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析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1
【摘要】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立法,达到环境法制的科学化,可行化,用法律手段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引言
2009年以来,涑水河流域治理成为“山西省蓝天碧水工程”的重点工程,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涑水河的环境整治工作,从2012年起,沿河六县开展清淤工作。但河道防洪标准普遍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河道防洪抗灾能力很低;河床淤积严重、主槽萎缩、行洪能力降低等。涑水河河道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显现,例如一旦发生较大洪水,两岸的居民住宅区和农田必然受到洪水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跨河建筑物年久失修,影响河道行洪和景观美感;河道两侧耕地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及废弃物造成面源污染,对涑水河水质产生影响;河道(永济和临猗段)两岸有随意倾倒的生活垃圾,严重影响周边景观、生态环境及河道行洪;人类开垦过度,土壤较贫瘠,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涑水河闻喜河段、临猗段、永济段均有纳污水,水质为劣Ⅴ类水,水生生物均已绝迹;伍姓湖湿地日趋萎缩,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河道治理工程对区域土地使用类型、局部生境,土壤结构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后,再加上项目建成后,河道堤防边坡绿化、防护林的建设、护岸工程的建设、河道清淤等,对保护堤防免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水质逐渐好转有重要作用,对河道水生生物生境、两岸生态环境、风景区景观会产生有益影响。
1项目简况
涑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地处运城盆地,发源于绛县陈村峪,流经闻喜、夏县、盐湖区、临猗、永济6个县(市、区),入伍姓湖后于永济市首阳乡长旺村附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200.55km,流域面积5774.4km2,干流上建有陈村峪、杨家园、吕庄、上马四座水库。河道治理段始于陈村(桩号12+976),止于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入口(桩号159+650),治理河道长度146.674km,其中新建防洪堤140.86km,整修或加固堤防131.74km,河道疏浚长度143.022km,防汛抢险道路134.19km,险工护岸工程88.367km。项目永久占地345.37hm2,临时占地171.47hm2,共占地516.84hm2。占地类型为河流水面、内陆滩涂、水工建筑物、农村道路、旱地、其他草地等。项目建设土方开挖609.11万m3,回填475.84万m3,内部调配方59.34万m3,剩余116.87万m3,剩余方全部综合利用,经与沿线村庄协商,均用于沿线村庄填洼造地,工程无弃方产生。本工程在2014年初已开始准备,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项目总投资53078万元。
2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涑水河流域受到人为活动较大干扰,农业生产开发历史久远,生态环境呈明显次生特点,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生态环境呈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特征,沿线主要为旱地和果林。土地开垦强度大,自然植被面积很小,水土流失现象明显。项目区地貌单元主要为冲积平原区。本工程占地516.85hm2,其中永久占地345.37hm2,临时占地171.48hm2。占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水面、内陆滩涂、其它草地、农村道路、旱地等。均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用地。涑水河流域内野生动物主要以爬虫类、小啮齿类-鼠类为主,以及部分鸟类。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猫头鹰、灰鹤、田鸡、鸳鸯、雀鹰等,以及中日保护候鸟草鹭、黑雁、赤麻鸭、雨燕、家燕、太平鸟等。区域景观类型主要为农田景观、集镇与村落景观、道路景观、水域景观类型。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3.1.1对植被及生物量的影响分析项目建设施工占地、表土剥离、土石方开挖等活动,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改变,破坏地表土壤和原有植被。本工程施工占用植被类型主要为旱地和其它草地,将会导致区域植被覆盖率减少。工程占地516.86hm2,工程施工使占地范围内的植物全部破坏,生物减少量即为现状生物量,总生物量减少约272.98t/a。3.1.2对动物的影响分析河道治理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噪声,对于鸟类和兽类,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施工区域的阻隔,将缩小其活动区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对其生存不会造成威胁。1)陆生动物涑水河治理工程区内,陆生动物以家禽为主,野生生物主要有石鸡、花鼠、红嘴山鸦、麻雀、家燕、小家鼠、褐家鼠、喜鹊等,分布于山地灌丛地带;爬行类有壁虎、蛇、蜥蜴等。施工时会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项目区紧邻伍姓湖湿地保护区,该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猫头鹰等10余种,由于鸟类的活动范围较广,工程施工区可能会出现部级保护鸟类,施工活动对鸟类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2)水生生物涑水河河道常年基本干涸无水,临猗下游段河道水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根据现状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体呈富营养化特点,河道内的水生生物以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为主,鱼类及其他生物较少,本次施工主要安排在枯水期,大部分河道无水,部分河段接纳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施工时用双壁波纹排水管进行导流,所以工程施工对涑水河河道的水生生物影响较小。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芦苇等水生生物,避免施工弃土弃渣落入湿地保护范围内,以免对湿地范围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3.1.3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分析工程施工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开挖和填埋。地表植物一旦受到影响后,地面,表土温度变幅增加,对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均有不利影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由于项目区地表植被覆盖层植被稀疏,一旦破坏,恢复先前状态较为困难,这使得局部地区加速水土流失。2)施工期受扰动的土壤最明显的变化是其有机质分解作用加强,土壤内有机质含量进一步降低,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和重新栽培其它植物。3)由于施工破坏和机械挖运使土壤有机质富集过程受阻,同时,受影响地区多是荒草地,植被稀疏,一旦破坏很难重新恢复。3.1.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堆放等将造成土壤结构松散,不可避免造成项目区土壤流失加剧,据估算,整个施工期将新增土壤流失量1558.34t。3.1.5流域景观的影响施工过程对区域景观的视觉协调性产生影响,由于该工程为线路工程,各段的施工期较短,对区域景观的不利影响很快就会消失,新建机耕桥的施工期相对较长,新建机耕桥两侧均为耕地,对其他景观不构成影响。3.1.6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伍姓湖入口处河道治理段(156+660~159+650)邻近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该段施工内容主要为防洪抢险道路、坡式堤防、改造机耕桥,没有设施工点,施工扰动和施工时间相对较小,对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不合理的施工方式,如施工粉尘、施工噪声、施工废渣的乱排等。
3.2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完成后临时占地要进行植被恢复,而且两岸堤防边坡进行植草护坡,并在坡地种植护堤林带,总绿化面积为163.96hm2(包括154.86hm2的人工草地和9.1hm2的防护林),恢复生物量204.91t/a。对工程占地的生物量损失起到补偿作用。河道治理完成后,原河道的防洪标准将提高,两侧建设的绿化林带将提高沿线生态系统防御自然灾害和生态破坏的能力,涑水河的径流量没有发生改变,下游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不会受到影响,河流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泥沙减少,水质逐渐好转,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动物、湿生植物演替,植被、浮游生物、鱼类、鸟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将增多,生物多样性趋于复杂和丰富,这对于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长期的、十分重要的影响。涑水河治理后,原有河道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善,河道两侧空闲区域绿化美化后,整个涑水河流域的景观美感、协调性和整体性都进一步提高。
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严格划定施工作业带,在施工带内施工。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施工占地面积。②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③妥善处理施工期间各施工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污染。施工时应定时洒水,土石废渣不随便乱丢乱弃,施工废弃物(水泥袋、块石等)要及时清除,以免长期留存于土壤中。④对占用的旱地,施工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剥离30cm的耕层土临时堆放,后期用于土地整治、覆土绿化。⑤施工时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严禁捕捉和伤害野生动物,施工时尽量避免使用有噪声污染的机械和施工方法,加快施工速度,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不排放污水,通过洒水抑尘,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活动范围,施工作业尽量远离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⑥临时堆土、材料堆场设置临时拦挡和排水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
5结论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开展土地整理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理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地表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注重其对土壤、水环境、植被及生物资源的影响结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其生态环境效益,最大程度避免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1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双重效益,一方面土地整改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土地整改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土壤方面的影响,土地平整工程作为土地整理中的主要部分,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改变了土壤的原生态状态,如果整改存在不合理因素则会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等问题,但如果进行有效的整理则会提升土壤利用效果,改善土壤环境;(2)水环境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中相关工程会影响水环境的渗透、表现径流及水位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质量;(3)植被方面的影响,土地整改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目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覆盖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植被数量及植被的多样性进行一定的控制;(4)生物资源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中会对生态用地和其他项目用地进行统筹布置,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原有生物活动场所的变化,对生物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相关规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则有很大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2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1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对生态环境基本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效应,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土壤侵蚀度的影响,其主要改变区域内的地貌情况,尤其对坡度的改变对土地侵蚀具有重要影响。坡度控制在5?以下则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侵蚀现象,由此可见土地平整工程中对坡度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土地侵蚀状况;其次为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土地平整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型机械,会造成土壤板结或熟土层破坏,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土壤自身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平整
过程中措施的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最后为土壤面蚀的影响,土地整改工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个季节,属于少雨季节,从而受到土壤面蚀现象威胁较大,并且面蚀损失的多为肥力较强的表层土。
2.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环境效应
土壤整理后会造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在农村土地整理后,耕地和交通用地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土地类型相对减少,很多分散的土地被规整综合利用,其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未被利用土地开发带来的生态效益,在其开发过程中对未被利用土地的地形、地貌等要素产生影响,荒地等未被利用用地的开发必然会导致其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灌溉方面也会造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变化;②交通用地造成的影响,增加交通用地必然会导致噪音和废气污染增加,同时交通用地本身建设过程中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也会在相应条件下出现物种入侵等现象;③土地类型减少造成的影响,土地类型在整理后呈现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地的异质化程度,导致土地抗干扰能力下降。此外,单一连片种植也不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供给,降低土壤质量。
2.3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
经过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呈现规整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碎片化发展的模式,对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在农村土地整理后,其景观格局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廊道格局变化对动物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如果遇到生态敏感区会对动物,尤其是两栖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第二,格局的变化会提高区域内部美学价值,土地在整理过程中并不是盲目的调整,而是根据具体的规范化条例进行,因此在整理后土地格局呈现出规整化趋势,农村景色、农业田园景色及相应的水文、土壤、植被要素共同组建成了独特的景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可见土地整改的环境效益较为明显,因此在土地整改过程中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土地整改的良性作用,促进我国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王琳琳.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的效应分析[J].华夏地理,2015,(2):133-134.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政策工具
1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而其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崭新的形态一经出现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1983年,谢贝罗斯•拉斯科瑞根据当时这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所谓的生态旅游,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侧重于旅游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第二,强调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享受到环境所赐予的旅游体验;第三,则是倾向于旅游资源开发为当地百姓带来的经济收益。然而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其中管理不善,旅游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然而在生态旅游发展的三十年间,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对旅游业的影响、对经济的帮助以及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彻底解决上述突出问题的研究方法却少之又少。
2环境政策工具
2.1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环境政策工具指的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机关采取保护环境行动的总称。这是政府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现如今全球各国政府都纷纷采取行动来治理本国的生态环境,这种手段制定和运用的如何则显得至关重要。环境政策工具有多种划分的方式,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三分类法:2.1.1命令控制型工具。命令控制型工具是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环境政策工具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有政府限制、禁令、许可证明、规划等。例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调理和办法,以及各省市根据自己当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而制定的各类许可、规划、限制等等,诸如废水排放限制令等,都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促进了各地生态旅游的发展。2.1.2经济激励型工具。经济激励型工具是政府为了引导相关企业单位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经济方面的鼓励政策,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力求减少保护环境的成本已投入而取得效果最大化。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收益不平衡,政府力求修正二者之间的矛盾做出的选择。就诸如近些年来各地相关政府纷纷采取排放量过度而增加税额的政策,国际上签订的碳排放量补偿,政府出资鼓励补偿,森林大面积的保护和种植等等均属于此类。2.1.3公众参与型工具。公众参与型工具也叫劝说型工具,主要是政府选择媒体作为公众舆论引导工具,向全社会传播社会主导的环保理念,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加人们的环保知识,鼓励人们积极主动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可以依靠相关部门的教育让人们资源参与进环境保护中去,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例如公益保护环境广告、景区、马路、花园中的警示牌等等,都是公众参与型工具。
2.2我国目前环境政策工具存在的误区。2.2.1环境政策工具起步晚,收益少。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环境政策工具也仅仅是从踏进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命令控制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方面,大多停留在《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旅游法》等等综合性法律法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相应的专项生态旅游法律法规。在管理方面,各方权责界定不清,管理混乱。政府为主导的命令控制型工具都如此,更不用说以市场引导为主导的经济型工具和以媒体舆论为主的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极为薄弱。2.2.2公众参与度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管理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公众参与度极低。而且在日常环境保护中,由于环境知识的普及不够广泛全面和即时,使得许多生态环境的居民居住地中存在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环境保护意识低等问题。即便是居民有着极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政府对于相关环境地区公众意见的采纳度根本不够,使得许多公众空有意见,却无从下手去保护。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行动,但是目前仍然乏善可陈。2.2.3生态旅游管理混乱。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市场极其混乱,概念不清,使得许多“农家乐”同生态旅游混为一谈,仍然是以经济收益为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目的,而不是将旅游者能够在旅途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旅游体验作为主要的目标。因此在生态旅游市场中,存在着大量假冒伪劣的产品,多数挂着“生态旅游”的狗头,赚着生态旅游的钱,却名不副实。这种畸形的市场将会给生态旅游良性健康协调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3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正确的使用环境政策工具
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率先发展起来,经过了极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才慢慢做到现在这般治理效果。如果同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如出一辙的话,那么中国也要经过很长的一段痛定思痛的过程,才能达到西方世界现如今环境保护的效果。因此,在面临巨大环境保护压力的今天,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向西方各国吸取经验,正确合理的运动环境政策工具,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
3.1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制定严格生态旅游专项法律法规。虽然我国目前具有一套极其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且有关生态旅游的法规分散在诸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当中。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有关生态旅游的专项法律法规,这样可以推动相关措施走出原有思维的局限,构建规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同时,在制定专项法律法规的同时,需要多方面参考相关部门、专家、公众群众的意见,有针对性的收集。同时,在制定专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需要规避已经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提及的条律。就例如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已经出现的大力度惩罚措施,就要在生态旅游的专项法律法中避免这重复性出现的,效用不高的条律。建立专项的法律法规需要提高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建立起强大的法律保障。
3.2多方齐头并进,革新有关经济激励型工具。目前我国在经济激励方面采用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以排污收费和相关资源税收费用为代表的治理方式。但比起污染程度日益加大的环境,这点罚款仅仅起到杯水车薪的效果。所以,现在需要多管齐下,建立新型的环境补偿机制。新型的环境补偿机制选择在环境和经济之间达成一种平衡,通过事先的协议,将社会舆论引入这一期企业环境使用过程中,通过多方面共同监管,从而达到效果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结束语生态旅游是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发挥环境政策工具的最大效果,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兼顾政治、经济、人文三方面,最终取得生态环境的大和谐。
参考文献
[1]赵广磊.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保护,2013(3):198.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环境;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3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因此亟需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率,开发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农村能源生态工程通常遵循生态学的原理,是利用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把能源工程与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工程体系。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的现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源。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农村能源管理体制,最终实现农村地区能源的合理利用。
1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设计的过程通常是寻找生态环境工程的最佳适应性对策。在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中需要严格地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建设能源生态环境工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能源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工程的设计中需要确定系统规模和控制的等级,对于能源工程调控的等级越高,控制的范围越广,这种控制属于宏观控制,情况比较复杂,调控的精度较低。如果控制的等级较低,调控范围比较小,就属于微观调控,调控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通过能源生态工程的系统分析,找出农村能源生态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的约束条件。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模式设计的核心是方案设计,通过方案设计可以改善能源生态工程的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式,合理配置农村能源利用的技术。优化能源设计方案可以促使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促使农业能源利用体系的良性循环[1-2]。
2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
2.1“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
“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在农村比较常见,通常是以单个的养猪农户为单位,在猪舍的附近建立沼气池,并且在农村附近有数量比较多的果园或茶园。这种模式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养猪农户在猪舍附近建立沼气池,使猪的粪便以及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并在沼气池中放入一些植物的秸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沼气池就会产生沼气,农户通过在家安装相应的净化设备之后,沼气就可以用于生活。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沼液和沼渣需要更换才能够确保沼气的供应。因此,对于沼液和沼渣的处理,通常是用作果园和茶园的肥料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将粪便和污水经过沼气的发酵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它可以将沼渣和沼液当作有机肥使用,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实现了零污染。“猪―沼气―农作物”能源生态工程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非常适合在农村地区使用[3-4]。
2.2“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
“器―气―池”生态家园工程通常是以村为单位的,这种生物工程模式通常是指在每户农民的房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农户使用沼气做饭,并且需要建立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这种模式可以把太阳能、生活污水以及沼气结合起来,给农户带来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外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是以规模巨大的畜禽养殖场为单位的,需要建立和养殖场规模相当的沼气工程,这样才能够确保养殖场的粪便和污水得到及时的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通常采用的工艺流程是把畜禽类的粪便污水进行固体与液体相分离,对于粪便可以进行深入的加工成为肥料或者是有机肥。对于污水流入到沼气池中,采用厌氧发酵技术进行处理,之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沼气,沼气可以输送到储气柜中,供农户使用。而对于沼液的处理,一方面可以直接作为肥料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经过好氧曝气池的处理,促使沼液达到标准,之后进行排放。这种工程模式采用了固液相分离的处理技术,可以让污水的浓度大大降低。在处理污水的时候采用了厌氧发酵技术、好氧处理技术、AF技术、稳定塘、氧化沟等技术相结合的工艺,这样可以促使污水得到进一步的处理,减少污水对水利以及农田的污染。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并且可以促使畜禽养殖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的建立需要因地制宜,而且工程选址比较适宜选择存在自然落差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造价以及工程运作的费用。另外,如果在畜禽养殖场附近有农田、果园等,可以在工程中考虑沼液的综合利用,而沼气通常被农村居民利用。
4参考文献
[1]蔡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工程模式初探[J].中国沼气,2003,13(4):112-115.
[2]施骏,陈磊,秦大东,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知识库的研制与应用[J].农技服务,2007,11(5):117-120.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1篇6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近多年来人类对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一大批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
连云港市相继建成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有:石梁河水库除险加固、新沂河、新沭河治理、三洋港闸等,继续实施新沭河50年一遇治理工程,推进蔷薇湖生态净化暨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东温庄水库、羽山水库、石安河、龙王河、沂南河、石埝漫水闸、朱南闸、沙河子满水闸等工程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11.3亿元。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方面,主要实施灌河、沂南河、蔷薇河、烧香河、车轴河中段等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5.42亿元。在大型泵站改造工程方面,计划实施临洪西泵站和引淮入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2.36亿元。在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工程方面,计划实施乌龙河调度闸、沙河子漫水闸、朱堵桥闸、界圩闸、小潮河闸等病险水闸加固工程,计划总投资1.16亿元。在沿海五年推进计划项目方面,主要实施徐圩新区内部调蓄、海堤达标工程、连云新城海堤达标以及新建蔷薇湖工程,计划总投资2.25亿元。在城市防洪工程等方面,实施西墅新河、盐东城区城市防洪、曹圩河整治、徐圩新区防洪除涝、硕项湖备用水源地等工程,计划总投资6.56亿元。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2)社会环境方面:水利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2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水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
大型水库的建设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库下部的低温水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容易诱发地震,特别是随着高坝水库的修建强烈的水库地震时有发生。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生活环境被打破,严重的会造成灭绝。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还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2.2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大课题,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兴建水库,淹没土地,必将使人地矛盾更加紧张。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还会造成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移民脱贫致富等问题。
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引起诸多环境因素变化,如施工期产生的废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会影响施工区的卫生环境和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改变某些病原体孳生环境及传媒栖息地。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流入江河湖泊中,使得水体受到了污染。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部分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淹没。文物古迹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风情、科学技术、军事和历史等,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水利工程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于非污染生态项目。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水电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可以取代化石燃料和核能,与建火电站相比水电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还可以减轻北煤南运的运输压力;水运是天然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少占地或者不占地的优点等。
3结语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使它们组成一个更为和谐的水资源系统。当前水利工作者急需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是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211”生态建设工程,推动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生态示范户创建,切实让农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让农村水环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方子云,邹家祥,郑连生.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环境水利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王儒述.三峡工程建设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J].水利水电技术,1998(1),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1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问题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概念,既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过程,又包括管理者管辖的对象,以及其他与制度和手段相关的因素。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运行是否畅通,对于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找出应对方法来改善管理生态环境。
一、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行使行政权力
在大多数中国高职院校内,在管理学校事务方面,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有时会出现较严重的过度行使行政权力的问题,对学校风气、教育、管理产生消极影响。首先,过度行使行政权力表现在管理者超越行政工作本身,试图影响甚至决定与学术有关的事务。研究经费对于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进行研究的学术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研究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工作能否进行,而行政工作者利用自己的权力有时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然而与科研工作相比,行政工作者更擅长行政工作,与专业的科研人员比,行政人员的科研水平并不强,过度行使行政权力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氛围。试问如果一个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不强,没有学术氛围,那么这样的高职院校会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其次,行政权力在高职院校的过度使用,使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崇尚做官,当学校里刮起官场风时,高职院校内的学生只会被拜官风感染,学生不会把心思放在学术研究上;行政权力的权威化也会引诱一些擅长科研工作的学术工作者努力争取行政职权,那么高职院校的学术成果只会变得苦涩,学校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弱。
(二)过度追求管理的安稳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培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学校因为管理不当而不能正常运行,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未来。在一定范围内追求管理的安稳是明智之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过度追求管理的稳态就会对院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过度追求管理的安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管理者只是努力维持院校的正常运行,没有勇气去创新,害怕担负责任;其次,当出现机遇时,管理者不敢挑战,常常失去发展院校的机会。如果院校的管理者把院校管理得像一潭死水,院校是不会充满生机的,所以,过度追求管理上的安稳是不能改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
(三)过度压缩教职工薪酬
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常常以学校运行成本高,资金周转困难为由,过度压低教职员工的薪酬,这严重地打消了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消极怠工,应付学生。过度压缩教职人员薪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在发放员工薪资时只发放法律及政府规定的最基本的数额,常常忽视奖金和津贴对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过度压缩教职工薪酬,表现在院校校方尽可能地延长教职工的工作时间,例如,鼓励教职工无私奉献或积累经验来免费延长教职工的工作时间。
二、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建议
(一)规范高职教育院校人员行政权力
针对高职院校中行政人员过度使用行政权力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改革院校权力的分配制度,平衡高职院校内行政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权力,让行政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优化高职院校管理生态环境。改革高职院校内的权力分配制度要做到两点:第一,明确规定行政权力的范围,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在确定行政权力范围时要做到行政权力不能影响科研工作的质量,不能影响高职院校的学术氛围。制定行政工作者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和惩罚办法,并开通举报热线或开设其他举报渠道,一旦出现行政工作者试图逾越权限办事的情况,校方要及时制止并对其进行惩罚。第二,努力做好行政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引导工作,维护好行政工作人员的纯洁性。可以定期开办讲座或举办学习先进人物的活动。
(二)鼓励高职教育管理者勇于挑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年代,如果高职院校不去创新,不去挑战,无疑将会很快被这个时代淘汰。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大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鼓励高职教育管理者改革原有的管理理念,抓住机遇,勇于挑战。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外部出现挑战时,高职教育管理者不能逃避,高职教育管理者要清楚地意识到挑战成功就会成为赢家,管理者应该积极分析现实情况,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带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内部,高职教育管理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积极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样,高职院校的竞争能力将会提高,会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带来好处,会改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
(三)合理发放高职院校职工薪酬
再好的马也离不开食物,如果马的主人吝啬小气,不给良驹足够的食物,那么良驹也不能为主人效劳。在高职院校内,如果高职教育管理者长期压缩教职工薪酬,教职员工就不会有动力为学校服务,如果园丁懒惰,那么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将会出现严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做到赏罚分明。高职教育管理者必须正视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贡献,必须认识到合理的薪酬可以给教职工带来动力,充满动力的教授和老师将会更努力地教育学生,并且做好科研工作,从而有更好的学术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充满动力的行政工作人员会积极做好行政工作,使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行井井有条,使高职院校以更好的面貌示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会得到大幅改善。
三、结语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未来,改革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必须做到规范高职教育院校人员行政权力,鼓励高职教育管理者勇于挑战,合理发放高职院校职工薪酬,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以全新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为祖国和社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俊,胡怀雯.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4(4):108-111.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1前言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仅严重影响到了其应用积极效用的发挥,同时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业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尤为关键。
2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目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2.1理念的缺失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依然着眼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尚且没有完全树立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次就是法律监督的力度不同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虽然也相继出台颁布了关于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立法还是相对有限的,再加上在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重开采轻保护和乱采滥罚等现象依然严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很容易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
2.2森林资源的骤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北方森林的覆盖率日趋降低,尤其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林木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加上保护的立足不够,导致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事实上,森林资源的骤减是会产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快以及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态质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严重
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土壤的沙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的肥力持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种植以及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3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提升认识水平,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快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然后加大宣传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员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来。
3.2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关系到能否加快实现森林面积扩大的关键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资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证林业绿色屏障积极效用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明确林业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短期利益不显著,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和管理。
3.3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级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不仅仅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而社会其它部门也要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良性的循环机制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应该创建良性循环机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林业补偿工作,对于认真贯彻与落实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来说,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还应让人们养成遵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习惯,同时,将林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创建科学、统一的整体循环保护机制,以此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5创建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从长远的角度,创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创建新的国有林区专门管理部门,重点管理国有林区,在管理林业资源的同时,承担出资人的职责,同时享有所有者的相应权益。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根据利用目的的不同对森林业进行分类,即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分别创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应实施企业化管理,公益林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4结语
认清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头等要事,绝非政府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北方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凌艳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谢国华.赣州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江西化工,2009,(3):144-146.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9
本文研究的西安市物质流主要涉及2个系统边界:第一个是西安市的自然环境边界,即西安市在本地开采物质资源以及排出废物的范围;第二个是西安市的行政边界,包括九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四县(周至、蓝田、户县、高陵)。这种界定方式主要是基于以下2点考虑:其一,本地开采物质资源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产生影响,而向自然环境排放废物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二,物质的调入与调出是相对于行政区划而言的,是指西安与周边地区进行的物质流通。
2数据统计
2.1输入端
输入端包括物质调入和本地开采2个部分,细分为生物物质、建筑材料、化石能源、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中间部分为西安生态系统自身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消耗的物质资源和城市物质资源的净存量。输入端中本地开采部分分为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其中,生物物质包含农(蔬菜、水果、蜂蜜、禽蛋、粮食、棉花和油料)、林(生漆、核桃、板栗、花椒、木耳)、牧(肉和奶的产量)、渔(所有水产品);非生物物质包括化石燃料(原煤、原油、天然气)、金属矿物(铁矿石成品矿和有色金属矿石)、工业矿物(碳化钙和氢氧化钠)和建筑材料(水泥)。需要说明的是:牧产品本应计算牧草产量,但西安并无大型牧场,且缺乏相关饲料的数据,本文以肉和奶的产量表示牧产品产量;化石燃料为原煤、原油、天然气,但西安市并没有生产能源,故该项为0;工业矿物用碳化钙和氢氧化钠的量来表示;由于历年统计类目不同,建筑材料只计入水泥。
2.2输出端
输出端除物质调出外,主要有污染物和耗散性物质。污染物包括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和水体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中城市垃圾没有直接统计数据,本文取清扫垃圾量与清扫粪便量之和(清扫面积逐年扩大,但总量较少,本文忽略此差异);大气污染物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SO2、烟尘、粉尘,城市生活中产生的SO2和烟尘,其中2001-2003年的统计数据中缺乏对城市生活中产生的SO2和烟尘的统计,本文根据2004-2010年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预测;水体污染物包括水体中的COD、汞、镉、铅、六价铬、砷、氰化物、石油类、酚和铵氮,其中2001-2003年的统计数据中缺乏对生活污水中铵氮排放量的统计,考虑到生活污水中的铵氮的排放量与人口正相关,本文以人口为自变量、铵氮排放量为因变量,通过线形回归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预测。耗散性物质是指农药化肥的流失,本文参考国内已有的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成果,进行了以下估算: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按30%,15%,40%计,其他肥料的利用率平均按30%计,农药的利用率按30%计,在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中扣除二者的利用量,即为二者的流失量[7-9]。
3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的物质流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资源投入量、污染物排出量、物质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物质生产力、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以及生态效率。将西安市2001-2010年的物质流数据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西安市近些年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为西安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基础。
3.1西安市2010年物质流全景
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2010年物质流全景图,如图2所示。图中以2010年为例,西安市的物质投入总量为1859.73万t,其中能源投入占51%,生物物质投入占35%,建筑材料占13%;污染物排放总量为315.79万t,固体废弃物占78%,耗散性物质占17%,大气污染物占4%。输入部分的能源和输出部分的固体废弃物仍然在各部分占有最大比重。相较于2009年,如图3资源投入量中的能源部分有所降低,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会有下降趋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长而且所占比例继续上升,将来可能会继续升高,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说明现在人的生活习惯还不够环保,包装物质过多,隐藏流系数较大。
3.2资源投入量
资源投入量表示西安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量,用以衡量西安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001-2010年西安市物质资源投入量情况图3所示。西安市的物质资源投入总量总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1年的973.90万t增长到2010年的1859.73万t,2009年达到2070.42万t的峰值水平,如图3所示,平均年增长率为10.11%。能源的投入量从2001年的396.23万t增长到了2010年的951.26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15.56%,高于资源投入总量的平均年增长量5.45个百分点。尽管金属矿物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7.26%,但其总量较少,对西安资源投入总量的影响较小。由图3资源投入结构图不难看出,西安近些年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能源。西安市的能源都是从外部调入的,因此,西安市的发展对自身的环境资源破坏较小,对物质调入的依赖程度较高。
3.3污染物排出量
污染物排出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不能充分利用的物质资源,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有害的剩余。为了分析污染物排放量中各种污染物所占比重及变化趋势,绘制西安市2001-2010年污染物排出量结构如图4。图4中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农药化肥的耗散所占比重较少,且变化起伏不大,固体废弃物在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决定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固体废弃物由70.9%上升到77.6%。大气污染物由7.1%降到3.6%。耗散性物质由20.5%降到17.2%。水污染基本保持在1.5%左右。此处并不能说明对西安市环境影响最大的为固体废弃物,因为部分大气染污物、水污染物的含量虽小,却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对西安市污染物的排放量与资源的投入量进行对比分析,如图5。经相关性分析,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资源投入量的变化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资源投入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污染物的排放量并没有相应的起伏,这说明西安市在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方面情况良好,而物质净存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减轻了环境压力。
3.4物质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根据物质消耗强度的计算方法(物质消耗强度=资源投入量/人口数)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污染物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量/人口数),计算西安市2001-2010年的物质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绘制二者相关曲线如图6所示,西安市的物质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增长。西安市2001年的人口数为694.8万人,2010年的人口数为782.7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41%;2001年的物质消耗强度为1.402t/人,2010年的物质消耗强度为2.376t/人,平均年增长率为7.72%;2001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为0.339t/人,2010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为0.403t/人,平均年增长率为2.10%。物质消耗强度增长最快,人口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则相对增长较缓。这表明在西安市的发展过程中,对物质资源的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污染物方面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并无明显增大。
3.5物质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materialproductivity,M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除以物质总需求,表示单位物质消耗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衡量经济系统年度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主要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有关,另外也受经济结构的影响。物质生产力常以每投入1t物质量所创造的GDP予以表示,是衡量物质利用效率的指标。根据物质生产力的计算方法(物质生产力=GDP/资源投入量),西安市2001-2010年的物质生产力变化如图7所示。西安市的物质生产力由2001年的0.755亿元/万t增长到了2010年的1.743亿元/万t,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14.54%,表明西安市的物质生产力增长较快,物质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图7为西安市2010-2010年物质生产力与物质消耗强度的关系,可以看出随着消耗强度的增加物质生产力增加,发展态势良好。
3.6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
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是城市物能代谢生态效率中的2项指标,表示单位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所能提供的社会服务量[12]。现有的资源效率研究多是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的,如土地资源的效率、矿产资源的效率、水资源的效率。但只有从整体上考虑,才能洞悉西安市整体的资源效率情况,本文研究的资源效率将建立在总的资源投入量上。相应的,本文的环境效率也是建立在总体污染物排出量之上的。根据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计算方法(资源效率=GDP变化倍数/资源投入量变化倍数;环境效率=GDP变化倍数/污染物排出量变化倍数),计算结果如表2。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的数据并没有以某一年为基准,而是将2001-2010年分为9个年度,每个年度都是以前一年为基准,数值表示后一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变化系数,这样便能观察西安2001-2010年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变化趋势。数值为1时,说明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并没有发展,停留在原来水平;数值大于1,说明社会服务量的增长所需的资源减少或排出的污染物减少,效率提高;数值小于1,则反之。从资源效率上来看,除了2003-2004年度,其他年度的数值都大于1,说明总体上西安的资源效率还是呈提高趋势的,但数值较小,资源效率提高不是很明显,西安尚未实现GDP的增长与资源投入量的“解耦”。从环境效率来看,总体上还是不断提高的,但2009-2010年度有所下降,环境压力依然不容忽视。
4结论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10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遥感信息;资源环境;丽江
一、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山川多变,玉龙山、老君山,金沙江及其山间盆地组成了丽江秀丽江山,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地丰富旅游资源。目前,丽江已基本形成区内和邻近区间的交通网络,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丽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劳作方式、厚重的文化艺术等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城镇周围分布着大片农田和果园,点缀着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村庄,村庄或依山傍水或果园环绕,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组合成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乡村生态旅游与目前已形成的旅游景区具有极大的相异性和独特性,玉龙雪山、丽江古城与周边乡村村落形成山、水、人组合景观群,在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吸引力上呈互补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其开发可为丽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丽江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遥感信息
对丽江的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处理,采用TM321、TM432、TM543、TM742波段组合,均得到较好效果。在TM321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如图2所示),丽江的城区与周围的地物区别非常明显,根据原有的数据资源相对比,很好的反映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
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象上(见图2),直观、准确的显示丽江盆地和周围山体的展布及村落在盆地中的布局。乡村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与山体相连,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丽江古城与新城区在色调上也的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古城是砖瓦房,相对于新城区的水泥房,它的反射率要低。在图像上,部分红色调经野外调查,是一些植被稀少,且土壤有一定的沙化空地,主要位于白沙及玉龙雪山靠盆地一侧。
本研究中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作比值运算处理。由于丽江市周围是山地地貌,地形起伏造成地表光照条件不一致,使同类植物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不同的灰度或异类植物却呈现相同的灰度,对遥感图像地物波谱信息造成的影响程度较高,导致误分类。而NDVI植被指数具有波段比值特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影响[4]。NDVI灰度图经过处理后,更能直观的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见图3)。在植被指数分布图3上可以看出,丽江的森林覆盖主要分布于四周的山体,山体上森林的覆盖达到40%左右,城区较低。
在遥感信息专题分类图上(如图4所示),清晰反映了丽江土地利用类型,如建筑用地(包括居民地、道路、工厂等)以红色显示、水域呈浅蓝色、林地呈深绿色;耕地和菜地作为特殊的绿地景观、以浅绿色表示。丽江的植被分布于四周的山体上与植被指数图上显示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水体作为一个环境因子,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像上,植被呈绿色调,水体呈蓝色调,在拉市海的边缘,可以看到浅蓝色调,是由于边部水深浅,沉积于底部的泥沙所致。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每年流人拉市海湿地的泥沙量约l0.3l万t。目前拉市海水质为Ⅱ类水质,但总氮和总磷超标,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5]。文笔海、文海、团山水库水体在遥感图像上没有异常反应。
三、基于遥感信息对丽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丽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监测十分重要,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识别与及时监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利用遥感信息的多时相性研究和监测生态环境状况,例如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或生态环境的优化等。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与环境状状进行调查,快速、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由于所选遥感影像分辩率较低,无法对景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规划。目前,现有的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方面的潜力还未发挥,如果园林、旅游和遥感部门能够携手合作,遥感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J].热带地理,2001,(3):198-201.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11
关键词:生态哲学;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分析
一、生态哲学概述
过去,工业文明并不会受到土地、气候等因素的制约,深刻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进程,漂洋过海,传遍世界每个角落,被称之为“蓝色文明”,相对应的是农业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曾经的“蓝色文明”一度演变为“黑色文明”,成为环境杀手。二战之后,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成为社会大众谈论的火热话题。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值得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深思,已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换句话说,生态环境危机并不是孤立现象,和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密切相关,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重新审视其产生、形成。就生态哲学来说,是指在生态危机全发时代下,运用哲学的眼光思考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解决存在的生态环境危机。横向看,生态文明和位置文明、政治文明等属于并列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其它文明得以维系的首要前提,一旦缺乏生态文明,人类终将回归到野蛮时代。同时,如出现生态环境危机,各种资源终将会枯竭,物质繁荣也将无法持续,人类终将失去乃以生存的家园,互相争夺仅有的生存资源,处于恶性竞争中,社会关系恶化,政治文明将失去意义。纵向看,生态文明属于一种新时代文明,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过程中,要借助科学技术、消费观念、哲学思想等,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在解决生态环境危机中,需要利用生态哲学,重新正确审视自然世界、人类文明成果,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世界关系,围绕生态文明具体要求,总结人类文明成果。
二、生态哲学视野下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1、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重要性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较慢,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处速发展中,已成为国际中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但人均资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已经不在自然承受范围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机动车辆增多,生态问题日渐严重,出现雾霾天气,降低了空气质量。就我国而言,粗放型经济是我国已有的经济发展形式,资源利用率低下,化工类企业排污大,严重污染周围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二次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形式,向集约化、生态化方向转变。在党十报告中,专门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列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巧妙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就是说,想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要将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中,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化。进而,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法律具有的强制作用,避免自然生态再遭到破坏,促使城市化行为规范化,规范行业生产、运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2、生态哲学视野下中国环境制度建设策略
(1)人生态思维和环境制度规范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说,正确的意识是促进客观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人的生态思维能够指导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生态思维,正确指导环境保护制度。在构建环境保护制度的时候,必须树立生态系统化的自然观,要以自然为切入点,深层次思考存在的问题,要在统一整体中去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注重整个生态系统环境的关系。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保护生态野生物种,要充分意识到平衡生态链的重要性,要灵活运用“群体化、系统化”生态思维,客观地指导环境制度建设,使其更加客观、合理。还要综合考虑自然价值,去建设环境保护制度,而不是围绕人类发展以及个人利益,要把自然当作人类永远的朋友,并不是奴役的对象,不能将其作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库,才能实现人、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2)人的主体性发挥和环境保护行为制度规范、生态消费制度规范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遵循其具有的发展规律。在环境保护制度下,人要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的作用,要不断规范公众自身行为,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多角度考虑公众主体地位,多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将环境保护制度演变成一种人的思维意识,成为一种日常行为习惯,对应的环境保护制度规范也能得到应有地落实。在此过程中,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分析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解决,并将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到实处,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此外,在生态理念指导下,要意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构建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改变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习惯,这是处理好人、自然二者关系的首要前提。但所构建的绿色消费环境保护制度必须具有鼓励性质,倡导一种“节能、环保”的消费形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生态哲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在生态哲学指导下,多角度、多科学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全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制度,通过不同途径呼吁社会大众保护生态环境,而不同行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改变各地区、城市生态现状,提高空气质量,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罗鹏.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秦士栋.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12
[关键词]金融生态经济发展金融运行
一、引言
2004年1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所做的《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中,将生态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引发了我国理论界的普遍关注。自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深入到经济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2008年初,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针对陕西省的具体情况也印发了《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暂行办法》,要求在全省各地开展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积极探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新途径、新办法。
二、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省份之一,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位,都与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息息相关。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陕西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金融业的发展却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小,没有发挥出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某一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公式:
金融相关比率=(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
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之所以相对比较脆弱,除了面临和全国共性的问题外,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家投融资力度不足、金融业发展所依托的经济环境差、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金融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几个方面。为促进国家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陕西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三、改善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分析
1.加快陕西省经济发展,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陕西虽地处中国腹地,但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为改善陕西金融生态环境的面貌,我们首先要立足于陕西的省情,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底蕴,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加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2.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法治环境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和法治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在陕西的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缺失已经成为金融生态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法制体系。
(1)提升政府和企业信用,强化对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政府是信用建设的主导,企业是市场融资的主体。因此,首先,政府要取信于民,增加政务透明度,建立奖惩机制,建立全国征信数据库,为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作为融资主体的企业也要强化信用管理,提升诚信观念确保企业财务的真实性,规范市场行为。再次,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全面的整顿和规范管理。强化其信用意识,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2)完善地方金融立法。金融生态环境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健全的法律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针对目前陕西省社会信用不理想,交易违约严重,在一定情况下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状况下,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完善金融立法。此外,还必须提高执法部门独立运作的能力,强化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确保债权人的利益,维护金融秩序。
3.改善陕西省金融运行状况
陕西省由于地处内陆,金融基础相对薄弱。要改善金融运行状况,必须抓住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GDP的增长、单位能耗的降低、房地产和能源产业的增长,以及物价的相对稳定。为此,不仅需要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大力配合,也需要金融机构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要改进服务方式,正确对待当前企业改制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在企业资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同时也要积极扶持新兴行业的成长和发展。要认识到企业与银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处理改制企业的资金问题时,要统筹兼顾,创新形式,尽力把困难企业盘活,实现银企共赢。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07
[2]McKinnon,R.I.(1973),“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Shaw,E.S.(1973),“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3]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10)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例(12篇)
- 阅0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1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小编整理了2022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贫攻坚感悟心得,欢迎参考借鉴。2022.....

双减政策实施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双减政策实施的原因范文关键词:绿色金融;基本内涵;作用机理;突出问题;政策建议作者简介:安伟(1966-),男,河南南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