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布展方案(整理2篇)
来源:
展会布展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生态布局;公共建筑群体;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projectsiteselection,functionlayoutandsystemdesign,thisthesisdiscussestheecologicaldistributionoflargepublicbuildingsonthebasesofthoughtsonthecompetitionprojectofGuangzhouBaiyu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entre.Itholdsthatplanningstrategiesanddesigntechniquesappliedtolargepublicbuildingsshouldincludethefollowingaspects:agreeingwithand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thisarea;protecting、continuingandmoldingtheenvironmentandculture;facilitatingtheconvenienceandefficiencyofsystemorganizationandoperation.
Keywords:greenecologicallayout;publicbuildings;Baiyu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entre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120-03
1引言
公共建筑是人们集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系统化、群体化发展,它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空间环境处理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殊要求,在方案构思和整体布局中绿色生态思维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广州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包含有2500座、1000座、500座等各种规模的会议中心主体,涵盖行政会议、新闻、商务信息、影视娱乐等多功能要求,并辅以商务办公、展览、餐饮配套服务设施和星级酒店、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等不同功能部分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具体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探讨意义。
2地域发展的契合和促进
2.1大型公共建筑与地域发展的作用关系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各种集中性社会活动的场所。大型公共建筑的实际运营和良好效用的发挥,往往需要周边地域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对公共建筑各种社会活动的发生提供支撑并相互促进,所以公共建筑在选址和整体布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该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需求及其环境设施影响,这些都是大型公共建筑功能布局的潜在制约因素。反过来,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运营也会给周边地块或建筑带来相关社会活动的发生,其产生的外部效应对于该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产生聚集和削减作用。积极的外部效应刺激该城市地段的社会及经济等活动,带动该地块的开发和更新。因此,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也需要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同时,由于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群体化发展,它的占地已突破传统规划的单个街坊地块划分,所以建筑群体内部不同功能构成也需要考虑用地不同方位上的外部作用与联系。
2.2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布局的意义与作用
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来看,其用地选址于白云新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地块及其北侧规划地块①。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在功能定位上,白云新城将成为“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在2005年针对白云新城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也进一步强调其在广州地域中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于白云新城符合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其一方面可利用基地西、南向地铁2、14号线,与广州火车站、白云国际机场取得便捷联系,以充分利用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设施和贸易批发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建成和运营,将发展该地段主导的会议产业,有利于刺激周边大学、度假山庄等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发生。就更大的城市地域范围而言,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也将带动会议组织机构、旅行社、展览、餐饮、宾馆、交通、航空、翻译、印刷、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吸收餐饮、宾馆和展览等服务业较多的劳动力,还需要高智力人才的翻译、媒体等新兴行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就业结构都能提供帮助。同时,国际会议对各种服务都要求较高水准,这也可以直接刺激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选址布局将有利于形成一个集商贸、文化、办公为一体的动力强劲的综合功能配套区,起到优化城市结构的催化作用,从而带动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推动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城市发展战略中“北优”格局的优化。
3地域环境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城市的标志名片,展现城市独特的性格魅力,所以在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的塑造。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选址来看,其位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及其北侧规划地块,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南隔东方明珠花苑与造型优美的广州新体育馆为邻,具有十分优美的内外部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方案构思中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是绿色生态布局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3.1建筑群体布局与地域绿地系统的契合关系
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11个竞赛方案来看,其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大致可以归结为3种,竖向布局、组团式布局和横向分割式布局,各布局方式和城市绿地及开放空间系统产生相应的契合关系。
竖向布局如方案4、方案6、方案7,建筑功能区由纵向廊道或屋顶串联成南北向的统一体量,东西方向上留出大片绿地和开放空间,以拉进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在空间意向上的绿意相通。
组团式布局如方案2、方案8,各个建筑体之间围绕主体建筑展开布局,有着构图关系方面的自在形态组织逻辑,基地内的绿地空间较为散落,仅在门户空间及建筑基底的图底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所呼应。
方案1、方案3、方案11可以看作是横向分割式布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方案1,其建筑采用分离的体块,保持开放的姿态,建筑单体呈条状东西向伸展,建筑体量和绿地景观廊道南北平行布置,将基地分割成条带交错的肌理。
由基地周边绿地系统分析,白云山公园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呈南北向在基地两侧纵向展开,并且建筑基地的用地形态呈南北向长方形,所以东西向的绿色生态连接显得十分重要。综合上述三种布局,横向分割式布局对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东西向联系显得较为有力,有助于形成自然与城市编织交融的纵横整体性网络,将建筑群体结合到一个位于未来城市中心和白云山公园之间的、具有开放的视觉和生态联系的整体系统之中。
3.2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
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一个需要着重处理的方面是与处理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各参赛方案都以其独特的思考对白云山、体育馆等进行了环境分析和形态布局方面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做出了探讨。由于基地位处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之间,在空间关系上,竞赛方案大都采取了建筑群体的空间退让处理。一方面是将建筑群体的高度区布局趋近于建筑基地中央位置,另一方面,是在相邻绿地公园的空间界面上远远退后布局,以取得空间关系上对白云山及白云新城中央公园的尊从。此外,是寻求建筑群体在体量形态上与周边环境要素的呼应与延续。如方案7,建筑整体的形象取自于“白云”,会议中心建筑呈弧线在型体上和体育馆建筑群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反“S”形有机体,并以明确的轴线奠定同基地东侧的鸣泉居、白云山的空间关系。再如方案3,建筑和中心绿地环境呈“山丘”形态布局,延续白云山自东向西的脉络,方案利用不同高度的屋顶折板构建绵延起伏的建筑形态,暗喻“山”的意象,力求形成与用地环境紧密结合的空间协调关系。
3.3对基地原有环境的处理与利用
基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与历史事件相关,在其基础上建构的空间意象会成为传达某种场所意义的手段之一,延续历史记忆。在规划布局中,常用的是采用分类分区的手法,针对划定的生态敏感区、绝对控制区、文化保护区等特定区域,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基地中绿树成荫,仅竞赛组织者测量提请参赛设计师注意采取措施的大树就有近4000棵,各参赛方案针对基地原有水塘、树木植被的生态区域,采取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处理手法。部分方案以保留利用原有绿化为出发点,将建筑组合成不同的院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绿化景观。方案2在布局上采用了组团围合的方式,将基地内绿化分划不同的组团,建筑围绕绿化进行布局,形成“七星伴月”的布局形态。方案8运用平台高架的处理手法,设置云盘式的平台抬高建筑基地,留出地面层以保留绿化。方案7通过建筑避让的方式,建筑布局偏向西侧,围合保留中心的树林和水体,并通过造景的手法将保留的自然要素融入新的环境设计中。方案3在避让中心林地进行布局的同时,将部分树木覆盖于建筑体量之中,形成独特的室内庭院。
值得一提的,在会议中心基地中存在有不少原东方乐园的建筑和构筑物,有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如能在布局的景观系统中加以整合利用,将形成颇富文化氛围的外部观赏环境。笔者认为,这也是公共建筑群体环境塑造中生态价值观的具体实现途径之一。
4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
绿色生态布局中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塑造,还包括了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这里的系统组织是指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的组织,在规划布局中促使各物质流快速、便利、通畅的运转,达到整体系统的便捷和高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4.1交通流的高效组织
公共建筑群体具有大量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有时具有快速到达、进入、离开以及疏散的要求。合理布局交通出入口、组织流线将影响到公共建筑群体日常使用的效率,以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空间布局中,首先是针对临近地铁、毗邻高速路出入口、周边发达的公交系统、与大型交通枢纽设施联系便捷等外部条件,进行与区域交通的联系组织,体现在出入口选择及交通组织方面。其次,是分别确定合理的车流、人流和物流线路的系统组织。同时建立各功能区的联系组织方式。
竞赛各方案均对以上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内容。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方面,大部分方案选择在机场东路,并在白云大道等其他道路上设置了次要出入口。这样使场地西侧的城市广场成为会议中心开敞空间的一部分,有利于交通疏散组织;同时使得场地的主要交通流线与城市的地铁线有机联系,有利于缓解白云大道的交通压力。
与周边地块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与东侧白云山风景区、大金钟水库、鸣泉居等配套功能的联系。各方案在车行交通的联系上基本沿用了白云大道的下穿通道。步行联系方面,各方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案1、2、3、6、10设置了隧道或天桥;方案11则是利用大广场连接。
在会议中心的内部功能布局方面,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式布局可有效地减少功能体间交通流线的距离,整合交通面积和设施。但分散布局的方案也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方案8,运用平台将各个分散部分联成整体。方案3、4、5、7、10,运用建筑内的交通廊将不同的建筑功能联系起来,再利用整体屋顶覆盖等方式将建筑形式予以统一。分散与集中的布局形式各有优劣,分散布局使得各功能部分的交通流线增大,但集中布局也会带来诸如流线混杂、各功能区互相干扰以及高能耗等问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4.2能量流的组织
系统组织也包括了能量流的组织,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对于电、气、水等基础能量具有较高的负荷,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会议期间具有时效的优先性,所以在规划布局时应充分单项考虑能量流组织,避免对周围地段的建筑运营和市民生活带来过多的消极影响。此外,在节能方面,除了太阳能板、建筑智能系统调节等众多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利用,在先期谋划中能够发挥较大效用的是建筑群体布局中对自然通风的利用。
自然通风是建筑实现节能、生态、舒适、健康等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筑楼群的布局方式影响了建筑单体前后表面的压力分布,对建筑单体内部的通风、降温、除湿具有重要影响,也关系到建筑群体间风环境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人在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度。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节能中心的研究,在广州地区,行列式(包括并列式、斜列式、错列式)的布局和自由式的楼群布局方式有利于获得较好的风速场,而集中式和周边围合式则对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较为不利。就本次竞赛的基地环境而言,除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还要在布局中注意适宜的建筑间距,基地与东面白云山、西面白云新城在用地上的起伏关系以及整体空间的错落变化,从而给予风速和流向以引导。在这方面,方案1的平面布局较为突出,它较好地结合了地形气候的特点,地面上建筑体并列布置,形成了能够联系基地、白云山以及白云新城通透视线的布局形态,有利于建筑的节能。
5结语
“绿色”和“生态”作为设计理念,是时下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总结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以下几点积极的探讨意义――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需要立足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对地域的发展起到契合和促进作用;建筑群体布局应与地域生态系统相契合形成整体,与周边环境要素空间协调,保护、延续地域环境文化;对公共建筑群体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应当进行系统组织,充分结合自然条件,一方面使之便捷、集约,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用得以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技术文件[R],2005.
[2]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方案[R].2006.
[3]杨明.微观城市设计层面中的生态布局与设计策略――以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地段为例[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展会布展方案范文篇2
一、档案展览中建构“释展人”培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让档案活起来”办展思路的提出,对释展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时,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办展理念。将这一办展理念引申到档案展览领域中来便是“让档案活起来”的办展思路。这一办展思路,要求档案展览以讲好档案故事的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参观。而如何才能把档案故事讲好,一方面需要策展人对档案展览主题和内容的有准确把握,特别是对档案展览素材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它要求布展人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强档案展览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高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观众真正融入和参与到档案展览构建的情景中去。其中,如何更好地满足策展人、布展人与社会公众三方需求,就需要释展人深刻领会“让档案活起来”的办展思路,进而以观众的观赏趣味为出发点,进行档案展览的选题策划、内容组织、形式设计等。具体而言,它要求释展人在参与档案展览策展过程中的文本和素材收集与组织的基础上,对档案展览内容和文化内涵作出精准的阐释和表达,以便充分理解档案展览设计团队和社会公众之间的需求。同时,释展人还需要对布展的展厅空间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增强档案展览的互动性和感染力,使社会公众充分参与其中。
(二)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释展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今社会,每个人面对的是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使得人们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性和无序性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档案展览主要以纸质档案文件为载体,难免会让人产生乏味枯燥之感。为了能够使档案生动起来,档案展览应该逐渐地融入新媒体、新技术的展示手段。由于策展人是展览策划、大纲撰写、素材收集、脚本制作的参与者,他们熟知每份档案展品背后的故事,对档案展览的整体性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上,策展人成为最好的阐释者。同时,档案展览要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以“个性”取胜,只有这样,以观众为中心的档案展览才更具特色。而上述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对释展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释展人能够搭建策展与布展之间的桥梁
按照常规的档案展览流程,展览公司的专业设计人员往往在后期介入。即使中标的公司,对展览形式的设计也是较为抽象的理念表达和空间展线布局。所以,在正式介入档案展览的具体实施阶段,策展方与布展方都需要必要的沟通者,能够将档案展览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阐释出来,甚至有必要把档案的特性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通俗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释展人兼具的人文修养、艺术情趣、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档案展览由平面的大纲脚本到立体空间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释展人不仅要准确表达档案展览的理念,而且能够敏锐捕捉观众的兴趣点,向不同层次的观众诠释档案展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在策展、布展和观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二、如何在档案展览中构建释展人的培育机制
在档案展览理念和技术手段越来越开放的今天,释展人在实现展览由大纲脚本到多维立体空间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释展人的培育亦应当引起档案界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初步的制度引导和人才培育体系
第一,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结合档案展览部门的工作特点,进行长远规划,继而建立更为专业合理的培育体系。尽可能在提升档案展览品质的同时,使档案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每个展览设立项目小组,实行展览项目责任制,确定项目负责人。在这个以展览项目小组命名的团队内,项目负责人可以承担展览“释展人”职责。第三,展览是一门融合了空间设计学、历史学、传播学、观众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展示艺术,需要展览筹备人员具备多学科知识交互应用的能力。因此,?展人机制的培育,需要建立相应的定期培训和交流学习制度,多方促进筹展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知识储备,为释展人的培养提供多元化的业务交流学习平台。
(二)明确档案展览释展人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由于档案展览的特殊性,释展人应当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精准把握档案展览的选题和内容导向,对涉及意识形态的相关信息要有正确的取舍和判断。相比文博系统举办的展览,档案展览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性质更强,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在档案展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释展人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正确把握当下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准则,保证档案展览主题和内容不偏离政治导向,进而更好地发挥档案展览为中心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了解和熟知馆藏是档案展览释展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由于人文地理的差异,每个档案馆的馆藏都有着独特的结构和特点,馆藏的内容和载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差异性为释展人选题取材提供了指向性更为明确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此文化特征指引下进行选题策划,能够确保展览的档案特色。也就是说,释展人既要熟知馆藏结构和内容,又要对某一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研究,这样档案展览才能办得有声有色。
3.释展人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从档案展览脚本到形式设计的转换,需要较强的思维跳跃能力,即从有逻辑关系的文字向多维空间组合的转变。实际上,这种能力的产生与初期的工作思路是紧密联系的,而这就需要释展人在档案展览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能力,例如为什么选取这件档案展品,档案展品陈列在什么位置,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收到的效果如何等都是对释展人执行能力的考验。
4.释展人需要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合格释展人最基本的先决条件。释展人既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要掌握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在此基础上,展览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得到准确地诠释和表达。
三、在档案展览中培育释展人机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比博物馆展览,档案展览对释展人的依赖程度更高。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是识别度较高的实物展品,立体感强,内容相对独立,没有较强的文本逻辑关系。在空间展示上可以借助气氛的烘托、意境的营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档案展览则不同,档案背后的故事、展品之间的关联与线索,重点档案如何排列组合,展览主题和内容的高度提炼等,这些都依赖于释展人的理解、诠释和表达。
(一)不宜过于干涉展览设计理念的实施
虽然释展人是某个展览的行家,通晓整个展览的流程和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设计团队的??立性。一方面,释展人要把握好展览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展览由文本到立体空间转化的过程中,起到沟通和阐释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设计团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反而会对设计师的理念形成干扰,束缚好的创意,无法正常发挥设计团队最好的设计水平。
(二)释展人的培育需要相关制度的引导
释展人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有意识的自我学习到能力的提升和拓展,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磨炼的过程。释展人的培养主要以个体的自觉培育意识为主,但仍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引导。一是释展人在大纲策划、素材收集、脚本制作、讲解词撰写等工作环节中,既要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工作重点和操作流程,思考各个环节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有开放的眼界,把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理论成果兼收并蓄,有的放矢地应用到展览的操作实践中。二是在工作实践中,各级主管部门应将释展人与展览的绩效评估结合在一起,建立释展人激励机制。对于在展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释展人,可以优先承担重要展览项目的负责人或责任人,必要时还可以适当引入荣誉和薪酬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