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农业发展(整理2篇)
来源:
高质量农业发展范文篇1
一、调研背景及发现的共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市是基本规律,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
过去几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但同时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不少问题,本人也对本乡镇所驻村新居村蔬菜大棚种养户以及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江西万尚会农业示范园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并总结了我县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
1、乡村景象凋敝,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老龄化、空心村、留守妇女儿童等问题。
2、原有的乡镇集体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同时又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能够引领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3、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创期,但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技术支持和市场经营理念还亟待提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农业、农村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自身状况的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更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和使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如何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摆在时代的课题,更是消除农村贫困、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
二、影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有待提升。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一直走的是传统农业的老路子,农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遇到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天气,农作物收成就只能靠天吃饭,再加上粮食统一收购价的上涨幅度不及化肥、农药等农业支出的上涨幅度,因此近几年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当前,全省都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按部就班、农田高标建设支出超出项目资金预算的情况,导致很多高标农田建设存在缺工少料的“豆腐渣工程”现象。
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亟待改革。经过30多年的转型发展,我国农业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等方面都有进步。但也要看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不断积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程度的加深,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中不健康、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成本高,根子在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提高,人工和土地成本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与传统工业面临产能过剩现象不同,农业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透支。现在我国达到的农业产能中,相当部分是通过透支资源和生态环境获得的。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长期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造田种粮、造池养鱼等生产行为增加了当前产量,但农业产能透支带来的后果在逐步显现,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供需会自发对接,形成相对稳定的匹配关系。受农业生产特征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市场的有效信息供给,供需失衡的背后是资源错配,这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增收支撑能力下降。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增长乏力:受农民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增速下降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等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快速增长;受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农民通过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增速也会放缓;受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需要时间的影响,财产性收入目前很难成为大多数农村地区增收的推动力量。这四大增收动力的衰减,苗头已经出现,今后一个时期甚至可能加剧。农业发展面临的上述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我国乡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例如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百分之七。淡水资源的占比就更低,再除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却一直存在。例如,在灌溉水资源方面,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长久以来的积弊导致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平均每亩地施用的化肥农药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利用效率却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在浪费宝贵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产业科技化程度严重不足。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镇农业产业化基地江西万尚会农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周期较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即农旅结合的产业一体化经营,一方面是因为农业前期固定投资比重较大,经营周期性比较漫长的缘故,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持,导致在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比较缓慢。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总量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下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每万名农民中仅拥有2.81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另外,我国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在科技应用方面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农业智能化应用。
制度支撑力度不够。农村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限制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例如,目前多数地区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农业统筹发展规划,农业市场化推广和品牌化战略滞后,严重妨碍了农业竞争力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另外,农村财政、金融体制配套滞后,各级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尽可能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由此加剧了农民、农业带头企业和基层政府的负担和困难。特别是农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农业融资困难较为突出,多数农业产业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农村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基于农业优势产区的现有资源优势条件,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择特色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和培育对象,将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与优势产业带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进一步依托城市的经济集聚牵引作用,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瞄准现代都市型农业精品点位,发展低耗低排高就业高效益的特色涉农产业。
大力拓展农村产业链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鼓励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拓展农村创业空间。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质量优异、效益良好、竞争力强、协调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系。
高质量农业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加强农业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并不是否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也并非回归传统的农业模式,而是在现代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是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农业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和绿色技术在现代农业重点示范发展和全面推广的重要标志。现代化、技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的供应,保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标准规范性、全面高效性、持续安全性以及开放兼容性是绿色农业的主要特征,绿色农业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的标志。
绿色农业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并通过第三方认证,这就是绿色农业所具有的标准规范性特征,绿色农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并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者食用的质量控制。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得以实现,这也是绿色农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全面高效性。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食品卫生现状的改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必须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合理应用工业投入品,减少化学产品的使用量,这同样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特征,动物技术和现代生态技术获得了很好的应用。
绿色农业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将卫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作为工作的重心,注重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具有开放兼容性的特征。充分利用现代资金和技术投入的方式,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在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除草剂、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农业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这些化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将其含有的农业废弃物以及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雨水进入地下水、大气和土壤中,因此对于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当地的居民饮用被污染的水、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就很有可能出现各种疾病,不利于当地居民的健康。同时金属含量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由于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而导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生态问题。
2.2食品安全问题
上个世纪末,我国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存在剩余或短缺的问题,但是在农产品供给以及食品数量安全方面,还是取得一定成果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应种类日益丰富,有效缓解了食品数量安全问题,然而却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市场竞争日趋积累,食品行业更是如此,因此很多商家将添加剂和化学色素等有害物质应用到食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而导致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无法出口,而其原因就是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之所以出现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无法达到国际的标准,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缓慢,进而影响到了农产品的质量。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是绿色农业农产品安全的两个主要方面。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绿色农业的应用对于减少资源短缺现象,缓解人口增长问题给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绿色农业,必须基于现代绿色技术,这也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满足现代人对于食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种群规模和物种数量在生态环境中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表现。而生态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维护下,得以保持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生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生态结构被破坏。
3.3保障资源安全
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因此农业生产应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农产品,具体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为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确保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J].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3]钟天娥.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市怀来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3,16(7):23-25.
[4]武倩,李茜.国内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农业与技术,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