。提高临终关怀技术性内容以外的质量,标准化的指导文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文件内容,应包括有关价值观、关注点的识别与归纳;不利信息披露技巧;语言性与非语言性情感支持技巧;如何引导患者理解相关医学信息技巧等内容[3]。

2.4.3我国临终关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出台了一些措施,临终关怀国家已认可,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措施。①界定标准很重要:注重老年病诊治这个阶段,目前老年预防保健未成体系,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分界不明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的入院标准要界定清楚。②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医保支持,立法支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所以我认为医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心理问题,特别是待遇应有别于其他医护人员。护理费应该有所提高。③形式问题:国外是综合医院设病床,社区设日间病房和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病房与普通病房应该有区别,使用单间或双人间。但是单间牵扯费用问题,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从人道上讲,单间合适。这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应该是单间,至少用帘子拉起来。但是用帘子拉不合实际,有了帘子不仅看不到患者,连护工也看不到了。临终关怀病房建筑标准不得低于三级医院标准。总的原则,要比一般的病房条件好一些。往生室的房间设立要人性化,根据国外的做法,人脑死亡后要在房间里放置6~8h,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有较好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患者家属交流室。临终关怀病房要适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最好有社工和律师来帮助解决遗嘱和器官捐赠问题,否则医患纠纷太多。国外是一个床位一个护士,因为临终关怀大部分工作都是护士做的,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3讨论

本次调研的大量资料表明,现在北京临终关怀开展处于初步阶段,亟需政府加大支持。

3.1建立与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护理的筹资与保障体系

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可从社会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4]。

3.2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①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临终关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一支由经过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的临床医生、心理医生、护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医疗队伍。培养一支熟悉临终关怀医学,全心全意为临终关怀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结合本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要重点加强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临终关怀的知识,提高对临终关怀服务意义的认识,掌握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所需的技能并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持证上岗,使本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死亡教育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死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优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6]。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率先在医护专业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7]。③志愿者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北京老年医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同事,组织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进行关怀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④加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确立临终关怀的标准化作业,发展本土化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水准。

3.3利用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渠道收集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探索临终关怀服务的新模式,使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探索家庭临终病床的模式,建立为临终患者提供及时、周到、全面家庭服务的系统,使患者在熟悉并有深厚感情的家中走完一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施永兴,罗维.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38.

[2]王叶熙,康红芹.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57-60.

[3]许子东.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J].http://.cn/thesis_Y1726737.aspx

[4]梁娟娟.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70-71.

[5]崔静,周玲君,赵继军.生前预嘱的产生和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0-861.

[6]闫喜民,李秀兰,张燕玲.临终关怀与医疗服务模式[J].吉林中医药,2006,26(12):58.

[7]钟小红,李亚洁,戴萌,等.特需病房的临终关怀服务[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35.-3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