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哲学思考(收集3篇)
来源:
人工智能与哲学思考范文篇1
〈智蕙的主旨是讨论意见、知识发展到智慧的问题,指出广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此三者虽同为认识,却互有分别,而且层次不齐”。显然,这是把从意见到知识到智慧看作是统一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就打破了把知识和智慧划界的思路,表现出解决知识和智慧关系的新视角的萌芽。在他和金岳霖讨论上述见解时,金岳霖曾说夕你的看法可能还更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确实,作为智慧说起点的(智慧的形成,是同中国传统哲学的_慧的启迪分不开的。从“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以道观之”等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智慧》从庄子哲学中获得的思想火花。
循着(智慧〉的新视角,经过近50年的艰苦探索后,冯先生终于幵辟出了解决知识和智慧相分割的新路径:把狭义的认识论扩展为广义的认识论。他提出认识论应当包括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即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即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第四,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前两个问题主要是回答从无知到知、从意见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后两个问题主要是囬答从抽象真理到具体真理、从知识到智慧的过程是怎样的。西方近代哲学流行的认识论是只研究前两个问题的狭义的认识论。中国近代一些哲学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王国维的“可信”与“可爱”的矛盾,是与受到西方近代这一狭义的认识论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的。冯先生把后两个问题引入认识论,成为广义认识论,在这广义认识论里,知识和智慧并非是互相隔绝的两个领域,而是统一于整个认识辩证运动之中的。这就将可信和可爱相统一,克服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
这一广义认识论的最终形成,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的发掘作凭借的。正如冯先生自己在〈智慧说三篇导论中所说智慧学说,即关于性和天道的认识,是最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是民族哲学传统中最根深蒂固的东西。如果是单纯讲的知识,即客观的事实记载、科学定理等,都无所谓民族特色。如果讲的是贯串于科学、道德、艺术、宗教诸文化领域中的智慧,涉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观、世界观等,归结到关于性和天道的认识,这便是最富有民族传统的特点的”。®这就是说,在他看来,只有把握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富有民族特点的智薏,才能在探索知识和智慧的关系上交出中国学者的创造性的答卷。显然,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民族智慧,只有经过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研究才能办到。因此,正是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绪论〉里,冯先生以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有智慧的把握,第一次正式表达了他的广义认识论,并对狭义认识论的偏失提出了批评。他把中国传统哲学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争论: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心物(知行)之辩、理气(道器)之辩,认为考察上述的争辩,可以看到,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较多地和较长期地考察了广义认识论的后两个问题,从而显示出具有民族特点的智慧,这就是:
在逻辑思维方面,先秦的〈墨经〉虽然建立了可与亚里斯多德相媲美的形式逻辑体系,但是后来长期遭到人们的冷落。相反,朴素的辩证逻辑却得到了长期的发展,从先秦的〈老子〉、〈易传〉和荀'子直到张载、王夫之、黄宗羲,辩证思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与此相关,西方自然观长期以原子论的形式出现,而中国则比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元气论,认为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道”(自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正是以这样的自然观和辩证逻辑为基础和方法指导的。从中国传统的逻辑思维和自然观,可以看到传统哲学对广义认识的第三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思考。
在培养理想人格(自由人格)方面,西方哲学较多地考察了自愿原则和意志自由,而中国传统哲学较多地考察了自觉原则和“为学之方”(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无论是先秦的孔、孟、荀,还是后来的程、朱、陆、王,或是柳宗元、张载、王夫之,无不强调道德行为出于理性的自觉。然而正统儒学由此而导致了宿命论。同时,人的自由也是美学问题。在这方面,西方较早提出了美学上的模仿说(再现说)和典型性格理论,而中国则较早发展了美学上的言志说(表现说)和意境理论。先秦的庄子、荀子奠定了言志说和意境理论的基础,以后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抒情艺术传统是紧密相连的。
由此可见™将知识和智意相统一的广义认识论的后两个问题的引进,是以把握中国民族特色的最高哲学智意为思想资痕的。这一广义认识论的形成,同财也是对传统哲学智慧的提升的结果。
这一提升是同冯先生的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相联系的。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冯先生考察了传统哲学的智慧在近代的演变以及近代哲学吸取传统哲学智慧的经验教训。他指出I中画传统哲学在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经历了进化论和辩证唯物论两个革命阶禺,传统哲学原先的四方面争论在这哲学革命的进程中得到了新的展开。传统的“理气(道器)”之辯经近代演变,主要表现为历史观问题,由变易史观对“道(体)器(用)”关系的考察,发展为进化论和_史现。传统的“心物(知行)”之辩在近代经过了绎验论和先验论的分别发展,后来历史观和认识论的两方面争论在心物之辩上合而为一,由马克思主义者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來作了科学的回答。传统的“名实”之辩演变到近代,主要是逻辑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争论。近代哲学开始重视传统哲学所忽视的形式逻辑,同时也继承了固有的揸长辩证思维的传统,尤其是马克©主义者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逻辑和方法论怎样发扬民族的传统特色、进一步会通中西,对此在基本理论上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传统的“天人”之辩包含自电人格培养问«,近诉蜇学对此主要批判了无欲、无我的圣贤观,主张平民化的理想人格,强调意志自由,反对忽视自®原则約宿命论,但最终形成了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两极对峙这说明近代哲学在这方面虽有一定贡献,但很需要进行深入的批判总结。
然而,要对逻辑与方法论、自由理论与价值观这两方面作出批判的总结,按照冯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方法和徳性两者还有个共同的认识论基础,两者都归结到智惹学说。因此,有在智意f说上达到新的理论境界,才能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冯先生的广义认识译拓展了智惹学说上的理论新境界,而它之所以把被狭义认识论排拒在外的两个问题引入认识论,正是为了批判总结中国近代哲学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升传统哲学的智慧。
因此,建立在广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智慧说,一方面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为凭借,另一方面又以提升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为己任。前一方面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而实现的辱一方面是通过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而明确的。所以,他的智意说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种总结。
由于冯契先生的智薏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深层发掘和努力提升,因而其智慧说本身必然表现为对传練哲学脊慧的创新。这种创新使得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叙述,而是为智慧说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活东西。这正是我们在<智意说三篇〉中所看到的。
〈智慧说三篇对于智慧学说的构筑,贯彻了冯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从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其主干,是讲理论”,〈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与(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则分别是其两翼,讲化理论为方法和化a论为德性。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于广义认识论的四个问题的回答,指出知识包含有智慧的萌芽,而智慧则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论证从知识到智慧是统一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辩证运动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冯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里融进了传统哲学“体用不二”的智慧,肯定在实践中获得的感觉能给予客观实在,即感觉的内容(用)和感觉的对象(体)合而为一。“体用不二在这里既肯定了感觉是由外物引起的这一因果关系,又表达了感觉和外物具有同一性的意思。对于第二个问题,冯先生阐明以得自经验者还治经验就是知识,得自经验者即概念,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即形成知识领域,作为知识经验主体的“我”,运用逻辑范畴进行思维,逻辑是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这里既受到庄子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中所蕴含的智慧的启发®又剔除了其中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对于第三个问题,冯先生指出,科学知识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就是真理,而真理是一个“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过程;通过理论上的“一致而百虑”和实践上的“同归而殊途”的反复,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显然,这里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易传》把“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作为思维规律的辩证逻辑的智慧。对于第四个问题,冯契先生指出关于“道”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自由发展内在地联系着,这就是智慧。智慧使人获得自由,它体现在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他以传统哲学“转识成智”的智慧来阐述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同时又排斥了掺杂其中的神秘主义色彩,指出这一飞跃包含着理性的自觉、思辨的综合和德性的自证这些环节。
从上述可以看到,对于广义认识论的理论论证充满了对传统哲学智慧的辩证总结,传统哲学的智慧也因为这样的创新而焕发了青春。
〈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主要是阐明认识的辩证法如何通过逻辑思维的范畴,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冯契先生把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思想和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传统相互诠释,指出类、故、理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范畴(这已由(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所论证),也是人的认识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理论思维力求在事实间把握其本质联系所必经的环节:知类即知其然;求故即知其所以然;明理即知其必然和当然。由此提出了按照“类”(包括同一和差异,单一、特殊和一般,质和量,类和关系等)、“故”(包括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根据和条件,实体和作用,质料、内容和形式,动力因和目的因等)、“理”(包括现实、可能和规律,必然、偁然和或然,目的、手段和规则,必然、当然和自由等)的次序来排列的辩证思维的范畴体系,其间溶化了中国传统哲学相反相成、象数相倚、体用不二、矛盾倚伏、理一分殊、天人合一等辩证法智慧。辩证逻辑作为思维工具,就是以得自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之道来还治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本身,于是理论便化为方法。贯穿于逻辑范畴体系中的对立统一原理转化为分析与综合,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运用表现为理论和实际的统辩证方法这两条基本要求,亦即荀子所说的“辩合”与“符验”。
显然,冯先生在这里充分地汲取了传统哲学擅长于辩证思维的智慧。不过.传统哲学因忽视形式逻辑而使其辩证思维处于分散、无系统的状态,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冯先生早已洞察传统哲学的这一缺失,因而即使是着重阐述辩证思维,却十分强调不能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为两截:普通的形式逻辑已包含有辩证法的萌芽,面辩证思维则一定要遵守形式逻辑。由于把握了传统哲学独特的辩证思维智慧,并克服了其偏颇,因而冯先生在这基础上构造的辩证思维理论和辩证思维的逻辑范畴体系,就使得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获得了自觉的和科学的形态,逋含其中的智慧也就有了现代的新意义。
〈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主要阐述了认识时辩证法贯彻于价值论领域,在使理想成为现实的活动中,培养自由人格的德性。冯先生分析了认识活动中认知和评价的关系,指出评价是揭示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随着评价的发展,出现了功利和精神价值的分化以及精神价值中真善美不同领域的分化。然而,价值的创造都是化理想为规实的活动。理想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自由,而在不同的价值领域,自由有不伺的含义。木过,功利和穑神价值抅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合理的价值体系应当包括: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通过自由劳动而达到辩证统一;人的本质力量即理性和非理性(情、意)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和集体精神互相促进,奔向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相统一的理想目标。这样的价值体系谏则的提出,是和对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价值学说的重要论争即天人之辩、理欲之辩、群已之辩釣考察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三方面论争中,儒、墨、道、法、释诸家各有所偏。正统派儒学主张独断论的夭命论,漠视了人道原则,把实践理性绝对化,忽视了人性的其他方面,以“公”来束缚个性,这是权威主义价值体系。同时,各派学说经过曲折斗争,也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辩证的见解:强调自然原侧和人道原则的统一;身和心、理智和情意的比较全面和多样化的发展;群己统一,既尊重个性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见,合理的价值体系的原则是以正确解决天人之辩、理欲之辩、群己之辩为基础的。
同样,冯先生从这一基础出发,引伸出了培养平民化自由人袼的基本途径一在自然和人的交互作用中,实践和教育相结合;在世界观的培养过接中,镲育、智育、美育相结合;集体帮助和个人主观努力相结合,以求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这一基础出发展示了人类走向自由之路的轮廓——就天人之辩而言,人类的自由王国是自軚的人化和人道的自然化、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相统一;就理欲之辩而言,人类的自由王国是;^本质力董和人创造的文化获得全面发展,使人格成为知意情相统一,使文化成为真善美相统就群.已之辩而言,人类的自由王国是社会成为自由人格的联合体,集体和个性相统一。
在上述内容中,冯先生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传统哲学(尤其是正统儒学)价值观的弊端,另一方面着力提炼出其中富于智葸的观念,并运用于论证合理的价值体系原则,因而传统哲学在这方面的智慧被賦予了培养自由德性的新境界。
总之,〈智慧说三篇〉所建立的智意说,从知识和智薏相统―、解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对立的现时代的高度,对传统哲学的智薏作了创新。由这样的创新反观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我们不难着到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正是其昝慧说的展开。
因为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和其智蕙说相赏通的,所以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即闪射出智慧说把知说和智慧相统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统一的光辉。
把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自“五*囲”开始的。从那时起直至新中国戒立,研究中国哲学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胡适、冯友兰和庚外卢。“五*囪”以来西方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中国;这三位代表人物油中_#学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三大思渐在这一领域的反映。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属于实证主义流派和科学主义思潮。因此,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贯串着的主线是将先秦非儒学派、程朱理学、清代朴学与西方近代实证科学方法相沟通。
起初胡适认为宋明理学虽有程朱、陆王之分别,但朱熹和王阳明都同意把物”作“事”解释。这一个字的人文主义的解释导致了“把哲学限制于人的‘事务和关系的领域”,而“对自然客体的研究提不岀科学的方法。因此,先秦“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因为在这些学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关于方法论问题,尤其是如此”。通过对先秦哲学的研究,他以为墨家是最合适的土壤,因其是“发展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科学逻辑的唯一的中国思想学派”。后来,他对程朱有所肯定程颐、朱裏一派认定格物致知的基本方法3大胆的疑古,小心的求证,十分明显的表示一种‘严刻的理智态度,走科学的路’”。但捏朱并未彻底走向这条路。他认为使这条路重现的是清代朴学,朴学与实用主义依据近代科学所概括出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圆满的科学方法论”是最为接近的®,并强调这是他所做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很少人(甚至根本没有人)曾想到现代的科学法则和我国古代的考据学、考证学,在方法上有相通之处。我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我之所以能说出这话来,实得之于杜威有关思想的理论。
胡适的上述研究,是用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来解释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发掘其中的获取实证知识的科学精神,并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之所在。这实际上是把知识等同于智慧。
冯友兰赞赏新实在论,因此不仅不拒绝运用近代实证科学所要求的概念明晰化的逻辑分析方法(即其所谓“正的方法”),而且以此作为构造自己哲学理论的工具。然而,他作为现代“新儒家”,其哲学的内在精神是弘扬儒家的人文关怀精神,以之与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相联系。这在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表现为一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作逻辑分析、使其明晰化;另一方面阐释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慊家的人生智慧。显然,前一方面是服务于后一方面的,因为冯友兰认为哲学最重要的功用是觉解人生,所以,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线是在后一方面。
胡适以为哲学的发展受制干和科学相联系的逻辑方法'与这种科学主义的立场相左,冯犮竺则从把科学和哲学严格区分的人文主义立场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他用知识和智«来区分科学和哲学,认为科学能给人以积极的知识,而哲学则不给人们增加任何关于实际事物的知识,他指出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即哲学是人生的智慧。他以如此区分科学和哲学、知识和智慧为基点来省察中国传统哲学,指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因此,他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宗旨就是发掘蕴含其中的人生智慧,这种人生智慧在他看来,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传统经孔孟、老庄、名家、董仲舒、玄学、禅宗到程朱理学而集大成,这样的人生智慧不以科学(知识)为根据。他认为最富于如此人生智蒽的程朱理学,“不是以当时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亦不需用任何时代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因为这样的人生智意是用他所谓的“负的方法”而获得的负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Mil位然而负的方法在实质上是神秘主义的方法”,因此,尽管他在<新原人〉中也提到科学知识转成哲学智意,但是哲学智惹的获得必定是“终于负的方法”,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最终是以柙秘主义排斥科学的知识理性的结果。
总之,冯友兰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哲学史,以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琴是和科学知识相分离的。
外庐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哲学史,其代表作〈中国思想通史〉的主旨是“发掘中国思想it上唯物主义和反正宗的‘异端’思想的优良传统”,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这些传统是可以结合的。这一主旨展开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论证先秦和明淸之际的哲学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资源的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以来的哲学有类似的成果。侯外庐说广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之花果,固然可以媲美于希腊文化,而淸代思想之光辉,亦不逊色于欧西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的成果”。®第二方面是论证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唯物主义传统,在这里可以找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相通的萌芽。与此同时他论证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蘊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继承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因素,指出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包含着实事求晕的科学态度,而反正统的异端思想则包含着古典的民主观念。
侯外庐的上述两方面,可以说在实际上触及到了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是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织而成的。因为由第一方面的论证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媲美的先秦和明清之际的哲学,无疑充满着类似古希賸和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第二方面昀论证则更直接说明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是以科学糖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因为古典的民主观念显然以人文精神为内涵。但是,由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苏联教科书的影响,是一种狭义的认识论,因此,尽管侯外庐批判过胡适、冯友兰的唯心主义哲学史观,但他不可能从知识和智惹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克服胡适和冯友兰的或@重科学知识、或偏重人生智蓠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
由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认识到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对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学术取向的批判总结,这是与其智意说相吻合的。如冯契先生所述,其智慧说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根据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来阐明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可以说,这是从知识和智惹相统一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三大思潮的反省。因此,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作为智慧说建立之基础和哲学史论证的基础,自然具有与智慧说相同的学术品格。
冯契先生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史定义,即哲学史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这显然是对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以指导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的继承和发展。然而更重要的发展,是把原来只讲知识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扩充为将知识和智慧视为统一的认识辩证运动的广义认识论,并以这样的认识论来考察中国哲学史,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里胡适和冯友兰的或偏重科学知识或偏重人生智慧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因此,知识和智惹相统一,就是贯串于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线和个性之所在。综上所述,这一主线和个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他从广义认识论出发,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是和知识相联系的。他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既讨论了广义认识论的前两个问题(主要是考察从无知到知),也讨论了广义认识论的后两个问题(主要是考察从知识到智慧),而且主要是通过后两个问题的讨论而表现出智慧的民族特征。但是,这些智慧是和知识相联系的,即其既是知识的飞跃,又不脱离知识。他指出中国传统哲学善于辩证思维不只是表现于人生领域(如天人统一、理欲统一),而且表现于科学领域,中国古代科学主要是以辩证逻辑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为指导的,这是个将实际知识跃升为科学智慧的过程。这就既克服了胡适把获得实证知识的科学方法等同于传统哲学智慧的片面性,又克服了冯友兰把传统哲学智慧局限于人生领域而否认其有科学知识作根据的片面性。同样,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培养理想人格上注重理性自觉的智慧,主要是与儒家培养仁智统一(“仁且智”)的理想人格相联系的。而在孔子和其他一些有辩证法思想的非正统的懦学思想家那里,“智”是具有知识理性内涵的,即具有以理性获得实际知识的科学意义。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要求知识在理性的基础上转化为仁德。这就既克眼了胡适把传统哲学智慧局限于科学理性(知识理性),而将人生智慧排斥在外的片面性,又克眼了冯友兰把传统哲学的人生智慧与科学理性(知识理性)相分离的片面性。
其次,冯先生以知识和智惹相统一的观点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史,指出中国近代哲学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经验教训证明了只有在智慧学说上达到知识和智慧相统一的新高度,才能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成果、克服其不足。
再次,从知识和智慧相统一的哲理境界,冯先生引伸和发挥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这从前述的<智意说三篇〉可以看得很明白。这样的引伸和发挥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新,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更深一层的研究。
人工智能与哲学思考范文篇2
关键词哲学“场域”疏离进阶
笔者在高等学校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十余个年头,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时,有学生在与我交流时报以不屑的口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学的呢?我们在中学时代已经学完了。”让其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这些学生顺口溜似地背诵:“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在与校内外其他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交流时发现,这一桥段不光在笔者的课堂上出现。
问题肯定不在于学生。按照我国的知识教育体系,学生普遍意义上接触哲学,开始于高级中学阶段,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科目第四册是《生活与哲学》,其内容可概括为四大块:哲学初探、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大学阶段,学生普遍意义上进行哲学教育的课程,是所有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类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普遍使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该教材的前三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找到问题的实质,必须回到问题的根源中去,对一些中学哲学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
一、疏离哲学“场域”伤害了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怎能用几句“顺口溜”囊括呢?这不单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伤害,也是对哲学的伤害,更是对学生的伤害。是什么造成这种伤害的呢?是因为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哲学学习没有真正浸入哲学,亦即疏离了哲学的“场域”来“学习”哲学。概括起来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方面,是应试教育的弊病所致。应试教育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考试,一切手段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辩证地讲,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但应试教育的弊病是一切学科都要重视“试题化”。具体到哲学来讲,哲学部分的知识考什么、怎么考,考试大纲有明确的规定。在考试大纲的指挥下,学生对哲学学多少、怎么学,不是从哲学学科的规律出发,而是从考试大纲出发。更有甚者,仅将哲学知识浓缩为可供背诵记忆的条文,以应付千变万化的试题。
主观方面,是对哲学的误读所致。这种误读是把哲学等同于一般的知识。高级中学阶段,哲学并不是一门单独的科目,而是将其置于“思想政治”科目下的一个部门性知识。这种部门性知识的处理方式将哲学理解为知识性内容。严格意义上说,哲学不是知识,哲学只关乎智慧。知识是在一个人的大脑里储存进其他人的想法,智慧则要在自我的心灵中聆听自己的声音。再进一步讲,哲学甚至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智慧是名词,是静态的事物;“爱智慧”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强调动态。“爱智慧”更加侧重于人对智慧追寻的参与性。哲学不能作为灌输性的知识,哲学是人的精神生活,强调人的参与性。“任何一种哲学学理,只有当它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真实内容的时候,也就是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学养’的时候,它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
究竟该怎样学习哲学呢?哲学学习者必须进入哲学“场域”进行自我深思,在自己的思维中追求智慧。谨慎一点来说,哲学是“学习”不到的,没有进入哲学“场域”参与到哲学思维中来,即使背诵再多哲学“知识”,也会远离哲学,甚至伤害哲学。
哲学是思维的学问,思维是哲学存在的方式。只有思维,才能敲开哲学大门,进入哲学领域,是为进入哲学的“场域”。关于这一点,哲学家有精辟的论述。黑格尔将思维与哲学的关系比喻为“消化和生理学”的关系,意思是,人不是通晓了生理学才学会了消化,消化是人本能的肌体运动;相应地,人不是“学习”了哲学才会思维,思维是人本能性的精神活动,但是一旦离开思维,哲学也就不存在了。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2]
之所以强调要进入哲学的“场域”,是因为哲学是参与性的思维活动,而且哲学思维有其自身的特征。哲学思维是反思性的思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事实后面的反复性思考[3]”。哲学不同于其他具体科学,哲学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是关于对人生和世界的整体性探索;哲学思维是本质性思维,其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哲学思维是抽象性的思维,“哲学的概念、范畴,是哲学借以把握对象的中介”[4]。
综上所述,高中哲学教学应鼓励学生进入哲学“场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审视问题和回答问题。
二、引导学生进入哲学“场域”的五个阶段
进入哲学思维,一开始最困难的就是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关于哲学是什么,在哲学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每一种定义都令初学者费解,也许只有了解了一些哲学的演进历程,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所思考,在自己寻找答案的基础上分析和甄别他人的定义,进而理解哲学。进入哲学的“场域”不可回避的一个维度就是哲学史,恩格斯强调哲学必须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5]。
由于精确的知识条块划分,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学生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通晓哲学史。学生逐步逼近哲学“场域”应该是有步骤的,亦即分为递进式的几个阶段。这里分五个阶段就学生逐步深入哲学“场域”尝试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以习题解释哲学原理。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层面,一开始不是已经批评了应试教育对哲学素养的培育是一种伤害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试题尤其是考试的“真题”,肯定不是吸引学生参与哲学思维的最佳途径,但一定是较有诱惑力的途径。这里面既有功利的原因,也有学习习惯的原因,前者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更高的分数、考取较好的高一级学府,后者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已经习惯于“学习―练习―考试”的模式。在哲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的是,面对各种哲学习题,不要急于“讲出来”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根据哲学原理自己“思考”出答案,一定要强调学生在哲学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性。令人欣喜的是,这几年高考哲学部分的命题已经不仅仅侧重于记忆而是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了,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第4册是《生活与哲学》,其“致同学们”一栏就写到:“哲学是思,是辨,是追问。”很明显,这里是在鼓励学生参与哲学思维,而不是单纯进行知识性储存。这一阶段是进入哲学“场域”的最低一级,也是在学生功利性学习哲学情况下较为蹩脚的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以案例解释哲学原理。案例教学是哲学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教法之一,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抛出一个哲学原理,然后列出能够证明这一原理的案例,促使学生在案例中理解哲学原理。案例的广度、深度、鲜活度远超于习题,所以这是上一阶段的进阶。这里面需要克服两种不合适的做法。一种是案例均来自于教师,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案例的同时被动地接受哲学原理,缺乏了对哲学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寻找支撑哲学原理的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让大家分享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在主动寻找案例的过程中接受哲学原理。学生还可以对他人的案例进行反思和批判,考察大家的案例是否能够证明哲学原理,体现哲学学习的思辨性。另外一种不合适的做法是,教师的案例数十年如一日地恒定不变。教师教学过程中肯定会积累一定的案例,对什么案例支撑什么哲学原理了然于胸,每次上课都可以熟练地拿出一堆案例来,教师如此省去了不少备课的麻烦,却容易造成案例没有鲜活性。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不同届别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哲学原理,进而进入哲学的“场域”,必须首先要进入学生的话语体系。教师必须研究案例的时代性、案例与学生的切合度,进而保证案例的鲜活性,使案例既不脱离哲学原理,也不脱离学生实际,达到哲学原理、案例、学生同时“在场”。
第三阶段,以生活解释哲学原理。这一阶段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案例来自切实生活的教学,既来自于普遍的大众的社会生活,也来自于每位学生自己的切身体会到的生活。哲学不外化于人,哲学是自我的心灵感悟和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实质性地进入哲学的“场域”中了,在哲学中寻找自我认知,在自我认知中反思哲学原理。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引导。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然禀赋、学习基础、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再比如,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成长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进而追问是不是只有自己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是不是每个人甚至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深化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使哲学原理不再游离于个人之外,而内化为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自我认知。
第四阶段,以哲学史解释哲学原理。哲学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范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哲学问题,哲学思维也必须秉承前人的思维成果,哲学问题和哲学思维必须进入哲学史。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哲学史。要引导学生进入哲学史思考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进而在哲学史中自我寻找哲学问题的对象、哲学问题的由来、解答哲学问题的派别,把自我思考与前人思考结合起来思考,把自我思考的历程与哲学史思考的历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真正把自己摆进哲学,融入哲学的“场域”中去。以生活解释哲学原理把自己与哲学粘合在一起,而以哲学史解释哲学原理,自己就成为了哲学的一部分。哲学文本本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体现文本亦即哲学史的意义。
第五阶段,以思维活动理解哲学原理。哲学史亦即哲学文本是追寻哲学智慧绕不过的桥梁,但毕竟不是最终目的,哲学思考的终极归宿还要回到哲学问题本身,形成自我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哲学原理的实质。在借鉴前人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思考,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各种各样的文本中脱离出来,用自己语言陈述问题、表达观点,避免在他人的文本中迷失自己的问题和观点”[6]。哲学问题都具有社会性,人不能在单个自我中把握到社会问题的实质。同学们可以在哲学学习中相互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相互辩论,理不辩不明,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学生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也可以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讲清楚某一个哲学原理,还可以让学生两两组合相互讲清楚某几个哲学原理。
哲学学习是思维性的活动,思维必须依靠哲学自身的“场域”。一旦离开哲学思维的“场域”,哲学学习就沦落为知识性的储存,必然会伤害哲学,甚至变为文章开始时顺口溜式的卖弄。以习题解释哲学原理、以案例解释哲学原理、以生活解释哲学原理、以哲学史解释哲学原理、以思维活动理解哲学原理五个阶段递进式地进入哲学“场域”,只是对于学生初学哲学时的一种方法探讨,特别是将哲学作为通识教育内容而不是专业教育内容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使更多人思考如何帮助初学者“思维着”浸入哲学。
参考文献
[1]孙正聿.20世纪上半叶哲学观论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人工智能与哲学思考范文篇3
【关键词】教师/教师素养/哲学素养
【作者简介】冯丽洁,硕士,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南昌330013);何齐宗,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南昌330022)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素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文化、教育科学、身心素质等方面。哲学素养作为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的素养分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大类,哲学素养属于基本素养。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特质,更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哲学素养即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的哲学素养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哲学素养的构成与特点
教师的哲学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方法来审视或处理教育问题时自觉而持续的修为涵养。
(一)教师哲学素养的构成
教师的哲学素养主要由哲学智慧、哲学情怀、哲学精神、哲学境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哲学智慧。教师的哲学智慧实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哲学的能力,是对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思维方法高度综合运用的结果。哲学知识是指既成的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原理、范畴、观点与方法。哲学思维能力和方法是指在学习和研究哲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哲学反思能力、哲学批判能力和哲学分析方式,涵盖了哲学质疑思维、哲学辨证思维、哲学创新思维、哲学抽象概括思维和哲学逻辑思维等众多方面,通过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构成了哲学的实践能力即哲学智慧。教师的哲学智慧是哲学智慧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2.哲学情怀。哲学情怀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世界或存在所持有的悲悯心、同情心、仁爱心、宽容态度、责任感、正义感等。教师的哲学情怀就是爱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负责,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哲学从人出发去看待世界,为了人的目的而去研究世界,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质上是对人自己的认识,是通过世界来把握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需要、肯定人的价值、关怀人的命运,不断追问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哲学情怀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情怀,富有哲学情怀的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3.哲学精神。哲学精神是指教师出于对人类命运和个人存在意义的关切而表现出来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教师高度的自我主体意识。教师的哲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外界事物乃至自身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的主动的反思、质疑、批判和创造。具有哲学精神的教师能在教育实践中站在哲学思维的高度,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敏锐地把握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揭示其中深层次的矛盾,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并能引领学生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
4.哲学境界。哲学境界是指教师在追求其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人生境界可以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所谓“自然境界”就是按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去做事。而对于所做的,则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超越“自然境界”,意识到为自己做各种事,这就是“功利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并不意味着必然不道德,做事的后果可以是利他的,但动机则是利己的。超越一己的私欲或私利,意识到人是社会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并由这种“觉解”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使自己所做的各种事都有利于他的道德意义,这就是人生的“道德境界”。超越道德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并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2]前两种境界为平常的实然境界,有待提高;后两种境界为超常的应然境界,值得追求。他还指出,只有借助于哲学,人们才能超升于天地境界(正因为此,它又被称为哲学境界);而道德境界的达成,亦有哲学的一份功劳(因为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和自觉地遵循道德原则)。具有哲学境界的教师能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二)教师哲学素养的特点
教师哲学素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超越性、创新性、超前性和渗透性。
1.超越性。教师哲学素养的超越性是指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认识、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运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哲学情怀、哲学精神、哲学境界完成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教师哲学素养的超越性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哲学不象其它具体科学,只研究某个具体领域的问题,揭示某个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运用最一般的原理和范畴来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整个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正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说,哲学是“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术,而且,“哲学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在精神世界中有着统摄和驾驭一切的地位,起着灵魂和支柱作用”。[3]正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特性决定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认识和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更具高度,眼光更加长远。
2.创新性。教师哲学素养的创新性是指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既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又能不断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因为哲学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能力,“它反对人们对流行的思维方式、时髦的价值观念、既定的科学理论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反对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现实行为中采取非批判的传统性态度”。[4]哲学层面的反思、批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批判,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它实现的是一种思想前提的逻辑跃迁。哲学以批判的思维审视一切,“它要求人们对认识进行再认识,对思想进行再思想,要求人们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要求人们以更高的合理性、目的性和理想性去反观自己的现实”。[5]在哲学的启迪和引导下,教师能不断对自我和外在事物进行反思、批判、质疑,从而实现个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创新。
3.超前性。教师哲学素养的超前性是指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能够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运动,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预测发展的态势并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来解决所面对的教育问题。哲学永远是先知先觉的,它运用抽象的理性思维高度概括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的规律,给人们提供行为的向导,发挥立足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独特预见功能。哲学的这种独特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尽管这种预见是宏观的、整体的,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帮助人类明确前进方向、坚定理想信念、规范自身行为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在当代的未来学研究中,哲学思维方式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超前性和预见性”。[6]
4.渗透性。教师哲学素养的渗透性是指哲学素养在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哲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具渗透性,这是因为哲学是一切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具有极大的适用性。哲学为人们提供的是思维方式,告诉人们如何富有智慧的思维,“哲学是无所不及之思”——只要我们一开始思想,就有个思维方式问题在里面,不管我们思索的是什么,凡是有思想的地方,都有个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无处不在的,它渗透在我们思想所及的一切领域之中。教师的哲学素养不仅深刻地影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它还制约着教师整个人的发展,关乎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哲学素养的价值分析
教师的哲学素养无论是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还是教师的自我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师哲学素养的本体价值
教师哲学素养的本体价值是指哲学素养对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及构建教师精神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由低到高分别表现为生存性价值、发展性价值和享受性价值。
1.生存性价值。哲学素养的生存性价值是指哲学能够指导教师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不在于向教师提供直接技术动作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略,哲学的使命在于帮助教师找到生活的根据、目标和意义,使教师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教师借助批判性思考,不断审视自己,追问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改变生活方式,使生活过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发展性价值。哲学素养的发展性价值是指哲学对教师个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学可以激发教师“爱智之忱”和求知的渴望,鼓励他们去发现真理;哲学可以帮助教师形成高远的气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哲学可以使教师富有高明的识度,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从而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哲学可以丰富教师的智慧,辩证地看待和解决问题,辩证智慧是个人长远发展的能力基础。
3.享受性价值。哲学素养的享受性价值是指哲学可以满足教师精神方面的需要,使教师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哲学是精神王国的国王,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基石。哲学能使教师在不断怀疑和追问的过程中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教师的心灵净化之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享受者。
哲学素养对教师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这三种价值不是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和相互冲突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哲学首先追问生活的意义,让教师有意义地活着;哲学使教师在生活中拥有美好的品质和人格,这些美好的品质和人格对人们长远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哲学使教师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当他们的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便可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二)教师哲学素养的工具价值
教师哲学素养的工具价值是指哲学素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它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专业智能、专业伦理、专业信念的提高和促进上。
1.对教师专业智能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智能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需要教师通过哲学思维对各种材料和要素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它们系统化、理论化。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会深入地认识和合理地处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正确处理教育内部矛盾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调控能力等等。教师这些专业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哲学思维能力。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然比一般的教师看问题时会更深刻、更透彻,更能有效地把握和调控自身与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关系。
2.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影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可以说哲学就是人学或仁学。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对人的关注是哲学与教育的共通之处。富有哲学素养的教师会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会以宽广的胸怀、宽厚的慈爱对待一切学生。哲学会磨炼教师的性情,给他们带来平和、静谧、舒心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他们心静、心专、心宽、心远、心正、心诚、心敏、心明,不为外界的喧嚣纷乱所扰,纵使外界物欲横流,依然表现出“我自岿然不动”的哲人风范。
3.对教师专业信念的影响。哲学始终致力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哲学就是对真的探求,对善的秉持,对美的追求。[7]因为哲学尊重事实和逻辑,追求至真;哲学探寻意义和价值,追求至善;哲学向往自由和创造,追求至美。具有良好哲学素养的教师内心会充满对真善美的向往,其行为体现着真善美。他们具有自己的精神信仰,而不会随波逐流。富有哲学素养的教师总是守着心中的那片精神家园,他们忠于自己的职业,对知识和道德怀有一种信仰,对学生有着炽热的爱,并相信学生能自由、充分地发展,相信教育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三、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条件与途径
(一)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条件
1.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主观条件。教师对哲学的正确认识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思想前提。哲学是爱智的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是创新的智慧。只要教师真正地走进哲学,就能体会到哲学特有的理性智慧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就会为哲学所特有的魅力所吸引。思想带给人的精神愉悦要比物质带给人的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教师只有亲近哲学,走进哲学,才能对哲学产生兴趣,才能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教师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影响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内在支持条件。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需要教师个体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寻根问底的学问,沉思冥想、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哲学的本质所在,寻求终极存在、终极原因、终极解释、终极意义,不断地批判和不断地反思是哲学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要承受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孤独,没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力是不行的。其次,必须具备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气度。哲学是对各种思想的思考,是一种探索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哲学本身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有与哲学相称的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心静、心专。思想的自由是进行哲学思考的重要条件,要进行哲学思考必须要在内心保留一块净土,保持心灵园地的宁静和安详,不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扰,“心不为物役,心不为身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自由地驰骋。
教师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内在动力。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要求主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需求反映。教师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应当把提升哲学素养当作自己内在的需要和自觉实践的内容,主动去掌握这一思想武器。只有具有这种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哲学、体认哲学和使用哲学。各种外在的因素只能短时间地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素养,却不能持久地维持教师自我发展,内在驱动机制的建立才是教师哲学素养得以生成的根本保障。
2.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客观条件。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哲学素养生成的有利社会保障,社会对哲学的认识导向和价值导向都会对教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渗透到教师的观念深层中去,当整个社会由关注人的物质层面转向关注人的精神层面时,无疑就营造了一个有助于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支持性外部环境。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只有整个社会营造出学习哲学的浓厚氛围才能有利于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
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需要有利的工作环境。有利的工作环境是指学校在物质资源、精神引导、制度规范、学习氛围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条件。学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哲学书籍和其它的教育资源,制定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还应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哲学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探讨活动,进而形成共同学习和成长的专业群体,在体认哲学的过程中,逐步生成和提升各自的哲学素养。
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还需要良好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对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从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不重视教师的哲学素养,没有把诸如教育哲学、哲学、美学之类的课程列入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中。相比之下,美国的师范教育把哲学及其分支学科如伦理学、教育哲学等作为师范生的基本公共课程,日本各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哲学等课程。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训机构都应把哲学及某些相关学科作为教师或准教师的必修课程,加强对教师的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教师哲学情怀、哲学境界和哲学人格的形成。
(二)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途径
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个人的自我修养、教师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锤炼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基本途径。
1.通过个人自我修养生成哲学素养。教师通过个人自我修养形成哲学素养是指教师在反思、质疑、批判中认识哲学、理解哲学、体会哲学的奥秘。自我修养是提高教师哲学素养的关键,它体现在“思”和“悟”的思想活动上。学习哲学需要不断地思索,教师仅仅从书本上学习几个哲学概念,了解几条哲学规律是远远不够的,领悟是关键所在,教师的哲学素养需要借助于体认、体验、觉悟、内省等方法慢慢去生成。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锻炼、自我陶冶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重要方法。非思不能真正走进哲学,非悟不能领略哲学的博大精深。
2.通过教师教育生成哲学素养。哲学教育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重要途径。各种教师教育或培训机构都要为教师开设哲学类课程,并为教师设定科学合理的哲学教育目标。哲学类课程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外,还可以有中外经典哲学著作导读、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流派、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如美学、伦理学等)、哲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学科(如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各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开设多种哲学类课程,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必修或选修。其次,设置科学的哲学教育目标。哲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哲学能力。我们应改变过去只注重传授哲学知识的做法,设置以培养和提高教师哲学能力为根本的教育目标。哲学知识的传授和引导是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哲学能力才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3.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生成哲学素养。教师的哲学素养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生成、丰富和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哲学才能获得情真意切的情感,才能不断地增进自身的哲学智慧、提升自身的哲学境界。教师能否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来认识、思考、解决教育问题是衡量一个教师整体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开展课程改革,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实践。广大教师要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批判地和富有创造性地思索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92.
[3]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41.
[4][5]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06.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