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收集3篇)
来源: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旅游市场;越秀区
1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
“民俗”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汉文文献里,《周礼》载:“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但严格来说,这与后来我们所说的民俗有较大的差距。“民俗”不仅包括了“风”与“俗”,还包括了文艺、信仰、服饰、交通、喜好、禁忌、居住、娱乐等等民间生活的各方面。
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是历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和生活习俗与客源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之间的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对游客具有无穷的魅力,因而构成了民俗旅游动机的主要诱因。
2越秀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2.1民居建筑的开发和利用
就如同“到了北京不去胡同就不算来过北京”一样,我们需要展示越秀建筑独特的文化气氛和历史风情。而作为二千年文化古城的岭南越秀,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广东迎宾馆、爱群大酒店等名楼充满了沿海特有的建筑文化气息,加以整合,能让旅游者感受越秀城建和名楼的深厚历史意蕴。
越秀公园的五仙观拥有羊城广州最古老、最有影响、最美丽的传说,“五羊衔谷”和“五仙观”应成为广州市城市文化品牌的标志之一,经营五仙观要重点突出五仙观的个性特色,将其打造成为广州城市历史博物馆或羊城历史博物馆,条件成熟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我们建议整合五仙观及其周边民居资源,用数年的时间建一个综合性和专题性的民俗博物馆,充分利用越秀民俗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
2.2饮食文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食在广州”闻名中外,南粤人特有的饮食文化习惯是顺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产物,具有很大程度的地域性、娱乐性及旅游审美价值。历史有名的一德路,提供了全市70%的海味干果,被誉为“海味干果一条街”;被誉为“广州外滩”的千米长堤和风味食街——惠福路,既继承了传统中华饮食文化,又融入了西方饮食新概念。越秀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密集的饮食资源,开展诸如“饮茶社交活动”、讲究色香味的“美食节”、“水上艇仔粥”等传统饮食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继续发扬具有越秀特色的饮食文化。
2.3民间节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气氛热烈,游客可参与性强,能充分展现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以越秀为例,越秀政府可以在元宵节期间组织举办舞狮子、舞龙灯、猜灯谜、闹元宵、放烟花等习俗,然后组织国外旅游者来越秀过元宵节。外国游客对我传统的节庆感到好奇的同时,再推出一系列民俗节日旅游产品,如越秀风情画、灯彩等,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此外,广州的行花街、清明拜山、端午扒龙舟、重阳登高也是具有典型特色和魅力的旅游项目,这些群众自发的活动将民俗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使旅行者身心得到休息、愉快的同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文化差异感。
即使是非节庆假日,也可策划类似“到越秀做一天广州人”的旅游体验活动:让旅游者住进一户越秀人家,同这家人共同分享24小时普通市民的生活。上午,同主人一起喝早茶,一起去逛街,看骑楼,购物,挑肥拣瘦,讨价还价。中午,一起进厨房做饭,插手锅碗瓢盆,学习粤式烹饪,品尝广州风味的家常菜肴。饭后茶余,同全家人一起看电视、聊天,交谈彼此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体会鲜活的岭南生活、市井风情。
2.4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越秀区形成包括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三元宫、五仙观、石室的宗教文化游览带,在如此小的区域内集中了各大宗教场所,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属罕见。随着这些寺观庙堂的保护和改善,政府可在不影响正常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庙会形式改造更新,纳入旅游活动范畴,使之具备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教育性,从而带来旅游商业的兴起。例如,与罗仙姑诞、郑仙诞、观音诞等具有越秀文化色彩的景点区可以联手举办活动,弘扬越秀古朴的宗教文化;越秀山南坡的三元宫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是中国道教在岭南播传的基地,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条件成熟时可以升级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联合越王墓、九眼井、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各景点一起开发,形成规模效应。
2.5民间文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所谓“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是否具有旅游文化意识,将决定民俗文艺旅游的盛衰。越秀政府要结合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去反映民间的喜怒哀乐以及民众创造的智慧。
享有“南国红豆”盛誉的粤剧,被外国友人称为“玻璃音乐”的南曲,是体验式文化旅游的一道高雅的景区;许多民间文艺组织,如知音乐社、舞蹈队、曲艺队、粤剧队、诗书剧艺社等等,他们为越秀增添了欢乐喜气和文化雅致的一道祥和风景线,陶冶了市民和旅游者的风尚情操,政府必要时应该给予这些组织一定的扶持,设置高档次旅游剧场,组织团队编排高水平的经典剧目,以岭南艺术、粤剧表演为品牌特色,吸引游客;对广州传统的“咸水歌”“客家山歌”“沙湾飘包”“鳌鱼舞”“瑞狮采青”等,则要给予政策方针和规范要求,使之沿着健康方面持续发展。
3开发越秀区民俗旅游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是一项双刃剑,也可能对旅游地民俗文化资源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应未雨绸缪,尽量杜绝因人为而造成的祸害。越秀区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之前,应认真综合考虑客观条件,对开发后的服务对象,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论断,以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突出自身特点,走出“大而全”的开发误区,扬长避短,实现旅游产品精品化。
3.1必须区分真伪民俗文化,防止造假
在我国各地蓬勃地开发民俗旅游的同时,造假的民俗景观并不少见。例如在一些天然的溶洞里弄进不伦不类的宫殿建筑和妖魔鬼怪,或者在苏南的水乡修复古民居时,造了一排排徽州格调的建筑群等。越秀区在开发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开掘真民俗,拒绝伪民俗,建议在一些大型的景观修复或人造景观的开发中,请民俗学会或相应的研究机构专业论证鉴定,如果出现伪民俗现象要追究责任。
3.2因地制宜,发掘越秀的特点
越秀民俗旅游在策划时,必须做到的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使游者产生“越秀不可不来,越秀不可不再来”以及“想看的都看了,该看的还没有看完”的旅游感受。游客希望看到的,是二千年古城繁华的历史,了解越秀独有的风俗传统以及富有越秀个性的事象,只有在越秀特色上做文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民俗特色;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民族文化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要在保护融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事业,探索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旨在弘扬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效益。而如何利用开发民俗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则关系到国家、地区旅游事业有无吸引力、有无民俗特色等问题,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发利用民俗特色发展民俗特色旅游事业的重要性,但对民俗的开发与利用还缺少科学性、实践性与规划性。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渐渐形成并且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内容,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俗等。
1、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具有集体性,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传承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语言、行为等。
(2)民俗具有类型性,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类型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民俗在形式或者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也是造成民俗类型性的原因之一。
(3)民俗具有传承性,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延伸与发展。
(4)民俗的变异性与稳定性共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进步,民俗文化也会随之有着不同的变化与发展,虽然民俗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演变,但归根结底还是具有稳定性,根本不会改变。
2、民俗旅游的主旨
民俗旅游通常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陌生的地域领略异域风情的行为,主要以欣赏游玩为主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现在的民俗旅游已经和自然风光、山水古迹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
二、民俗旅游的范围与价值
1、民俗旅游的范围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产,其价值呈现出了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将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传统现代、观赏体会更好地结合起来,反映出民俗地域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俗区域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民俗旅游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俗活动等为旅游资源,其在形式上有突出的民族性,能在视觉上与心灵上满足游客的需求。
2、民俗旅游的价值
由于现在人们过度关注民俗旅游的形式,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的丧失,源源不断出现一些大量的伪民俗,打破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型,导致旅游地的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民俗文化独有的特色被外来文化同化甚至渐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建立在丰厚的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理论上讲应该是利于弘扬传承民间文化的,但是现在,在许多地方,民俗旅游的开发反倒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侵害,致使民族文化只剩表面形式,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也逐渐被商业价值所取代。
还有许多学者专家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显著特点在物质文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也就是说,一边在物质生活方式上飞速超越符合国情的消费,或错误地效仿西方文化信仰等,一边在民族习俗等行为观念上不加以区分地全面追求古旧宗法礼俗等。
三、民俗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民俗旅游虽然日渐成为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但我国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原因有:第一,开发深度不够,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虽然我国民俗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但是目前为止,没能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第二,具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具有思想观念的局限性,这些地区的居民通常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比较保守,不能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可开发性。
四、如何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
1、丰富民俗旅游的内涵
社会上现有的旅游方式多以民俗陈列馆、民俗设施等为主导,例如满族风情民俗馆等都属于以静态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这类文化陈列馆的优势在于可以向游客充分地展示当地民俗的文化价值,让游客大饱眼福,也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人为破坏。但是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单纯只具备观赏性的旅游已经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所以,动静相结合的、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游览方式则更受游客的追捧,这种动静结合的游览方式则更可以让游客身临其中,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满足与愉悦自身,大幅提升了民俗旅游的趣味性。
2、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景相结合
民俗本身还具有可移动性,民俗活动除了在当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外,还可以转移到自然风景区,与其他旅游风景区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还可以利用民俗旅游拉动民间特色工艺。
3、进行原地浓缩、原生自然式改革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85-01
1研究现状
1.1基本概念达成共识
(1)基本概念的确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
(2)类型的界定。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世界级、部级;省级、市级与县级。目前,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笔者认为,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
1.2研究热点分布集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开发价值、原则、方法、案例实证、影响五个方面。
(1)开发价值、原则、影响认识一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原则与影响,国内大多数学者、专家的态度趋于一致。价值方面:王宁、朱祥贵、詹慕陶、一帆等诸多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三重效益。开发原则方面:陶思炎、黄丽华、谢科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可总结为可持续原则、保护原则、吸引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保证。开发影响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影响,学者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罗明义、徐赣力等人认为旅游开发将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造成破坏;马晓京、肖曾燕等人认为恰当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合理进行旅游开发将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观点为大部分学者所赞同。
(2)开发方法、实证研究日益增多。
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来看,日益丰富多样,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主题式旅游开发模式、实地村落式开发模式,(实地浓缩式开发),模拟景观式开发(再现式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的节庆式旅游开发模式(短期表现型开发)、公园式开发模式(创新式开发)。随着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当前的旅游开发模式又有了更多的创新,如近来出现的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模式、情景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等等,大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论。就实证研究来看,案例日益增多,如:王若、管宁生对云南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吴承忠对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的研究;张捷对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的研究;陶伟等对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1.3开发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
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以民俗旅游为例,民俗旅游从形态结构而言,将其开发为“民俗物质旅游”、“民俗行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语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间方位而言,民俗旅游又可以分为“西北民俗游”、“西南民俗游”、“华北民俗游”、“东北民俗游”等。就民族种类而言。又推出了“藏族民俗游”、“壮族民俗游”、“苗族民俗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日益加深。此外,查阅的文献来看。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诞生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广度逐渐加大。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外,文学类,医药类、舞蹈类、音乐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旅游开发相继出现,如:张艺谋策划的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产生了世界轰动效应,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旅游开发提供了经典案例。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开发理论
科学、完善、系统的指导理论,是非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成功的保证。虽然我国已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型,旅游开发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也日益多样化,但是系统科学的开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方法;二是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三是缺乏科学系统开发实践理论。
2.2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与其它物质产品的经营一样需要上档次的市场运作,需要有“商业包装”,需要树立品牌,打造成旅游精品,这一切尚需要从深处挖掘,进行创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例如许多民俗村的民居都是房檐上挂几串辣椒,房内摆一台织布机,游客进门三件事;喝茶、跳舞、坐花轿。这些重复和单调的旅游产品,既缺乏独特性,又令游客感到乏味,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效益也将普遍较低。
2.3开发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丰富、数量众多,而当前的旅游开发仅仅集中于民俗旅游活动,而别具特色、充满奇趣、富有审美、科学文化价值的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成为民俗旅游的点缀,并没有深入挖掘其旅游价值,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需要大大加强。
3建议与对策
3.1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的推进
须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布状况,绘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2)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开发效果的评价体系;(3)确立我国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资本运作理论、战略模式选择理论市场开发理论;(4)负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进行形象设计以及宣传组织策划工作。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开学第一周周记精选[15](整理9篇)
- 阅0开学第一周周记篇1开学的第一周,我觉得自己的字比以前好看多了,也有很大的进步。开学的第二天,我们就进行了第一次听写,我的字写得还行,得了一百分,李老师还发短息告诉所有家长,回.....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