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方案(整理2篇)
来源: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篇1
(一)电子档案裁体的寿命
纸质档案单位面积上存储的信息量很少,当今的信息存储技术,可以将一幅详细地图中的成千上万个信息存储在小小的一张光盘上,这无疑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当存储载体的记录信息能力高速增长时,存储信息的新型载体的寿命却不如纸质。手工纸的手稿可保存上千年,而电子档案载体的寿命非常短。磁带最多只有十多年,而光盘生产厂商的承诺至多也没有超过100年。另外,纸张的损坏很易被发现,电子档案载体的损坏只能由设备来检验。影响电子档案保存寿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将来的设备可能无法读出今天记录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
(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更新
除载体的自然损坏外,影响信息存取的还有设备和软件问题。在数字世界里,技术设备与存储载体紧密联系在一起,高密度的信息存储必须依赖于复杂的电子设备和有关的软件,而这些设备及软件总是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一旦硬件或软件被淘汰,其记录在存储载体上的信息将无法读取。例如,CD光盘的寿命比其他新型数字存储载体寿命都长,然而最初给它记录信息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多少次了,这就使得CD盘上的信息可能无法读取。
档案馆主要是保存永久档案,有的几十年后才能对外开放。几十年后不但载体可能自然损坏,其读取设备可能早就更新换代多次了。环境技术的生命周期对于电子档案的保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数字技术的软硬件一旦过时,厂家就可能不再提供该产品,没有相应的软硬件平台信息就无法读取。这是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
(三)信息的真实性
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存在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数字信息可以不留痕迹地被修改。档案馆提供给用户的电子档案信息是否准确可靠,也是对电子档案管理提出的另一挑战。
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过时的对策
电子档案管理在技术上有三个大问题:存储载体不耐久;读写信息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过时,电子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电子档案存储载体的寿命一般都超过了读写它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生命周期,使得载体寿命相对于软硬件技术过时而言,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厂家可以保证,它生产的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不会过时。技术过时使得各种信息的寿命受到威胁,几乎都不安全。下面列举几种对策方法也只能作为参考。
(一)再生性技术保护
这里所说的再生性技术保护,是指将技术过时的存储载体上的信息适时地转移到纸张或缩微品上,不再使用电子计算机软硬件读取。这种方法为长期保存信息提供方便并避免软硬件技术过时带来的任何麻烦,对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员来说,这可能是最希望采取的方法。但却存在几个现实问题:一是有些信息无法转移到纸张或缩微胶片上,如声音信息、超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等;二是上述信息即使可以转换,也必将失去它原有的风格和能力,如将电子档案的文本格式信息转移到稳定长久载体上,使之具有寿命长、人的眼睛可直接阅读,不受软硬件技术过时的限制等优点,但却失去了数字化的传递与使用的灵活性。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利用率很低的电子档案。
(二)建立电子计算机技术档案馆
建立一个过时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档案馆,收集技术过时的电子计算机软件、硬件,提供利用,读取那些过时技术记录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例如,收集过时的磁带驱动器和过时的操作系统。这种方法要广泛收集保管过时技术的全套硬件与软件,还必须保持操作这些过时技术的某些技能。由于设备的老化,原生产厂家不再生产这些设备的备件,存储载体在不断损坏等原因,使得代价十分昂贵,不是档案部门自己力所能及的可以采取的措施。
(三)拷贝和迁移
拷贝是在原来的技术环境下定时重写信息数据,防止由于存储载体理化性能变化引起的信息丢失。这应该成为档案馆管理电子档案的一种基本方法。这只是常规的管理工作,而不能解决电子档案由于软硬件技术过时引起的长期保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供考虑的方案是迁移。
将数字信息从一种技术环境转换到另一种技术环境上的复制称为迁移。迁移是随技术变化适时改变数字信息格式的一种处理过程,这个过程使得信息在将来也可以被存取。迁移意谓着基于字符的数据,可以从一个存取载体转移到另一个存取载体上,以进行数字信息的保护,
即便是纯文本的电子文件也是如此。
三、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档案馆保管电子档案,可能经常要进行数字信息的大量存取。用户要求被存取的信息是真实的。存储载体损坏的复制与软硬件技术过时的迁移,不能只保证信息存取的实现,而更要保证被存取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保证被存取的信息是原始的、真实的,是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又一个挑战。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290-02
引言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种院校,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越来越受学生以及社会欢迎,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该类专业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础理论知识,从而造成了该类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基于这种状况,我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就需要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一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综合实训方案,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编程技巧、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一、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的设计
(一)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背景。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也称之为软件技术岗前综合技能培训,是学生在进入顶岗实习之前的一次软件技术开发的综合训练。软件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虽然每门专业课后都有安排一周的相关实训,但是这种实训太过于单一,学生完全不能把不同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以至于毕业后没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因此,这就需要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设计一套科学、合理且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综合实训方案。
(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整体设计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这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的原则。因此,本次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是基于企业的实际项目,如WebEDU等,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和简化,让其既能满足职业技能的要求,又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乐于实施。同时采用“项目/任务”的方案模式来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将其在学校所学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该实际项目的开发中,最终使得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针对已经完成该专业所有课程的学生而言,这一综合实训方案模式还需要他们具备熟练程序编码的能力。其中,在选择企业实际开发项目时,一定要优先选择符合标准的、具有生产性和可操作性的,且满足商业经营要求的项目。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既要贴近当前软件企业所用的实际技术,又要包含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单项的操作技能。在综合实训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训项目中,本次综合实训方案采取“项目组”的工作模式,从而让学生达到培训目标。具体的分组情况如下:
(1)以7个学生为一组,每组配置项目经理、分析师、程序员以及测试员这4种不同的角色,其中后三个角色各2名,而项目经理分配1名。
(2)实训方案的设计以及项目组必须遵循一定的汇报和协作机制。
(3)完成项目之后,要对其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此时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一名代表来对其所完成的项目进行现场运行和答辩。最后,根本每个小组展示的成果以及答辩情况,评委会给出评价和评分。
二、软件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的实施
软件技术专业分有很多方向,如Android、前端等。我们选取Web前端方向的实训方案进行阐述。
(一)实训内容。
Web前端培训项目主要使用PS、axure、Dreamweavercs6、sublimeText3、bootstrap等开发框架,具有实际意义。本次综合实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训的主要内容是美工设计、Div+CSS编码以及Html5、jQuery和bootstrap框架等方面的学习。实训过程采用软件开发的工作管理模式,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巩固其所学知识,掌握完成项目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過实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Web前端开发,同时也提高其团队协作开发能力。
(二)实训环境与条件。
本次综合实训采取学期式实训方式,即在一学期内共安排20周的时间。整个实训要求在机房内进行,理实一体化,边学边做。具体实训的硬件环境要达到P41.8GHz以上的CPU;硬盘空间大于20GB,且内存大于512MB。具体的软件环境为:中文MicrosoftWindows2007操作系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次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需求分析阶段;第二,详细设计阶段;第三,测试验收阶段。这几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我们选取“博鳌信息综合网站”贯穿其中,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需求分析阶段:学生对教师或者企业所提出的项目总体功能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然后确定项目目标和计划。
第二,详细设计阶段:根据上一阶段制定的项目计划,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教师则辅助答疑。
第三,测试验收阶段:评委对各个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对于该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该专业在教学中需要配置一套完善的综合实训方案,从而达到实训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作者:陈经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