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收集3篇)
来源:
人生之道范文篇1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一切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
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不愿意提及神、鬼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他着眼于现实的表现。
比如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你还没弄明白,怎么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说,学习还是要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别去考虑虚无玄远的东西。
子路不甘心,说:“敢问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孔子的这个态度对我们今天仍很有启发,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严冬时节“独钓寒江雪”,完全是为了垂钓而垂钓;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转身走了。为什么?他因为想念这个朋友,乘兴而来;到了朋友门前,兴尽而返。这就是“雪夜访戴”的故事。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灵,心灵的指向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
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但现在往往被大家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对于一种行事方法的判断,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不是走到极端的。“四书”里面有《中庸》这本书,《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而当走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人的很多标准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再过十年,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做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时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多么难啊!
人生之道范文篇2
可取之一:对失败的坚忍
范进考了三十四年,失败的次数据不完全统计达二十余次。“二十余次”是个很有趣的信息,这说明了从二十次之后,也就是范进考了二十几年之后,他对失败已经习惯了,反正是失败,至于多少次就无须去记了。对于失败的习惯甚至延续到范进中了秀才之后,参加乡试。因为在发榜的这一天,范进并没有像大多数考生去等发榜而是去卖鸡,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里断顿了,另一方面就是范进根本没想到自己会中,确实是的,三十四年的失败让范进不敢抱有太多的奢望。太多的失败把一颗心磨砺得已足够坚强。其实,一个能够如此面对失败的人本身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小人物的悲剧在于他没有也不会有足够的依赖,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粉身碎骨”;小人物的悲剧还在于他们中的决大多数人并没有对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有这份修炼,小人物将永远只能是小人物。
可取之二:对寂寞的坚忍
贫穷是范进在进取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在参加童生考试时,在十二月上旬的天气里,在主考官周进眼中的范进是“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著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其家庭情况更是一贫如洗“家里住著一间草屋,一扇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著,妻子住在披房里。”吃的是有上顿没下顿,用胡屠户的话“这几十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参加完乡试“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但其实和贫穷相伴的还有寂寞,没有门庭若市的喧闹、没有声色犬马的繁华。贫穷让范进陷入绝境,而寂寞却在无形中成就着范进。读书催生了贫穷,而最终读书却战胜了贫穷,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精神的追求往往是和物质的追求相悖的。但你无法否认,成功往往正是属于这一类能够坚守自我,耐住贫穷和寂寞的人。小人物最容易沉沦,其原因之一就是无法抵制物欲的诱惑,无法忍耐寂寞。这一切最终让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要知道,飞蛾化蝶最关键的是它在蛹的沉默坚守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可取之三:对非议的坚忍
文中老丈人胡屠户那一段辱骂堪称经典中经典。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过意不去,舍给你的,如今疑心就想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
人生之道范文篇3
人这种物种的先进性,就体现在他的学习性。我们先天的本领跟其他的动物相比,其实是比较低下的,论力量、弹跳、视力、听力、嗅觉、奔跑、飞翔……我们都比不过其他动物,但是人最大的不同来自于思维,来自于大脑。
人的思维源于超常的记忆力。一般的动物只有短暂甚至片刻的记忆,只有人类有那么长的记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百岁老人还是那样的思维清晰,多少年前发生的事情,还记得清清楚楚。人类通过自己的记忆,积累了知识,然后对它进行分析和加工,逐渐拥有了学习、判断、鉴定这些思维能力,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什么动物是危险的需要避开,这是人的本能,后来就有了植物、动物的驯化,就有了农业的起源。
学习的本能、获取知识的本能,是人这一物种维持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现在有些人会问,一天不阅读能怎么样?的确,现在一个人一天不阅读不会怎么样,甚至你一年一辈子不阅读也不会怎么样。那是因为我们是站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之上的,你一个人不阅读没什么关系,可是人类这个物种要是都停止了阅读,停止了所有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这个世界会怎样?人类也许就会回到原点……如果一开始人类就没有阅读,没有知识的积累与传递,我们将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书是什么,眼镜是什么。当所有这些概念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将怎样生存……
人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就在消耗这个世界的物质财富,但我们不可能光消耗这个世界的物质财富,谁来给你创造那些要消耗的财富?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创造出多于你自己消耗的财富,这个社会才会有积累,才会有可以共享的知识与财富。阅读就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分享知识的过程,分享技能的过程。我们现在是坐享人类这么多年的积累传承的文明成果,一年不阅读,感觉没事儿而已。但如果都不阅读,人类将无法生存。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