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收集2篇)
来源: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篇1
关键词:逆反;人性;自我
逆反是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他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产生很大困扰,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缺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出现不良的教育效果。
对于孩子的逆反,诸位可能更关注如何解决“逆反心理及行为”的具体策略,而对于“逆反”这一心理现象本身的思考及其发生原因并非很注重。就我个人来看,唯有在弄清楚某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方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让事情恰当地处理,最终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所引发的不良影响。那逆反这一心理及行为反应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从教育者的观点问题与孩子“自我”的发展两个角度出发,反思逆反这一现象
1.教育者对人性的思考
即对人性“是善?是恶?”的思考。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教育者(父母、师长等)对孩子的本性“是善?是恶?”的思索,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认为孩子对于自身的成长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认为孩子本性是善的教育者,由于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成长个体,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会更倾向于积极的、引导式的、平等的、尊重的教育策略;持有后一种人性观的教育者会倾向于采取专制、强力的管制式教育策略,因为他们相信孩子本恶,孩子有很多劣根需要我们这些不是“很恶”的成年人去矫正。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两种不同的教育策略,进而导致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前者更倾向于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后者往往会导致教育者与孩子间的对立。
2.教育者对于教育目的的思考
教育以人为目的,人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实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后者。例如我们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对于“私己”这一概念的思考与建构,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更常见的是将其置入贬义的或道德卑劣的视角,但我们不要忘记私己是一种生物本性,此等视角一现我们的教育其实已经失去了根本,因为我们在回避人的生物性,我们已经开始在把人作为手段了,因为我们不把受教育者当做人来看待(或者说开始回避人的一面),如此的教育策略怎能引导孩子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3.青春期“自我”发展方面
“自我”是什么?我觉得是:“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它包括对过去、现在、将来的三个自己的看法。”那这自我的发展与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又有何种关系呢?
当一个孩子开始意识到“我”的时候,也就是孩子的自我开始萌芽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或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具有自己的选择与各种欲求,而且随着孩子自我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独立性亦日益增强,也就是意味着孩子会对独立的时间、空间与心理环境有更多的需求与选择。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选择得不到尊重,就会出现各种发展性问题,逆反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二、如何解决逆反现象
1.了解孩子的需求,并确定其程度
也就是说要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要什么,并把这种需要与一般发展水平比较,以确定孩子这种需求与一般发展水平的相符度,如非偏离太多,我认为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应该放手。如偏离较大,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应该视情况而定,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多大的限定,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他需要教育者有很巧妙的把握技巧与处理策略。
2.尝试去理解孩子现在的状况,实现真正的沟通
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的需求及其原因,同时我们也能获得孩子最大程度的协助,这是实现教育的关键。
3.与孩子共同遵守协议,并观察孩子的言行,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合理的建议,毕竟那种权利对于孩子来讲还是不容易掌握的
4.选择是与责任相联系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引导者与建议者,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同样我们也不能代替孩子承担选择的后果,无论这个结果如何,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承担。
分析上述做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仅仅是一位建议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孩子是思考者与选择者,成长的选择权正逐步发生转移(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毕竟选择就意味着责任)。如此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家长与老师的美好目标也得以实现,冲突自然也就无从产生。
所以就我看来,某些成长中的冲突,我们是可以和孩子一起避免的,关键在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能否采取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策略。策略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会造成冲突,因为我们可能怀着一颗爱的心扮演了一个“恶魔”的角色(一笑!),因为在孩子的角度上我们剥夺了他或她成为一个完整人的机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愿我们能与孩子共同健康地成长。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篇2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专家介绍,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极其要求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不厌其烦地叮咛,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了解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事实上,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一来,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对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