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个人心得体会(收集3篇)

来源:

意识形态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篇1

主体身份的形成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阿尔都塞意识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意识形态把个人询唤为主体”。他认为,人无法逃脱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且意识形态将具体的个人建构为具体的主体。《浮世画家》的主人公小野曾是声名显赫的画家,弟子成群,然而当战争结束,人们开始质疑他的身份,认为他鼓吹军国主义酿成大错,而小野也在回忆中渐渐接受自己的身份演变。依据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认可、他人关系以及建筑意象等方面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将小野询唤为主体,并进一步探讨小野的主体身份问题,对《浮世画家》进行阿尔都塞式的解读。

关键词:《浮世画家》;阿尔都塞;询唤;主体;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3009504

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1954-),当代日裔英国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在文坛现身以来作品广受好评,是英国最杰出的当代小说家之一,他迄今共出版七部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剧本。他的小说以“国际化”著称,写作往往清新细腻,作品囊括了英国文坛的几乎所有大奖。《浮世画家》(AnArtistoftheFloatingWorld,1986)是石黑一雄的第二部小说,一经发表,它就获得了英国及爱尔兰图书协会颁发的“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小说奖和英国布克奖的提名。这部小说以日本二战为题材,从第一人称视角,在主人公小野增二慢节奏的回忆和叙述中,描绘了一位军国主义画家在战争前后的心路历程。正因为石黑一雄的日本移民作家身份,《浮世画家》的日本背景引起了批评家对日本历史和日本性的关注。然而,石黑一雄声称,自己对描写历史并没有兴趣,文本中的日本不是真实的日本,是他“为了满足写作需求而创造”[6]9的日本;他真正有兴趣的是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人,坚信自己做出很大贡献,最后却发现“社会的颠覆”让他们“曾引以为傲的事情变成一种羞耻”[6]7。

《浮世画家》中的小野正是石黑一雄所提到的那类人,而以日本二战前后那段历史为背景能为更好地体现小说主题奠定基础。从战前到战后,小野增二的身份从一个声名显赫的军国主义画家,转变为一个生活中屡屡受挫的老头,主体身份的巨变是小说表现的重大主题之一,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永远在流动”[6]12,也与小说标题中的“浮世”相呼应。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yandIdeologicalStateApparatuses,1971)中,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LouisPierreAlthusser,1918-1990)曾提出“意识形态把个人询唤(interpellate)为主体(subject)”这一概念,也是他在这篇论文中的“中心论点”[1]253。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意识形态将具体的个人“呼唤”(hail)或“询唤”为具体的主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他整个理论体系占有核心地位。用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这部小说,我们发现小野的主体身份之所以发生转变也可以归Y为社会变迁所导致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因此本文试图围绕意识形态如何将小野询唤为主体这一概念,对《浮世画家》进行阿尔都塞式解读,以期为这部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一、意识形态下的想象性关系

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指出,每个意识形态理论家都有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的定义,但“至今没有一个人提出一个完整又充分的对意识形态的定义”[3]1。尽管如此,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被认为是“最具有穿透力的理论之一”[10]。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1]256。这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使个人对现实产生了一种幻想,他所看到的现实只是意识形态作用下扭曲的现实,或者说,“意识形态扭曲了我们眼中真实的‘生存条件’”[2]。在成为军国主义画家之前,小野一直在毛利先生门下学习“浮世绘”,历经七年,直至遇见冈田―武田协会――一个“致力于将艺术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9]的协会――松田智众,在他的影响下,小野离开了毛利先生,逐渐开始宣扬军国主义,“颂扬当今日本正在涌现的新的爱国精神”[8]77。很明显,“军国主义画家”是战败日本才为小野贴上的标签。意识形态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不动声色地“把显而易见的事情当做显而易见的事情强加于人”[1]262。当时的小野没有也不会意识到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对外扩张”情绪或“军国主义”态势是错误的,对他来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只是在战后,人们才意识到他的军国主义画家身份,这就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真实生存条件的扭曲。

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因为“人生来就是意识形态的动物”[1]262,并且“个体的每个行为都带有意识形态”[4]。于是,人们在意识形态作用下对幻觉(illusion)/暗示(allusion)的真实生存条件产生相应的行为。在日本国内对外扩张呼声正高的时候,在主流意识形态笼罩下,人们只看得到所谓的“爱国主义”,因此小野凭借鼓吹军国主义的画作取得不少名气,许多年轻人也慕名跟随他,可谓名利双收。“价值和理想在接受检验之后,人们会发现他们的价值和理想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6]36,战后,小野也重新认识了自己过去的军国主义身份。

二、意识形态的询唤

在意识形态的不断询唤下,小野最终成为声名显赫的军国主义画家,从一个具体的个人被呼唤为具体的主体。那么,意识形态究竟是如何将个人询唤成主体的?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举了一些例子,他说道,“你我从来都是主体,并且就以这种方式不断地实践着意识形态承认的各种仪式;这些仪式可以向我们保证,我们的确是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当然也是)不可替代的主体。”[1]263我们平常常见的警察或其他人询唤:“嗨!叫你呢!”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确认过程,“在意识形态的询唤之下,个体接受了意识形态为自己安排好的角色、位置,同时也希望意识形态承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11]这样一个互认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样,在《浮世画家》中,小野的主体询唤过程无间断,方式多样,但说到底都是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本文试图从社会、他人和建筑意象等三个方面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将小野询唤为军国主义画家。

第一个是社会认可方面,首先表现为小野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1938年,小野获得重田基金奖,一个“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8]253的奖项,在这之前他还获得了诸多其他奖项和荣誉。这些奖项代表着他事业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对他所作出贡献的认可,因为奖项本身的设置就关乎是否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其次还表现为毛利和小野两人境遇的变化。小野本是因毛利的名气而师从于他,然而,数年后,当小野成为备受尊敬的画家,原本担心小野离开后会流落到为漫画书画插图的毛利“在城里的名望不断下降”,甚至“为了维持生计,已经开始给流行杂志画插图了”[8]254。毛利曾经致力于浮世绘的创作,绘画中的世界“充斥着娱乐、消遣和饮酒的夜晚世界”[8]179,这样的一个世界追求感情的瞬间性。而对于小野,正如石黑一雄在访谈中所提到的,“他觉得,通过隐含政治和宣传意味的画作,他可以将自己与一种不稍纵即逝,一种固化的价值相系”[6]31。毛利的落魄是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结果,而通过对反面意识形态的打压,意识形态实现了对小野主体身份的询唤。

第二个是与他人的关系方面,特别是小野与他的学生。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阿尔都塞指出存在两种国家机器,一种是镇压性国家机器(RepressiveStateApparatuses,即RSAs),通过暴力发挥作用;另一种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StateApparatuses,即ISAs),包括家庭的、教育的、宗教的、传播的、文化的,等等。通过意识形态发挥作用,阿尔都塞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ISA是教育ISA,代替了以往的宗教ISA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浮世画家》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追随与被追随的关系,德高望重的小野常常会“让那些其作品最能反映新精神的艺术家”聚集在一个酒馆谈话讨论,他说,“一旦我被问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他们便都停住自己的话头,围成一圈,眼巴巴地等着我回答。”[8]89小野的学生给予他无限的崇拜,在他们看来,小野是不容置疑的时代先锋画家,自然而然,他们追随着小野的价值观。诚如小野自己所说,从老师那学来的“某些特征,就像当年那种影响的影子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的一生”[8]169。于是,作为老师的小野发挥着教育ISA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军国主义画家他发挥着传播ISA和文化ISA的作用。也就是说,小野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进行实践活动,而通过日常生活中这些实践活动,意识形态将他询唤为主体。

最后一个是建筑意象方面,主要体现在小野从杉村明那买来的宅子上。在小说的开篇小野便交代清楚自己买进这座大大超出他支付范围的豪宅的经过。那么,作者为何要煞费苦心地描绘这一经过呢?这样一个宅子对于小野这个人物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在与DonSwaim的访谈中,石黑一雄曾提到,作为小说家,他对描写某个地点的表面细节并没有兴趣,他说,“对我来说,我创造的是想象的景观,是能够表达我诸多主题和情感的景观。”[6]96在文学作品中,空间往往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一种隐喻。小野的豪宅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买卖过程中,它的价值不以金钱为衡量,而是以买方的“品行和成就”[8]3为标准,小野之所以能在孜痪赫者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就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说,他是一位品行和成就都极高的画家。这所豪宅成了小野军国主义画家身份的一种载体,意识形态通过这个载体询唤小野:他到底是不是一位符合标准的军国主义画家。就这样,意识形态通过建筑意象将小野询唤为主体。

“意识形态将个人询唤为主体”这一概念是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中心论点,强调“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都是意识形态的实践”[10],我们作为主体,实际上是意识形态不动声色地将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灌输给我们。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人的主体地位,“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行动,实际上这是幻觉。”[10]《浮世画家》中的小野之所以成为军国主义画家,与其说是他的个人意愿,不如说,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下,鼓吹军国主义只是他针对扭曲的真实生存条件的一种实践。正如石黑一雄在这部小说中想表达的,“我充分意识到,人不受流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控制简直不可能”[6]21-22,《浮世画家》就是关于一个人“为了生活好而特意做一些事,然而事实上(他所做的)都是错误的”[6]208。

三、主体身份的演变

在小野的回忆性叙述中,他始终把重点放在军国主义画家身份给他带来的荣誉和满足上;而“日本战败后,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期间深受爱戴的政治家、军官、商人、艺术家转眼间沦为历史的罪人”[9],作为曾经的军国主义画家,小野在战后日本面临的是不断的质疑与挫折。弟子纷纷离开他,曾经最钟爱的学生黑田甚至与他反目成仇;昔日的同伴松田生活潦倒,疾病缠身,感慨“如果我们看问题更清楚一点……应该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8]249;象征着他声誉的豪宅、回荡着他豪言壮语的酒馆都被战争所破坏;女儿先前的婚事因为他被拒,一家人担心现今与大郎佐藤的婚事会重蹈历史,也让小野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并渐渐接受自己主体身份的转变。

战争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野依然沉浸在对过去的臆想中。当用自杀来弥补战时所犯的错误在社会上成为一种风气,当年轻一代的人质疑“有许多应该以死谢罪的人却贪生怕死,不敢面对自己的责任”[8]67时,小野却声称年轻人不能理性看待他们上一辈的牺牲,“那些在战争中为国家尽忠效力,战斗和工作过的人们,不能被称作战争罪犯。”[8]67-68然而,像这样的论断在当时是站不住脚的。意识形态具有一种承认(recognition)功能,阿尔都塞解释说:“我们不会认不出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而且在它们面前我们还免不了要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应,(大声地或‘以良知的轻微之声’)喊出:‘那很明显!对!那没错!’”。[1]262-263与之相对的是意识形态的误认功能(misrecognition)。小野的论断是对过去的逃避,他内在的真实想法依然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所以他才会为了仙子婚事的顺利进行探访松田和黑田,希望他们只说好的部分,因为不好的部分是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承认的。最终,在与佐藤一家见面时,小野承认了错误,“我毫不讳言我犯过不少错误。我承认我做的许多事情对我们的民族极其有害,我承认在那种最后给我们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痛苦的影响当中,也有我的一份。”[8]156从逃避到承认,小野接受了意识形态对他具体主体身份的询唤,“从阴影中走到阳光下,默默关注着被美国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9]。

从战争到战后,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是物理空间上的,也是心理空间上的。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询唤出不同的主体,小野的身份也由军国主义画家演变为有过错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老头,而他从最初的逃避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份的演变,正如小说的结尾所言,“我们的国家,不论之前犯过什么错,仍然有机会改过自新”[5]206,而已步入晚年的小野,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人,“我们只能深深地祝福这些年轻人。”[8]258

四、结语

《浮世画家》延续了石黑一雄的第一人称叙述,也体现了他对回忆、怀旧等主题的关怀,小说中的主人公小野在缓慢的叙述中用压抑的语言向读者披露自己的过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小野的过去代表着他的辉煌,这是意识形态对真实生存条件的扭曲,也是意识形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的询唤。讽刺的是,当社会环境发生巨变,相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改变,在新的主流意识形态下,小野成为新的主体,对过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读者这才发现他过去曾是一位鼓吹军国主义的画家。在这整个过程中,意识形态扮演着太重要的作用。在谈论这部小说的创作时,石黑一雄说道,“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一个普通人无法超越自己周围环境的无力”[6]9。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小说与日本性、日本历史有关,但人类无法逃脱主流意R形态的笼罩应该是它的更大主题,并和石黑一雄的其他小说一样,再次体现了他的一种整体关怀。

参考文献:

[1]Althusser,Louis.OntheReproductionofCapitalism:IdeologyandIdeologicalApparatuses(B.BrewsterTrans.)[M].LondonandNewYork:Verso,2014.

[2]BertensH.LiteraryTheory:TheBasics[M].London:Routledge,2001.

[3]Eagleton,Terry.Ideology:AnIntroduction[M].LondonandNewYork:Verso,1991.

[4]Sadati,SeyyedShahabeddin.Theinfluenceofideologicalstateapparatusesinidentityformation:AlthusserianreadingofAmiriBaraka’s“InMemoryofRadio”[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glishandLiterature,2013,(4):480-485.

[5]Ishiguro,Kazuo.AnArtistoftheFloatingWorld[M].NewYork:VintageInternational,1986.

[6]Shaffer,BrainW.UnderstandingKazuoIshiguro[M].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Press,2004.

[7]陈越.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石黑一雄.浮世画家[M].马爱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9]郭欣.对话自我理论视角下的《浮世画家》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13,(1):160-163.

意识形态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析义

价值体系是指与经济基础相联系的特定思想形式的总和,它由经济地位和利益决定,标志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在价值体系中,有核心价值体系和非核心价值体系之分。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掌控社会的精神状况,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一般而言,一个社会所倡导的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就是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处于价值体系的边缘、易于变化的价值体系,比如审美观、婚姻观、消费观等。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必须统一,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不必统一,甚至可以相互矛盾地存在着。

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品质,不同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给意识形态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我们判断一种意识形态先进与否,主要是以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核心价值体系比意识形态更加直白,更加通俗,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它就站在意识形态的前面,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且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中反映出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核心价值体系清晰健康,这个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才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人们的思想观念彼此才有参照系,社会生活规范、职业规范、道德规范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所遵循。观念统一才能使意志整合。社会失范始于乱制,社会失衡始于分利不均。只有打造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思想矛盾,在精神生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而推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趋于协调。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失去遵循的原则而迷失方向。

二、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最终必然会使社会思想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才能积极引导社会思想发展的方向,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弘扬社会正气,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思潮。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物质关系,也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关系,原有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关系等都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体制的转换使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与落后意识形态的危害性同时存在;意识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与引导上的滞后性同时存在。这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包括新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兴阶层。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阶层结构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出现。阶层的分化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格局还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冲突。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都处在动态发展中,对未来既充满了担忧又充满了期待,希望社会变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为了调动社会各阶层群体的积极性,合理地整合社会资源,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升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各阶层有益的或无害的思想意识,使社会各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中都能找到归属感。在改革开放中新产生的社会阶层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它们非常在意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否把自己涵盖进去,因为这是决定一个阶层政治地位的重要标志。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统率社会思想,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意识形态发挥其作用的基本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的方式会受到影响,政府在信息化时代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就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容易受到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信息流动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单向流动变为多向交互流动,信息流动的渠道也大大增多,人们获得新信息的时间在不断提前,这使得政府通过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变得不再可能。信息网络化还使我们面临信息安全的挑战。网络会塑造人们的批判人格,挑战权威,颠覆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和控制力的减弱。还有,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开以及一些外交档案、党史档案的解密,公众可以查阅这些相关的材料。有些人利用党在历史上出现的失误,利用现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大做文章,夸大事实,丑化党的形象,挑拨党群干群关系,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侵蚀。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就必须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

三、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在我国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除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思想体系外,还有其他的思想形态存在。思想形态的多样性和人们的认知水平、世界观的变化、审美情趣、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相关。这种多样性既符合人们对现实不同的生存感悟,又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归宿。尽管有些不同思想形态、价值观念之间有矛盾,但要彻底铲除它们中的腐朽成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毫无疑问,这些东西也将和马克思主义长期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要坚持和采取正确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不只是靠行政命令来实现的,必要的行政手段当然需要,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说理的途径来实现。我们不能以主导性排斥多样性,也不能以多样性替代、置换主导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互为前提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讲主导性,就没有主心骨,人们容易失去方向;而只讲多样性,社会就没有坚实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不能形成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我们要用主导性去影响和带动多样性,用多样性去培植和激励主导性,注意平衡,把握方向,掌握主动。

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在现阶段,必须立足于社会实际,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现实道德水准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层次性要求结合起来,照顾到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不搞一刀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同时,也要推行适用于普通劳动者、爱国者的思想道德。在全体人民中广泛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也要肯定和提倡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于那些虽然不先进、但是对国家和社会也不会造成危害的思想意识,也要允许它们继续存在,做到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意识形态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篇3

[关键词]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归宿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1—0046—02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意识形态并非只与政治相联系。理查德﹒奥曼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一个产业等等〔1〕。”米米﹒怀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表达系统”并扩充为“价值、信仰和观念”。“意识形态”是一种能影响个体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等精神性因素。

一、隐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等社会表象(或局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隐性意识形态的区分和探讨。

(一)什么是隐性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大都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主流意识形态与“霸权”相结合,在某个范围内压倒其他不同观点,享有话语霸权,其观点具有普遍的、永恒的适用性。

意识形态表达特殊的知识、立场和观点,当被其制造者——某一社会群体有意无意地普泛化、扩大化时,隐性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价值抉择、生活哲学、观点信仰等精神因素处于远离意识形态核心的位置,远离“霸权”。因此,隐性意识形态是指从大众阶层中产生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的价值、信仰和观念,它是一种不要求话语“霸权”的社会表达系统。隐性意识形态把道德----价值排除在合法性论证之外,甚至在某一范围内把具有解放生产力--激发进步的潜力作为其现存合法化的功能。

(二)隐性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人类社会,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与隐性意识形态等共存于当今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对广大人民的政治指导地位统领其他意识形态,而反映大众阶层利益要求的隐性意识形态仅“自发”表达个体某一直接特定利益诉求。经引导的隐性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制约或降低主流意识形态的效用。

(三)隐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1.隐性意识形态的起源----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

“无论是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独立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所有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于现实,现实是它们的最终来源〔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3〕”,隐性意识形态也不例外。隐性意识形态源于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人们根据经验,直观总结出“好不好”、“有没有用”等价值、信仰和观念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仅以有限验证为基础使其观点得到共识。隐性意识形态体现出大众阶层的某一观念,而不是特定阶级或政党的利益要求。

2.隐性意识形态的几个发展阶段

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转为了自为的阶级,马列主义作为崭新的阶级意识形态传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获得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中国思想革命的进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是在同一切非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逐步确立了马列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地位。隐性意识形态相对远离政治和阶级斗争,“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传播从真正意义上激发了大众关于价值、信仰和观念的“直观”、“无拘束”的思考。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看,新民主主义时期是隐性意识形态在自由民主影响下的重生阶段。时期,“左”的思维模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破坏,隐性意识形态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及其利益主体与思想领域逐渐趋向多元化,根植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起来的隐性意识形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与来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形态并驾齐驱的影响了国民和社会发展,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评价,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逐步渗透到隐性意识形态之中,因此如何积极应对隐性意识形态的负面作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面临的新课题。

二、隐性意识形态的特点与本质

(一)隐性意识形态的特点

1.实用性

隐性意识形态源于大众(或某一群体)对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实用性是隐性意识形态的首要特性。受众在认知和取舍时,更多关心客体的效用,对科学性的考证则放在靠后的位置。某综艺节目中女嘉宾“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择偶观体现主体对客体有用性的追求,随着某一群体对这一观点认同,这种社会隐性意识形态偏离了对婚姻和家庭的最本质的核心。

2.弱阶级性(去政治性)

隐性意识形态的大众来源以及受众本身通常不具有阶级立场,它不同于政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缺乏目的性,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由于对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单纯以实现生活目的为思考,隐性意识形态广泛存在于民间,并不要求话语强权。有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意识,不抵触和排斥主流意识形态。越民主和自由的地方,隐性意识形态越为广泛和普遍。

3.多元性与多变性

隐性意识形态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在没有强大理论体系(或“霸权”)指导下大众主体以及有限的受众并非完全接受其观点,而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有条件有选择的补充、更新以及发展该意识形态。这是产生隐性意识形态多元性和多变性的直接原因。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为隐性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实现形式。同时,缺乏理论体系支持,隐性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左右,其理论生长轨迹又呈现出多变性。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每个社会都存在隐性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隐性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并不轻易接受或抵触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隐性意识形态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夹缝中生存,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隐性意识形态的核心本质——个人主义

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然而,在社会道德意识领域,诸如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有用主义、宗教主义、文化主义等意识形态均把个人价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并以此为其理论支持,或者沉溺于物化世界亦或最求完全脱离物质的精神世界。这些论调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都脱离不了其个人主义的本质。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修补和完善在理论层面促使了趋同论幻象的衍生,现实实践层面矛盾和斗争似乎也有所弱化和异化〔4〕。西方国家改变过去仅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斗争,逐渐接近大众生活,呈现向隐性意识形态领域蔓延的趋势。隐性意识形态的实用性要求以满足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本质上不过是个人主义的表达。

三、隐性意识形态的归宿

(一)主流意识形态对隐性意识形态的统领:引导隐性意识形态的转身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着当下中国复杂境况,意识形态的“阶级身份”被民族复兴或经济发展的话题掩盖,隐性意识形态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受众说教、灌输的效果。如何有效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个紧迫的问题。只有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有利于揭示和批判隐性意识形态的本质,驳斥对马克思主义地位的质疑。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政治的直接表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向度。马克思主义本身固有的价值排他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功能,决定了它自诞生起就肩负着特别价值使命。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厘清隐性意识形态背后的内在关系逻辑,确认现实路径,揭示现实历史境域与条件,走符合自己实际的道路。

(二)主流意识形态对隐性意识形态的的批判与革命: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

主流意识形态在吸收意识形态领域(包括隐性意识形态领域)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要坚决揭露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时,资本主义就妄图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当中;当二战后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妖魔化”宣传,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敌视性和低毁性解读,使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产生偏见和敌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由对抗更多地转向共存。资本主义国家也改变了战略和策略,借全球化的旗号来掩盖其意识形态的目的。因此,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要始终保持警惕和防范,并给予有力的抵制。

(三)隐性意识形态的异化

隐性意识形态的泛化会使大众对集体行为的价值评判丧失独立性,从而丧失自身理念和信仰的独立性,“就像宗教一样,…必然会使之被庸俗的‘物质主义’所代替”。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隐性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维度的效用。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之维,而隐性意识形态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存在,使对隐性意识形态的批判就变成了碎片化的日常生活意识,无法具有宏观指导上的价值意蕴。波普尔指出:“我们永远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完善的社会中,……没有冲突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没有冲突的社会不是朋友的社会而是蚁类的社会〔5〕。”历史当然证明把马克思消灭剥削、阶级的理想视为“落后的乌托邦”是极其荒谬的,却从另一界面阐释了意识形态冲突的根源向度。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奥曼,广告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教师手记〔C〕//罗纲、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99.

〔2〕DavidMorriee,Philosophy,ScienceAndIdeologyInPoliticalThoughtNewYorkStMartin’sPress;1996:3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仙女湖作文500字(精选13篇)

    - 阅1

    仙女湖作文篇1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非常的爱惜环境。有一次,她到小河边洗衣服,一不小心衣服顺着河水飘走了,她跟着衣服越走越远。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衣服飘到岸边不走了.....

    独自在家的作文200字(精选6篇)

    - 阅0

    独自在家的作文篇1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大好。爸爸妈妈今儿都要去上班,哈哈,今天我“当家”喽!“诗雨,我们走了,一个人在家别乱疯!”妈妈说。“哦,哦,哦!”别.....

    精选初中周记(整理9篇)

    - 阅0

    精选初中周记篇11月31日我和父母一起去斐济出国旅游。是和旅行团一起去的。因为那里是南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冬天和夏天是相反的,所以那里是夏天,就只拿了一些夏天的衣服。.....

    开学第一周周记精选[15](整理9篇)

    - 阅0

    开学第一周周记篇1开学的第一周,我觉得自己的字比以前好看多了,也有很大的进步。开学的第二天,我们就进行了第一次听写,我的字写得还行,得了一百分,李老师还发短息告诉所有家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