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的建议(整理2篇)
来源:
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篇1
那么,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卷入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如何接地气?松滋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以“微课题”为依托,探索校本教研。
一、组建微团队,构筑大校本
我们以学校教科室为领头雁,以信息学科教师群体为核心,成立了信息中心。形成了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校本”的研修格局。
我们的研修共同体,既有学校领导,也有普通教师;既有技术高手,也有学科新兵。在团队中,他们的唯一相似之处,就是关注信息技术学科,渴望专业成长,彼此之间通过实践、交互、协商、合作等活动,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筑起精简、扁平、弹性、善于学习、不断自我创造、自主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二、搭建微平台,形塑自组织
我们以网络架构为平台,以服务校本研修为核心,自发组建了QQ群、博客群、微信群等微平台。研修的阶段性要求,通过微平台;研修的相关资料,通过微平台上传,成员学期初上交研修计划,学期中展示研修过程,学期末上交研修成果。同时,网上“晒”研修、网下“赛”研修,线上线下互联,网内网外互通,通过他组织的推动,促进自组织的诞生,推动了教师资源性学习、情景性学习、交互式学习。
三、聚焦微观察,讨论大主题
我们以观课、议课为着力点,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每学年,共同体举行一次以“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及说课竞赛,随后进行信息交流会、成果会、论文报告会等系列活动。课堂教学竞赛及说课竞赛选手上报课例前,先确定教学研讨的主题上报共同体,随后在研修群中进行说课,其他教师集体备课。上课后,教师在活动中聚焦课例,进行搜寻式、对比式、诊断式的观课议课。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在研讨中,以“不凝练”“不归纳”作为铁的原则来主持研讨会,实现不受高谈阔论者与品头论足者支配的民主型探讨,进而形成“教师备课―问题说课―集体讨论―上课观课―议课反思―专家引领―行为跟进”的“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有效观课议课模式。
四、动笔微反思,积累大经验
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课程;健康体质测试;体育选项;模式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类型或框架【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变为符合校情的多种模式并存,学校采用不同模式,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各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主要有【2】:
一、传统式:即普修课
二、分段式:即普修课+选项课
三、双轨式:即同时开设普修课和选项课,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
四、俱乐部式:学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教师分工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考核。
五、一体化式:开设普修课、选项课、专项选修课、体育保健课,同时课外广泛开展早锻炼和俱乐部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
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分段式。时间为三个学期,大一两学期普修,大二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三学期,另一部分在第四学期,分别上一个学期的选修课。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何种模式能更好的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对健康锻炼的需要,我们通过调查学生需求和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情况分析,对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对2009级1865人、2010级1987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卷2009级1840份,2010级1932份,有效率为97.9%。
(2)数理统计:对问卷和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查阅文献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调查结果
2.2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分类统计结果
2.2.12008、2009、2010级大一新生测试成绩等级人数比例对比
2.2.22009级分组进行测试成绩统计对照分析
因大二只有一个学期上选项课,将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上选项课学生分成非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A组)和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B组)进行了分组对照。
从以上对照分析可以看出,A组大一、B组大一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大二较B组大二体质测试成绩差且差异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上更长时间体育课、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3.1.2通过对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的学生测试成绩显著优异,体育课对促进学生锻炼,提升学生体质有明显成效。
3.1.3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需求,当前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是较为热门的项目。
3.2建议
3.2.1建议我院体育课开设四个学期。建议开设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第一学期普修,第二、三、四学期选项,或者第一、二学期普修,第三、四学期选项。
3.2.2建议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分段式,即普修+选项相结合的模式,并增加选项课时间和供选项目。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更能满足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亦能分流热门选项学生,减轻热门选项的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3.2.3课上进一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课内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质测试成绩。加大对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院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3.2.4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从学生对体育课选项的需求来看,目前开设的项目除羽毛球人数较多需要适当分流,场地和师资基本能满足要求。但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的选项如台球、网球、跆拳道、游泳等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设施投入,改善场地的布局和配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林.关于综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和分析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3期,72-73
[2]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二期,71-74
作者简介:
施晓鸿(1963-),男,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