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论文(收集2篇)
来源: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1
进化论医学即达尔文医学(Darwinianmedicine,DM),它运用进化论从四维时空(三维空间+时间因素)解释疾病及医学问题,从物种而不是从个体的观点研究疾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疾病。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生长发育。小儿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患生长发育性疾病。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与人类的进化过程极其相似,我们可把小儿看作人类进化的一个缩影。在此,我们运用DM的理论对儿科疾病的护理进行讨论。
1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儿科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是肺炎和肠炎,其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和腹泻等。DM指出,人体对感染做出的反应是有助于战胜疾病的适应性变化,发热、咳嗽和腹泻等症状都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它可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加快抗体的合成,有利于杀灭病原体。退热治疗有时会使疾病病程延长,但如果患儿体温太高,又易发生热性惊厥,这时就应及时退热治疗。小儿患肺炎时的咳嗽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可选择一些祛痰药物,不用中枢性镇咳药,并鼓励患儿咳痰。小儿患肠炎时的腹泻亦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不应使用止泻药物,有时反而需要清洁灌肠治疗。我们应用DM理论对上述症状护理时,家长常不理解,而要求对症治疗,这有待更新观念、加强宣教。
随着各种疫苗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我们已彻底消灭了天花,基本控制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但是,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仍在流行,禽流感、SARS、疯牛病、艾滋病等新病层出不穷。DM认为人类与病原体的抗争、竞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人类始终是落后的追逐者。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它们一天的进化速度可以和人类的一千年的进化速度相比。它们出现的抗药性变异,毒力变异,抗原性变异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都来不及更换“型号”。近年临床开展了微生态疗法,通过以菌治菌的战略来控制感染,例如治疗肠炎时伍用双岐因子或双岐杆菌制剂等。
2营养性疾病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科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其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持续存在。DM认为由于服装的应用,人类由有皮毛的动物进化为无毛的现代人,由室外活动为主转为室内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减少,佝偻病的患者增多。对本病的护理方法为日光照射和食物补充,应鼓励小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并合理膳食、不挑食。小儿贫血的病因也多为膳食结构不合理所致。
近年来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合并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等代谢综合征。DM认为,以肥胖症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病或富贵病等,是人类基因与生活环境不能同步进化的结果。古人类时期是狩猎一采集的生活方式,即“多动少食”。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不再仅为食物而奔波,也不需为生存消耗过多的体力。现代人类的遗传基因变化很小,不超过两万分之一。从DM的角度防治肥胖症的主要方法是“多动少食”。
3免疫性疾病的护理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无脊椎动物仅有吞噬细胞;鱼类已有胸腺和淋巴细胞;禽类有了腔上囊,可产生特异抗体;哺乳动物能产生IgM、IgG和IgA;人类则还有IgD和IgE等五类。随着免疫结构和功能的进化,人类更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小儿湿疹的病因,除与遗传因素和环境温、湿度有关外,奶、蛋、肉类等食物是主要的过敏原。近年来,随着乳母食物的丰富多样,常使过敏原通过乳汁而致敏哺乳的婴儿。只要减少乳母的饮食种类和成分,就可减少婴儿湿疹的发生,但又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对本病的护理应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为前提,适当调节乳母的饮食。
人类个体发育是种系发育的重演,虽然胎儿期已能够产生IgM,但有效的IgG抗体应答要在生后3个月后才产生;生后6个月内有母亲IgG的保护,小儿不易受感染;但此后,随着母亲IgG的逐渐减少,小儿自身IgG的增多不足,小儿易患前述的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至青春前期时,随着各种免疫球蛋白达成人水平,小儿又易患风湿热、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无论小儿患免疫缺陷病或自身免疫性病,都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免疫功能特点,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4心理行为疾病的护理
焦虑症是小儿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即防御反应。虽然本病可引起不安的情绪和行为,但对小儿却有保护作用。例如,婴幼儿的分离性焦虑或社交性焦虑,常表现为哭闹,其实质是寻求他人的帮助和照顾。这如同鸡雏离开母鸡时的鸣叫一样,有助于母鸡的找寻。学龄儿童的焦虑症常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胸痛等。近年来,本病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如叹息样呼吸、高通气综合征等[a-m]。从DM的角度看,这些症状都是人体对危险的适应性反应,是抵御危险的准备状态,如果缺乏这种准备,人体将会蒙受更大的打击和损伤。我们对焦虑症的护理不是要针对其症状,而是要找出其病因。无论其症状轻重,大都有明确的心理诱因,如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只有脱离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才能消除症状。
5性疾病的护理
从四肢爬行的脊椎动物到双足行走的类人猿,从类人猿到人,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转折点。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特有的“直立性疾病”,诸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脑缺血、下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痔疮、胃和肾下垂等。小儿常见直立性调节障碍,这是由于小儿自主神经发育不成熟,血管舒缩反应不良,直立位后身体下部血液贮留,而上部器官供血不足产生的。对本病的护理是:在转变时,采用按摩、加压等方式刺激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下肢血管舒缩。通过游泳、跑步等运动疗法治疗。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76例患儿及在儿科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这23名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有1名,为本科的护理人员有9名,为大专及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其中,有护士长2名,护师11名,护士10名。其工龄为6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为6~10年的护理人员有7名,为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有3名。我们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1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7)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35例,他们的年龄在3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6.1)岁。这23名护理人员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