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感悟(收集2篇)

来源:

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劳技;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07-01

素质教育提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的“六个学会”教育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学会劳动。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经历的教育。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大背景下,劳技教师必需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劳动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和积极情感的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劳技教学,进一步去贴近现实生活。

一、教学理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而反思我们的劳技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孩子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蹲下身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遭遇劳动技术问题,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劳动技术知识。

二、教学导入生活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劳动技术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劳动技术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劳动技术材料生活化,生活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劳动技术知识,到处存在着劳动技术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创设良好的劳技课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和开启学生的思维。如《米饭的焖与炒》,我选择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两款花色饭:咸肉菜饭与蛋炒饭作为教学内容,这两种花色饭几乎每个同学都吃过,而且几乎是人人爱吃,但说到谁自己动手制作过,寥寥无几。因此当我说我们要亲手制作时同学们很兴奋,都跃跃欲试。因为平时他们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原因有好多,主要是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家务都包揽了,舍不得让孩子动手,他们的要求就是要他们的孩子认真学习,争取好成绩,将来能出人头地。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陶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生活的特征,从生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可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要真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劳技学习,离不开劳技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并由此向课外延伸,触发学生生活的灵感与智慧:在教学方式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受、有所悟。

这节课在操作前我先进行安全教育,然后进行必要的操作演示,把制作菜饭和蛋炒饭的要点说清楚,并要求学生几人为一组,分工协作,最后集体完成作品,通过实践操作,同学们学会了洗菜、切菜、炒菜、炒饭、焖饭等多种技能,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许多同学激动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会做饭了!”我对他们说“:以后如果爸妈很忙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但是老师提醒你们要注意安全。”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我建议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拓展学习,创作出新款的花色饭。

这里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整合起来,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技术就在我们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劳动技术课的趣味性、实用性,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了教学内容,体验了生活实践。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秋平.劳动技术教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篇2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上回归生活

1.创设情境,知理导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思品课教学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它比单纯的语言讲授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爱护集体的荣誉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预先设置好这样一个场面:几支粉笔和一块板刷掉在了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窗户开着,钩子却没有钩上。上课时,笔者先采用拟人化的故事,讲述为什么要爱护学校公物的道理,又以拍手歌的形式告诉学生爱护公物的行为要求。最后,笔者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爱护学校的财物。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室,看看有没有爱护公物的事需要做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个个都认真仔细地观察。没过多久,就有几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笔者请他们依次找出需要做的爱护公物的事。学生有的捡起了粉笔、板刷,有的扶起了椅子,有的把窗户的钩子钩上……笔者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做呀?学生有的答:“钩子不钩上就会使窗玻璃容易打碎。有的答:“椅子倒在地上会被人踩坏。……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灵活创设生活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要求,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

2.由静到动,体验情感。教材是静态的,而现实生活是动态的,要把教材上“静的教学内容变成“动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条件,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充分激发出来。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这篇课文由两个主题活动构成:“我的家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在主题二第2课时还安排了“我爱做家务劳动这一内容。教材中只有几幅学生做家务劳动的图片,是静态的,而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观察,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辛苦。怎么样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产生做家务劳动的愿望与行动呢?笔者补充了一组录像,播放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急急忙忙买菜、烧饭、扫地、洗衣服等情节。学生观看之后,联系生活实际,在脑海中回想起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从父母的满头大汗中受到震撼,体验到了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萌发了“我也是家庭一员,要多做家务劳动的愿望。这一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补充内容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巧用事件,升华教育。有时候,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往往能使之变为课堂生成资源,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家庭》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对“大家庭的喜欢:“我喜欢前面的大黑板,老师在上面写,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喜欢班里的小朋友,下课了可以一起玩,可开心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笔者以为他要回答问题,于是叫了他。“老师,刘远(化名)流鼻血了……这位学生着急地说道。笔者一听愣了一下,定神一看,真的有一位学生在流鼻血。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笔者忽然想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班集体是我们的大家庭,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正好可以借助这一突发事件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想到这,笔者及时肯定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对同学的关心,并快步走到这位流鼻血的学生身边,扶住他,请他抬起头,防止鼻血再流下来,然后焦急地问全班学生:“孩子们,刘远同学流鼻血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他同学看见老师的关切之情流露,也都焦急地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并且很快达成共识:“请刘远的好朋友蒙小超(化名)扶着他到医务室去。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使全班学生和流鼻血的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爱的情感的碰撞,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把每一个同学都放在心上,从而使学生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感受油然而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大家庭带来的温暖,体验到在教室中的学习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通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去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反之,如果笔者简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即刻带这位学生到医务室去而让其他学生留在教室自习,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别说触及学生的心灵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活动成了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品德与生活课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话题和图例都是在儿童的日常生活范围内,其活动方式极为丰富,而且涉及面广。这些活动的设计启示着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地研读教材,根据本班的实际,很好地利用这些活动。

1.从学生生活中发现活动题材。新课改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作为教师,应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正确把握,并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及思想动态,发现、提炼活动的题材。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关于交通安全知识只安排了《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涵盖面较广,不仅要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小常识,而且要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伤害,还把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放在最后。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些模糊不清的交通标志认识得更加清晰,在课堂上笔者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把笔者用相机拍摄的交通标志一一贴在黑板上,开展了“请让我来告诉你活动。通过运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标志的含义,学生兴致盎然地了解了各交通标志的含义,教学效果良好。

2.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事件、情境,以唤起、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学《我爱做家务劳动》一课时,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唱一唱(唱《好妈妈》)、看一看(看父母做家务的录像)、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一学(学小老师做家务的好方法)、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等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激发了“我要做家务的愿望,逐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生活经验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情感得到丰富、细腻和纯化。

3.把活动做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注重过程、反馈,通过教师的引领,使活动做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就如笔者前面举的学生流鼻血这一事例,如果笔者只顾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个新的生长点的话,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经营活动,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三、注重课外实践,在生活中感悟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够完成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程标准在“知行统一原则里,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品课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拓展,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笔者认为这种拓展主要在课前与课后进行。

1.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堂教学。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较轻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变化中的社区这一内容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学生有的请爷爷、奶奶讲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用笔画下了美丽富饶的家乡,有的写出了内容丰富的作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进一步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