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1篇1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而且涉及通车以后尾气、噪声、扬尘等的污染和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还会给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带来一定影响。

一、水环境污染及防治

在公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都会对周围水体产生影响,包括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受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水污染,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造成周围水体的污染,运营期由于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等。公路生态建设要求对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该采用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4.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5.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二、大气环境污染及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污染。筑路材料在运输、装卸、搅拌过程中有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空气环境中;筑路材料在堆放期间由于受风吹会引起扬尘污染;施工场地的沥青烟雾也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污染。汽车尾气是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系统挥发和排气筒的排放,而大部分碳氢化合物和几乎全部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都来源于排气管。因此,针对上述主要空气污染源可以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5.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三、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

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主要发生在运营期,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污染。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公路两侧要设置排水沟渠,禁止路面积水直接向耕地排放。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四、噪声污染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如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离声源5m处的噪声可高达90-98分贝。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交通噪声源主要是由于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噪声,以及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使中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2.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3.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4.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5.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6.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7.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五、光污染防治

公路的光污染防治包括:一是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二是减少夜间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在公路邻近村庄、居民区时,为保证居民休息不受夜间行驶车辆照明的影响,结合噪声污染防治,设置不透明的隔声屏障。结合抗滑、光反射、行车导向、美学等要求,改变部分路段路面材料的色调及光学性能,缓解太阳光的反射及放射强度,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六、固废污染防治

公路运营期产生的固废污染也不容忽视,必须综合考虑、采取措施。

1.服务区、生活区要设置生活垃圾集中存放设施,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清理,不得随意抛洒。

2.交通事故导致的货物散落要及时清理,避免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危险废物的清理要及时彻底,防止经雨水携带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

3.公路弃方要合理处置,禁止占用农田、挤占河道。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2

【关键词】水质;重金属;检测方法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在没有人为污染的情况,水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取决于水与土壤、岩石的相互作用,其值一般很低,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工矿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适当处理即向外排放,污染了土壤,废弃物堆放场受流水作用以及富含重金属的大气沉降物输入,都使水中重金属含量急剧升高,导致水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通过直接饮水、食用被污水灌溉过的蔬菜、粮食等途径,很容易进入人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一、重金属的危害

重金属是指密度4.0以上约60种元素或者是密度在5.0以上的45种元素,其中砷、硒是非金属,但是由于它的毒性及其某些性质与重金属非常相似,所以将砷、硒也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更注重它的毒性对生态的危害,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同样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钒等污染物。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不同与其它类型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重金属既可以直接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各类环境要素的直接污染;也可以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相互迁移,造成各类环境要素的间接污染。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在环境中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重金属污染的消除往往更为困难,对生物引起的影响和危害也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

二、重金属的测定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别对生活饮用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污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作了限制,其他国家在不同行业也对重金属的含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所以现阶段研究出快速、简便、低成本、高灵敏度的重金属离子检测手段和实现在线实时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原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目前痕量元素分析的重要方法,它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它的优点是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是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测定高浓度元素时干扰小、信号稳定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测定某元素需用该元素的光源,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对于复杂试样的测定干扰比较严重,有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足。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的灵敏度较低,直接用于测定试样中微量铅,提高灵敏度是关键。为了提高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常采用分离富集技术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有研究者通过加入增敏剂吐温-80来简化前处理,消除Fe、Ca、Al等元素的干扰,降低检出限。通过微波消解,可以简化前处理工作,降低检出限。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操作较简单,测试速度快,但检出限较高,只能适用于铅含量较高的样品的分析。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价格较高,分析速度慢,但检出限低,可以分析水、食品、塑料制品等中的痕量铅。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对不同种样品中铅的测定都适用,但由于样品中铅含量太低,铅低温易挥发,对实际样品的分析,基体干扰往往比较严重。由于基体效应,在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时应进行分离富集对样品进行处理。用浮动型有机微萃取分离富集样品中的铅,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相对标准偏差为5.4%,检出限为0.9ngL-1,且该方法可应用于自来水,井水,河水和海水的测定。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利用气态原子在受到热或电的激发时发射出的特征辐射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如鲁丹等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进口水性涂料中可溶性铅-汞-镉和铬体。ICP-AES的不足之处在于设备昂贵和操作费用较高。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汽在辐射能激发下所产生荧光的发射强度来测定待测元素的一种分析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等特点。它的不足是线性范围较宽,应用元素有限,因为有包括金属在内的许多物质本身不会产生荧光而要加入某种试剂才能达到荧光分析的目的,而荧光试剂本身比较昂贵。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比尔-朗伯定律(A=εb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是一种相对比较廉价的检测方法,水样中大部分离子均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且检出限可达到很低。当然可见分光光度法也有不足:光谱干扰比较严重,选择性欠缺;分析物质通常必须用加入显色剂转变为吸收光物质,有些金属离子的显色剂不易得到,不易选择,有时还会带来附带物的干扰。杜芳艳[13]等人研究了铅与2-(3,5-二氯-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3,5-diCl-PADAP)的显色反应,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妆品中微量铅的新方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是测定铅的国标方法,适用于测定天然水和废水中微量铅,需要用氯仿萃取,在最大吸光波长510nm处测定,铅浓度在0.01~0.30mg/L之间。其摩尔吸光系数为6.7×104L/mol.cm,最低检出浓度0.01mg/L。由于使用剧毒试剂氰化钾以及氯仿还有繁琐的萃取操作限制了双硫腙法使用。HumairaKhan等人用Tween-20胶束-双硫腙显色体系来测定痕量铅,使得操作简单可以在水相中测定铅,避免了氰化钾和氯仿的使用,获得较好的结果,线性范围0.06-60mg/L,检出限可以达到10ug/L。Rajesh.N等人用AmberliteXAD-1180柱富集分离双硫腙和铅的络合物,可以使检出限达到3.5ug/L。

动力学光度法其基本原理为利用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催化剂浓度、活化剂浓度、阻抑剂浓度、解除剂浓度等存在的函数关系进行测定。

3、质谱法

质谱法是将待测物质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利用稳定的磁场(或交变电场)使带电粒子按照核质比的大小顺序分离开来,并形成可以检测的谱图。在重金属检测中一般使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将电感藕合等离子体与质谱联用,利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使样品汽化,将待测金属分离出来,从而进人质谱进行测定。ICP-MS可通过离子荷质比进行无机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与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进样或分离技术联用,具有比原子吸收法更低的检测限,是痕量元素分析领域中最先进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检出限非常低(可以达ppt或ppq级)等优点,分析曲线的线性范围更宽,干扰少等优点,可用于除汞以外的绝大多数重金属的测定。但其价格昂贵,易受污染,推广应用受到限制,目前ICP-MS的应用还仅仅局限在研究中。

4、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确定其组成与浓度的方法。电化学分析法检测重金属主要包括伏安法、极谱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等。电化学分析的测量信号是电导、电位、电流、电量等电信号,所以电化学分析的仪器装置较为简单,易于自动化和连续分析,是一种公认的快速、灵敏、准确的微量和痕量分析方法。它的检测限低10-12,而且仪器简单,价格低廉。伏安法和极谱法虽然有很低的检测下限,但是其检测条件苛刻,仪器操作难,所以实际检测中运用并不多。以极谱法为例,试样经消解后,铅以离子形态存在。在酸性介质中,Pb2+与I-形成的[PbI4]2-络合离子具有电活性,在滴汞电极上产生还原电流。峰电流与铅含量呈线性关系,以标准系列比较定容。用示波极谱仪在峰电位-470mV处记录铅的峰电流。用标准曲线法计算试样中铅的含量。极谱法的检出限为0.085mg/kg。极谱法设备较廉价,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但检出限偏高,重现性较差。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是通过测量电极电位来测定离子活度的一类电化学方法,其所需仪器设备便携价廉,分析操作简单单快速,测量线性范围广,选择性和灵敏度较高,因此可现场分析。仍处于发展阶段,运用不够成熟,有待完善。

5、基于QCM技术的检测方法

石英晶体微天平是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高灵敏质量传感器(灵敏度可达ng级),装置简单,使用方便,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传感检测,金纳米粒子较大的团簇质量为以石英晶体微天平为代表的质量敏感型传感器提供了高灵敏度的物质基础。目前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纳米金探针检测重金属已有一定的研究,此方法不仅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而且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便于现场分析因而便于普及。已有报道通过在石英晶体微天平表面形成纳米复合物引起质量变化来检测溶液中的痕量重金属离子。其做法是先让金属离子在羧基修饰的QCM表面进行络合吸附,然后加入羧基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使之与QCM表面吸附的重金属离子结合,在QCM表面形成一层三明治结构的纳米复合物,引起QCM谐振频率明显下降,从而实现定量检测。该方法大大提高了QCM检测重金属离子的灵敏度,且具有重现性好、传感器易再生等特点。

6、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方法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直径为纳米量级(0.1-100nm)的粒子及由其聚集而成的纳米固体材料。它们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之间的过度区,处于微观体系和宏观体系之间,由于粒径小,表面曲率大,使得纳米颗粒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特性。

金纳米探针在分析检测中已逐渐受到关注。纳米金探针最早出现于1996年,当年美国西北大学的Mirkin教授等将巯基修饰后的寡核苷酸通过Au-S键共价结合在纳米金表面,组装成纳米金探针,应用于基因检测,基于此平台,利用纳米金探针检测重金属离子开始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它在检测重金属离子所表现出的优越性备受肯定,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前景也十分可观。

金纳米粒子比色法检测重金属,通过重金属离子或其他大分子调节纳米粒子之间的距离,会引起吸收峰的位移。在检测铅方面,使用DNA剪切酶来控制纳米金粒子的距离已实现比色是运用较多的方法。双链基板链与核酶形成的双链DNA修饰的金纳米,因静电排斥力和空间位阻,成分散状态,呈现红色,遇到铅离子后,发生特异性酶反应,双链断开,纳米金探针表面只剩单链,变为聚集状态,由红色变紫色。此法与早期的通过酶反应破坏DNA交联剂使纳米金由聚集态转为分散态相比,检测限明显降低,可达100nM,而且技术更简单,因为不需要控制聚集态的稳定性。

发展十分迅速的利用纳米金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共振瑞利散射来测定自来水的重金属,是一种简便灵敏的分析技术,其分析测定在一台普通的荧光光度计上就可加以实现。该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可以快速简单,可靠地监测水中的重金属。共振光散射法虽在分析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理论研究不足,对方法的具体应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尚不能圆满解释。近期已发展成熟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使纳米金检测重金属离子灵敏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此法有望发展成为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的高灵敏度技术之一。

此外还有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电化学检测法,比如用纳米金修饰电极的进行电化学检测和纳米金放大的电化学检测法等

7、其他方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在铅的特征谱线处有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值与铅含量成正比,通过标准曲线法确定试样中铅含量。ICP法的检出限可达0.1~1μg/g,绝对值可达10-8~10-9g。ICP分析速度快,可以同时快速分析多种元素,检出限低,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宽,可达4~6个数量级,样品消耗少。通过和其它检测方法联用,检出限可达更低的数量级,重复性更好。因此ICP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地质冶金等众多领域。但是ICP设备昂贵,制样复杂,仪器消耗大量的氩气,不能普遍推广。

展望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现代,对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对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价及治理,需要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现场、实时分析。目前国内检测水中重金属元素还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对要分析的区域进行现场采样,然后带回实验室用分析仪器进行分析。这只能静态的表现某点水样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而且水体基体复杂,运用仪器进行分析时还需要进行复杂的前处理,这个过程易引入其他干扰物质,其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以及数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满足不了目前水质监测的形式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痕量铅的分析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和迅速发展,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更能适应现代高效、快速的节奏和满足社会的要求。仪器分析法可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但其流程仍比较烦琐。尽管以纳米金进行分析的方法及其它速测技术的开发过程需投入较长时间的研究,但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价廉、样品所需量少等优点,适合现场分析检测。总之,纳米探针快速检测痕量铅技术的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使之在环境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覃世辉,卢勇.分子光谱法测定痕量铅简介[J].大众科技,2008,11:106-107.

[2]肖锡林,魏永卷,薛金花等.Pb2XO配合物显色光度

法测定水样中微量铅[J].应用化工,2009,38(2):296-299.

作者:熊名红,重庆市涪陵计量质量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秦刚重庆市涪陵计量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师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1篇3

关键词:大气污染;大气监测;监测工作;注意事项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pollutionistheprimaryfactor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ational,atmosphericenvironmentthesurvivalofhumansisavaluableresource,thedestructionoftheatmosphericenvironmentresourcesisakindofirreversibleprocess.Atmosphericpollutionmonitoringisanindispensablepartintheenvironmentalmonitoring.Thisarticlesimplydiscussestheclassificationofatmosphericmonitoringmethod,summarizesthecommonmonitoringmethodofatmosphericpollution,andinfinallythebriefanalysisofthemonitoringpersonnelmattersneedingattentioninthecase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

Keywords:atmosphericpollution;Atmosphericmonitoring;Monitoringwork;Mattersneeding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R1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度污染难题。我国是大气污染问题严重的国家之一,空气中SO2、NO2成分的超标大大增加了酸雨、酸雾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几率,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有害物质超标排放等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其中以烟尘和酸雨的污染危害最大,并呈现发展趋势。近来,我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都受到过酸雨的侵害,大气环境状况日益堪忧。面对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实时、有效的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进行准确的监测,从而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及时的对于被污染区域进行治理和监督,现今环境保护工作者面前最根本的任务。因此,为避免伤害人们身体、阻碍经济建设发展,就必须在认识大气污染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大气污染监测工作,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构建并提供优秀的大气环境。

一、大气监测方法分类

长期以来,已开发了各种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目前我国空气的监测分析方法大约有80个项目150多个方法,主要包括了化学计量法、光学分析法、电学测量法。

1、化学计量法

以化学反应为基础,分为重量法和容量法两类。重量法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微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等的测定。容量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可用于废气中污染物如铅的测定,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光学分析法

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发射光谱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法,红外吸收法等。

3、电化学分析法

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测定其含量,分为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等,此外还有以测量电解过程的电流-电压曲线为基础的伏安法及利用阳极溶出反应测定重金属离子的阳极溶出法。电位分析法最初用于测定PH值,后来由于离子选择电极的迅速发展,电位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电导分析法可用于测定大气中SO2;库仑分析法可用于测定大气中SO2、NOx。

其中,对于普通大气环境检测来说,光学、电学或者光电结合的检测方法相对更为普遍,容易制备传感器或便携检测仪器。

二、大气污染的常用监测方法

1、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

植物能有效地作为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器是因为在生物体系中植物更易遭受大气污染的伤害,其叶片会产生特征性伤害症状,通过叶片的受伤程度、光合作用能力、长势、生物量大小、酶和新陈代谢的改变以及元素的富集等来显示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

(1)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方法

利用植物进行生物监测最常见的方法是观察叶子受伤程度和定量测定特定植物体内的元素累积情况,尤其是测定低浓度污染(包括单一污染物质和混合污染物质)环境下长期暴露后的元素富集情况。这是任何仪器分析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可作为环境质量的指示植物。指示植物是一种化学检测器,它能识别和定性由人类引起的环境因素。而监测植物不但能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反映污染物的量。敏感的生物监测者能综合反映污染物的变化,其形态、物理化学指标、生物指标都会发生变化。一些高等植物如唐菖蒲、紫花苜蓿、烟草分别对氟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特别敏感,在低浓度下植物便出现可见症状,可作为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体内污染物的积累可作为污染程度的指标,还可作为对污染物历史情况的见证者。因此,除用仪器或化学分析方法来监测大气质量外,植物也可用来监测大气。

(2)对大气污染采用植物监测的过程

大气环境污染的日常监测主要是对一些企业的污染源实行定期、定点或不定期、不定点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对企业的污染源进行治理。虽然大气监测的先进设备具有很大优点,但是由于有些经营者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给环保中的日常监测带来了许多困难。

2、突发大气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突发性的大气污染事故使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影响民众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且发生突然、难以控制,对环境的破坏性极大。所以,必须通过应急监测迅速确定污染的相关要素,为事故处置和控制污染范围、减少事故损失提供有力支持。

(1)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监测分析技术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了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准确地检测各种有害气体的分析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大气污染事故的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有检测管法、指示纸法、仪器法、化学分析法等几种。

(2)提升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质量的措施

a、监测项目的选择

由于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发生的突发性,应尽快确定应监测的大气污染物。首先,根据事故的性质,现场调查情况初步确定应急监测的污染物。其次,可利用检测试纸、快速监测管、便携式检测仪等分析手段,确定应急监测的污染物。最后,可快速采集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确定应急监测的污染物。

b、监测点的布设

由于大气污染事故发生时,污染程度和范围不确定,所以采样点位的选择对能否准确判断污染物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极为重要。通常点位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事故发生的地点与人口分布情况;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尤其是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

c、优先监测方法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的选择。首先,迅速查明突发性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在具体实施现场监测时,应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优先考虑采用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红外光谱法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法等。同时,还可以从现有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排气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相关监测信息。

三、大气监测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好现场监测的组织工作

环评大气监测具有点位设置多、布点范围广、监测项目多、任务集中等特点,

以二级评价为例,评价范围一般为10~14km,监测布点不少于6个,监测项目包括SO2、NO2、TSP、PM10等一般项目,特殊行业还要监测NH3、H2S等项目,对SO2、NO2等项目,还要做连续采样和小时采样。小时采样一般选择每天7时、11时、15时、19时采样四次,并至少连续监测5天。根据上述工作量,每个点位需要采样人员1~2人,包括化验人员及司机等后勤人员,一个环评大气采样项目一般需人员11~15人,如此多的人员做好组织工作非常重要。因此监测部门需要选一名懂业务善管理的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2、做好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试剂、吸收液、滤膜等空白样品的准备,标准曲线的绘制,吸收瓶的清洗、烘干等;监测仪器的维护维修,检查仪器是否有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仪器要及时修理。提别注意对PM10切割器的清理。PM10切割器由于结构原因,内部积尘很多,在使用前清理不干净会影响监测结果,而在其使用说明书中没有相关的注意事项。所以更不能忽视对切割器的清理;仪器的校准,主要是一起流量的校准。

3、点位的布设与确定

监测点位以“在评价区内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设。实际工作中点位设置一般由环评报告书的承担单位在环评实施方案中确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点位一般是根据地图布设的,要具体确定这些点位监测部门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监测点位的交通要方便,但距公路不能太近,除非是针对公路交通灯项目进行的环评监测,否则测点距公路的距离应大于50米,以防受来往车辆的影响。要保证有正常的电源,特殊情况如测点设在野外时需自备电源;

(2)距采样装置15m范围内不应有炉窑、烟囱等局部污染源。特别是测点设在农村时应注意家用煤球炉的局部影响;

(3)采样装置至建筑物的距离至少是其突出高度的2~2.5倍,并能收集到至少270°范围内的气流;

(4)采样装置进气口距地面至少1.5m以上;

(5)两台仪器同时采集气体时如采集TSP和PM10时,其间应保持2~4m的距离,以防相互干扰。

4、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风向风速:一般情况下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污染物浓度较高,上风向和偏风向向上污染物浓度较低。风速越大,污染物扩散越快越充分,监测结果偏低,但对TSP河PM10,风速大时,会造成地面扬尘的增加,使结果偏高。此种情况在干旱少雨的北方春季尤为明显。

逆温和大气稳定度:气温随高度递增的现象,在气象学上成为逆温,逆温层是大气中十分稳定的层次,在强逆温存在时,往往又伴随着小风或无风天气,使污染物极不容易扩散稀释,从而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湍流发展快,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强,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降水后天气:降水(降雨、降雪)对大气有净化作用,降水后空气中的SO2、PM10等均有明显下降。

大雾天气:大雾是大气稳定的表现,在寒冷的冬季,大雾同时伴有逆温的存在,而且基本无风,此时污染物在地面积聚,在这种天气下监测会使监测结果明显偏高,对TSP和PM10等颗粒物的采样,由于大雾使空气湿度大,此时会在滤膜上积存大量水分,天气寒冷时还会结冰,增加了滤膜的阻力,对仪器损害严重。

沙尘暴天气:近几年由于沙尘暴在北方时有发生,所以沙尘暴的影响不容忽视。沙尘暴具有爆发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来去迅速等特点。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机电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艺;污染物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就是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要保证环境的质量,首先必须确保不出现污染源缺项。只有全面地了解机电行业环评的特点,在编制环评报告时才能做出准确和客观的评价。机电行业的特点是工艺材料品种广、工艺设备多、工艺过程复杂及污染物来源分散,有多项危险废物产生,有的工艺还有放射性污染产生。在对机电行业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1.工艺材料品种广

机电行业使用量最大的材料是钢材、铸钢、锻钢与铸铁等。现代制造业,非金属材料也普遍在使用。材料不同,加工工艺就不同,产生的污染也就不同。

1.1钢材

钢材一般在机械加工前要做除锈处理。尤其是热轧钢板,主要是去除热轧工艺过程产生的坚硬难除的氧化皮,多数采用喷丸、喷砂工艺,除产生噪声污染外,还产生粉尘污染,特别是喷砂除锈的粉尘量很大。对冷轧钢板,主要是去除其表面的油脂,多数采用酸洗工艺,之后需用碱中和、用水冲洗,产生酸、碱污水。也有采用有机除锈的,要产生有机废水。

不同品种的钢材,产生的污染物也不同。如板材、型钢、管材一般要进行焊接加工,应关注的主要是焊接工艺产生的烟尘污染。对受压件,为保证焊缝内在质量要进行“探伤”,则有放射性污染。当然还有无规则的非稳态噪声污染和钢屑固废污染。有的焊缝还需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焊接应力、减少焊接变形,则应考虑退火窑炉的污染问题。而元钢、铸钢、锻钢,一般要进行切削加工及热处理,除了噪声污染、钢屑固废外,要涉及废冷却剂、废棉纱等“危废”和窑炉污染问题。

1.2铸铁

为便于加工,铸铁件一般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铸造应力、降低其表面硬度,这就要产生退火窑的污染问题。铸铁是脆性材料,含碳量高,切削加工时不需要使用冷却液,这与钢材明显不同。铸铁可焊性很差,一般不存在进行焊接加工的问题,相应的焊接污染也就不存在了。这又是与钢材明显不同的一点。

1.3非金属材料

1.3.1矿物油

矿物油可用于设备本身传动件的、液压设备动力的传递、切削加工中的冷却及产品性能的检测。上述工艺过程使用矿物油产生的废矿物油、废棉纱为危废“HW08”。

1.3.2乳化液

乳化液包括皂液、烃水混合物、乳化液、切削剂、冷却剂、剂等。它们使用后产生的废乳化液为危废“HW09”。

1.3.3表面处理材料

表面处理材料包括各类酸、碱、除油剂、除锈剂、电镀液、磷化剂、亚硝酸盐等。在工艺过程中使用这些材料后产生的废电镀溶液、淤渣、污泥、酸碱渣、氧化槽渣、磷化渣、亚硝酸盐废渣,属于表面处理废物,为危废“HW17”;表面处理产生的废酸为危废“HW34”,废碱为“HW35”。

1.3.4产品表面防腐涂料

各类油漆、真漆、罩光漆、聚氨酯树脂涂料、聚乙烯树脂涂料、环氧树脂涂料、双组分涂料、静电喷粉料等产品表面防腐涂料,在生产配制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为危废“HW12”。

1.3.5氰化物

热处理、渗碳、渗氮与电镀时,产生含氰热处理钡渣、含氰污泥及冷却液、含氰热处理炉内衬、渗碳氰渣,为危废“HW07”。电镀和电子零件制造业中电镀工艺、镀层剥除工艺中产生的含氰废物,为危废“HW33”。

1.3.6石棉

石棉材料包括石棉绳、石棉板、石棉布等,在生产中会产生石棉废物,为危废“HW36”。

2.工艺设备多

建设项目应列出全部设备的明细及汇总,包括其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尤其应关注各类高速运转设备与液压设备。为了保证上述设备良好的工艺性能,设备的运动零部件必须要有良好的,使用到较多的油。连同液压设备用油,使用中或使用到一定周期后,需要进行净化处理。洁净的油一般可以回用。产生的油渣、废矿物油,为危废“HW08”。

3.工艺过程复杂及污染物来源分散

机电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加工工艺,大体可分为热加工工艺与冷加工工艺。

3.1热加工工艺

热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铸造工艺、锻造工艺、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等。热加工工艺的共性内容是都要有热源。不同的能源、不同的燃料、不同的加热方式,产生不同的废气、废渣及噪声污染。

3.1.1铸造工艺

铸造工艺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有三处:第一为型砂处理和铸件清砂环节产生的粉尘和噪声污染;第二是在型芯制作、精密铸造及表面铺煤粉时产生的甲醛、氨及芳香族污染气体;第三为对铸件进行退火处理时,应关注退火炉的窑炉污染。

3.1.2锻造工艺

锻造分为“锻压”与“锻打”。后者锻锤的冲击速度大,产生的打击噪声很大,设备振动也大。不管哪种锻造形式,应关注的主要是噪声、振动及氧化皮固废。

3.1.3焊接工艺

焊接过程中对不同的材质应采用不同的焊接工艺,最常见的是普通碳钢的焊接。焊接时产生烟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物等,其中最重要的焊接毒物为氟化物,其尘埃粒径为1mm左右。此外,还有噪声、高频电磁辐射、光辐射及焊渣等污染。

3.1.4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污染物主要有3种:一是氰化物,它产生于氰盐液体渗碳、碳氮共渗,黄血盐、赤血盐盐浴分解产生的氰根以及碳酸盐盐浴加入尿素或缩二脲生成的氰酸盐。上述工艺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泥、废液及炉内衬等,为危废“HW07”。二是淬火剂及淬后的清洗废水,它含有盐浴炉盐类。三是表面处理时渗氮有氨气泄漏。氰化过程有含氰废水排放;氧化过程有废碱液、废酸液及HCl气体排放;渗硫过程有废碱液和废盐渣排放;磷化过程有磷酸盐废渣排放。其他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碳时可溢出苯、甲苯、甲醇等气体。

3.2冷加工

冷加工工艺除一般的噪声、振动、切屑等污染外,在环评别需要关注的是“危废”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设备、切削加工、液压传动等过程。主要是废旧油渣、液等,为危废“HW08”与“HW09”。

4.结语

以上只是对部分机电行业的材料、设备与工艺进行分析。虽然机电行业建设项目污染较轻,但如果对上述的特点认识不足的话,在编制环评文件时就容易发生污染源遗漏、污染物缺项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提高机电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杜锐,郭永葆.机电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关键问题[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翁平.浅析机电行业环评报告的工程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0).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5

关键词:单片机;电磁辐射;数模转换芯片;能量密度

中图分类号:TP36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09-03

0引言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这些能量是由电荷运动所产生的,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由电荷运动产生的电力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人类不可避免地被各种能量的电磁辐射包围着。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通常是负面的。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之后的人类第四大环境污染[5],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已将其列入必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6]。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研究开发一款检测电磁辐射的系统来显示电磁辐射量十分必要,这样人们可以根据国家制定的电磁辐射相关标准值来判断是否必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磁辐射检测系统,采用单片机对电磁辐射相关参数进行处理,具有速度快,准确度高,性价比高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总体设计及工作原理

基于单片机的电磁辐射检测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主要由感应天线部分、检波滤波和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AT89S52单片机控制部分、显示和报警部分等组成。系统硬件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

2硬件电路的设计

⑴电源部分

电源部分采用9v电源输入,利用两个稳压管产生±5V电压,对单片机及整个电路进行供电。其原理图如图2所示。

⑵感应天线部分

利用电磁场能在高频二极管中产生电流的效应,系统将9个1N60二极管串联用作系统感应天线来检测电磁辐射,其焊接电路如图3所示。

经反复试验,通过该天线,仪器可以方便快捷地检测出100khz到3Ghz宽频的电磁辐射相关参数值。

⑶滤波放大部分

为得到稳定的测量量,电路中采用了低通滤波电路和运放电路,放大模块的第一级采用共模抑制比高、线性度好、低功耗运算放大器AD620,第二级采用高精度、低失调电压型的运放OP07。这两级的放大能满足低噪放大器的噪声系数要求及频带较宽的要求。系统滤波放大部分电路图如图4所示。

⑷模数转化部分

①转换器件简介

TLC549是TI公司生产的一种低价位、高性能的8位A/D转换器,它以8位开关电容逐次逼近的方法实现A/D转换,其转换速度小于17us,最大转换速率为40000HZ,4MHZ典型内部系统时钟,电源为3V至6V,可广泛用于构成各种廉价的测控应用系统。其引脚图如图5所示。

②将A/D转换芯片采集到得电压模拟信号转换为电压数据值,其模数转换部分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

TLC549为8引脚器件,将读入的电压数据除以256,乘以Vcc(=5v)即得到天线采集到的电压信号数据值。通过公式Er=data*Vcc/256(其中data为读入的数据,Vcc为芯片电压数据值,Er为测量所得电平)可得到天线采集到的电压信号的电平值。将其分别代入公式1和公式2,即可分别求得相应电磁辐射的场强和功率密度。相应公式如下:

⑸显示报警部分

显示部分采用LCD1602液晶,它是一种专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它能显示2行每行16个字符共计最多32个字符。

该显示模块具有功耗少、体积小、内容显示丰富、薄且轻巧等特点,常用于袖珍式仪表及低功耗的应用系统中。显示模块如图7所示。

系统报警部分采用蜂鸣器设计,若感应点采集到的电磁辐射相关值超过国标规定,则通过蜂鸣报警器发出报警声响。

3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实现,以提高设计运行效率。系统程序主要涉及数据的检测、采集、处理、显示和报警等四部分,具体包括主程序、数据检测子程序、数据采集子程序、模数转换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显示子程序、按键子程序、报警子程序等。系统主程序实现功能为单片机相关组成部件的初始化,负责调度系统各子程序,负责提供A/D转换的输入时钟信号,实时获取并处理相关设备信息,实现对系统软硬件资源的协调统一管理。系统软件程序流程图如图8所示。

4数据结果分析

通过对某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板进行测量,得到功率密度值如表1所示。

由表1我们可知,距该笔记本电脑20cm外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远低于国标40μw/cm2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因而,我们只要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保持合理的间距就可以很好地保护自身,就可尽可能少地遭受电磁波辐射。经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大部分电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随着人们与其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因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使用电子电器产生恐慌的心理,只要保持合理的使用距离和遵循正常的使用习惯,电磁辐射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便可尽可能地减少。

5结束语

本文所介绍的系统能较好地对仪器感应天线处电磁辐射的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参数做出快速检测,当功率密度值超过国家标准时,系统能发出报警声音。该系统采用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可以方便、快捷地检测出电磁辐射相关参数值,具有功耗少、体积小、成本低、测量便捷、易携带等特点,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系统可用于家用电器等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相关参数的检测。由于采用的感应天线的局限性,以及受限于模数转换芯片的转换精度,系统在电磁辐射的感知的方向性和精确度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克服上述问题,改进和提升系统的性能及表现。

参考文献:

[1]刘波文.51单片机C语言应用开发三位一体实战精讲[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海宴.单片机经典实战——大学生项目创新实践[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3]高卫东.51单片机原理与实践(C语言版十二五高等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4]侯喜程.电磁辐射污染与监测综述[J].能源与节能,2011.3.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GPRS系统;污染源;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93-0211-02

近年来,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其渗入到各个领域。而环境保护更是一个永恒而有意义的话题,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污染更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的目的,是本篇文章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本文中,将信息化的GPRS系统引入到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中,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1什么是GPRS系统

GPRS的英文全称为GerneralPackerRadioService,翻译过来的中文含义为通用无线分组业务,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基础上,利用无线的分组方法来进行连接,把信息传输到终端的系统。更精确点说,GPRS是以分组的方法把数据高速传输并处理的科技。

2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和污染源的分类

2.1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由于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人类也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在工业生产中,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使空气质量下降,甚至破坏臭氧层;还有不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被排放到河水里面,造成河水里生物的死亡,甚至是污染到了人们饮用的地下水;城市中的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地危害。因此,“保护环境,净化地球”已经成为全人类呼吁的最强音,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今天,关乎到子孙后代的将来。

2.2污染源的分类

污染源从理论上讲,是指那些导致环境污染的源头,一般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排放物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它们进行分类,下面做以简单说明:

按污染源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这种分类也是最普遍的、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按活动范围和功能可以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污染源还可以分成点源和面源;固定源和移动源等。举个例子:生活垃圾既属于固体废物污染源,又属于生活污染源,还属于点源和固定源。

只有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污染源的具体类型和特点以后,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监测。

3GPRS系统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1)GPRS系统有很强的实时性,它的实时在线功能是这个系统的优势,没有延时等待的传输可以同步完成接收与发送数据,并且迅速处理多个点的多种数据,不需要等待数据的往返回馈,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这样的特点就能满足数据采集和传输实时性的要求;

2)数据的传输速度快并且传输容量大、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强,这是GPRS系统的又一大特点,它的数据传送速率理论上显示为171.2k位/s,而实际的数据传输速率也能满足一般系统的传输要求;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不但能适应多容量和多变性,GPRS技术完全可以应付这方面的需求;

3)GPRS系统可以利用仪器设备进行远程反向监控,并且监控范围也很广,能满足不同种类的接入需求,还能进行远程的系统在线升级服务;

4)网络本身的优势,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在原来的网络基础上进行增加设备,就能加大GPRS网络的覆盖程度;

5)成本低,这个成本既包括了建设成本又包括了运营成本,对于建设成本的节约体现在利用原网络加上相关的设备;同时,运营成本体现在包月的收费标准。

基于以上GPRS系统的优点,将其应用在污染源的监测中,应该会对监测和控制污染起到一定的作用。

4如何利用GPRS系统在污染源中进行在线监测

4.1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技术分析

“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已经初步地有了成效,但在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整治方面,我们国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面临的考验还是比较严峻的。我国的一些监控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日前的需要,所以阻碍了污染源监控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监控系统覆盖层面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联网率不高等。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引进了GPRS系统,它的出现,能保证环保部门实时监测到被监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时间、数量及是否符合排放标准等问题。

基于GPRS技术的在线污染源监控系统是由监测中心和多个监控点组成的系统,是将一些检测仪器安装在各污染源排放处,然后将检测的结果实时发送到监测中心,然后再通过GPRS网络将采集的各种结果传送到环保的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和监管。

4.2基于GPRS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GPRS系统是一种分组通信网络,它以IP地址的数据为基础,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在监测中心的电脑主机配置固定的IP地址,各个数据采集点采用GPRS模块和该主机进行通信。

1)监控中心的主机采用DDN专线,并且配置固定IP地址,连接到GPRS网络。DDN专线的带宽,可以满足采集点数量增加的需求。监控中心的服务器在接收到GPRS网络传来的数据后,先进行认证,符合标准后传送到监控中心的主机,通过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的还原、分析、计算、分类、汇总等处理;

2)在线监控数据的多个采集点,是自行采集模式采集数据,然后将数据传输到与RS232接口相连的GPRS的终端上,再通过内置在终端的处理器进行处理,最后把数据进行协议封装后发送到GSM网络。

3)GPRS/GSM移动数据传输网络

现场监控点采集的数据经GSM网络接口功能模块进行解码处理,转换成在公网数据传送的格式,通过GPRS无线数据网络进行传输,最终传送到监控中心IP地址。

这个系统的综合性非常强,它运用了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监控分析软件和通迅网络,它的优点也很突出,因为信息采集点之间以及采集点和控制中心之间利用了现有的网络资源,这样不用重新架设新的网络,从而缩短了建设的周期,降低了建设的成本,并且方便了设备的安装、简化了维护程序。

4.3运行环境要求:WINDOW2000或WINDOW2000SERVER或更高级的版本;数据库要求:SQLSERVER2000

综上所述,是对GPRS系统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用的简要说明,为了更好地实现监控,还需要技术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如果将自动控制、网络通信、计算机以及GIS等信息技术引入到环境监控领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流域污染物排放的监督和整治,杜绝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世云,林春绵,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0-75.

[2]方力.AreGIS在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4):60-62.

[3]徐赛华.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土壤;元素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法

中图分类号:O6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17503

1引言

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告急,已是不争的事实;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近来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中国正面临全面会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绘制土壤重金属的“人类污染图”。土壤中微量重金属铬、铅、镍、铜和锌的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方法[1,2]步骤繁琐,效率低耗时长,只能单元素分别测定,而且容易受到基体干扰的影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密度以及工作线性范围宽等特点,特别是由于固体光谱检测器——电荷注入器件(CID)的诞生,可提供所有的分析谱线,并可针对不同的样品、不同的元素选择最佳的分析谱线,从而获得最佳的分析结果,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可以进行多元素同时检测的优点。本文讨论采用不同前处理方法消解样品,用等离子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铬、铅、镍、铜和锌的含量,研究总结了等离子光谱法测定重金属铬、铅、镍、铜和锌的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分析速度快、含量范围宽、准确度高、精密度高、重现性好、一次性称样、污染小、成本低、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特点。

2材料与方法

2.1仪器及测定条件

ICP-6300等离子体光谱仪(美国Thermo公司)。工作参数:高频功率1.15kW,辅助氩气流量0.5L/min,载气压力3Opsi,辅助气流量0.5L/min,蠕动泵速130r/min,进样量1.5mL/min,冲洗时间30s,垂直观测高度12mm,检测器CID,积分时间15s。

2.2主要试剂

盐酸、氢氟酸、硝酸、高氯酸均采用优级纯。实验用水为二次纯化水,高纯氩气(质量分数w>99.99%)。浓度均为1000mg/L的Cr、Pb、Ni、Cu和Zn标准储备液(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配制标准溶液时稀释成所需浓度。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理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

2.3实验方法

土壤样品经混酸消解,破坏土壤的矿物晶体,使试样中的镍、铜、铬、铅和锌以离子形式进入试液中,将试液直接喷入等离子体火焰中,用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直接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镍、铜、铬、铅和锌。

2.3.1王水溶样

称取经风干、研磨过100目筛的土壤样品0.5000g于100mL烧杯中,加人15mL盐酸,5mL硝酸,然后放于红外加热炉上260℃加热消解,样品消解至近干,取下加入(50%)盐酸5mL,放于红外加热炉上加热溶解盐类,取下冷却,用二次纯化水洗入25mL容量瓶,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待测。同时按同样方法做试剂空白。

2.3.2混酸溶样[硝酸︰高氯酸︰氢氟酸(4︰1︰0.5)]

称取经风干、研磨过100目筛的土壤样品0.5000g于50mL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人20mL硝酸:高氯酸(4︰1)混酸,然后放于红外加热炉上260℃加热消解,溶液消解至一半时,加入2mL氢氟酸继续加热消解,直至高氯酸白烟尽,样品消化近干,加入(50%)盐酸5mL,放于红外加热炉上加热溶解盐类,取下冷却,移至25mL容量瓶中,用二次纯化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后待测。同时按同样方法做试剂空白。

2.4标准溶液的配制

移取上述标准储备液,配制成5组介质为10%盐酸二次纯化水溶液的Cu、Zn、Ni、Pb、Cr元素混合工作标准溶液。浓度分别为0.0.50、1.00、2.00、4.00、8.00、10.00mg/L。

2.5测定

ICP-AESThermo6300全谱直读光谱仪(美国Thermo公司),CID(电荷注入检测器),垂直炬管,iTEVA操作软件。设定好上述仪器工作条件及其他参数,采用“外标法”进行标准化,绘制校准曲线,测量空白及样品溶液的谱线强度,由测量的谱线强度,从校准曲线上求得空白及样品溶液中元素的含量,并自动计算结果。

3结果与讨论

3.1分析谱线的选择

在本法条件下,微量元素首先通过观察iTEVA软件自带的元素谱线相互干扰功能表,分别选择相互干扰小的2~3条灵敏分析谱线进行图谱分析,进而选择最优分析谱线。确定的各元素分析谱线见表1。

3.2干扰元素的影响及消除

土壤样品虽然经氢氟酸消解,能分解SiO2和硅酸盐,但土壤样品消解液中还存在其他的主量和次量元素,因此,微量元素的分析谱线背景干扰比较明显,测量时用iTEVA分析软件进行自动背景校正,校正模式见表1。

3.3样品消解体系及消解量的选择

消解试剂体系的选择对土壤预处理的结果影响很大。不同的消解体系及消解方法所得结果不尽相同。本实验采用王水溶样、混酸[硝酸︰高氯酸︰氢氟酸(4︰1︰0.5)]溶样两种消解体系,根据消解土壤的结果进行初步比较,再选择最终消解土壤的消解液。对比表2中两种消解体系的消解情况,发现王水体系不能完全消解样品;而混酸体系能将样品完全消解。根据消解结果的外观及表2测定结果可知,氢氟酸是必需的,因为氢氟酸是唯一能分解SiO2和硅酸盐的酸类,能得到清亮的土壤消解液。因此,选定混酸体系为最终消解土壤的消解液。

样品消解量选择:根据本实验,样品称量大于0.50g,消解不完全;称量太少会影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故本实验选择样品消解量为0.25~0.5g。

3.4样品测定结果及精密度实验

本文对土壤样品进行10次分析测定,计算平均结果及相对标准偏差,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法,按照本实验所选择的混酸溶样[硝酸︰高氯酸︰氢氟酸(4︰1︰0.5)]前处理方法及工作条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镍、铜、铬、铅和锌元素含量,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3.5方法的回收率试验

选用土壤样品,加标准溶液,对各元素回收率进行测定,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各元素回收率为97.3%~103.8%。

3.6方法的准确度

为了评估方法的准确度,采用本方法对国家一级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7424,GBW07429)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见表5,由表5结果表明,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

4结语

本文建立了混酸溶样[硝酸︰高氯酸︰氢氟酸(4︰1︰0.5)]前处理方法及工作条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镍、铜、铬、铅和锌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溶样方法以及基体效应的影响。该方法具有样品处理程序简单快速、含量范围宽、准确度高、精密度高、重现性好、一次性称样、污染小、成本低、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特点。参考文献:

[1]齐文启,孙宗光.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的发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1998(6):32~35.

[2]李莉,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土壤中的铜[J].云南环境科学,2003(A01).

[3]吴涛,康厚军,石正坤,微波消解样品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铀[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3(2):219~222.

[4]袁友明,王明锐,庞静.等离子光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微量镧、铈、镨、钕、钐[J].光谱仪器与分析,2002(2):1~3.

[5]徐国栋,葛建华,金斌.X射线荧光光谱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联用测定土壤、水系沉积物、岩石中21种主、次和痕量元素[J].光谱实验室,2011,28(1):1~6.

[6]夏晓萍,刘格辛.等离子光谱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总镉、总铬的方法改进[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14):88~90.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业;新型材料;节能减排;环保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前言:节能减排这个话题一直是当今时展的永恒的主题,依据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急需加强节能减排。而要实现节能减排需要我们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新材料,实现绿色建筑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并不了解所生产销售的建筑材料是否符合标准。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建筑节能,什么是节能减排,然后结合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做简要分析。

1深入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其定义仍在研究之中。其主要特征是节能与能源;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满足最少资源还有能源消耗,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

(2)建筑材料主要分为:结构材料,包括竹材,木材,石材,水泥,工程塑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贴面,各色瓷砖等;专用材料,包括防水,隔热,保温等。

2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具体内涵

(1)节能减排旨在节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包括节能与减排两大技术区域,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节能就一定减排。减排不一定节能。因此在研制建筑新材料在节能减排的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节能与减排两者的结合,不能只追求一方面的标准。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定义,所谓节约能源是指采用新的技术加强用能的管理。而实现节能减排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只有通过不断的引进先进技术,使用新型材料。

(3)减排工程一般包括:展开农业源的污染防治;把印染,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作为重点,继续加大水污染的深度治理;推进脱硫工程建设;城镇水污染处理设施,提升脱氮除磷能力。

以上我们已对建筑材料和节能减排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深入结合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对新型材料的应有做详细探讨。

3雾霾天气相关信息

(1)在早上跟晚上的时候,相对湿度比较的时候,会形成雾;而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形成的是霾。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有气象原因,也包括污染物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陷入严重额雾霾还有污染之中。

(2)雾霾天气的危害:我国中东部地区已陷入严重的空气污染之中,深褐色点最密集的当属京津冀三个各地区。其中北京污染是最严重的地区,最高污染级别,PM2.5浓度,在深夜后最高的时候超过900微克;雾霾容易导致一些疾病:雾霾容易致癌,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等。

(3)主要讲述一下北京雾霾天气的成因:

a:空气中SO2的含量过高,白天达到峰值——60微克每立方米。而这些SO2是如何产生的呢?北京境内很少燃煤,因而北京的雾霾天气一部分来源于局地的排放,另一部分来源于外地的输送。其主要是河北省的燃煤排放二氧化硫在夜间转化成硫酸盐,进而影响到北京的天气。据统计天津燃煤标准为7000万t/年,北京为2300万t/年,而河北省为2.7亿t/年。

b:SO2夜晚转换成硫酸盐,硫酸盐数值达到了40微克/m3。超过了2016年国家即将出台的一级标准PM2.5,35微克/m3。

c:来自本地的主要是机动车,采暖等餐饮类行业排放别有机物

4针对雾霾天气,有效的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

针对雾霾天气以下我们将主要介绍几种新型材料来分析

(1)首先介绍一下光涂料颜料的催化剂——二氧化钛。他不仅可以对环境起到安全清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节省能量。

在早期的英国日本,人们将二氧化钛涂覆在马路上面,。其也可与沥青混合,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专业人士表示二氧化钛在净化空气,建设生态环境,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开发研制了纳米二氧化钛的催化剂涂料。

(2)炭基材料的应用

炭基材料的应用作为全国首创的一种材料。可以解决PM2.5的空气污染指数。污染指数他能够吸附有害气体,比活性炭,硅藻泥等要高出20多倍。维舍卡颂石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有效的把吸附的甲醛等有害的气体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跟水。这种材料应用到建筑建房上可以有效地解决室内的污染。

(3)针对机动车辆尽可能加大力度的推行轻轨建设的交通系统。如美国波兰的轻轨公交系统建设,使得附近没有大量的大型车辆停泊。对于尾气的处理,不达标准的汽油不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在尾气排放部位安装三元催化装置。

5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造成污染而且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进而对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研发最低能耗,小污染的建筑材料。开发具有高性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研发的这些建筑材料可以改善居室生态环境:调温,除臭,屏蔽有害辐射等多功能。下文将试举几例阐述:

(1)隔热保温材料:传统的保温材料主要是提高气相空隙率,使传导系数和热导系数降低。而纤维类的保温材料存在防水性差,寿命短等缺陷,因而人们致力于研究一种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反射性能新材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研人员研制一种新型太空绝热反射磁层,已经出口到中国,建筑物隔热保温可以起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功能,在整个人类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到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其中绝大部分是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所以建筑节能减排有着重大的意义。

(2)板材保温材料的应用

在外墙保温工程中,板材保温隔热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建筑中,可以起到节能减排的功效。

(3)粉煤灰的应用:利用粉煤灰的胶凝作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起到废物再利用的功效。

6结语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建筑的质量,节能环保等相关问题。建筑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中包括: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很多环境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号召更多的建筑商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目的,进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阎培渝等.建筑材料[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陶克菲.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中国[J].环境教育.2007(6)

[3]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9

关键词:植物修复;污染治理;有机污染物;重金属

1引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将会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受挫。现阶段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或者是人们日常生活垃圾造成,为此治理环境污染,就需要对污染物治理引起高度重视。现阶段,通常利用化学、物理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污染,最为主要的是所耗费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对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物更是难以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修复技术的出现,促使环境污染治理出现了春天,其主要应用在污染的水体与土壤治理当中,具有操作简单、耗费成本少、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关于植物修复技术应用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清除、分解以及吸收环境污染物质,进而恢复生态原有环境。

2植物修复技术在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2.1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的一般原理

关于有机污染采取植物技术修复原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积累作用、降解转化作用以及催化作用。①积累作用,主要是植物将有机污染物加以吸收,并且在植物体内加以保存,从而使得污染物得到有效的分解;②降解转化作用,主要是现阶段土壤当中,富含了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油等),植物将其吸收进入体内,通过植物内部组织对污染物加以分解,并且储存在植物组织当中,或者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促使环境污染物得以全部分解为二氧化碳以及水;③催化作用,主要是充分发挥植物根系分泌特定的分泌物作用(酶、蛋白质、糖类、有机酸、酚等),从而使得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得以分解,并且将分解物提供给植物为养料,促进植物生长,在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分泌物增多,从而有助于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1]。诸如在美国生长的一种桑葚(MorusrubraL.),该植物根系就能够分泌一种多酚物质,能够加快聚氯联苯(PCB)的细菌生物的分解;再比如葫芦科植物,该植物根系就能够分泌出蛋白质,值得注意的是该种蛋白质与一般蛋白质具有本质的区别,其中含有氯芳香性物质TCDD,能够促进微生物的分解,并且一直以溶解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一种植物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通常情况下是特定的植物,并且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

2.2植物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水体及有机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工业污染水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湖泊当中,促使我国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情况,或者是造成严重污染。根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污染的湖泊高达90%,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化学元素包括N、P元素[2]。为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的治理,现阶段,国家采用植物修复技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特定植物的修复功能。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多的有凤眼莲(EichhotmiacrassipesSo-mi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以及水浮莲(PistiastratiotesL.)等植物。诸如荷兰某厂在治理生活污水时,主要采用的是香蒲以及水浮莲,通常情况下,是保持10d停留时间之后,将可以得出一串数据,BOD5的去除率为79.8%,N元素去除率高达95%,大肠杆菌去除率高达98%。除此之外,存在少数国家,诸如日本就采用宽叶香蒲进行生活污水的治理,该种方式的治理通常情况下需要保持24d,才能确保处理效果[3]。总而言之,在对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处理时,通过植物修复技术进行水体的净化,不仅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3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1植物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机理

现阶段,环境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合物以及金属污染。金属污染的治理不同于化合物污染治理,化合物的治理主要通过植物的降解,从而实现污染物的消除,但是金属元素以及放射性核素造成的污染治理就不同于有机污染物,该种污染治理主要通过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形态,或者是进行金属元素的扩散迁移,从而使得其发挥的作用实现逐步降低[4]。目前,通过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主要方式包括四种类型,分别是植物富集、根系过滤、植物固化以及植物蒸发。①植物富集,该种方式主要是利用植物将重金属进行积累在植物内部,或者是将土壤当中超出部分的重金属通过植物根系加以分割,从而使得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②根系过滤,该种方式治理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者是超积累植物促使重金属的活性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使得重金属难以渗透到地下水或者是进入食物链当中;③植物固化,该种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超积累植物或者是耐重金属植物,不断吸收污水当中的有毒重金属,并且将其沉淀以及富集在植物根部;④植物蒸发,该种方式主要通过植物根系对土壤当中极易挥发的重金属加以吸收,诸如汞、硒等,植物在吸收易挥发重金属之后,利用蒸腾作用通过叶片将金属蒸发,从而使得土壤中的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的处理[5]。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在修复环境时,任何一种的修复方式的修复效率,主要取决于植物特性。

3.2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在上述分析中,从中可以了解到重金属治理方式与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其主要通过转化,或者是积累方式。为此,在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利用超积累植物,该种植物主要的特点便是能够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解毒和积累能力。在英国Bak-er等人首次进行了田间试验,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是锌污染土壤,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含锌444μg/g时,采用超积累植物(T.caerulescens)加以吸收,将会发现田间锌含量是土壤中16倍,同非超积累植物萝卜(Raphnussatinus)相比,含锌量比为1∶150,从这一数据就可以得出T.cae-rulesens从土壤中吸收的全锌量为30.1kg/hm2。此外,植物在治理放射性核素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植物种植3个月之后,就可以使得土壤137Cs放射性强度减少3%。根据报道,在1986年切尔诺贝核电站发生了放射性元素的泄露,造成大面积土壤受到污染,在当时主要采用红根苋植物进行修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此外,我国的周风帆早在1989年就对凤眼莲净化放射性核素60Co、65Zn、137Cs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凤眼莲对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收,并且相对而言,吸收度快,尤其是对钴与锌的吸收率很高,分别高达97%与80%,并且能够将其长时间存储在植物体内,从而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化学方法以及物理方法进行治污,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所需成本较高,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一条生物学的、绿色的净化途径,还是一种有效的、廉价的绿色技术。两种治污技术进行比较,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技术以及经济的优越性。目前植物修复技术在全世界治污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实践起步较晚,存在经验不足等情况,为此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庆海,却晓娥.治理环境污染的绿色植物修复技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261~266.

[2]刘福兴,宋祥甫,邹国燕,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11):2105~2111.

[3]范阳.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4):171~172.

[4]黑亮.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4(18):39~40,77.

[5]何明珠,胡天光,程斌让,等.干旱区尾矿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4(5):1329~1336.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10

关键词:医院污水;特点;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U664.9文献标识码:A

由于医院污水的来源及组成成分相对较为复杂,污水中含有的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病原性微生物的含量都比较大,其次,由于医院放射科工作中造成一些放射性污染物的产生等,这些污染都具有快速性、潜伏性以及空间性等特征,若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也会成为传染某些疾病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医院污水的处理,是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各个医院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医院污水的特点以及处理现状

1、医院排放污水的特点:医院排放的污水大概可以分为四中类型,第一种是传染病菌废水,常见的有肠道病菌、病毒以及结核杆菌等废水;第二种是放射性废水,这类废水的成分中都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第三种是医院职工的排放的生活废水,比如说职工盥洗、厨房以及上厕所时产生的废水;第四种是一般带病菌的废水,通常指肠道病菌污水和医疗器械的洗涤污水。这些废水的来源主要是医疗室、病房、化验室、手术室以及医院各个医务人员的宿舍、食堂等地方排放的废水。医院污水排放的特点是COD为150-300mg/L,。OD为80一150mg/L},SS为40一120mg/L},pH值为7-8之间。医院污水中含有大肠菌群和传染性细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当这些污水受到这些病菌的污染时,就会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会诱发多种疾病。

2、医院污水处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医院在对污水处理时,都只是对污水进行单一的处理,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污水的处理和脱水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它们也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的情况。在对污水处理时,只关注污水处理结果,对于污水处理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很少关注,污水处理理系统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包括NH3、S02等在内的气态污染物,其处理水中也会含有N、P等水体污染物,同时还会产生沉淀污泥、脱水污泥等在内的固态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直接处理或排放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医院污水处理的一般方法

在我国的医院,对污水的处理过程,一般采用三中处理方式,分为消毒处理、物理处理以及生化处理。这三种处理方式依次进行,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1、首先是消毒处理(一级处理):对于一些医院的综合污水的处理可以通过一些混凝沉淀的方法,采用预处理,去除污水携带的病毒和病菌的颗粒物等,再进行一级强化消毒处理,不仅能降低消毒剂的用量,而且有效的提高了消毒的效果,进而避免由于消毒剂使用过量,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医院的污水处理系统前部会设置自动格栅,医院的污水经过了化粪池后再进入调节池,而调节池污水经过自行提升沉淀,沉淀过后的水流入接触池再次进行消毒处理,这样,通过接触池排放的水,就能直接达到排放标准。污水处理消毒系统的污泥及栏栅会将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水垃圾采用添加石灰石的方式进行集中地消毒处理,然后运送出去。而以及消毒处理不仅可以将污水中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去除,而且可以达到好的消毒效果,提高了后续消毒剂的用量,坚守了投资费用,有利于进入二级处理。

2、物理处理(二级处理):主要是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去除到90%之上,对悬浮物的去除要达到95%以上,这样污水的有机物才能达到排放标准,二级处理的工艺流程是将综合污水放到调节池然后再进行生物氧化最后接触消毒。由于调节池内有设置提升的水泵,一般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化粪池到达调节池,污水经过调节池直接进行生物处理。这样可以使得污水进入接触池消毒,进一步的排放。对于调节池、生化池、接触池产生的垃圾以及污泥,需要采用加石灰石的方法进行集中消毒处理后再送出焚烧,而二级处理工艺大部分是一些非传染病医院或者传染病医院的污水和粪便进行分别收集。对一些粪便应该预先独立消毒,可经过单独处理或者通过下水道等方式进入化粪池进行处理。生活的污水则直接进入已经预消毒处理后的调节池。所有工序都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运行,然后经过统一的通风处理之后,进行换气,最后废弃的消毒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后再排放。二级处理可以降低一些垃圾物体的浓度,其特点在于采用具有了过滤功能的高效的好氧处理工艺,更加的有利于消毒,比较适用于排入自然水体的地点进行污水处理。其工艺流程如下图:

3、生化处理(三级处理):三级处理是进一步的处理非常难以降解的有机物以及一些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些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是生物脱氮除磷法和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等。整个的过程是经过污水提升泵的提升之后,经过一些筛率器,之后再进入沉砂池,经过有效的分理的污水进入沉淀池,而沉淀池的出水进入生物设备进行下一步处理。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接着进入二次沉淀池,而二次沉淀池的出水是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了三级的处理。而一级强化处理结束之后此为二级处理。二次沉淀池的污泥一部分会回流到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而一部分进入了浓缩池,之后再接着进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的设备之后,污泥最后被利用。

三、医院污水处理的技术

1、循环式活性污泥法:根据水质和排放标准控制工作周期、有机负荷等运行参数,使污水处理结果在满足水质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行成本,与传统污泥法相比,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取消了常规的一沉池和二沉池,不但占地少、造价低、管理简便而且处理效率也比较高。

2、氧化沟工艺技术:氧化沟技术属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是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把连续式反应池作为生化反应器,混合液在其中连续循环流动。氧化沟使用一种带方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向反应器中的混合液传递水平速度,从而使被搅动的混合液在氧化沟闭合渠道内循环流动。其工艺流程如下图:

氧化沟工艺技术具有运行稳定,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运行管理方便,氧化沟工艺不需要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对污染物的处理水平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且对浓度较高的污水、对水量水质的冲击有较强的负荷能力和适应力,由于其工艺技术较为简单,投资成本较低,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好,易于维护管理,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相比,不仅节省成本,还可以进行脱氮除磷,因此,逐渐得到医院的广泛应用。

四、医院污水处理的建议

首先对于医院污水的处理要不断地更新医院污水的处理技术,尽量选用更优质的消毒剂,在消毒方面主要有臭氧消毒以及氯化消毒两种,臭氧消毒能够充分的提高废水的水质,并且在运输、处理和存放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在医院污水处理中,对小儿麻痹和大肠菌等病毒能够彻底的杀死,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在氯化消毒中,效率最高的一类消毒剂是二氧化氯,二氧化氯对于一些病毒、真菌、分枝杆菌、细胞芽孢体以及细菌繁殖等多种有害微生物和藻类都具有很好地灭菌作用,对于水中的一些氯仿、氯酚、苯并芘蒽醌、四氯化碳、氰化物以及硫化氢等微量有机污染物能够起到破坏作用,还能氧化水中的铁和锰等还原状态的金属离子,降低了水的异味和色度,二氧化氯与普通的氯气相比,不仅成本低,而且更容易与废水发生反应。其次,重视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医疗治疗、诊断过程中排出的放射性废水,应配有单独的收集系统,并且试验冲洗废水和含放射性物质的生活废水应分开收集,对于粪便类的生活废水,应先在污水处理池以及化粪池中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将其排入处理池,对于实验室的试验冲洗废水,应将其直接排入处理池。对于那些没有设立专门的化粪池的医院则应将这些已经经过消毒处理的排泄物按照医疗废物的方式进行对待处理。

结束语

由于医院污水的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会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对医院的污水处理进行有效的处理排放,运用合理的技术对医用污水消毒处理,促进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垣洪,杨成立.试论医院污水处理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3:114-116.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篇11

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内容,《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和各类矿种的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要求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综合确实。主要有区域和矿区水工环地质测绘、静止水位观测、抽水试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地(表)下水长期观测、取样分析测试等。

2技术要求

2.1区域和矿区水工环地质测绘

区域水工环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补、径、排在内的水文地质单元。在充分收集已有水文地质、社会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地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基本查明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最低侵蚀基准面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和厚度、岩体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和软弱结构面(夹层)特征、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岩石坚硬完整程度、各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岩容发育情况、自然和人工边坡的稳定现状、采空区、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和特征等水工环地质条件。矿区水工环地质环境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受用1∶10000~1∶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矿床开采和疏于矿床可能造成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变和可能影响到的范围。要求重点查明与矿床开采有关的水工环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水工环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一般垂直岩层、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对重要地质体、接触带、断层带、软弱夹层、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方进行追索、观察、详细记录和描述,并描绘仿信手剖面图和进行拍照。对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地带进行重点调查和观测。原则上1∶50000测绘观观测线路间距500~1000米,观测点密度30~50个/平方千米;1∶10000测绘观观测线路间距250~500米,观测点密度30~50个/平方千米;1∶2000测绘观观测线路间距100~200米,观测点密度30~50个/平方千米。

2.2野外调查内容和要求

2.2.1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

(1)泉水调查:查明出露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成因类型、补给来源、流量、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沉淀物、悬浮物)、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部分代表性强的泉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分析。(2)老窿调查:查明窿口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老窿形状、断面、长度、揭露层位和岩性、出水量、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沉淀物、悬浮物)、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分析。(3)地表水体调查:查明河流、溪沟点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水位、流量、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沉淀物、悬浮物)、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水塘、湖泊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产状)、水位、水质(颜色、透明度、口味、气味、沉淀物、悬浮物)、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部分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分析。

2.2.2工程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

(1)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基本地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深度、地形坡度)、成因类型和展布情况,划分地貌单元。河谷地貌应调查谷底和纵向坡度的变化情况、断面形态、河床宽度、植被发育程度等;河流阶地应调查阶地的级数及高程、形态特征、长宽、高及坡度、地质构造、纵横方向上的变化、阶地的性质及组合形式;冲沟应调查其地貌位置、岸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程度、植被发育情况、沟底和沟口堆积物的特征。(2)土体调查:松散碎屑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颗粒大小、形状、均一性、磨圆度、分选性、孔隙度、干湿度、透水性、颗粒成分、颗粒含量、固结物成分、含量和固结状态、密实度;黏性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干湿度、压缩性、透水性、可塑性、矿物成分等。(3)岩体调查: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全至强风化带厚度、岩石坚硬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编制节理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进行分级。(4)地质构造调查:附近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各种构造形式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软弱结构面的产状、性质、断层的位置、类型、产状、断距、破碎带宽度、成分、充填胶结情况、工程地质特征、挽近期构造活动的形迹、特点、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

2.2.3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

(1)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勘查区及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是否有活运性断裂的存在。(2)社会和自然环境调查:调查居民多其他建筑物的类型、密度、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范围、破坏程度等。(3)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的地貌位置、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布范围、规模、形成时间、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调查斜坡、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及其稳定性;地面塌陷、地裂缝、不良冲沟的发育与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形成原因、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4)地质环境污染调查: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调查由于原生地质环境引起的地方病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地下水质污染的形成条件、污染源、污染物质成分、污染途径、污染程度、分布范围;放射性污染的种类和范围等。

3技术流程研究

3.1钻孔静止水位测量

钻孔停工后开始进行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为开始后的第5、10、15、20、30、45、6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为4小时内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5厘米。

3.2钻孔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一般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法,试验前先测量靓止水位。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而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10米),水量大时应作三次降深。稳定时段延续时间最低不少于8小时,稳定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当单位涌水量小于或等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误差(%)=(最大或最小值平均值)/平均值%}。抽水试验趋于稳定时采集化学全分析水样一件。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连续准确观测和记录水位下降、流量、水温、气温和恢复水位,水位下降、流量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水温、气温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每2~4小时同步观测记录一次;抽水试验达到稳定标准停抽后,恢复水位观测时间间隔为停抽开始后第5、10、15、20、25、3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为8小时内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10厘米。

3.3钻孔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观测

所有的施工钻孔均要求进行。由钻孔施工单位对施工的所有钻孔均进行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的涌水、漏水、掉块、塌孔、缩径、扩径、卡钻、埋钻、掉钻、涌沙、逸气等现象发生的位置深度,测量涌(漏)水量和涌水水头高度。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每一回次的起、下钻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并记录起、下钻动水位观测的间隔时间。遇到休假、交接班或处理事故等停钻时间较长时,开钻前必须测量孔内水位。要求使用钻孔岩心鉴定记录表、岩心统计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钻孔止水记录表、钻孔止水检查记录表等专门表格进行记录。

3.4钻孔岩芯工程地质编录

要求详细观察和描述岩芯的岩性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硬度、岩石风化程度和深度、划分各风化带线深度、裂隙性质、密度、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地下水活动情况;岩芯形状、完整破碎程度、统计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岩芯块度柱状图、计算回次岩芯采取率、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Lp/Lt%,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厘米完整岩芯长度之和;Lt-某岩组钻探总进尺),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

3.5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要求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自坑道口开始分别按层位、岩性详细观察和描述岩性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硬度、岩石风化程度、节理裂隙性质、密度、充填情况、统计裂隙率、岩体完整破碎程度、岩石块度形状、大小、顶壁稳定程度、变形破坏情况及地下水活动情况。绘制老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素描图。

3.6地表水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

河溪、泉水和坑道等进行流量、水温、气温的观测;钻孔进行水位和气温的观测。一般每间隔10天观测一次(即每月观测3次),雨季加密观测,取得当年的流量和水位峰值。水质按枯、雨季取样分析。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

3.7岩石物理力学性格试验

要求每一工程地质岩组均应有样品控制,样品可直接由钻孔岩芯(或老窿)采取,采样规格要求芯直径大于等于8厘米,长度10~30厘米,每组样品数量为20块左右。采样时需用油漆箭头标明顶面方向()并按顺序进行编号(如A组样取到20块岩芯,其编号为A-1、A-2、……、A-20),样品取好后用石蜡密封,按组装箱运送到试验室。岩(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有:风干含水量、风干容重、饱和容重、比重、普通吸水率、饱和吸水率、风干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桑比、抗剪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等。

3.8水质全分析

选择区内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和抽水钻孔进行采样,其中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分枯雨季采样。盛水容器采用2千克塑料瓶,在采样点用所取之水冲洗瓶和盖三次以上后再采取水样,水样取好后,立即用石蜡封好瓶口,标明取样位置、水点编号、填写水样标签粘贴在样瓶上,24小时水送到化验室进行化学合分析。同一水点位置另取1千克水样加入2~3克大理石粉(标明)24小时内送到化验室进行侵蚀性CO2分析。化学全分析项目有:水的物理性质(水温、色、口味、气味、透明度)、HCO3-、SO4-、CL-、NO2-、NO3-、CO32-、F-、Br-、I-、K+、Na+、Ca2+、Mg2+、Fe2+、Fe3+、AL3+、NH4+、Cu2+、Pb2+、游离CO2、侵蚀CO2、H2S、可溶性SiO2、pH值、耗氧量、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焙干残渣、灼热残渣等。

3.9水质专项分析

选择区内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和抽水钻孔进行采样。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进行分析和放射性检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项目有:色、浑浊度、嗅、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铁、锰、铜、铅、锌、挥发酚类、硝酸盐氮、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镉、铬(六价)、细菌总数、大肠菌类;放射性检验项目主要为水中的Ra、总β和总α。以上样品的采集具有专门的和特殊的要求,取样前需与有关卫生防疫部门取得联系,采用其提供的样瓶和添加药剂,并按其规定进行采样或聘请相关卫生防疫部门人员到现场进行采样。

3.10岩矿石放射性测量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材;绿色设计;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室内空气净化

一、我国室内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4年对二百多户居室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统计,室内空气污染中甲醛超标率15.9%;苯超标率14.6%;二甲苯超标率29.8%;总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率46.1%。从上述的数据可看出,室内有害物质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室内环境特别是刚刚装修完毕的居室从各种装修材料中释放出来的污染物浓度都很大,若在通风换气不充分的条件下污染物不易排放到室外,使得室内污染物浓度很高。同时,在家居室内装修中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我国室内环境污染一般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颗粒物污染及放射性污染等。其中物理污染主要包括室外交通工作产生的噪音、室内灯光照明不足或过亮,温度过高或过低所引起的相关污染问题;化学污染主要包括从装修材料、化妆用品、涂料、厨房等释放出的包括氨、碳氧化物等无机污染物以及苯、甲醛、二甲苯等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主要指由于室内清洁工作没有做好或在室内湿度较大和通风较差的情况下导致的真菌等微生物寄生所造成的污染;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混凝土中释放出的氡等,同时还有装修石材中的有害放射性射线都对人体有害。通过对室内空间分析,当前造成我国室内空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装修、家具以及建筑本身。

二、绿色设计的基础概念

绿色生态作为重要的一点其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思想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重点是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仅仅一味满足人类的欲望是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对于室内居室设计来说,室内“绿色设计”是为了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健康、安全、舒适且不违背自然生态资源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的设计。设计师们通过对室内空间的结构布局及装饰材料的合理改造与利用,以达到对室内有害物质的控制。

三、绿色设计要素

1.绿色室内空间布局

从建筑结构上看,通过墙体的围合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而不同的空间形态会直接影响人的活动和心理感受,所以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体现“绿色设计”的前提。良好的日照、通风及采光是居室是否舒适的基本标准,合理的空间布局既能导入新鲜空气并能组织舒适宜人的气流,是最经济实用的节能方法。其次,从设计的角度看,根据人体工程学,考虑人在空间的活动,进行合理的功能性分区以减少空间之间不必要的相互干扰,也是室内空间布局的重要准则。

2.室内绿色建材的使用

10多年来,家庭装饰热在我国城乡持续升温,绿色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同时是空间设计的“绿色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实现居室低碳低能和健康安全的基础。室内空气中最常见的污染源有化学粘合剂、油漆、复合板和壁纸等,这些材料普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尤其低档材料污染更为严重。所谓的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的卫生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3.家居陈设与室内照明

家居陈设包括家具及软装饰,在选择时应选用自然材质制作的家具最佳,如原木家具、竹制家具等绿色材料制作的家具,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因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家具而引起的身体危害。于此同时,大量的室内设计随意封闭窗户或减少门窗的面积,会带走了新鲜的自然空气与天然照明光线,残存在室内的污浊空气长时间滞留于室内,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所以,窗户的开启面积是日照采光及通风换气的基本要求。

四、现场检测分析

我选取了西安市曲江翠竹苑一户刚装修好的室内空间进行初步检测分析,简要阐述室内装修材料及室内设计所造成的空气质量污染。

一般来说,建筑室内四周、地面、顶棚及室内家具的表面都使用粘合剂粘贴各种装饰板或喷涂有机涂料来进行装修,这些材料中主要有陶瓷材料、木材、化纤制品、纤维板、涂料、油漆及粘合剂等。此户人家偏爱欧式风格,整个装修不论是装饰用材还是家具均大量采用深棕色的木材,整个室内空间地面均采用瓷砖铺砌,屋顶使用白色石膏做了欧式的走边。

房屋总面积140㎡,从房屋结构上看,客厅与餐厅相连,南北通透,采光良好。在室内温度为20℃进入家具的条件下检测得到VOCs为1.378㎎/m?,甲醛含量0.58㎎/m?,可吸入颗粒(PM10)0.815。卫生间总面积约4㎡,地面及墙面均采用瓷砖铺砌。在温度为20℃条件下检测得到VOCs为1.318㎎/m?,甲醛含量为0.56㎎/m?,可吸入颗粒(PM10)为0.598。根据数据表明挥发性有机物数值在3.0~25时,人体便会感受到刺激和不适,与其他有害物质联合作用时有可能出现头痛。

五、结语

上述对一户人家综合空气检测可知,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确立人类赖以生存的室内空间环境得以良性循环,我们就必须从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出发,一些发达国家的室内装修设计已在实践全天然的物质材料,这种纯生态的设计提倡及操作尽管具有先导性,但必然会引起建筑材料生产方面的结构性变革。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所在,坚持并发展“绿色设计”在室内设计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声华,李孔清.建筑装饰材料表面有害气体散发规律的研究2003年第1期

[2]唐君毅.家庭装修中的“绿色”文化[J].住宅科技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减少尾气污染具体措施范例(12篇)

    - 阅0

    减少尾气污染具体措施范文关键词:大气污染;政府行为;交通道路;产业结构;竞争机制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一、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近年来,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我国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家乡田野调查报告范文,田野调查范例

    - 阅0

    有关家乡田野调查报告范文(精)篇1同学们:大家好!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了,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星期。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爱祖国,从爱家乡、爱.....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