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收集3篇)

来源: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市化;民族文化

一、城市化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是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的急剧增加,由此发生的民族问题自然呈现出新的特点。近十年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成果很多,研究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概括以对其作一个界定,如笔者认为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将民族问题分为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民族关系、民族社区、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此外南开大学多位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对少数民族社区建设问题和从政治法律的角度研究民族问题都具有特色。其中有学者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问题还包括民族宗教问题,并单独对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进行归类,对其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社会问题、生存状况、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社区等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来看,对民族问题的众多研究,多倾向于以城市中增加的少数民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于是有学者提出要把握“城市化”和“民族问题”的概念,拓宽研究领域,认为“对于少数民族‘城市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的过程,它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一种过程,是一个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全面变迁的过程”。笔者尤其认为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在现代化的浪潮席卷民族地区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和呼吁越来越强烈,本文将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

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急剧增加,传统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冲击。民族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包含语言、文字、心理、意识、风俗、习惯、歌曲、舞蹈、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宗教、历史等等,它们都与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族文化保护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问题,综合来看,文化即人化,与人的生活相关,但逐渐脱离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历史的生疏,代际传承的递减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败。在民族地区城市化背景下,经济发展被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就突现出来,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二、近十年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研究

(一)民族地区文化受到冲击的原因及表现

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甚至消失的危险,究其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迁带来文化的变迁。民族民间文化的土壤遭到破坏。具体来说,各方面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打工潮动摇了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根基、现代工艺品逐渐替代手工制品使得民间工艺退出历史舞台、城市化导致民族凝聚力减弱、民族传统文化后继乏人等。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就面临极大的挑战,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表现:少数民族成员落入传统文化被现代城市文化替代的境地、城市民族文化出现一元化和多元化共存的事实、盲目城市化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为破坏。更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陷入困境、在现代文化的优势攻势下面临变异的危险:“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外出上学、打工,他们更多地充满对城市中心地带生活方式的向往逐渐远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的民族文化正在大量地消失。”并认为民族聚居地区情况好一点,散聚的民族地区比较严重。事实上,对民族聚居地区的情况判断也过于乐观了。几年前有学者通过对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壮语使用现状和民族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民族语言的衰退和民族意识的弱化很快:“如果考虑到百色还是位于壮族聚居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壮话在这样的城市中竟也有这样的衰退速度,我们更应该感到惊讶,也更应该值得去深思。”民族地区城市是精英人口聚集的地方,升学、经商、升迁等方式的流动使各种人口集中一起,职业身份成为人们相互区分的重要标识,交往、交流的扩大使整理语言得到广泛使用,民族语言往往只成为表明民族身份的一个工具。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其他民族地区城市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发展现状。缺乏强有力的民族意识支撑和延续的民族历史沉淀积累,就会使得民族文化面临灭失的危险,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前者包括民族建筑、工艺品等,后者包括民族语言、歌曲、舞蹈、传说、故事、手工技艺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性开发、旧城改造中对民族传统建筑的人为破坏,还有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特色危机”,“建筑一律、结构雷同”等问题日益突出。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甚至走进了城镇化等同于房地产化的怪圈。在楼房越建越多、越建越高,城区范围越来越扩大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逐渐地消失,一味的追求外在的现代化指标,没有“重视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文化要素”,没有充分发掘把握民族地区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化带来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不仅受困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堵、治安混乱等城市问题,使人体验“当以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为蓝本的高度物质化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单调、乏味和无意义感的时候”,“更使当地人陷入一种‘无家可归’的后现代主义式的精神状态之中”。因此,需要确立对民族地区城市的文化定位,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合理因素,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中,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也能使当地人在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充实。

(二)民族地区文化保护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考验的事实,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思考,他们在探索民族文化保护的途径和措施。首先,很多学者都认识到要提高保护的意识。不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且要发挥教育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成提供社会条件。同时,有学者提出要进行现代文明意识宣传,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提高甄别能力抵制不良、腐朽的文化侵入,培育现代人文追求,保留核心、优秀、合理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在思想认识的高度上认识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或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据和历史文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民族文化是它个性特色形成和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差异的雄厚资本。”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意识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其次,各级管理部门要有所作为。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的基础上按“分类分层”原则进行保护,即分为部级、省级、记录式保护三个层次,加快立法保护的步伐、加大保护经费投入、健全民族文化管理队伍等。也有学者提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发展民族教育产业,把民族教育产业作为公办民族教育必要的补充。在立法保护方面,学者们的着力点较多。因为立法有利于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和减少唯利是图和短视的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破坏性开发,也可以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针对我国在民族物质形态文化上取得巨大进步而非物质文化形态保护处于缺失状态的现状,提出要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法确立,而在目前条件下,需要“按照国家针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指导各级政府的非物质形态文化保护工作。”如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国逐步推开,中央政府也已经成立“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设立国家中心。再次,民族传统文化要传承,保护是一方面,创新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这点,许多学者都呼吁要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应当给予政策上的引导,还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加民族文化的科学因素、时尚因素。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制定发展策略和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可以培育民族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同时反过来促进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及智力支持。最后,民族传统文化转型方面,有学者提出经适应性转型可以依附性的边远文化形态存在,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产生参考性影响。就个体而言,少数民族自身需要增加对现代文化的适应性,需要几个方面的准备:知识的准备、技能的准备、现代城市文明素养的准备、民族文化和普通文化对接中的心理准备等。

(三)民族地区城市化区域研究

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理状况等各有不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此作区域性的研究也十分必要。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学者详细地分析了从森林草原民族到城市民族的变迁过程及表现,考察了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回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向现代城市民族转型,建制市的设立、大都市区的带动推进了东北少数民族区域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上述少数民族中前六个少数民族的城镇人口比例都达到66%以上、后四个少数民族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51%,东北城市中少数民族已有55个,东北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人口城市化率为50.4%。通过对城市发展的文化考察,提出城市化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二律背反”效应的观点,即是“一方面使各民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性因素得到加强和趋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流失”。就此提出城市化发展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协调的问题。西北民族地区城市作为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辐射中心和扩散源,因此将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作为发展城市的要素,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作者以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四省区20多年来的发展数据来说明,但在城市扩大的同时,作者的调查发现西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几乎都面临“文化缺失”的难题,这也是一个“传承两难”的困境问题:“城市社区中的各民族的居民都担心自己民族的文化被别的民族文化同化,因而为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就努力再现或张扬民族传统文化要素,这样做的目的又会阻碍民族地区城市的扩张和向乡村的侵入,结果就使城市尽可能快地提高地价、迫使聚居城市中心的少数民族居民向周边地区迁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郊区化,年轻的一代往往更向往城市中心地带的生活方式,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传承困境’。”作者提出民族文化要走向市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传播、营造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的观点。笔者认为,民族文化“传承困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非主流文化发展遇到的共同问题。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要的聚居区之一,城市化的发展程度,2010年广西为40.11%、云南为35.2%,均大大低于同一时期49.68%的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某种契合性,但近年来主要依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急迫的城市化消耗了这些地区强壮劳动力和经济自然资源,使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城市化并非民族经济发展的“指路明灯”。

三、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以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聚居的广西自治区为例,“2000年广西城市化水平为28.15%,同期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为2080.04亿元和220.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5元。至2010年,广西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11%,而同期上述各项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也分别达到9569.85亿元、1228.61亿元、17064元和4543元,分别增长360.08%、458.43%、192.49%、143.59%。”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对该地区经济各方面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和各项政策的扶持,城市区域一体化进程也逐渐实现,从而带动民族聚居地区城市化发展,吸引各地的人才和资金流入。无论是少数民族人口向发达地区城市流动,还是工商业投资的注入民族地区都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资本通过流动实现最优配置,民族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我们需要加以引导,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民族地区的城市,是各级民族区域的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起辐射作用。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的途径,用现代的意识、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用与时俱进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等现代意识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审视,从而对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南文渊,卢守亭.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14-15.

[2]马伟华.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综述[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43-44.

[3]单菲菲,高永久.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研究现状[J].广西民族研究,2007(2):30.

[4]范生娇.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J].贵州社会科学,2005(7).

[5]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的政治学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6]崔燕.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7]韦东超.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8]杨燕.论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9(1):15.

[9]程苹.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弘扬与重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10]阎丽娟.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的文化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2002(3).

[11]吕俊彪.城市化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J].思想战线,2012(5).

[12]刘亚丽.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3]乌力吉.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社会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2008(3).

[14]林庆.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境[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15]王希恩.推进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刍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6]南文渊.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东北少数民族的经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6).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城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主体

城镇化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一直是近代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国家的大中小城市或乡镇,都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层次高低不同、作用大小各异的工商服务业集聚地或政治文化中心,它们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用“城市化”(urbanization)来概括一个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及其作用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村地区演进为城市)。但是,这仅是从表象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自发的“城市化”过程。从深层次来看,这种过程以私有制为基础,并普遍伴随着城乡对立和城乡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尽管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城市化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表现出农田劳动者人口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不断转向城镇的趋势。但我国的城镇化是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种有组织的、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不但重视推进城市功能的现代化,重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而且重视乡村建设,重视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城镇化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城镇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家庭代际传承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地区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例如,在素有贵州“苗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黔东南州政府将与凯里毗陵的麻江县下司镇百午乡划归凯里市进行经济开发。在百午乡变为凯里市百午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百午地区的自然苗族村落逐渐消失在城镇化的建设当中。随着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麻江县下司镇、碧波乡等相继并入凯里市,下司镇再度成为凯里又一经济开发区,碧波乡则成为凯里的新兴工业园区。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无数苗乡侗寨被拆迁,诸多农田被占据,广大苗族民众被迫从土地上走出来,融入到城镇化或城市化的生活之中。

城镇化文明对苗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系形成巨大冲击,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文明不断改变着苗族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从深层次上讲,城镇化建设还消解了苗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苗族民族艺人越来越少,崇尚现代文化的苗族青年越来越多,苗族文化的家庭代际传承出现断裂。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主体逐渐减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同化并走向衰落。

培养文化主体是传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

人是文化的主体,在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家庭代际传承环境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培养文化主体让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是保护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培养民族文化主体,重点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青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文化自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笔者建议,编撰乡土知识手册、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大力弘扬少数民族语言是培养民族文化主体的有效路径。

编撰乡土知识手册,通过宣传乡土知识培养民族文化主体。所谓乡土知识手册,是指少数民族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在具体分析本地区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特定青年,撰写和编制出来的乡土知识读本。乡土知识手册是地方性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将乡土知识手册引入群众日常生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具有理论导向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民情风俗,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习惯、心理特质、等,这些民情风俗是少数民族地区编撰乡土知识手册可资利用的重要素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应当针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实际,并结合当地民族青年的经历、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发展需要等,组织当地民间文化精英编写乡土知识手册,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将少数民族民歌、舞蹈等汇编成民族民间音乐读本;将少数民族服饰、民族图案、刺绣图案、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汇编成民族民间艺术手册,等等。利用乡土知识手册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当地民族青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自然生成。

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发挥规范化教学在培养民族文化主体中的作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底蕴丰厚,而且有着鲜明特色,各少数民族祭祀、婚丧嫁娶、节庆活动、民歌等都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以规范化教学的方式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体系地、完整地向广大少数民族青年传播。

例如,2002年8月,台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当年新学期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活动,内容包括唱苗歌、跳苗舞、学苗绣等,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校。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孝道观念、民族团结精神、重情感厚礼仪的美德、以及民族舞蹈、音乐、节日传说、诗歌等传统文化分阶段、有步骤地传授给当地民族群众,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通过民间文化培训班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各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此外,通过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利用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分级、分期、分批地对各级各类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还可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壮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数量,建立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宣传工作队伍,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主体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弘扬少数民族语言,为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生成创造环境。语言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对于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凝聚在本民族的语言之中,并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播。同时,语言还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之根,是民族传承密码,它承载着文化的命脉,保证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可见,弘扬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日趋频繁,各少数民族青年为了适应中华主流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纷纷学习和模仿汉族语言以及汉族的各种生活习俗,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出现严重的汉化趋势。少数民族语言汉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语言环境受到影响,这是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流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大力提倡和弘扬少数民族语言,将少数民族语言运用到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学校教学等知识传播媒介中,不仅可以加快少数民族青年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力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青年自觉接受和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使用和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大力弘扬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形成造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这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吸纳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拓自己的视野,能够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情怀,并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要想学习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教学中可以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讲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入心、入行。

3.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团结

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不可分割。民族地区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各民族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去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少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和歧视,能够更好地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精神融合、文化认同、价值互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容易形成平等、理解、接纳的认同态度和价值取向。

4.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落实到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实践中,使德育教学工作落在实处。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

1.增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内容

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教学上,应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寻根内容,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

2.增加与爱国主义教育及自强不息精神相关的内容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一直都是敌对势力渗透拉拢的一个重要群体,我们一定要动用一切资源,使用所有办法来与敌对势力做斗争。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内容,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高职院校各民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了解我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爱国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着力引导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3.增加与诚实守信和品德教育相关的内容

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也有考试作弊、欺骗师长、恶意欠费等诚信缺失的情况。“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立身做人、成就事业非常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4.增加与多民族和谐共处、相互了解相关的内容

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了解汉族同胞的年俗、各种节日的由来等等,在增进民族理解和认同、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弟子规》等来强化民族地区学生的文明意识、自律意识、报恩感恩意识,对于形成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认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正当其时。当然,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语言不通、思维和生活习惯不同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这项工作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全力以赴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2]郭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开学第一周周记精选[15](整理9篇)

    - 阅0

    开学第一周周记篇1开学的第一周,我觉得自己的字比以前好看多了,也有很大的进步。开学的第二天,我们就进行了第一次听写,我的字写得还行,得了一百分,李老师还发短息告诉所有家长,回.....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精选5篇)

    - 阅1

    海底两万里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人称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两万里》。该书中记叙了当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