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理论文(收集5篇)
来源:
内部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挑战失范应对
新媒体,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媒体,广义上它涵盖网络、手机、以及与电视嫁接的户外视频等,我们这里探讨的是它狭义上的范畴,即网络媒体。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网络媒体以其鲜明的特性,进入我国的传媒圈,并被不少人称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且不论我们是否承认网络媒体已经登上这个宝座,但在我国,拥有1亿以上网民的事实越来越显示,网络媒体正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
新媒体带来的压力
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媒体,能够对传统媒体构成挑战这就意味着它所具有的特性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冲击、替代、补充着传统媒体的既有利益。而探讨这种挑战形成的压力和如何克服应对、我们不妨先认识认识网络媒体生命力所在。
一、新媒体的优势
网络媒体所以被称为新媒体,显著的优势在于它集多种特性于一身,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优势是三大传统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并且这种综合形成的优势远远大于三者的简单相加。
1、即时、随时—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
报纸传播新闻,通常是以天为单位的,受到出版与发行时间的制约。广播和电视播报新闻,尽管在时效上比报纸可以更快,但毕竟受播出时段的制约。网络媒体在传播时间上相比而言则具有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轻易做到随时、即时滚动各类新闻。
另外,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还表现在传播本身的可往复上,广播、电视的听众、观众错过了收听、收看时间,很难回过头来再听再看。报纸的情况虽好一些,但与网络的易于检索、特别是长时间大跨度的检索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2、网络空间的超大容量;
网络媒体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可以说,全球互通互联的电子网络有多大,网络媒体的传播空间就有多大。传播空间的无限广阔和信息之海量,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3、颠覆了受众的接受模式;
传统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一般是媒体“点菜”,受众被动受。而网络传媒则颠覆了这种格局。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民与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等工具即时沟通,实现互动,对新闻内容也可以随时展开讨论、发表看法。网络媒体不仅同时具备了传统媒体“一对一”的特点、还开创性的应用了“多对一”和“多对多”等传播模式。
4、受众自主选择—网络传播的个性化;
在网络上,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可以依己所好,订阅自己喜欢看的新闻类别、邮件列表,定制自己喜爱的页面风格。而作为传统媒体,报纸不可能为你单独出版,电台和电视台也不可能播送只供你一个人收听、收看的节目。
5、多媒体传播的特点;
网络媒体可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堪称集各传统媒体之长,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
此外,网络媒体还具有易收藏、可检索等特点。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市场的蚕食
网络媒体自身具有的优势无疑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上抵消或影响着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心理,分化着受众的忠诚度,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利益。
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2007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营收规模(不含搜索引擎在内)达32.7亿元,相当于2005年全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的水平,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整体规模(不包含搜索引擎)将达76.23亿元。而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前十几家省级上星卫视的总收入。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受众和利益的分化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压力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探讨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在认识了新媒体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妨来看看它的不足和本身受到的制约,这样才便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寻求破解。
一、网络媒体的不足
1、公信力不足;
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表现在它的内容上。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见长的它,一定程度上却导致网络传播“萝卜快了不洗泥”,以至于在导向和事实的把握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常谬误连连。加之凶杀猎奇、道听途说、茶余饭后甚至色情的垃圾信息泛滥网页,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公信力产生怀疑。
2、提供的信息停留层面,深刻性不足肤浅有余;
截至目前,由于没有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网络媒体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虽然其观点和评论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但通常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折服的力度。同时,网络内容的芜杂、言论的散漫,即便出现一些有力度的文章也容易被湮没其中。
3、缺乏权威性、喉舌作用难以凸现;
目前,许多网络媒体不具备采写新闻的资质,更谈不上喉舌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上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的状况,也无时无刻不在消蚀其形象。
4、网络传输渠道本身的限制性;
尽管有数字显示,目前国内网民超过一亿人,但同电视拥有的观众群相比这个数字仍显单薄,网络不够普及、通道不够顺畅、网民人数不够多、可供争夺的“眼球”又太少成为网络媒体发展的障碍。
二、应对措施
应对外来的挑战和威胁,无外乎是竞争和合作。要想克服网络媒体的压力,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1、继续利用电视媒体的政治属性、放大其喉舌作用;
作为党和政府喉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是目前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电视则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利用好自己的政治资源,增强节目的服务功能,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而对时政新闻来说,避开机械的图解政治和单纯的传声筒角色、进一步在贴近化、平民化、本土化和服务型上下功夫应该是不无益处。
2、在节目深刻性上下功夫;
在特定条件下,优势反而会转化为劣势并成为难以克服的绊脚石。网络媒体就是如此,它的海量信息导致其选材的泛滥和芜杂,以致难以兼顾其信息的深刻性和深度性。而我们电视则可在深刻性上做文章。《周末面对面》是郑州电视台一档老牌大型访谈性节目,节目以关注民生民意、提供政策解读为基本定位,话题涉猎广泛,内容触及深刻。参与嘉宾从书记市长、专家学者到社区居民、街头商贩,大家可以就自己关注的话题,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深入的交流。几年来,栏目以其灵活的方式和亲民的色彩,架构了一座政府与百姓之间融化壁垒、增强互信,相互支持的桥梁。
3、发挥电视直播的优势;
相比网络直播而言,目前,电视直播因为有着熟练的职业团队和成熟的传输技术仍然居于上风,在今后一个时期,发挥电视直播的长处是抵消网络媒体影响和冲击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电视直播对许多地方台甚至一些省级台仍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今年的5月1日——3日三天时间里,郑州电视台为锻炼队伍、提升众多兵种的合成作战能力,首次由部门为单位策划并执行了3期共计3个小时的直播节目,我参与了由新闻编辑部策划的其中一期,即3号上午10点到11点的《爱在昭元—昭元经典度假婚照大赢家》现场直播,由于前期我们策划的到位,准备工作做的充分,当天的直播效果和收视情况创下了上午非黄金时段的收视新高。虽然是牛刀小试,但却初步体现了电视直播的魅力。
当然,对于不可预知突发事件的报道,发挥电视直播的优势效果会更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坚持做,有目的的去做,不能选材不讲究,东一榔头西一棒棰,为直播而直播。今年元月8号,郑州电视台为了整合自身频道资源,在原来几档民生栏目的基础上打造了新的大型民生节目《郑州大民生》,并首次为栏目配备了直播设备,组织专门的直播报道人员。
今年6月,郑州市西四环须水段发生了一起公路规费稽查上路拦车追车,造成逃费车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件,在接到市民热线投诉后,我们的直播报道组迅速赶到,并由主持人现场串场,对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进展情况进行了客观适度的报道,长达十几分钟的现场直播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许多人在直播期间就纷纷打来热线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强烈关注。此事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事后全省交通稽查部门还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约束规范稽查人员执法行为。直播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强,网络媒体至少目前还是不可比拟的。
4、品牌战略的培育和坚持;
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相对网络而言,坚持品牌战略的培育是一个优势,也是网络从业者目前所做不到的。品牌栏目、名主持人、名记者的培养可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利于电视品牌树立和良性发展。
5、研究民生问题、增强电视的市场服务特色;
研究民生问题,增强电视的服务功能和节目的服务意识,是强化电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未来的电视不仅是政府的喉舌、更应该是百姓的政策顾问、市场信息专家和咨询服务专家。
6、闲置资源的开荒;
虽然与网络媒体具有的海量信息特点相比我们电视资源有限,但在电视圈里却存在着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一些非黄金时段的频道资源没能得到有价值的开发。而开垦闲置的时段,不仅可以利用空闲资本,而且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争取本地大型活动的承办权、联办权的方法。
11月初,郑州电视台争取了1次建业主场足球赛的直播权,直播之后,迎来球迷观众的热评如潮,收视率显著攀升。由于河南只有一家电视直播,因此相比之下,郑州台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从这个例子产生的反响上,作为电视人,我们就应该反思如何继续我们已经开始的道路、当然,这个路子决不只局限于足球赛事的直播上。
7、拓宽电视服务的终端、扩大家庭外的电视覆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娱乐的增多,我们电视中断受众人群可能已经转移到广场、咖啡店、楼宇、车里、超市、书店等领域。因此,作为电视传媒,能够做到未雨绸缪,为这些体验终端及时提供视频服务,不仅能保留甚至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而且也会在客观上抵消网络媒体带来到冲击。
8、借力发力、合作带来双赢;
作为一个新生力量,网络的发展势头凶猛,靠拒绝和漠视都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利用、合作、追求共赢不失为一个抵消其冲击、扩大自身辐射力的途径。早在2000年前后郑州电视台就开始尝试建设自己的网站,并和知名网站相互链接。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网站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电视网络的相互借助迟早是一个趋势。只不过,抢在前面的会占据更多的先机。
电视内部竞争的失范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挑战,尽管使传统媒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目前而言,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优势是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威胁更多的则来自于自身,单以电视来说,内部竞争的失范导致后院的起火更应该是眼下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除了上百个中央台频道、省级上星频道和非上星频道外,我国666个城市里还有2000多个城市频道。在激烈的的市场竞争中,各家电视媒体稍有懈怠,便会失去受众,失去广告。
一、竞争示范的表现
电视内部竞争的失范表现在电视台之间、频道之间、栏目之间的竞争无序和混乱上,总体来说,这种状态呈现“低水平高竞争”的特点。而这种失范不仅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在无序竞争中相互抵消和减弱,而且使电视受众和市场占有份额遭受损失。
1、同质化现象严重;
打开电视,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几个频道甚至十几个频道争相播出的情况在荧屏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综艺类、调查类节目、电视选秀、电视相亲、益智节目等形式雷同的节目一窝蜂而上,相互模仿、互相克隆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不仅使电视受众出现审美疲劳,还抬高了电视台的运营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
2、节目策划制作的粗糙
片面的追求收视率和竞相模仿导致节目缺少酝酿周期着急上马而早产,而早产的节目则会明显的先天不足或者营养不良。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节目的质量。
3、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不可否认,现在一些电视新闻是有意识的朝着娱乐化的方向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比如报道新闻的形式采用幽默风趣的串词、情景再现或重新演绎的表现手法,以及音乐动画、有奖竞猜等娱乐化手法的使用常见我们的一些新闻中。从短期看,这种变化对拉高收视率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从长远上考虑,如果电视新闻不能紧密的和信息的权威性、价值性特点结合起来,发挥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和导向作用,体现自身的高尚品味,终将把自己逼进发展的死胡同。
4、节目审美情趣的低俗化甚至假新闻的作崇
低级趣味的抬头导致电视媒体自我规范的失守。今年以来,可以说电视媒体是多事之秋、丑闻不断。歌手柯以敏参与某省级卫视娱乐节目时在电视直播中因为争风吃醋当众哭鼻子的闹剧,个别省级非上星台节目和市级涉性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北京电视台的假包子新闻报道事件,使电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内部竞争失范的对策
我们认为,在电视媒体处于收视份额竞争的时代,电视媒体间竞争的实质就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无序的竞争最终结果不会是双赢,也不会是胜负各执一方,而是两败俱伤。而良性的竞争则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然,能否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1、差异化:
有差异就有特色,有特色方可更具竞争力。份额竞争时代电视媒体间竞争表现为资源战之惨烈,如何在掌握同样资源的情况下做好栏目,就需要走差异化的路子。2005年,郑州电视台在新闻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新闻的二次传播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筹办了《新闻点对点》评论节目,节目以一次传播的新闻为由头,引导受众对事件进行评论,形成二次传播的效果,达到传播过程中的交互。节目播出后,一直以较高收视率位居全台各栏目之首,可见,差异化对同质化的冲击效果不凡,也透露出电视受众对于电视创新和差异化的期待。
2、专业化;
几年前,在湖南卫视坐收频道专业化带来的丰厚回报时,不少电视台的决策者就跃跃欲试,开始走频道专业化的路子,在随后的时间里,节目专业化、从业人员和队伍的专业化成为不少电视媒体从业者的共识。许多频道正在或者已经陆续实现了专业化的呼号,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频道专业化还存在专业化不专业的现象,也就是越位行为。我想,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可能跟电视台内部专业队伍的缺乏和专业节目制作公司的滞后和制作播出分离市场不规范有关,但是随着电视制作市场逐渐放开,专业化有望给电视业带来发展的春天。
3、本土化
提倡本土化就是强调新闻彰显地方特色、包括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等,本土化的概念不仅仅是要求新闻报道和所制作的其他节目停留在地域行政区划这一表象上,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对这一地方和区域的主体民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并能予以挖掘。
以地方台来说,因为其所处的地域优势和受众心理的接近性,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卫视其新闻优势明显。地方台不仅仅拥有信息渠道、发现制作上的快捷性与便利性,而且在报道角度与报道手法等方面更符合地方观众的口味。1998年4月26日郑州电视台二套开播《商都热线》,采用热线直播的形式吸引观众对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甚至可以直接就身边遇到的问题投诉,开播之初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创下了22%的收视率的奇迹。而在随后的改版节目中,郑州电视台打造的民生栏目《郑州大民生》也以强烈鲜明的亲民色彩短时间内拉高了收视率,抢占了市场份额。
《有啥说啥》是郑州电视台商都频道2007年5月初开办的本地民生新闻栏目,栏目在新闻内容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贴近他们的情感,在形式上采用郑州方言进行播报,开播不久就得到本地观众青睐。不足半年的时间里,《有啥说啥》的收视率突破1%,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3%,而对商都频道来说,这档不足20分钟的新闻栏目又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品牌拉动效应。
4、民生特色
近两年“民生大战”在河南尤其是郑州的电视荧屏上可谓是如火如荼。河南台都市频道有民生栏目《都市报道》、河南经济生活频道有《民生大参考》、河南公共频道有《DV观察》、而郑州电视台时政频道则有《郑州大民生》、郑州电视台商都频道有《有啥说啥》。
随着“民生”成为今后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话题,对电视媒体而言,谁抓住民生的内涵,谁能担当起民生鼓与呼的大任。谁就有可能走出一条真正的节目民生化的康庄大道。但目前不少民生新闻存在硬伤:许多民生新闻报道停留在了表层意义上,停留在情感纠葛、柴米油盐、市井逸事的肤浅的、简单的人道关怀和人本关怀里。真正的民生新闻更多的应是为百姓提供需求、提供服务,把社会安定、社会公正、社会秩序以及全局观念融进民生新闻中。
5、走电视产业化
媒体有很多属性,重要的是政治属性和产业性。作为附属经济的电视产业,应该充分发挥产业性的特点,从广告主的角度出发,寻找符合市场要求的最大利益,为企业量身定制栏目。
6、与网络媒体的合作;
世间万物都是依据其优势而生存的,而生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竞争,二是合作。竞争因资源稀缺而起,要想赢得竞争就要具备优势;而当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竞争时,合作就产生了,合作的目的是整合,即通过资源、能力特别是优势(能力)的整合构建可以共享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当然,合作是多途径、多方位的。
内部管理论文篇2
(一)面临来自管理层的压力
很多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时企业的治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只是在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下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并为了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将内部审计委员会委托管理层进行管理,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内部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时受到管理层的压力,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客观的内部审计,造成企业通过内部审计难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二)独立性受到挑战
内部审计不像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那样对独立性有更严格的要求,在内部审计委员会与企业的管理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情形下,造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受到挑战。在内部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性方面,有企业管理制度设置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述的内部审计受到管理层的压力,也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员工既在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任职又在行使企业的管理职能而造成的形式上的不独立;在实质上的独立性方面,内部审计委员会作为企业长期设制的机构,不能像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外部审计那样执行严格的轮换制度,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师长期在企业内任职而得不到轮换,使内部审计在实质上的独立性受到挑战。内部审计要发挥好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其独立性受到挑战而给企业管理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内部审计师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师的任职并不像注册会计师那样要求严格的任职条件,在企业的治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企业聘任的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素质受到影响。一方面,提供外部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强大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团队,注册会计师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而内部审计师仅仅对所任职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其审计的经验明显不及提供外部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内部审计师时通常委托企业的管理层代为处理,企业的管理层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在招聘过程中不愿意高薪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师到企业担任内部审计职务,从而导致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从业者职业素质欠佳的情形。
(四)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
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挑战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低下以及受到企业管理层压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并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有着严格的审计程序,整个审计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务成本,这导致不论是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审计都保持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在很多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高度整合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不足,使企业在执行内部审计时并未严格的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内部审计的不规范的审计程序导致通过内部审计得不到客观的审计结论,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建议
为了克服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使内部审计发挥其在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中应有重要作用,企业股东及企业的治理层可以通过提升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权限、聘请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内部审计职务以及在治理层领导下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提升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权限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限制并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企业的治理层应当提升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权限,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治理制度的设置要求,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在治理层的领导并参与的情况下行使其职能,让企业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在执行内部审计时不会受到来自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压力。
(二)聘请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内部审计职务
聘请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内部审计职务,一方面可以解决内部审计委员会职业素质整体低下的问题,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的处理好由于长期任职原因而导致的内部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的密切关系导致的实质上的独立性问题,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三)在治理层领导下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治理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也需要根据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改善。内部审计制度应当在治理层的直接领导和干预下不断的发展完善,才能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三、结束语
内部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法国;内部管理结构;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90-04
OntheInternalGovernanceStructureofFrenchUniversitiesintheSecondHalfofthe20thCentury
LIXiao,HUANGJianru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Astheincomingofknowledgeeconomyandinformationage,highereducationisresponsibleforthetrainingofcreativepeoplewithhighqualityand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ordertoplaytheirroles,universitiesshouldconstructgovernancestructurewhichcansuittheuniversityorganizationalidentityandthecircumstancechange.Inthesecondhalfofthe20thcentury,Frenchuniversitiestriedunremittingexplorationintheinternalgovernancestructure.Theebbandflowofthepowersbetweenthelargesttwounitsneedespeciallytobepaidattentionto.Thispapertriestodiscussthemfromtheperspectiveofthecasestudyinordertoinspiretheinternalgovernancestructureofourcountry.
Keywords:France;internalgovernancestructure;problemresearch
从大学组织结构的观点来看,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有权力的人或集团为了最大限度维持和提高其控制而选择的结果,组织结构的选择是特殊利益集团权力之争的结果,每个利益团体都希望组织结构的安排有利于满足其需要。在大学的组织结构中,大学内部管理结构是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内部如何进行管理,建立什么样的管理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法国来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无论其政治格局,还是生活方式,抑或是教育管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是最引人注目的。作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决定着大学内部决策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一、临危受命——20世纪后半叶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的形成
二战后,法国在戴高乐总统的领导之下,似乎在“经营”着一种短暂的祥和。然而,从沉默中爆发的力量总是十分可怕的。1968年5月自巴黎南岱合大学而始的“五月风暴”几乎使法国陷于瘫痪。这是一场由学生波及工人、市民的大规模学生运动,运动所指正是法国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学生们呼唤自由,渴望民主,追求现代化。于是,在危机的催化之下,还来不及考虑新的改革是否符合教育规律,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就“临危受命”了。这次改革形成了二战后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的雏形,把其分成了两级:大学理事会和教学与研究单位理事会。大学理事会是全校最高决策机构,该理事会由选举产生的校长和副校长领导,校长任期5年,不能连任,候选人必须是教授,理事会成员不得超过70人,各类人员均有一定比例;教学与研究单位理事会由该理事会选举产生的主任领导;大学理事会和教学与研究单位理事会由大学生、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教师和研究人员选举产生[1]。
1979年爆发了席卷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法国高等教育也受到了冲击。同时,由于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出台过于匆忙,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暴露出与教育规律不相符合的种种矛盾,人们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高涨。因此,法国教育部于1984年1月26日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法案,并确立了法国大学统一的管理结构。至此,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基本成形。法案规定:法国的大学是由被称为“教学与研究单位”的学院组织而成的,这些“教学与研究单位”在规模和结构上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它们可以由一个学院的一个部分组成(例如现代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也可以由一个学院组成(历史学)或者由一系列的学院组成(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单位)[2](P138)。大学受大学校长领导,大学校长是大学的学术人员,每五年一次从大学中选举产生。大学校长与一小群的亲密合作者共同工作(被称为执行委员会),但是这一群体的组成人员可以根据各校情况而有所不同,因为它是依据各大学的章程而定义的。大学校长可以提名自己中意的副校长的人选。这些人选一般是从大学学术人员中挑选出来的(一般总会有一个主管行政的副校长和一个主管学生的副校长),而且,这些副校长都是由大学校长任命并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例如负责国际政策的副校长,负责研究政策的副校长等);“教学与研究单位”受其主任领导,他们是学科中的学术成员,由学科委员会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可以连任一届。“教学与研究单位”一般被划分为一些由系的领导管理的系组织,系领导也是从学术人员中选择出来的。
总结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管理结构的每次改革都是在危机的冲击之下完成的,从危机中得到的探索与启示也使法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学内部管理结构体系。首先,存在着行政结构,受主管行政人员或注册主任(registrar)的领导,这是一种由教育部任命的公务员。注册主任主管大学的所有核心行政单位(人事、财政、招生部门等)。每一个“教学与研究单位”也有一个行政人员,领导“教学与研究单位”中的行政单位、院系以及研究室。其次,存在着审议机构。在大学层次,有三个审议机构。其中的两个机构(科学委员会和大学学业与生活委员会)提交议案,由第三个机构(大学教务委员会)决策。大学学业与生活委员会有成员20~40人,其中75%~80%是学术人员代表和学生代表(这两类成员在委员会中拥有相同的席位),同时10%~15%是行政人员代表,另有10%~15%是校外著名人士的代表[2](P142)。大学学业与生活委员会主要解决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的问题以及课程管理的问题。科学委员会也有20~40名成员,其中60%~80%是学校成员的代表(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学术人员的席位),7.5%~12.5%是校友代表,剩下的10%~30%是校外著名人士代表。这一机构制定研究政策,并且负责教育部的研究基金在各个研究团体之间的分配。大学教务委员会拥有30~60名成员,其中40%~45%是学术人员,20%~30%是校外著名人士代表,20%~25%是学生代表,10%~15%是行政人员代表[2](P147)。大学教务委员会对其它两个机构的议案以及每年的基本建设费的预算分配做出决定。同时,它也负责把每年来自“教学与研究单位”的请求归类,设置新的学术及行政职位。每一个机构都有一个副主席。法律规定,机构中的各个学科必须公正地在三个委员会中拥有代表成员。每个“教学与研究单位”也拥有一个审议机构,称为学部委员会,这一机构拥有不少于40人的成员,其中20%~25%是校外著名人士的代表,剩下的席位平均分配给学术人员、学生和行政人员。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法国大学管理结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决策部门比较专门化。比如,科研方面的事宜由学校科学委员会处理,后者虽不属于行政机构之列,但它基本可以做出最终决定。教师的聘任、晋升等人事问题属专业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作为决策机构的大学委员会只是认可一下而已。大纲、考试等教学问题由中层,甚至基层单位决定和处理,校级的教学委员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空架子。有趣的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各专门委员会尽量通过协商使方案得以通过,哪怕是以微弱优势胜出,以免别人插手。但是当遇到棘手问题时,学校的有关机构有可能把矛盾上交给教育部、国家科研中心等主管部门,从而使本来因专门化而受到局限的决策机构的职能进一步缩小。
二、管中窥豹巴黎大学内部管理结构问题的显露
从1969年起,巴黎大学所属各学院开始改组,准备成立巴黎地区的新大学,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在1970年宣布成立13所巴黎大学。1971年1月1日13所大学同时宣告成立。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学各自独立,无任何隶属关系。原巴黎大学附属院校停止使用“巴黎大学”称号。这意味着巴黎大学完成了自中世纪以来整个体制上的变革。此后,巴黎大学的内部管理结构可以描述为:大学校长与教务委员会之间的联盟。例如,巴黎第十一大学章程第32和33条规定,设教务委员会,8名成员中半数由校长指定,半数由理事会指定;所有成员不能兼任其它行政职务,6年一任,每次更换半数成员;负责监督和发扬学校内的合作精神,提出建议,防止和处理纠纷,在这方面接受理事会的委托或主动向其提出建议[3]。
巴黎大学的校长与教务委员会一起参与大学的管理,教务委员会成员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且大学校长依靠事务的类型来邀请他中意的人选(例如加入贸易联盟时选择行政人员,当讨论职位的预算与分配时选择“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等)。大学校长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且非正式,他们偶尔会在一些非正式的会议中碰面。在巴黎大学中,校长的主管团队中包含三个副校长,每一个副校长都负责三分之一的代表机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组成一个专门的统一的团队。同样的,大学校长与大学的主要行政长官、注册主任之间的关系也是松散的,因为他们很少进行合作或在决策中提供咨询,除非有必须尽快解决的危机存在。总的来说,大学的中心管理层很难实现在管理和行政事务上的领导艺术,这些仍旧存在于学科中的权威专家手中。
从巴黎大学的管理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务委员会已经极大地参与了大学决策的制定过程。在巴黎大学中,大学校长极为小心地邀请教务委员会的代表去参加预算或职位分配的预备讨论会。大学校长们十分赏识这种民主的领导艺术,因为这种领导艺术加强了其决策的合法性。另外,大学校长可以通过向代表机构进行咨询,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从而建立一种往后不会受到教务委员会质疑的折中方式。然而,民主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用这种方式准备一项决策需要长时间的讨论,消耗了精力,整个的决策制定过程也慢了下来。另外,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建立在广泛的咨询基础上的折中总是有益于保持当前权力的平衡或再生一种权力机构,而不是导致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它们是在许多的利益冲突之间寻求折中的结果。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许多大学校长更愿意在教务委员会讨论之前做出决策,从而把教务委员会的角色限制为一个形式上有效的决策机构。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务委员会毫无用处,大学校长对教务委员会所发挥的作用其实十分重视。尽管教务委员会很少使用它的否决权去反对大学校长的决议,但是教务委员会的成员能够引起一系列的麻烦,因为假如他们没有能够出席会议,那么由于不足法定人数,决议就必须推迟;如果一些教务委员会的成员表达他们的不满,主管团队就会更加仔细地阐明和准备他们的决策。
总之,在重新组建的巴黎大学中,多学科原则的确立和教学与研究单位的设置,打破了原来各学院之间的封闭状态,但学科之间的对立仍然存在。比如,巴黎第一大学设13个“教学与研究单位”和4个研究所。但这些机构都分别与法学、经济学和人文科学三个学科相关。这三个学科是巴黎第一大学的强势学科,不仅大学委员会中三个学科的代表平分秋色,而且大学校长也由三个学科的代表轮流担任[4]。另外,由于存在着权力上的消长关系,大学校长与教务委员会之间密切的关系已经被割裂开来,而他们的利益未必完全一致。这些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合作出现一定的困难,并且难以组成一个稳定的团队。
三、矛盾依旧——20世纪后半叶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的问题
从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的基本情况来看,1968年改革之后,法国大学内部最大的两个团体就是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团体和以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为代表的团体。这两个团体在职业角色、所关心的主题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领导风格。在巴黎大学,大学校长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之间的联系可以叙述为:两者之间不甚满意的妥协。在学校内部,“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不能参与到决策执行中;而且,在产生决策之前大学校长也很少向他们进行咨询,一般只是告诉他们决策已被代表机构确定并由执行机构实施。
具体来说,在职业角色上,正如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中所陈述的那样,大学校长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大学校长的活动领域是极为宽广和复杂的,他的责任范围比1968年前更为宽泛。但是,在巴黎大学内部,由于学生运动而形成的紧张局势极大地影响到了大学校长的角色。大学校长不得不把权力逐渐向“教学与研究单位”的主任下放。因此,在大学校长看来,“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的“侵入”就像是中央管理部门对大学的控制如今由“教学与研究单位”重新掌舵。面对这样的压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学校长是否处于一种抵抗的姿态,并尽力维护自身在大学中的权威。因此,贾斯奎斯•贝恩维尔(Jasques•Bainville)对大学校长的角色发出了感慨:“他太强硬了而不能软弱,他太软弱了而不能强硬。”[5]
有意思的是,自1984年成立大学委员会以来,大学一级的权力又在逐步增强,相反,各“教学与研究单位”的力量逐渐被削弱。这是因为,尽管法国大学下的各“教学与研究单位”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他们的许多决策必须报请大学委员会批准,大学委员会还在各“教学与研究单位”中进行经费和人员的分配平衡,负责大学总体决策。而大学校长是大学委员会成员,法律也没有在校长与委员会之间进行具体权力的划分,这样一来,校长事实上拥有了非常大的权力,他们可以选择一些成员作为助手和副校长,而他们本人只需负责全校的整体平衡即可。
随着二者角色的不断变化,大学校长渐渐把自身描述为管理者,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这时对于自身角色的描述却令人吃惊。“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认为可以把自己的角色描述为同事(primusinterpares),并感觉到如今他们能扮演的最主要的角色就是代表自身学科的利益,并使本机构内部的人际关系发挥到最好,另外,他们在处理机构内部的事务时也表现得十分民主,一直十分谨慎地不去干涉成员间的一些事情。
在所关心的主题上,大学校长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对于大学内部的理性化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观点不一致,尤其是涉及到行政机构所发挥的作用、学院的职位以及职业生涯的管理问题。在一项校内调查中,当被问到行政机构应该在哪些任务中具有较高一级的权力时,大学校长更多地认为行政机构的职责应该集中在大学的理性化管理上,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认为行政机构的职责在于解释教育部下放到学院的政策,为各学科的硬件管理提供帮助。当问到假如一个教师岗位被空下来了,您认为这个岗位仍旧属于学院吗?其中大学校长对此看法持否定态度,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则认为可以归属于学院;当问到委员会是否应该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其机构成员应该受到控制时,大学校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则不是绝对赞成;当问到行政所施加的压力是否影响到学术积极性时,大学校长认为会有一点影响,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则认为影响很大。可见,与大学校长不同,“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采取一种保卫同行的姿态:他们认为空缺的教学岗位是院系的财产,认为应保持委员会的独立性,反对机构干预,最后,对于大学强加的行政压力及其对于学院主动性的消极影响持批评态度。另外,针对大学一级的权力向各个“教学与研究单位”渗透这一问题,两类人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而且每类人员的反应都与各自的功能与角色的性质对应:“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希望能保持“教学与研究单位”以及学院职业的独立性,而大学校长则坚决维护大学的独立性,倾向于支持大学的理性化以及资源的集中化、管理的透明化。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如果仅仅从利益上来考虑,“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决不会因为学校的利益而放弃所辖学院的发展利益,大学校长与“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也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利益抗衡的斗争。所以说,尽管本校的发展是他们一致的口号,但是“舍小家顾大家”对于“教学与研究单位”来说确实是一件值得好好“考虑”的事情。总之,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上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法国教育部为解决这一矛盾而做出的努力。教育部针对法国民众的保守性,采取了设立“教学与研究单位”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基层的决策与管理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科交叉。
四、以之为鉴对我国当前大学内部管理结构的启示
在教育体制上,法国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因此,研究法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对我国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反观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上最突出的变化就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学院制后大学校长和学院的关系上。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内部管理结构是高度集权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权力的延伸,它实质上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力在大学内部的贯彻、执行和反映。高校的管理实施过分依赖于权力运作,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和完整的权力体系。即使在大学设置学院后,也只有一些有限的权力下放到学院。而学院一级设有党政两套班子,致使有限的权力也没有下放到基层学术单位和教师手中,只是集中到了院一级的领导层中,而院长与校长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实际上,大学校长直接领导并监督院长的工作。从权利分配看,学院应该是民主参与、共同管理。但现在我国高校的学院权利分配非常集中,教师只对一般问题有发言权,并不直接参与学院重大事务的决策。学生除了部分学习自外,一般也并不直接参与学院事务。因此,处于基层的教师和学生作为大学的主要角色却在学院事务决策中没有发言权,是被管理的对象,几乎是被动地接受上层命令,按上层的意志行事。而真正的学院是一个各类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的地方,教师与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从权力重心看,高校学院现在的学术与行政中心均集中到院一级的领导和部门手中,系一级和基层学术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利。从学科划分来看,各学科之间也是相互独立,很少能够组成一个科学研究的团队参与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6]。
从目前我国大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学院制的改革还将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如何平衡校长与院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院中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如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从法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中,既要吸取其大学校长与“教学与研究单位”主任之间那种“貌合神离”关系的教训,又要学习“教学与研究单位”这一机构极力维护本机构的独立,实行机构内民主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爽秋.法国教育[M].杭州:杭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1986.24.
[2]Oliverl.“Leadership"and“Governance"intheanalysisofUniversityOrganization:TwoConceptsinNeedofDeconstruction[J].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andPolicy,Volume15,No,2,OEC.
[3]陈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2):7.
[4]王晓辉.步履蹒跚依然优秀—巴黎索邦大学创建800年之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4,(8):3.
内部管理论文篇4
笔者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体现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功能,并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理论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Abstract〗:Theobjectofthisstudyismodernenterprise.Iusedthenewestideaofauditinworld,analyzedallconceptsaboutinternalauditofmodernenterprisesynthetically,appraisedthedifferenceandconnectionamongmanagementaudit、operationalauditandinternalcontrolaudit.Onthisbase,Ianalyzedsomeunsuitabilityoftheseconceptionsbecausetheinfluenceofchangingenvironment,thenIputforwardthenewidea“internalmanagementaudit”,droughtthescop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definedthat“internalmanagementauditisthedevelopingandextendingofinternalcontrolaudit.”Internalmanagementaudit“concludeinternalcontrolaudit、governanceauditandriskmanagementauditandsoon.Thispaperbuiltanewmod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Ihopethispaperbringsforthnewideasinthetheoryandhasthefunctionofguidingpractice,Ihopeitcanreflectsthedevelopingandchangingcharacteristicofinternalaudittheory.
〖Keywords〗:modernenterprisemanagementauditinternalcontrolaudit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功能?审计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意见,实务界也在观望与彷徨之中左右摇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管理功能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组织改革,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层级,扩充内部审计力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权威性,为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主张只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企业,其管理者却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良和经营管理职能的组合排列中将内部审计斥之于公司之外,纷纷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弱化了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内部审计停留在微观审计层面,使在公司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臃赘。国外实践如此,国内也有效仿之倾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何去何从?公司治理是否因内部审计的进入而更加有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认识
衍生于授权管理之需要的企业内部审计,根植于传统企业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完整的体系格局。但当传统企业演变为现代企业之时,原有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碰撞,许多既定的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显得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尤其是针对公司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适当定位的热潮。什么是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当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日本松田修一也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无关的独立第三者,即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收益力、资金力和组织力进行个别的分析研究,来表明公司经营妥当与否的综合性批判意见,旨在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松田修一,1999)。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1996)。
2、经营审计(OperationalAudit)O.美国D?L?弗莱什S?西沃尔特在《经营审计及其起源》中谈到,经营审计并非财务审计,它的目的是评价一个公司或者公司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极其效率。它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活动。D?J?开斯勒、J?R?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有些学者还认为,“经营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实质上是同义的。戴维?S?科沃克瑞克早在1987年就在其编著的《现代经营审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经营审计指的是在许多不同公司中的内在事物,无论你怎样称呼它,它总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营审计就是内部审计。
3、内部控制审计(internalcontrolaudit)。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但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共同来承担这一责任。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COSO报告,1992)。成功的企业经营来自全体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是整体人员中的成员,负责检查企业各层次为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各项控制。审计人员评价这些控制如何联合才能最有效、最有利地服务于整体经营。简而言之,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保证这样一种管理,那就是合理地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国际内部审计是协会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控制,它的作用在于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观点,从多个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关注各管理层可能建立起来的或执行的所有控制形式。
二、针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我认为,上述三种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特征。之所以产生这样三种概念,完全是因为定义内部审计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企业经营,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环境下,借经营手段的援助,以多数人的协调,继续不断地实现经济财产的生产与分配的一种动态活动。管理是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古典管理学派代表性人物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它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组织整体的活动,以有效的方式达成经营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营与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相对而言,管理是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管理与经营又不能割裂开来,管理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没有经营活动所支撑的企业管理不成为管理,反之,没有管理的经营活动也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经营活动融合到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中。这样说来,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从审计涵盖面上看,二者都涉及到经营活动全部;从职责上看,二者都通过管理职能体现出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内部控制既是管理的一个主要职能,又以管理活动为依托加以实现控制的功能。现代管理审计将其核心放在了针对内部控制而开展的内部审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者实际内涵的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审计,尽管名称叫法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体现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的纵向维度,符合现代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就现代企业而言,没有必要对上述三个概念进行苛刻的区分,从规范的角度界定,管理审计,更加清晰明了。
三、内部管理审计构造
现代企业环境下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理论,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建树:
1、重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目标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指南,是特定系统的特定任务。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目标,它们应清楚地加以规定而且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审计事项与设定标准或一定要求的相符合程度进行的确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传统审计将其目标锁定在“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IIA,1947)方面,但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其实质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效率(IIA,1999)。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转换,意味着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未来事件,参与管理层规划现在与未来的决策工作。因环境快速变迁,组织所需要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内部审计目标本与组织目标、作业及改变作更进一步的链接,将内部审计的重点置于组织全体,强调内部审计主要关心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而非个别作业部门或个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已经不能仅将焦点置于控制系统之审计,也不能置于单位决策之外,应该更积极了解、确认单位风险并加以评估、管理,而风险管理审计则可以提供内部审计整合风险管理的利器。内部审计也将因提供单位附加价值的服务而更接近单位的价值链,其专业形象将更加肯定。
2、拓展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与范畴。审计内容要服务于审计目标(谭劲松等,2002)。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是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与之相应,企业内部审计也从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再到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治理程序审计。财务审计是指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凭证、帐册、报表,核实货币资金、财物物资,查证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判断财务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秦荣生,2000,P81)。无论企业形式如何变化,其财务审计始终是基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控制”一度曾为管理审计的核心,它将内部审计的焦点由财务及遵循性控制转换为管理控制,但这与内部治理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围绕增加价值展拓的内部管理审计,除了应包括原来在管理审计理论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之外,还应向风险管理审计和企业发展治理审计方向延伸。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专业指导小组颁发的新定义向我们发出了警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注意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这一领域是不行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要为内部治理审计这一职能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相关部分内容。
四、实施管理审计,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
1、关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然会涉及到独立性与审计风险问题。如何保证管理审计不与之相互摩擦呢?我认为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1)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2)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参与了管理决策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最好不要再继续从事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则有必要要求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与决策审计的时间间隔应比较长,至少,它不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建议造成影响,这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一种良好举措。
2、关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其业务能力,具备与管理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传统审计不同,管理审计本身涉及到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内部审计人员如果还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锁定在财务知识方面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吸收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
3、关注管理审计功能定位问题。必须界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与“审计监督”功能之间的差异。从实际效果上看,管理审计更多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那么,当咨询服务功能与传统的审计监督功能并存于同一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内时,我们就要警惕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注意保持审计的审慎性,不对审计结论作出绝对的保证。
4、关注组织保证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改革企业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从而具有实施管理审计的组织保证。“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应给予内部审计师适当的地位,使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审查本公司经营的所有方面。内部审计师应向组织中的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应有充分的权威能保证审计师进行广泛范围的审计,并能对他们的建议采取行动(库克温克尔1986)。”从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最高行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以第一种组织模式为最佳,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师向最高权力机构作报告,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助于其恰当决策。还有人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向财务副总裁或主计长负责。处于这种地位的人通常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能客观地考虑审计师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同时也深为熟悉由最高管理当局所规定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向之作报告的有权威的人,要能根据审计师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说:内部审计应同时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人员由于不能接近日常经营,因而,难以评价内部审计师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也许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功能链接起来,则可以使这种模式的效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集团公司,它能够延伸监事会的职能,同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无论怎样说,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目标不受干扰。企业管理当局能做不少工作去树立这种独立性,诸如准许审计师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特定业务加以研究,并通知那些经营负责人在审查中全面支持审计师的调查。不论内部审计师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全公司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他们应该具有与管理主管人员接近的权力,这些主管人员能对审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迅速而恰当的考虑。由于每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在公司的组织地位中,内部审计将成为一个参谋职部门。
5、关注审计方法问题。实施管理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前移,变事中、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真正其到“事前反馈”的作用。
6、关注管理层的主要兴趣。因为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任何部门或职能管理的基本目标都是要达到总体管理制定的总目标。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最高管理当局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下问题:(1)加强经营、加强经营控制及有助于实现目标等方面的建议;(2)向上级报告和说明经营结果的方法;(3)有关经营的总政策、指令和分配方法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按照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要求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时,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有个明确的回答和解释,以便于董事会在进行企业决策予以考虑。
7、关注业绩评价。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管理问题,但也需牢记内部审计人员不是经理或经理的监督人,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医生、诊断师、顾问和参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随时随地地提醒管理当局在作出决策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足够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都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应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8、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审计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顾客的利益。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将逐渐代替传统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资产驱动型”思维为基础,由此而导引的运营方式是:资产投入产品服务渠道顾客;今天,受新经济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战略理念应有所改变,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正好与传统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顾客渠道产品服务投入资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顾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可以说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至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购买动机等进行分析。因而,内部审计也应转变管理审计的重点,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尤其是顾客问题。
五、结语
内部管理审计概念是在现代企业研究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之倾向,关注内部审计的发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企业治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公司治理之进程。从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研究》,《财会月刊》,P3,2002、06;
2.项俊波等,《国外绩效审计》,P362,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3.科沃杰瑞克,《现代经营审计》,P4,中国审计出版社,1987;
内部管理论文篇5
(1)风险的分类
财务风险是指组织财务能力不济、收益下降、财务部门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事项。针对财务风险,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企业的财务活动尽量都维持在内部审计的监控范围内,督促具体业务部门按照制度执行工作,也能督促高管层做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决定。市场风险分为定价和促销政策两种风险来源。市场是时刻变化的,一个产品的定价或是促销活动也是需要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做变化的。这时的内部审计就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判断力,帮助业务部门适应市场变化。运营风险就是指管理层在经营维护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不安全因素、环境保护不力、人力资源不充足、价格谈判不合理等。由此看来,运营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详细到业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对内部审计有更高的要求了,帮助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运营理念,改善外部环境,建全管理制度,时刻掌握企业从上至下的运营信息等是做好内部审计的基本保障。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分为知识产权纠纷和员工纠纷两类,外部还有合规性、法律变更等。企业最容易被忽略,也就是最容易产生风险的就是法律改变,如果内部审计没有时刻关注相关法律的变化,就可能使企业走上违法的道路,而没有给予防范,法律风险就会产生。
(2)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风险管理即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内,使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为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一般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而风险的存在对其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内部审计就需要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价、监控和管理,并采取措施实施风险管理,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现在的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实现目标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手段,不再仅仅是对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企业合规性等的审计,而越来越关注风险,它可以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客观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强调风险管理是否充分有效、管理措施是否能合理地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这样一来,内部审计才能及时有效地向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从单一的监管部门向管理职能转化。也是因为如此,现在的大型组织都愿意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风险、实现目标,从而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那么,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是大势所趋了。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作用
(1)监督和评价风险
评价工作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分为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估的恰当性、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成情况。对本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审计的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管理目标,之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有据可依,那么评价企业已有的目标是否适合企业发展在这里就显得更为重要。
(2)管理和控制风险
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是一名员工的一念之差,或是为了短期业绩的提高,所做的错误决定都会形成风险,那么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不进行任何具体业务活动的部门就可以客观地管理风险,协调各个部门对企业整体的利益做出最合适的方案,并适时提出建议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改正,从而实现风险方案的最优组合,把企业风险降至最低。(3)报告和防范风险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跟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就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沟通,并将重大的审计发现报告给相关部门和审计委员会,使他们能采取合适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对这些措施进行验证,对于不充分不恰当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保证企业的防范措施有所涉及,长久以此也能够培养企业上下一个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3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作用的措施
(1)风险管理制度化
企业应当树立起重视风险管理的观念,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要改变传统观念,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一个审查企业合规性的部门,同样也是给企业提供咨询和控制风险的部门。首先,管理层要把风险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把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来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开展,能够以风险为导向合理地安排审计工作的先后顺序。其次将风险管理制度化,具体做法就是将风险管理写进内部审计章程,这样做可以将内部审计的职责通过书面文件保护起来,更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开展,这样一来,高管层将依照内部审计章程对风险管理工作予以关注和执行,促使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和建议。最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帮管理层制定一套全面的、适合组织发展的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企业有了新动态,从而产生了新的风险因素,那么内审部门就应及时对现有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在风险发生以前,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被考虑进来,并采取了合适的措施来控制风险。
(2)合理定位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如今的内部审计逐渐由原来的公司内部经济警察向顾问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赋予了内部审计更主动的地位,不再仅仅是原来的监督控制,而更多的是组织的智囊团,在防范、转移、降低风险上起了更大的作用,这样的内部审计更适合做管理层的伙伴,而不是原来的敌对关系,更便于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更有利于对风险的管理。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有效沟通
现代企业通常会选择发达的信息技术来管理风险,这时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类,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当风险达到预警线时,系统会整合信息报告给相关部门。这样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保证了动态监控时也能进行风险评价。沟通是很多审计技术不能解决的时候最好的办法,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去做分析做判断,而现在的经济发展快速,有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单独做出恰当的结论,那么就需要沟通来解决问题,和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和高管层沟通,都能获得可靠的信息,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有着积极良好的作用。
(4)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确保组织内部的监督到位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周记初中寒假范文(整理3篇)
- 阅0周记初中寒假范文今天下午发生了一件事,我对妈妈作为有点怀疑了。电梯一来,我们一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皱巴巴的一元纸钞,被人丢在电梯口地上,进进出出的很多人都若视无睹,瞧.....

初一周记范文常用[14](整理8篇)
- 阅0初一周记范文篇1这天,爸爸和妈妈都去上夜班很晚才能回来。我做完作业,玩了一下电脑,肚子就“咕噜,咕噜”的唱“空城计”了。我东翻西找,可还是找不到东西吃,没办法,我只好自己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