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整理2篇)

来源:

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篇1

一、引入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在2011年4月,山东省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建业关于课程视频的案例介绍给了我们解除困惑的启发。我校从2011年5月起开始了对“视频案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视频案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新模式,打破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提升缓慢的僵局,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校本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两课”视频工程,完善“六环节”研究模式

在视频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过了“常规课”视频案例研究、“引领课”视频研究和“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模式的三个形成阶段。

1.“常规展示课”视频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上半年,学校借助“教师人手一机”和“班班通”硬件配备的东风,开展了“看自己展示课教学研究”的活动。把数码摄像机应用于课堂录像,实现了由“听自己课”到“看自己课”的转变。“常规展示课”视频工程的实施,使“自主研修”意识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了教师心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主动研修、自我研修的积极性。

2.“名师引领课”视频

在“看自己课”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和“名师课堂开放日”活动与视频案例研究相结合,录制“学校名课”。“引领课”视频工程的实施既给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教师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挖掘了专业发展潜力,也使观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受到启发,开拓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营建起“比”“学”“赶”“超”的教师专业发展浓厚氛围。

3.“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

我们将“案例课教学研究”与山东省远程研修模式接轨整合,构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遇到的各种具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形成将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发展融为一体的“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1)确定课题,执教人备课;(2)执教人说课,同伴研讨并改课;(3)试讲,观课并录像;(4)评课议课(录像),再改课;(5)第二次讲课,观课并录像;(6)再次评课议课(录像),整理资料,并将教学案例、案例纪实、案例资源整合成案例打包。这是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全员提高的研究过程,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开始向教研员的角色转变。

三、践行视频案例研究,注入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视频案例”校本研修模式,教给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唤醒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赋予了教师研究与成功的快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契机,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深层次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视频案例研究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首先,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立竿见影的改变,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快速夯实。其次,视频案例可以使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通过研究专题的确立、教学设计的修改、相关理论的学习、专家及同行的剖析、案例问题的思考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2.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基点,丰富了资源库建设

我们将“学校名师”的教学经验分学科进行了整理,每学期都评选出优秀视频案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教师留下专业成长的足迹,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以视频案例研究为载体,加强了“草根课题”的研究

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捕捉课堂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立了自己的草根课题,正是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4.以视频案例研究为抓手,加快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制作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学校从帮助老师总结教学经验入手,积极挖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个人教学经验介绍和教师点评等程序,把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录制下来,作为成果在各教研组之间观摩、交流,让所有教师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与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的过程,有效加快了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校依托“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篇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就是创新,数学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学设计的思路,将开放教学、问题情境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中,以增强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用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等.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想达到高效和准确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观察才能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或者进行一些实例的列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交互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最终积极解决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进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实例,为学生创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创设,即老师将问题创设在现实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会变为多少呢?如果将它对折两次之后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对折三次呢?对折二十次呢?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纸对折不了二十次,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能对折超过二十次,那么对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谁更高呢?问题提出后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教学.

其次是多媒体创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枫叶、天平、飞机、风车等.通过展示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这些事物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加整个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交流感悟

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性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领会勾股定理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将班里所有学生按照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动手将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别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1)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大正方形的面积表述出来.(2)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终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1.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为:a2+b2=c2,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述为:(a2+b2)或者c2+ab×4.经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三)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收集2篇)

    - 阅0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篇1案例教学是一种课堂互动、角色转换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界已被公认为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医学院校,医学生除花大量时间记忆繁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