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古的认识(整理2篇)

来源: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篇1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文学,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文章结合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实际,探讨了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策略,认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制定合理的诵读计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代文学;诵读

古代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情怀,进而传承中国文化,而且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背诵古代文学,忽视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于机械化,难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诵读还不够重视,在学习中过于功利化,将学习成绩的提升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进步的指标,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还需及时提高认识,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了解古代文学,并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有所收获。古代文学作品大多使用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交流用语不同。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倘若教师仍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乐趣,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文学。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之前,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们:“大家认为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近,什么时候距离人远呢?”首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给出答案时,教师再进行引导:“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有过研究,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能够顺利地将学生的思考过渡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更有效率地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诵读计划

诵读是小学语文古代文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诵读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例如,教师在教学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朗诵,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中字词的含义,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或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来进行有感情的诵读。然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诵读,除了要正确的发音、断句之外,同时还需要结合文章所体现的感情,这样才能将机械式的读书变为欣赏式的诵读。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外诵读古代文学作品也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选取一些适合他们诵读的古代文学书籍,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诵读,同时需要提醒学生,课外诵读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快,而在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正确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倘若教师一味地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中,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进而促使学生保持对古代文学学习的热情,使古代文学的传播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年级中开展古代文学作品朗诵大赛,让学生在诵读古代文学中感受古代文学的美好意境,同时,学生之间也有机会进行探讨,相互交流自身在古代文学学习或欣赏中的收获,从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去。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模仿近期非常热门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的才华,使学生的能力和付出得到更多的认可,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活动的形式,带动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古代文学。综上所述,进行小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不仅符合时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带领学生认识古代文学,了解古代文学,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树立保护经典、传承经典的意识,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巧芸.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的有效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6(5):129-130.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公众考古;研究现状;调查问卷;访谈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98-02

最近的十余年,中国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对于考古学的发展也给予热切的关注。但是,在国内公众考古学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还是一个亟待建设的系统,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经验,公众考古工作还很难进行。公众考古学是一项复杂但是确实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工程,不仅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探索,全民参与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众所周知,公众考古的主体是公众,考古发掘、博物馆展示等资源对公众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公众对象的调查研究才是研究公众考古学重中之重,公众考古学的归宿是公众参与,如何做到“以公众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就需要我们对公众考古中的公众或是潜在公众进行研究。

一、国内公众考古学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公众考古学的概念、理论、公众考古学大众化、公众考古与传媒、公众考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讨论。围绕概念、理论的公众考古学的定位问题一直是争论不止,其探究主要原因是对“Public”一词的理解。“Public”一词在英语中可有两种含义:一为“公共的,共同的”,一为“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这里所谓的“公共”,即与国家、政府、公共机构相联系,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集合体,具有客观性,共享性,整体性。由此可以看出公众考古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随着公众考古学的引进,国内诸多考古发掘现场已经开始对外开放并将行动付诸于实践。国内学者则更侧重对公众考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讨论、建言献策。陈星灿先生在《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考古》中从考古学的社会性质以及人民大众的知识渴求度论述考古学与公众存在一定的距离。所谓“公众考古学”真正作为一种理念被介绍至中国是本世纪初以后的事情。2002年,宋豫秦发表《走向公众的考古学》一文,指出了受传统思维模式禁锢下的中国考古学所面临的三个问题,即学科自身固步不前、学术成果对其他学科贡献率低、公众对考古学认可率认知率低等问题,呼吁考古工作者和考古学科的转变,既面向学术又面向公众事业方面;2003年9月,曹兵武在《中华读书报》上发出了“中国亟须建构‘公众考古学’”的呼吁;2005年8月,陈洪波在《中国文物报》发表《考古学和公众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对“公众考古学”发展做了深入分析提出由于多种限制因素的存在,加之考古学的专业性质,考古学实际上距离大众还是很远,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2006年,郭立新、魏敏在《东南文化》发表《初论公众考古学》,对西方公众考古学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将兴起于西方的公众考古学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建立中国自己的公众考古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2007年,周晖、方辉译校了美国公众考古学研究者尼克・麦瑞曼在其主编的《公众考古学》一书的序言――《公众考古学的多样性与非调和性》,将国外学者对公众考古学的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认识,诸如公众考古学的提出背景、内涵、研究目的、所需面对的问题等进行了介绍;青年考古学者范佳翎在各种场合积极宣传推广“公众考古学”理念,并试图说服一些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开展向公众开放考古现场的尝试。同时,一些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开始将公共考古或公众考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一些大学和考古文物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了公众考古研究中心。

二、公众的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一般群众对考古学的认识,2013年5月,本项目组成员5人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的闻溪乡崖墓群周围的居民点走访调查。以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500名村民随机进行采集样本,其中有450份有效问卷。

通过初步统计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们对“考古学”的第一印象。主要集中在“古董”和“盗墓笔记等书籍”有68%的民众。主要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今中国的“收藏热”,日益高涨。这主要归功于广泛的媒体商业宣传工作。如“寻宝”,“华豫之门”,“收藏马未都”等电视节目的收拾了之日攀升,使民众逐渐认识到“古董”等于“金钱”。而“古董”的来源大多数则来源于考古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调查时选择“盗墓笔记等书籍”选项的人群,几乎全是青少年。他们对于考古学的第一认识全部来源于网络小说。

当我们对第二个问题进行统计发现,民众对于考古学家的工作主要认定为“挖墓”与“很神秘,以及“不知道”有85%的民众。其原因通过第一的问题分析的结果,我们知道,错误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是根本因素。媒体的商业宣传,必然会涉及炒作问题,过分的推崇考古文物的经济价值,使广大的民众片面的认为考古就是挖墓寻宝。还有另一部分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考古就是挖死人的东西,总是避而远之。对考古学感觉“很神秘,不知道”也是必然。

不过,感到庆幸的是,当地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比较乐观。通过问卷的问题的统计分析。当地民众对于考古学家如何处理考古文物的态度,有37%的民众认为应该交与博物馆,22%的民众认为交由考古单位做研究。还有对于考古发掘的主持者,有58%的民众认为是考古学家,其次是政府人员。我们在与民众交谈中发现,当地文管所的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在“你知道离你最近的考古遗址吗?”问题中有超过94%的民众知道,他们附近正在发掘的文溪乡崖墓群。

当问到“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考古”以及“对于你来说,你是如何了解考古学”时,59%民众选择了电视节目“鉴宝”和“华豫之门”,只有19%选择了书籍,这说明现在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受电视影响,阅读能力弱化,喜欢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接受知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传统的以书本获取知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民众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快餐化”、“通俗化”和“图像化”。更愿意把一切与经济挂钩。

在问到“你知道四川有哪些考古遗址吗?”时有25%选择金沙遗址,23%选择三星堆遗址,45%选择武侯祠博物馆,7%是其他。这充分说明武侯祠博物馆的宣传营销的成功。对于成都来说,武侯祠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成都地标性文物单位。不仅是四川,在全国也是十分著名。

在问到“你会主动了解身边的考古发掘和考古遗址吗?”有95%以上的人,不会主动了解考古发掘和遗址。也有超过55%的人不愿意作考古发掘的志愿者。其原因我们了解到,普通民众不明白考古的真正目的,他们只在意考古文物的经济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广大民众对考古学依然是兴趣盎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经济?好奇?探险?这是民众了解考古学的第一步,对于未来还是充满乐观的。

三、公众考古学发展的建议

(一)传播途径的改进和创新

众所周知,博物馆与考古学是相生相伴的机构,必然承担考古资料的展示工作。所以加强对博物馆的利用,以人为本,尽量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各类文物系统化的展示出来。在展示过程中,增强趣味性、互动性,融入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和文物保护的理念,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观念。其次,讲座是一种非常好的普及考古学知识的方式,专业人员可通过讲座向公众传递正确、严谨的考古学知识,而且讲座的举办相对比较容易,对于时间、空间的要求较小,且受众面较大,所以应当努力发挥讲座的集群效应,定期举办考古学讲座,使讲座内容系统化,扩大听众人数与范围,以取得更广泛的效果。为加强公众对讲座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在不威胁文物安全、不影响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定期开放考古发掘现场,组织公众实地的了解考古发掘过程。还有,我们知道电视媒体是公众了解考古学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考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渠道。但在利用时应当注意:要选择主流媒体,考虑考古节目或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如何将专业语言转化为公众语言,应必须有专业人士的参与,不可放任自流,任凭电视媒体以收视率为目的妄自加工考古资料。必须反对炒作,保持考古学的纯洁性,要坚持严谨与科学,不能为了迎合公众的喜好就放弃科学严谨,所有的科普释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偏离考古学公众化的初衷。再次,是数字化时代,网络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其受众面极大,方便快捷,时效性极好,具有相当大的利用空间。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创办论坛、网站,考古信息与相关知识,同公众进行互动,使公众更广泛的参与其中。但在利用网络的同时要注意法律监督和道德舆论引导。最后,考古志愿者的选拔。选出一部分文化水平高、热爱考古、乐于奉献的公众,以义工的形式,参与到考古工作中,了解考古工作,以其亲身体验,慢慢感染渗透其他公众。

(二)文博学界观念的转变

学界掌握着最核心的资源,学界的态度决定了考古学能否公众化。转变观念,学科发展与文物保护都离不开公众。所以学界要加强考古发掘的整理和研究,把堆积如山的考古资料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语言和其他学科可以利用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学界应作为考古公众化的主体,要发出有关公众考古理念的更大的声音,引起政府与社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提供更多的政策、经济支持和公众的理解与参与。

(三)公众心态的转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