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实习报告(收集2篇)
来源:
护理临床实习报告范文篇1
关键词:加强临床科室沟通提高临床检验水平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45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67-01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科技方法和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1]。近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检验科在医院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等健康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1在沟通中发现的问题
1.1临床科室对检验科工作缺乏了解,重视不够。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检验科是辅助科室,没有检验报告照样可以给病人治病,把检验科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检验人员经常听到临床科室反映: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差,检查项目少,知识更新跟不上临床需要,检验结果不准确、不及时等。检验人员则抱怨临床护士给病人讲解不清楚,导致留取标本不合格、阳性率不高以及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不信任等。造成这些原因除与检验人员有关外,还与医护人员有关系。标本分析前质量的控制,如化验单的录入、标本的采集时间、方法和送检过程,还有病人的饮食、用药、运动、环境,季节变化等,这些都是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因此如果分析前质量控制不好,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的现象,导致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误解,会挫伤检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检验科在医疗诊疗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
1.2临床护士对一次性真空管的使用及用途不够熟悉。在临床检验中,大部分标本的采集有护士承担,采集合格正确的标本与及时送检对检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临床护士必须熟悉各项送检标本的采集要求,如标本采集的部位、血量的多少、是否需要空腹、是否需要抗凝等。标本采集所用的一次性真空管根据其用途不同,管帽上有明显的颜色标识[3],如:普通血清管为红色头盖,管内不含添加剂,用于常规血清生化、血库和血清学相关检验。EDTA-2K抗凝管为紫色头盖,由于EDTA-2K螯合血液标本中钙离子,阻滞和终止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过程,从而防止血液标本凝固,同时EDTA-2K能有效保护血液细胞的形态及血小板,故EDTA-2K抗凝管适用于血常规的检测,也用于血库配血用标本的采集。肝素抗凝管为绿色头盖,管内添加有肝素,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临床医护人员在采集检验标本时,一定要正确选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抗凝标本时,要明确抗凝剂的种类、抗凝剂和所采血量的比例,标本采完后,要立即轻轻混匀,及时送检。
1.3实验室人员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不及时。在临床检验中,各种检验项目危急值时有出现。由于检验科工作是流水作业,标本检测人员将危急值告知给了输机人员,而没有及时打电话报告给临床医护人员,因此延误了危急值的报告,出现了临床医生在收到检验报告单后才知道病人的危急值结果。还有是检验人员给护士打过电话而护士没及时将结果告诉医生,从而也耽误了医生给病人的诊治。
2原因分析
2.1近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着新的检验技术及仪器的引进,实验室发展迅速。随着检验科奥林帕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D全自动血培养仪、希斯美康血细胞计数仪和血凝仪器的使用,对临床检验标本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而临床护士由于工作的局限性,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相关标本留取方面的技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2.2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缺乏交流沟通。检验科不能及时将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通报给临床。对临床医务人员有关检验标本的留取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做的也不够到位。而一些临床科室让刚分来的实习生或者新来的护士领取试管、痰盒等容器,不能主动请教实验室工作人员容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导致出现问题。
3解决方法
3.1检验科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检验科应以病人为中心,本着为临床需要而开展工作。积极举办各种专业知识相关讲座,将检验科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传递给临床医务人员,鼓励检验人员参加临床查房和病例讨论,与临床人员共同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病理机制,促进临床医师与检验人员对相互部门与学科的了解,有利于检验质量的提升。
3.2检验科多与临床医务人员沟通与交流。通过沟通与交流让医生护士改变对检验科的看法,检验科虽然是辅助科室,但检验科承担着全院检验标本的检测工作,为临床提供大量有意义实验室数据,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3.3针对真空采血管和微生物容器的使用,对临床医护人员认真讲解标本的正确采集、要求所需血量和传送方法。对微生物检验标本留取所用容器的正确使用以及注意事项,检验科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打印出来,下发到各个科室以供参阅。
3.4检验人员加强思想修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验室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热情为病人服务,以自己的工作取得患者和医生的理解与信任。同时检验人员应主动吸取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3.5要组织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作好岗前培训。如病人标本留取前的准备、标本采集方法、送检时段及有关注意事项。开展创新项目后应及时告知临床医务人员有关该项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适用范围、参考值和临床意义等。
综上所述,加强检验与临床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提高检验质量以及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科室间的学习与沟通,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更加规范,检验结果更加可靠真实,对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利.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5大要素[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1):1397-1398
护理临床实习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实验室,医院;临床实习;学生;学科间信息交流
1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临床沟通是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的基本要求,准则中明确说明医学实验室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服务的,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还要为临床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3-4]。临床沟通已成为检验科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提高检验质量、检验能力和检验价值的重要环节。当检验科发现危急值,如不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就有可能导致临床医生错过最佳处置时间,延误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当检验科发现异常结果,怀疑样本采集有误时必须及时与临床沟通,进一步核实采样过程是否规范、是否需重新送样复查;否则,检验科就可能将这些异常结果直接报告给临床医生,导致其对患者病情的误判、错判[5-6]。鉴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检验科带教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临床沟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检验科的服务范围及职责,临床沟通至少应包括与临床医生、护士及患者的沟通。本文从这3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2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检验科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内容主要包括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两大方面。在检验项目方面,随着医学检验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项目被不断推出,可供临床医生选择的检验指标也越来越多。检验科应主动、及时向临床医生介绍这些新指标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临床需求开展新项目,这样才有利于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7-8]。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学的变更,也需事先告知临床医生。以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为例,传统的人工显微镜镜检是以每个高(低)倍视野中有形成分的半定量检测报告。而现在流行的流式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则是以每微升中有形成分的定量检测报告,与人工显微镜检法明显不一样[9-10]。因此,当使用流式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时必须向临床医生说明其方法及原理,告知参考区间,否则会导致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误解。此外,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运输也需检验科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在检验结果方面,检验科除必须按规定程序向临床医生报告危急值外,在检测体系运行正常情况下,如遇到超异常结果时也需立即告知临床医生,找寻原因,建议患者复查。如遇到血小板很低的样本,就应主动告知临床医生,确认样本采集是否顺畅,以排除采血导致的血小板消耗,确认检验结果是否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当发现患者前后结果差异较大时也要主动向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如化疗患者白细胞通常会明显下降,当检验科发现患者白细胞计数差异很大时应向临床医生咨询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合理解释结果之间的差异。此外,当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产生怀疑时,检验科工作人员有义务为其提供咨询服务。针对与临床医生沟通的这两大方面,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熟悉检验科开展的检测项目,各项目检测的原理、标本采集、运输及储存方法等。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对常见疾病的诊疗有一定了解。熟悉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危急值及报告流程。带教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临床沟通,刚开始给学生做好示范,待学生熟悉流程后可让学生单独完成,最后根据学生和临床的反馈意见,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沟通技巧、是否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对存在的问题,带教教师应进行针对性指导。
3与护士的沟通
正确规范的采集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本前提[11]。临床标本采集主要是由护士实施完成,因此,护士不仅要按医嘱核对患者信息、检测项目,还必须熟悉不同检验项目标本采集的流程和规范,包括采集时间、方式、容器和送检等。检验科应主动对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主要包括各检验项目对样本采集的要求、是采集动脉血还是静脉血、是否需要抗凝、选用何种抗凝剂、压脉带的正确使用、采集时间、采集顺序、采集量、送检时间、送检方式等。强调样本采集不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样本溶血和凝血酶活化,从而引起血清钾水平增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等异常结果[12-13]。同时,检验科应编制样本采集手册,发放到临床各护理单元供护士学习和查阅;且当护士对样本采集规范存在疑问或理解不到位向检验科咨询时,检验科工作人员应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复。检验科除在样本采集前对护士进行培训外,在检验中也应重视与护士的沟通。当检验科发现明显异常的检验结果或与以往有明显差距的结果时,排除检测系统异常外,首先应考虑样本采集是否规范。如检验科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参考范围的血常规结果时应向护士询问患者病情,以明确该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是否相符;若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检验科需进一步详细了解护士采血过程,以确定患者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在静脉滴注时同侧手臂采血导致样本稀释,是否需重新采样复查。显然,只有通过与护士的沟通,检验科才能掌握样本采集过程是否规范,在此基础上,才能判定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可靠,才能向临床提供准确的报告。基于检验科与护士沟通的重要性,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检验科开展项目的样本采集、送检、保存等基本知识,增加沟通的自信心;让学生参与报告审核,提高发现和判断异常结果的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和查找异常结果产生的原因;根据可能的原因,训练学生与护士沟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