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发言材料(收集2篇)
来源: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篇1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墙体;质量问题
1引言
在建筑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质量通病”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由于质量问题的出现次数过于频繁,所以质量问题在建筑中一直是一个重点。使建筑中不再出现质量问题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的。下面将会列举一些常见问题及完善措施。
2工民建施工墙体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由于建筑中的质量问题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其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虽然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已经引起相关部门与单位的重视,但还是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在工民建施工中墙体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砖砌体工程的纵横墙与砌筑不同步,由于施工的不连续造成的间断处直搓流量比较多,拉结钢筋由于施工人员的疏忽而漏放,或者是其长度根本就不够;还有一些相关设施不遵守相关规定,比如脚手洞的留设,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脚手眼的漏堵等。第二,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比例来施工。比如:砌筑砂浆的配合比,拌制时的重量计量等。还有一些就是施工时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以及条件,导致日后出现质量问题。第三,一些施工不正确,梁与柱的交接,柱与楼的交接都会用到钢筋,如果钢筋的成形绑扎不正确或者位置达不到要求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第四,有些成品砼构件有缺陷,比如露筋、麻面等。第五,选材不细致。一些工程的外墙抹面有龟裂,饰面砖不做抗震,这样外墙就不会很牢固,易脱落,还会发生渗水现象。
3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施工工艺标准不统一。参照一些其他的施工标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所以会造成一定的问题。第二,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质量差。第三,周边环境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环境中天气对施工的影响是最大的,尤其是雷雨和冰雪天气,昼夜温差较大,所以会给工程带来较为严重的质量缺陷。第四,监管人员的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的操作不按照指标来执行,施工现场的技术应用不合格。第五,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考虑不周到。设计部门没有很好很周全的考察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
4工民建墙体施工的完善措施
4.1提高施工队伍和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为因素是一项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施工人员和监管人员都需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平时,我们既要注重对施工人员技术的训练及培养,也要注重对整个队伍的训练,加强质量第一的教育,还要加强整锻炼个队伍的合作精神,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选择原材料
原材料的选则选择也有很多种方法。工程的好坏主要看原材料怎么样,即使拥有一支很好的施工队伍,但是原材料都是劣质的,一样会是豆腐渣工程。所以原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的时候,施工人员购进原材料时一定要看的是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其次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做合理的采样。千万不可以为了省时间而马虎,监管人员一定要负起责任。
4.3工程质量检查
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施工队伍以及很好的原材料,这时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检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从最开始就一定要抓好,随时跟踪监管,以质量第一为施工原则,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5工民建施工墙体的质量控制
为了使工程达到预想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管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目标制作和目标实施。目标制作主要根据施工现场的一些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还有一些常见问题以及没有解决的问题,来建立一套新的方案,完成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目标的实施主要要明确施工的责任与制度,使整个施工过程富有责任感和制度化。然后根据这些来严格要求自我,加强自我管理,之后加强整个队伍的管理,来实现我们定下的目标。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业务档案;档案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较为丰富,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类信息资料、教学类信息资料以及科研类信息资料三大类。其中自然类信息资料主要涵盖的是教师的个人信息,从这些资料中能够了解到教师的学历信息以及工作履历等。同时还可以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各类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等。从自然类信息资料中,可以充分了解到教师的学缘情况以及职业发展背景;而从教学类信息资料中,则能够了解教师在长期授课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记录,包括教学目录、备课笔记、示范教案以及考核信息等,能够从这类资料中对教师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在科研类信息资料中,则能够对教师的各类科研成果以及学术论文等进行了解,此类信息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密切相关。
二、加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方案明细
(一)明确管理职责。在对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要在细化业务档案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的基础上明确管理职责。在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档案资料。在进行教务活动相关的档案材料管理时,应将该部分的资料管理职责交由教师所属的教务部门以及教研部门等进行共同管理;在材料管理过程中要做好材料保管,进行材料收集和归档管理时,管理人员要将该工作交由教务部门负责,应要求教务部门在对材料进行收集和归档时做到规范、准确、完整。对于高校自身而言,也要积极地进行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规范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提高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二)完善管理制度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会涉及到较多的管理环节,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类以及保存。对每一个环节,管理人员都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材料收集环节,学校要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构建专门的档案材料管理部门,并安排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确保在档案室中保存好教师的业务档案。此外,管理制度的制定人员还要注意对档案材料收集渠道和方式制度的完善,要不断拓宽材料收集渠道,确保材料信息完整。其中包括教师主动上交材料制度和材料的被被动收集制度,要配合多样化的材料收集手段,比如可以搭建材料收集网络,为线上资料递交提供支持。其次,对于档案管理而言,还应该推行档案的分类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审查制度等,确保归档的档案具有完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对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要关注档案管理的外部环境,首先要确保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档案征集工作。作为业务档案的征集人员,应该关注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提高档案征集意识,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档案资料。各学院的有关人员都应该参与到教师业务档案的征集工作之中,要将关键人员的档案征集工作效率作为衡量其工作奖惩效益的标准。在对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要确保学校、教师以及档案室三个主体的高效合作,实现对档案的共同管理。在对档案进行具体管理时,管理人员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建立电子档案库,实现教师业务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更加高效地对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管理。(四)合理利用业务档案。在进行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会对教师业务档案有较高的依赖性,对于教师业务档案,高校应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应用。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调用教师业务档案资料,使领导能够充分了解到教师的业务水平,确保领导可以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善于对教师进行激励,可以采取名师引领制度,将成就较为突出的教师的事迹展示在教师业务陈列室,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发展氛围。
三、基于业务档案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调整师资队伍内部结构。高校在进行师资管理时,需要关注对教师队伍内部结构的调整,要以重点高校为标杆,使高校整体的教师职称比例缩小到合理的范围内。对于一般院校而言,应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对教师职称进行管理,高级职称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8。在调整师资队伍内部结构时,首先要对教师职称、学历以及学缘等内在结构进行调整。其次,要推行教师职务聘任改革制度,要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以此来确保教师之间通过公平的竞争展现自身实力,使得高校能够挑选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突出科研成果的教师,从而实现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增加高校的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而在对教师队伍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时,也要注意对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帮助教师反省与提升自我,并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优化师资队伍内部的专业结构,实现师资队伍专业程度的提升。(二)加强师资队伍外部结构建设。在对师资队伍内部结构进行完善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外部结构进行建设。管理人员要对师资队伍的外部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在进行建设时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设教师团队的发展文化。管理人员要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创设一种能够激励教师进行不断自我提升的氛围,在良好的发展文化环境下,师资队伍结构才能真正地得以有效调整;二是积极地建设师资队伍的硬件设施,包括教研室的演示设备、科研设备等,要确保各项设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并获得更为精确的数值。通过硬件设施的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够拥有良好的科研发展环境,完善的硬件设施也能为师资队伍内部结构的调整提供助推力。(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时,要将其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基于业务档案对教师进行管理,则需要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进行适当的创新与调整,要抓住管理核心,优化顶层设计,注重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积极创建新型用人制度。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要了解内外部的发展环境,对学校以及地区的发展规划都要有清晰的认知。在用人方面,要推行多元化策略,可以采用聘任制以及考核制,这样才能彰显出高校的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高校在进行具体的管理时,应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准制定岗位规划,要做到因岗设人,要严格避免出现因人设岗问题。院系应作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在设定具体的岗位时,管理人员要与院方负责人进行充分的协商,要适当地进行权力下放,赋予院系以一定的自主权,以便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工作。从院系出发进行岗位设置,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聘任教师。对于学校而言,也可以开展内部培训,在应聘高级职称的教师时,要格外关注教师的个人能力与业务水平,对于已经聘用的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公示。在当前“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各个高校要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建设目标为重要依据,积极地进行“双一流”建设。在这一发展方针下,各个高校则要注重对教师岗位的优化设置,要针对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其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与晋升渠道,基于此,可以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为师资队伍的壮大提供更多的活力。(四)推行分类管理与差异化考评制度。在高校进行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时,针对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具备分类管理意识,在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教师的差异化考评。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其在设置学科时,一般都会涵盖不同的种类,包括基础理论和工科专业目以及文科专业等,在进行考评时,应做到全面衡量。基于此,高校在进行教师水平考核时,应采取差异化考核策略,不同的专业要使用不同的考评制度,要认识到专业间的差异。而在对于具有差异的考评策略进行实施时,管理人员则要坚持科学的考核原则,即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在考核时,一般的考核内容为必须考评的内容,此外,在进行重点考核时,则要结合院校和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确保考核体系符合院系的发展规划要求。在执行具体的考评活动时,考评人员要坚持正确导向,将科研、实际贡献作为考评导向。基于此,教师可以了解到科研的重要性,从而能够结合国家的最新动态,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在高校中,科研活动更加倾向于数学系、物理系以及化学系等工科专业,教师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力求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除重视科研导向外,还应该关注院系特点。各个专业的教师都要注重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关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考评策略。与此同时,也要对良好的晋升通道进行创设,要为优秀教师提供更加方便的晋升渠道,帮助教师实现职位以及能力上的双重晋升。基于上述措施,优秀教师职位晋升缓慢而缺乏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将得以有效的缓解,同时高校教师也更加能够感觉到被尊重与被重视,从而能够对高校形成更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同样能够真正地发挥自身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