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专管员管理制度(收集3篇)

来源:

医保专管员管理制度范文篇1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医疗废物回收管理办法》、《医疗废物暂存间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工作人员安全卫生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制度》等,制定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应遵循的规则及卫生员的工作要求等,使全院各级各类医护人员执行各项相关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责任分明。使全院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很快步入规范化管理,形成一条规范合理、符合要求、环保卫生、可操作性的医疗废物管理体系,在接受省市卫生部门检查中,达到卫生部要求标准,多次受到表扬。

2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1加强对全院医护人员的培训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反复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有关医疗废物管理及处置办法,明确医疗废物的概念,了解医疗废物的危害,让大家明白:如果医疗废物管理不好,流失到社会,将会造成疾病传播、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带来损害,给社会造成危害,从而将医疗废物的管理变成自觉行为,有效地处置医疗废物。让全院医护人员具备如何处理、分类、收集、转运医疗废物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定期选派有关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班,做到人人自觉履行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医护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2.2定期对全院卫生员和处置医疗废物专职人员进行培训由于卫生员和专职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医疗卫生知识和院感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不明白规范管理、正确处置医疗废物的重要性,经常发生生活垃圾里混有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用黑色生活垃圾包装袋包装、刺伤皮肤等情况。针对这种现象,加大对卫生员的培训和考核监管力度,除组织他们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有关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外,专门制定适合卫生员的培训资料,重点强调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卫生员熟练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收集、转运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熟记不同颜色包装袋的使用。对负责处置医疗废物的专职人员,增加培训次数和内容,强调按线路密闭转运医疗废物和走污物通道(专用电梯)的重要性,掌握转运车辆、暂存间的清洁和消毒方法,熟记医疗废物在暂存间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48h,强化真实、详细填写各种转运登记、签名和保存资料的必要性,重点掌握医疗废物处置不当或泄漏等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定期组织专职人员和卫生员对可能发生的医疗废物处置不当的紧急情况进行预演,确保真正掌握应急处理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杜绝因医疗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

3规范处置正确使用医疗废物专用通道

3.1严格分类科学布局按《医疗废物分类》要求,医院规定所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物品一律视为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引流袋、换药碗、镊、尿管、手套、换药敷料、棉签、一次性中单等;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品,如一次性无菌物品外包装袋、药品包装袋、治疗室产生空药瓶、未被污染的一次性用物等,经毁形后视同生活垃圾处置。全院各科室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设有专门处置室,统一配置有明显警示标识的医疗废物专用袋、专用容器收集医疗废物,并做好严格分类。

3.2正确使用不同颜色专用袋医院规定:黑色为生活垃圾专用袋,黄色为医疗废物专用袋,利器盒放置损伤性医疗废物。所有卫生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定,正确使用不同颜色的专用袋,两种不同颜色的专用袋禁止混用、乱用。卫生员要及时更换专用袋,因为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均不能装满,每袋容量不超过3/4,以保证封扎牢固。卫生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杜绝生活垃圾里混有医疗废物。

3.3专职人员正确使用专用通道规范转运医疗废物医院配有专职人员2人,每人各配一辆专用密闭车辆,负责收集、转运全院医疗废物工作。每次转运时,专职人员使用专用密闭车辆乘专用电梯从上至下,到各科室处置室收集医疗废物,封口密闭,称完重量后在专用袋外注明科室、重量、时间,直接送往专用电梯内专用密闭车辆上。车辆装满后,直接转运到暂存间存放于周转箱内,将车辆清洗、消毒后再乘专用电梯到其他科室完成转运工作。要求专职人员每日两次按工作流程、回收线路和时间到各科室转运医疗废物,个别科室做到随满随收,特殊情况随叫随收。转运途中医疗废物不能落地,专职人员必须直接从收集箱内拎起送往专用车辆上,不能拎着医疗废物到其他清洁区域,更不能将在本科收集的疗废物带往其他科室,也不能通过其他电梯、通道转运医疗废物,以免污染其他环境和电梯,造成交叉感染或院内感染。每天转运结束后,对专用电梯进行清洁、消毒,并有记录。

医保专管员管理制度范文篇2

1.1完善的档案资料收集制度是前提

医院档案资料的收集制度是建立制度化和专业化医院档案的前提,档案只有在全面的、及时的、准确的收集好之后,才能进行更好的管理,一切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档案收集的基础之上的。首先要确定档案资料收集的范围,确定哪些是应该收集的档案资料,哪些是无用的信息。要将规划设计、调研、审批、施工等各个环节产生的图表、文字、音像形式的资料、图纸、收据等文件收集起来,根据各个项目的规模将资料做好分类,列出清单,做到全面准确,减少遗漏的现象。只有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收集制度,做好档案资料收集的基础工作,才能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建立好档案资料整理立卷装订的制度

在收集好档案资料后,下一个环节就是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将整理好的档案资料整理成卷,再进行装订,这个环节就需要完善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装订的制度对这些环节进行详细的规定,使得档案资料整理的各个环节都按照规定有序地进行。但是目前许多医院都没有相应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装订的制度,档案的整理和装订只是随意进行,致使许多档案资料长期的堆放在办公室,无人整理。有的虽然经过整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系统的制度规定,整理的不够规范,不方便档案的查询。因此,全面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装订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有了制度的规范,档案的整理工作就会有序的进行,而且方便档案的查阅。

1.3档案验收移交是保证档案完整的重要环节

档案经过整理立卷装订后,要经过验收的程序,这一环节也需要相关的制度规定,判断整理过后的档案是否符合要求,对于符合要求的档案才能移交。医院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标准验收档案,符合标准的档案可以通过验收,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档案要退回给相关人员重新整理。对于验收通过的档案要及时移交,如果验收过的档案还是堆放在原来的位置,不移交给相关的人员存放起来,档案就得不到很好的保管,很难保证档案的完整和齐全。因此医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档案的验收和移交,所需要的手续必须齐全,不能遗漏,做好各个环节的签收手续。只有建立完善的验收移交制度,才能做好档案的验收移交工作,确保档案能够及时的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整的移交给相关单位保存起来。

二、有利于明确档案管理的责任

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医院档案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人员分工合作,明确自身的责任。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医院档案管理,能够明确各个单位、各个科室、每个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每个单位、部门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单位和部门在清楚了自己的职责后才会更加清晰明了的完成自身的任务。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十分混乱,各个单位和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经常会出现工作内容重复,或者某些档案管理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便会互相推诿,档案工作执行起来十分混乱。而医院档案管理进行制度化和专业化管理,就使得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明确,积极配合,更好的完成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岗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使得档案工作变得清晰明了,能够有序的进行,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

三、有利于促进档案保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多数医院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档案保管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职业素质较差,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处理不好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致使医院的档案信息经常丢失、遗漏甚至外流,造成严重的影响。档案管理者较低的业务水平会严重影响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损害医院的形象,因此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化和专业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促使他们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因此医院要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还应为档案保管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严格管理并且完善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提高档案保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档案保管人员结构。档案保管人员自身也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医保专管员管理制度范文篇3

1性别、年龄结构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382名医保系统在职人员当中男性168名,女性214名,男女比例约为1∶1.3,总体女性稍偏多一些,这与近些年管理人才多以女性偏多以及大多数女性进入中年后都会追求医疗保险管理这种相对稳定的工作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从年龄构成上看,最小21岁,最大60岁,在职人员年龄结构总体上分布较为合理(见表1),仅部分县区市的分布有所不均。

2学历构成

此次研究对1252名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在职人员的第一学历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79人,占6.31%;中专学历100人,占7.99%;大专学历443人,占35.38%;本科学历614人,占49.04%,比例最大;研究生学历16人,占1.28%,比例最小。由表2可见,大多数省级机构医保管理人员都达到本科学历;市级大中专比例有所增加,总体研究生学历相对偏少。这种比例与当前医保管理尚属于起步阶段有一定关系(见表2)。

3专业背景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在职人员中,是由医疗保险专业(含方向)毕业的仅有17人,占总数的1.80%;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有126人,占13.32%,由药学专业毕业的有45人,占4.76%,由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的有214人,占22.62%,由文秘(含中文类)专业毕业的有44人,占4.65%,由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毕业有95人,占10.04%,其它专业毕业的有405人,占总数的42.81%。这一结果从侧面表明了当前我省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人员所涉及的专业面较为广泛且复杂

4职称结构

从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在职人员职称的统计结果上看(见表4),职称已评和未评比例接近1∶2,有618人(占65.33%)尚未评定任何职称,在328名已评定职称的职员中:初级职称141人,中级职称161人,副高级职称19人,正高级职称7人,初、中、高三级职称的比例约为5:6:1。且已评职称主要是医师、药师等医学类,经济师、会计师等经济类以及网络工程师等技术类专业技术职称。由前可知,目前我省医保人才中的职称比例不相协调,且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评聘对应职称,尤其是医保管理系列中没有属于其自身的一个固定职称评聘体系,以上种种现象都从某种程度上阻碍医保人才发展的绊脚石。

5培训情况

在医保相关培训方面,382名被调查者中有133人表示最近3年内参加了1~2次医疗保险相关培训,有64人表示参加了3~4次培训,有100人表示参加了5次及以上的培训,而仍有85人表示最近3年内从未参加过任何医保培训,所占比例见表5。而当问及职员认为所参加的医保相关培训与自身的实际需求是否相一致时,有353人认为二者相一致,占总数的92.41%,余下29人则表示所参加的医保相关培训与自身的实际需求培训或学习次数太少,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该比例占总数的72.25%。

6学历再教育需求

在学历再教育需求问题上,大部分被调查者(252人,65.97%)表示有学历再教育的需求,其中:有大专学历再教育需求的6人,占2.38%;有大学本科学历再教育需求的85人,占33.73%;有研究生学历再教育的113人,占44.84%;还有48人则表示有其他方式的继续再教育需求,占19.05%(见表6)。

问题

1学历构成不合理

从表2、3可以看出,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在职人员的学历大多集中在大专和本科阶段(本文将大专和本科学历视为中间层次学历),而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层次学历和高中及以下的低层次学历均占少数,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的人才比例大约为1∶57∶9,即高层次学历人才相对不足,而中间层次学历人才队伍又过于庞大。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医保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逐年提高,在医疗保险理赔、核销、基金管理等实际业务工作过程中也将不断出现更加错综复杂的难题,这就需要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的高学历医保人才来承担相应的工作。而平均每100名医保从业人员中仅1.48名研究生的这种高层次学历人才数量相对不足的局面,是不利于我省医疗保障事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医疗保险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缺失

福建省的医保人才队伍中尚未形成独立的长效激励机制。首先,医保系统没有自己专门的职称评定体系,使得许多想进行职称评定的人员要么空等,要么转而评定其他系列的职称系列,这已成为阻碍我省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发展的一大问题。其次,近些年医疗保险系统开始实行公务员编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医保系统的专业技术职称方面,使得医保系统只有职务晋升这个单一的激励机制,职务晋升这种激励机制长时间的垄断存在,往往会让人养成惰性。因为一个科、一个处,晋升的职务往往就那么几个,也就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晋升为处长、科长,且晋升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员晋升空间十分局限。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挫伤了医疗保险管理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从事的工作中就难免有后顾之忧,这一矛盾若无法解决的话,医保人才的增值性也无从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保险管理队伍的良性发展。

3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医保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是在于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帮助他们在社会上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中大部分在职人员都有继续教育或培训的需求。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不具备医疗保险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或技能的情况下,就开始从事医保工作的。但是,虽然调查中有六成以上人员表示自身有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历再教育或其他的医保培训需求,可在实际中由于规范、系统的培训继续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导致了员工在走上了医保岗位后,仍然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培训或进修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医保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水平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致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医保事业的发展。

建议

近些年,我国分别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这几大文件政策,都从不同角度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的同时,也给医疗保险人才发展创造有利契机。

1确立我省医保人才专业复合化,探寻医保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化

医疗保险管理作为一项关系民生、影响群众健康权利的系统性工程,随着工作发展的逐步深入,政府应该逐渐转变思想,意识到医疗保险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而不能再像医保实施初期那样,因为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缺乏,就随意任用人员来做医保工作。首先出于当前医疗保险的工作性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医疗保险人才应属复合性人才,它可涵盖医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文秘、计算机等专业方面人才。建议应根据我省各县市(地区)医疗保险参保、基金稽核等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分配各单位医保工作人员(才)数目,出台相关文件政策,规范医保工作人员和医保管理对象二者数量上的比例,以此来进行招聘、任用、考核。另针对目前我省大多数地区出现的医保编制岗位不够的情况,还可建议参照我国深圳市的做法,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聘任一些接近本专业的兼职人员,以此缓解当前医疗保险工作强度大,实际需求量多的情况。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系统中的竞争激励体制

现今,我省医保系统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的,在人事编制中只有职务晋升这条单一的手段,致使缺乏一定竞争的激励手段,这是导致医保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很好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医疗保险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如美国的医疗保险协会(HealthInsuranceAssociationofA-merica,HIAA)所组织的资格认证考试[8],通过考试者评定一定的等级并与工资待遇相挂钩,以提高医疗保险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医保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也适应整个医疗保险人才合格体系建立的需要。另一方面,建议根据实际现状,可分“两条腿”走———即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同时进行,在系统内建立起一个更加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两条腿”走既可以有效执行医疗保险系统参公的政策,也让绝大多数医疗保险人才不会因为长期缺乏竞争激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保险人员消极怠工等不利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局面。

3加快医保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医保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机制

在医保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可分3个阶段:首先,依托我省各高校特别是医科类院校平台,增设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类相关课程,以此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医保管理、核销、基金测算等医保各项工作的初步认识。其次,建议省内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与医疗保险系统合作探索开设诸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等本科专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医疗保险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再次,在条件、经验成熟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发展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进而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高级人才,或者举办医保在职人员研究生班、短期高级医保人员培训班等。与此同时,这期间也要加强与欧美、台湾等先进医保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吸收其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另外,针对当前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大多在职人员均未接受过正规的医疗保险专业教育,用人单位应首先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精选5篇)

    - 阅0

    红楼梦读书笔记加赏析篇1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