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整理2篇)
来源:
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世界各国品德与社会课
一、公民教育概述
进入21世纪,公民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主题。公民资格概念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和罗马,公民的本意是“属于城邦的人”或“组成城邦的人”。这是一个超越血缘关系、王权专制的带有普遍性的法律资格的概念。今天,当我们说某人具有公民资格时,即是说他是某一个公民群体(即政治国家)的成员,并与这一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说,公民资格概念关涉两个维度:一是公民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关系,二是在该国家或共同体内公民之间的关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显然,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即是为人们学会参与公共生活做准备,使之成为积极的、有见识的公民。公民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教育,直指人的精神内核,是为了人的教育,为了社会的教育,为了国家的教育。
二、各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概况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世界公民教育实践时,首先看到的是20世纪末以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复兴和强化的景象。
美国自1983年发表《国家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报告以来,许多教育界人士一直都在提倡加强公民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态度和提升他们的公民参与水平。美国公民教育中心还为此制定了《公民科和政府科的国家标准》。
英国1998年,由贝尔纳・科瑞克(BernardCrick)领导的“学校公民教育与民主教学咨询小组”发表了《科瑞克报告》,提出了关于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建议。2000年的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基本采纳了《科瑞克报告》的建议,将公民教育作为国家法定科目正式引入中小学中。英国自2002年开始在中学阶段开设公民课,并将之作为非核心基础的必修科目之一,要求所有中学生学习英国政治和法律制度,并鼓励他们领会英国的民族、地方、宗教和族裔认同的含义以及英国与欧盟、英联邦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的重要性,在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俄罗斯公民教育从沙皇俄国到社会主义苏联,再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都具有明显的内容变革与时代特色。从沙皇俄国时期没有“公民教育”,到苏联时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主旋律,再到苏联解体后,1993年出版的俄罗斯《教育百科全书》中首次出现“公民教育”词条,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概念在俄罗斯确立。进入21世纪,俄罗斯联邦的公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更趋于理性化。同时,俄罗斯国家公民教育中心在《公民教育理念》中,对公民教育有了更权威、更具代表性的表述,即公民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过程,以形成基本的社会综合知识及有利于掌握积极的社会经验的技能和技巧,并强调公民教育是建设民主社会和法制国家的途径。为此,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居于公民教育的核心位置。
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把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列为政府政策的重点,1994年组织成立了澳大利亚公民学专家小组,以专门制定公民教育发展规划,1997年开始启动一个4年全国公民教育计划,以帮助学生发展并强化澳大利亚公民认同。自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在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公民知识的理解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价值的同时,强调公民教育评价的重要性,检查学生作为积极公民所应具备的公民知识、理解力、技能和价值观。这是澳大利亚小学公民教育方面的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墨西哥政府于1993年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小学新设了“公民教育”课,在中学设置了“公民和伦理教育”课。此外,日本、新加坡、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在其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也都把加强公民教育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有以下特点:一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会放弃自己的特色而完全按照全球模式来推进它们的公民教育。另一方面,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全球公民的思想又确实刺激了许多国家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挑战的人才而进行课程改革。除了有越来越强调地方和民族公民资格的趋势之外,也有发展多重或多层公民资格的教育的明显迹象。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认同和重视的国际理解教育,以及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推崇的多元文化教育等,都是公民教育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三、我国公民教育的初步探索――品德与社会课
在有着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中国,人们更熟悉的是“人民”一词,对“公民”则较为陌生。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而高呼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公民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特别是公民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等问题,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在我国,“公民”还未出现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但今天的品德与社会课的理念主张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目前公民教育的基本主张和社会需求,是我国新时期公民教育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
首先,将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目标写进了课程性质,反映了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对公民培养的迫切需要。建国以后的50多年来,我国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就是德育课程,着眼于学生远大理想和正确价值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另一类如历史、地理等,按照学科体系组织学习内容,注重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基本上是“唯智主义”的。客观分析一下,上述课程虽一定程度地承担了公民教育的责任,但因为几十年来我国并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问题,也没有建设公民课程的意识,因此,其公民教育意义上的课程价值并未受到重视。改革开放的大潮推进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更给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建立现代文明社会对公民自主、尊重、权利、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强烈诉求,使品德与社会课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的课程目标,它标志着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大门开启了。
其次,倡导的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这是公民教育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最显著的标志。如何进一步明晰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防止偏离和窄化课程地位的问题至关重要。概观世界各国的公民教育观点,可以看到现代的公民教育既有个人―自由主义的,也要公民―共和主义的;既有强调以人权为基础的公民教育,也有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公民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倡导恢复到参与公共事务中来的公民教育正成为主流。欧美国家更主张以培养主动公民为基本宗旨,倡导学生的体验和践行,而亚洲国家则多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开展公民教育,我国正是这样。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他们毕竟还不是同一,因此,有必要思考和明晰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第三,倡导运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力图将知识学习和讨论、参与、实践结合起来,体现主动学习的公民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怎样形成符合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策略,以及怎样加强课内外沟通还需要摸索。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学生参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空间和人际关系的环境。多种社会认识的沟通和信息的交融对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作出选择和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今天,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动参与的初步体验。但是仅凭一门课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解决学生认识与实践、被动与主动的关系这一公民教育中的难题的。我国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社区体验活动、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赖于学校组织管理以及校内外教育网络的建设。
第四,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家长对创造良好家庭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热情、技能和水平,以保证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环境,并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更加自信,更有效果。同时,使家长能真正配合学校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即让学生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整合性品质素养,并凸显个性,使其发展更完美。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化、全球化是公民教育需要面对的,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的公民教育才刚刚起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许多需要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对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
[2]赵明玉,饶从满.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构与公民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5).
[3]姬振旗.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问题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3).
[4]饶从满,陈以藏.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J].外国教育研究,2006,(1).
[5]迟凤云,张鸿燕.当代俄罗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
[6]吕宏倩,王建梁.澳大利亚小学公民教育评价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
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篇2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