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书信作文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感恩书信作文范文

一、树立感恩意识

在家长会上开展了一次“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活动。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信上,家长看完之后给孩子回信,以此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懂得感恩。

二、落实感恩行动

1.每周五第二节课的课前十分钟为班级《慈善读本》的学习沙龙时间,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交流。

2.每月安排《慈善读本》亲子诵读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交流。

3.每逢节假日完成特殊德育作业,以《慈善读本》学习感悟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写感想,谈体会,进行实践反思,并以此为主题编一张小报,进行评比。

4.召开“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主题班会。通过这样的班会,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父母、老师的辛苦,了解古今中外的感恩、报恩的故事。

5.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利用黑板报这个平台,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感恩故事。

6.每星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孩子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提到:以前自己老是埋怨父母,原来做家务是这么累的,我只是做了几次,而父母天天都要做,那岂不是更累。慈善理念从“不和家长顶嘴”开始油然而生。通过这个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到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并在活动中,用相机记录每一次为父母做事的一瞬间,记录美好,留下回忆,附上说明,制作成电子小报。

三、感恩成果展示

1.慈善小报

2.电子小报

3.感恩日记

从孩子们的表现以及家中的反馈当中,体会到我们的汗水和努力并没有白费,慈善的花蕾已经结在孩子们的心中。

在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实行了“四个结合”:

一、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

本着“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原则,从细节着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实行值周领导点评制,每周情况检查评比制,三项流动红旗评比制,主题班会教育制,通过周周评比、讲评、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学校开设了以传授慈善文化为主的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课程。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有效的宣传慈善文化理念,使师生感觉到慈善其实就在身边。

把“学会感恩”作为一个主要的德育主题,分“感恩祖国”、“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四个系列,开展主题教育。每个系列主题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主题国旗下教育活动,一期主题黑板报评比,一个主题中队活动展评,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慈善书信、诗歌、感恩短信等创作比赛,开展感恩诗歌朗诵、感恩歌曲比赛活动。

持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学生与古山小学、棠溪小学、桥下小学、四路小学和杭州市长寿小学的学生结成朋友,积极引导孩子们关心、关注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孩子们再交往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精神更富有。

通过雏鹰争章互动培养友爱互助的良好品德,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文明孝顺的良好品德。让队员通过手拉手互助活动,结识不同区域的小伙伴,体验互助的快乐。

二、将慈善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实验相结合

从我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如何让学生在课改中提高素质、取得好成绩,成了家长、学校、社会关注的问题,“慈善文化进校园”后,老师们在自己实践慈善育人的过程中,逐渐懂得慈善文化与新课程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每周的教研组会、年级组会、备课组会上,老师们把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优秀教学设计,科学管理秘诀亮出来。将慈善文化渗透在各科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紧密地与慈善教育相结合,引领着孩子的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随着慈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全校师生领悟慈善,不断反思,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老师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辅导,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同学们也在慈善理念的影响下,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奉献爱心,每年的“跳蚤”活动上,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并将每次募捐的善款捐助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让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在慈善文化的感召下,同学之间多了互助与友爱、师生间多了理解和尊重,校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师生拾金不昧的现象屡见不鲜。

感恩书信作文范文

《致加西亚的信》,初一接触,认为只不过是一本一般的励志图书而已,也就是谈谈要认真对待工作、好好干工作之类的内容。看了扉页,“100年来,《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以不同方式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引起了我的兴趣。细细读来,越读越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发现这本书虽短,余韵却很长,不难想象它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畅销书。读完一遍,我又把部分内容再细读了一遍,然后掩卷深深思考,罗文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又欠缺什么?

感恩,这两个字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做得如何呢?待人如己,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员工应该多考虑领导的难处,给领导多一些理解和支持;领导则需要多考虑员工的利益,多一些鼓励和帮助。感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虚情假意。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我们在抱怨单位考核不合理、任务分配不公的时候,也应该思考一下,感谢单位给了我们一次勤奋工作的机会。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当年的一些特殊机会,我就没有现在这份舒适的工作,我要感谢为我创造工作机会的人,要感谢与我一起工作的领导、同事。我用什么来感谢?只有努力工作,把工作做好,才不辜负他们的帮助。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活得更真实,才会更体会到生活的精彩。时常怀有感恩之心,就会变得更谦和、更可敬、更高尚;时常怀有感恩之心,工作就变得更轻松、更快乐、更有趣;时常怀有感恩之心,生活就变得更简单、更富足、更充实。

忠诚,也是我们常常谈得很多的话题,但如何才做得到忠诚?罗文中尉做到了。罗文在接受任务后,没有问加西亚将军在哪里,只想着要完成任务,忠诚地把工作做好,达到目的。忠诚体现在工作主动、责任心强、细致周到地领会单位和领导的意图,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并且不以此作为寻求回报的筹码。将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你就是老板。每一个员工都有一分自己的工作领地,在自己的领地中,当自己的老板,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就能干好自己的工作,而干好了当前的工作,就有机会拓宽自己的领地,取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忠诚地干好现在的工作。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工作在前方忠诚地等着你。

敬业,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提及,可我们真正懂得敬业吗?罗文告诉我们,敬业其实很简单,就是千方百计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他做到了。“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敬业就是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敬业就是在工作中不找借口,立即行动,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现实中,有太多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而非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敬业?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精通所涉领域,熟悉所经营的产品;其次要善于工作,经常对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更好更适合的工作方式;最后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足岗位,扎实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应做一个“送信”的人,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成功地把“信”送到目的地。

感恩书信作文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教育;价值观

Abstract:Feelsgratefulisthehumanespiritimportantconnotation,isenhancesthestudentpersonalcharactertrainingtheimportantcontent.Inthelanguageclassfeelsgratefultheeducation,mustinguidethestudentthoroughtext,raisesthelinguisticskillsatthesametime,raisesvalueswhichthestudentfeelsgrateful.

Keywords:languageteaching;feelsgratefultheeducation;values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养育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1.2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1.3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1.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2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2.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

2.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2.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3.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3.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