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馈(收集2篇)
来源:
课堂教学反馈范文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反馈;评价
目前课堂反馈现状,不容乐观.反馈往往受到一些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忽视,导致评价无法发挥其真正功能.发展性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务必由下列新的视角进行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反馈的不足
其一,反馈简单模糊化.课堂上,教师常用“不清楚你在说什么?”等表面浅显的反馈评价.这样的模糊评价学生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其二,单调化的反馈.分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反馈形式.例如,一些教师将分数>80定为优良,60~80分为一般,若两个学生一得79分,一得80分,谁能说清一分之差的不同呢?可是,面对反馈,即一个优良,一个一般.仅以分数为反馈标准,令学生、家长及学校管理者难以了解学生综合的实际水平.其三,忽视采取的策略及手段,注重完成质量.此为传统评价忽视过程仅重结果的体现.一些教师认为,应对学生完成的样本进行评价.比如,答完的试卷、完成作业等,而学生采取哪些手段则排除于评价及反馈之外.其四,以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学生整体阐述.很多教师认为,得高分的学生即为好学生,其一定是道德高尚、心地善良,乐观向上的,反馈给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自然会将高分学生形容为:“刻苦努力、热爱集体、团结学生”.对得分低的学生,反馈为“学习不努力,待人冷漠”等.其五,反馈的原动力为尽责,而非学生后续发展.教师反馈给家长及学校管理者最多的是分数,惯例为一学期一次,亦经常采取成绩单模式,一些教学评价反馈的原动力并非为学生后续发展,主要为尽责,要尽到学校明文规定的教师职责.
二、弥补课堂反馈不足的措施
1.反馈的激励性
课常上,学生回答问题而引发“哄堂大笑”之事常有发生.多数教师对学生近似荒诞的回答而感到无耐或是哭笑不得.很少有教师会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维护及鼓励回答错误的学生.比如,当教师让学生总结抛物线y2=2px(p>0)的特征时,学生回答:“抛物线焦点F和准线L关于原点对称.”此种解答明显错误,因此引来全班哄堂大笑.若此时,教师以“你回答错误!”来反馈学生,无疑让感到难堪的学生会更加难堪,也许从此以后,他对数学的学习都是一道抹不去的阴影.若是,教师巧妙的换一种角度,这样去评价:“王×学生的回答有道理.焦点F的横坐标为……,准线L的方程为……此二者的确给人对称之感.”教师如此评说,全班学生无话可说,最主要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受到激励,事后一定会认真努力去学好数学.
2.了解反馈对象的需求
有效的反馈,首先务必了解反馈对象的需求,然后再了解反馈目的及基本构成.主要而直接的反馈对象: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者.不同的反馈对象对来自教师反馈有不一样的需求.
3.正视反馈模式及特点
不同的学校、学科、教师、学习单元等皆有不同的反馈模式,反馈模式呈多样化.主要介绍几种模式.模式一:当堂口头模式.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口头反馈.此反馈模式最大特点是师生间能在反馈时诱发的误解立即进行改正,评价信息能够顺利流通.模式二:家长会.家长会为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此模式可提高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和教师能够深谈,有些直接反馈给学生的信息也许将对学生产生的危害,而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私下告知家长,商量对学生的教育对策,如此规避了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危害.模式三:致家长书.其有别于期中及期末给家长的成绩单,它一般为一封信的模式的建议性书信.是教师采取的补充性反馈模式,优点充分利用教师和家长闲暇时间,缺点信息量太少,只可用于补充性反馈模式.模式四:成绩报告单.初期为学校和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的一种模式.其优点可给家长孩子在校的整体表现反馈.缺点不能让家长通过报告单去发现孩子存有的问题.反馈模式皆有各自优缺点,为了让反馈更加有效,教师务必了解各种反馈模式特点,展开优化组合,以产生最优化的反馈.
4.创设反馈、发展间的通道
反馈、发展间通道的创设,即为评价者、被评价者间的通道创设,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及家长间的信息共享通道.好的反馈为情境性的对话,此种情境对话过程中,师生展开交流,方可推进学生实际发展.教师与家长间亦展开沟通对话,让家长逐步融入至评价圈内,让家长充分了解评价的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合力.教师可依实际状况选取及构建可产生此通道的反馈模式.反馈对象不同,反馈要求亦不同,所以,需以不同的模式进行反馈,经科学有效的通道进行对话,方能促进学生实际发展.
总之,评价能否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评价关键环节中反馈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中,只有教师懂得反馈的重要,对反馈当下存有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充分的了解,针对学生的评价创新方可顺利展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可获得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Nitko,A.J.Educationalassessmentofstudents[M].NewJersey:UpperSaddleRiver,2001.
课堂教学反馈范文篇2
关键词:问题反馈;针对指导;认知规律;教学方案
教学活动实质是师生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反馈是交流互动的主要环节。本文所讲的反馈教学法就是立足学生,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并能从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及时发现和提出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为知识迁移扫除障碍。反馈教学法强调的是问题反馈,目标指向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准确及时地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才能保证师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反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产生学习和弥补的驱动力。教师根据反馈,可以及时设置和修改教学方案,保证数学课堂积极有效地开展。鉴于此,笔者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引进和实践反馈式教学进行了讨论。
一、重视反馈信息,设置针对指导
师生都要重视反馈信息,只有如此,才能在繁杂的课堂信息中获取线索,并及时设置有针对性的调节和控制方案。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前对各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的反馈问题做出预见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备无患,然后才能在课堂环节保证师生双方在问题反馈与探索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笔者估计学生可能对概念细节把握不仔细,于是课堂上学了勾股定理概念后就抛出对应的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和4,那么该三角形的第三条边长是多少?”问题一出,许多学生就根据新学的概念不假思索地回答是5。很显然,大家错了,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勾股定理的概念前提是直角三角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样的细节小反馈,我们要展开针对的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原因,并积极反思改进方案。整个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诱导他们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从而吃透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分析课堂反馈,优化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要想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必须适时跟进学生的反馈信息,否则就会出现授课与学习的脱节。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根据他们反馈的正负面信息,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归纳一下,我们对信息反馈的处理大概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参照学生的反应速率,适时调节教学进度
教学活动不是流水账,要有针对、有侧重。具体操作是,针对学生普遍反馈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适当地加快教学进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当发现大家理解面有难色之时,我们就需要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参照实际教学状况,采取实用多变的教学方案,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呆板地从教案出发,不免会照本宣科,落入灌输知识的窠臼。
2.参照学生的练习状况,调节教学侧重
课内练习完成的速度与质量,是对教学效果最具体和直接的反馈。如果发现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较好,我们就可以适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提高课外练习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如果课堂练习不理想,那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将大家没有掌握的地方再讲解一遍,课外练习也要提出侧重要求,以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给我们的信息越及时、准确,那么我们就更能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侧重,弥补教学盲点。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也能帮学生树立信心,使之产生内驱力,进而驱动学生积极学习和进步。
上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将反馈式教学引进初中数学课堂的探索与总结。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反馈,并针对反馈做出有针对的教学方案调整,这才是良性的知识互动生成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抓住学生的认知盲点,合理统筹教学内容和有限时间的矛盾。学生通过教师对其学习评价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过程的不足之处,这样便于有针对性地自我调节,从主观上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伦燕义.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反馈式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