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研究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慢性病研究范文
1病因病机
1.1病因认识
周氏等认为慢粒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情志不调,气滞血瘀;二是饮食不节,内生痰瘀;三是起居失常,邪毒侵袭[1]。其他医家对其病因也作了多种论述,然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先天之因。父母身体孱弱,精血不旺,根底不坚。②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伤,精气亏损,积久而成。③邪毒(包括瘟毒)入血伤髓,正虚邪恋,气弱阳衰,或外感缠绵不愈,正气持久不复。④境遇艰难,情志抑郁,气血亏损,积渐成劳。⑤药误、医误等。
1.2病机探讨
1.2.1因虚致病周氏等认为,慢粒发生乃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邪毒乘虚而入。邪毒入侵,轻者伤及气血,重者伤及骨髓,致使气血亏虚;邪与营血相搏结,使气血流通失畅,脉络瘀阻,久而成积[1]。陈氏认为,慢粒临床多见神疲懒言、体倦乏力,心悸失眠,口干咽燥,午后低热,周身疼痛,癥积包块(肿块),出血,舌暗淡或紫暗,脉细数或细弱等虚实夹杂证候。究其病因,素体不健是内在隐患,复感邪毒是外在因素。其以气阴两虚为病机之根本;血瘀内阻,邪毒内盛或邪毒伤血是病机转化的外在表现。因虚致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早期实证极为突出,随着病情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则实证仍存,虚证渐现,实邪益锢,虚证愈虚[2]。焦氏提出慢粒的发生是在正虚前提下,感受邪毒,正邪相争,正不胜邪,邪气踞之,逐渐发展而成。内因为正气亏虚,外因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饮食不节,滋生痰浊或邪毒侵袭,留恋不去。以上诸邪气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痰、瘀、毒邪搏结于骨髓,连及脏腑,耗损正气而成虚劳。其病位多责之于肝脾,病理改变多为气滞、血瘀、痰结。邪毒久羁,变生多端[3]。何氏认为慢粒的主要病机是虚、毒、瘀三方面,系本虚标实证。“虚”是正气虚衰;“毒”为外邪、内毒合而致之;“瘀”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热毒内盛,气血失调,经脉失和,气机阻滞,热毒与气血互结,渐成癥瘕积聚[4]。尤氏提出正气不足,感受瘟毒之邪是慢粒发病学基础。病机为五脏虚弱,精血失守;虚邪贼风,入血伤髓。五脏虚衰、精血内夺为本,邪气内乘为标[5]。卢氏认为,该病因肾脏虚衰,精髓内亏,复感疫毒之邪所致。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6]。有作者提出其发病机制为阴阳失调、相火妄动。并依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研究加以阐述,试图建立骨髓造血功能—肾中相火模式。认为“肾主骨生髓。”骨髓造血功能与肾脏密切相关,由于肾藏精,精化血,在生理状态下,肾阳温煦,蒸化阴精而化生血液。根据阳主动,阴主静及“凡动皆属于火”的理论,慢粒骨髓造血组织恶性增殖可认为属阳盛阴衰,其病位在肾。由于妄动之相火暴悍酷烈,能大伤元气,煎熬真阴,令气阴两伤,精血亏乏,是为“元气之贼。”这与慢粒细胞非自限性恶性增殖而破坏正常造血功能病理变化相一致[7]。
1.2.2因病致虚吴氏认为慢粒证候产生乃因邪毒久恋,耗伤正气所致,与一般单纯正气虚弱而产生之虚证表现不同[8]。陶氏认为邪毒入血,伤及骨髓,而致血瘀,邪毒与瘀血相搏,结积于内形成痞块,或邪毒内盛,耗伤气血而致气血双亏证候[9~11]。张氏认为慢粒系伏气温病所致,虽初起即呈气血亏虚,然亦有热毒深入血分之象,因病致虚,其见证至繁至杂[12]。汪氏认为慢粒病机属气滞血瘀,气虚血热,虚实夹杂、以实为主[13]。肖氏认为慢粒病机在于外邪侵袭人体,客居脉中,暗耗正气,瘀阻脉道,导致血瘀。其枢机在于邪毒、瘀、虚三病理环节相互衍生。稳定期多为邪毒内伏,郁而待发;加速期多为血瘀正衰,阴阳两虚;急变期多为毒血搏结,阴阳衰竭[14~15]。邓氏提出慢粒急变,当属中医“热劳”、“急劳”范围。并认为慢粒急变属邪毒瘀阻,精气内虚,虚中挟实之证[16]。赵氏认为,慢粒乃邪毒致病,无虚一说。临床出现的虚弱症状,只是外在表象,而血分热毒才是疾病本质,其由多种毒邪深入骨髓所致。故临床上表现为血分热毒之象,其反复出血即是血热妄行之表现,决无气不摄血之可能[17]。
2证候类型
周氏等根据现代医学对慢粒的临床分期,从中医辨证角度出发,也将其分为:①稳定期:为邪盛正实期,此期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治宜速攻;②加速期:为毒邪壅盛期,此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更甚,患者病情较重,治宜攻补兼施;③急变期:为毒盛正衰期,此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病情严重,当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1]。吴氏以症状稳定或变化进行分证。稳定期一般为正气虽虚而邪趋平伏;急变或慢粒症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期,一般与热毒入侵营血有关;慢粒继发感染或急变期以热毒内盛,气营两燔为主[8]。孙氏按病机变化,分气血两伤、气衰精伤、气衰痰火、肝风热毒4种证候类型[18]。司徒氏主张将慢粒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类,实证多以火盛气逆、血热妄行为主;虚证则气不统摄或虚火妄动为要[19]。亦有人将慢粒定为“本虚标实证”,并认为虚、毒、瘀交互作用决定其证候变化[4,20]。汪氏将其归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热”二证[13]。陶氏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癥瘕、肝肾阴虚、气血双亏三证[9]。吴氏从慢粒因肾脏虚衰,精髓内亏,复感疫毒之邪所致的认识出发,将其归为“劳热证”[8]。张氏提出慢粒属伏气温病范畴,并指出其特点有三:一是起病即见里证;二是伏气温病见效慢;三是伏气温病往往里虚证明显[12]。赵氏认为,慢粒证候在于骨髓热毒,由骨髓延及血分而致血分热毒,并主张只宜凉血解毒,大忌温补[17]。马氏认为,慢粒属肾中阴阳失调,相火妄动,而不应拘于“虚”、“实”之争[7]。在证候变化过程中,又可出现阴阳失衡、邪毒深伏;阳热成邪、气阴两伤;邪正相搏、积于胁下;正虚邪进、气耗血亏;邪盛正衰,热极动血等诸型[20]。
3施治研究
3.1辨证论治配合化疗
吴氏等根据慢粒热毒内炽,正气虚弱之病机,采用消补并进治则,以补益气血、清热凉血、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等法治疗。对衄血及血色素偏低,主张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祛邪,其次才是扶正。因为慢粒的病机主要是邪毒内扰所致,非一般正气亏虚,故用补血药无济于事。急变倾向或急变期应加用化疗。并认为中医药治疗与西药比,虽然缓解较慢,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血象过低,白细胞能够恢复至正常,骨髓缓解而无抑制。另则骨髓缓解后服用益气养阴药能延长缓解时间[8]。司徒氏主张应用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并进行临证辨证加减治疗。认为活血化瘀中草药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出血,纠正贫血,增强免疫力,控制感染,提高疗效[19]。马氏主张以泻相火、调阴阳为治疗根本,以慢粒不同发展阶段病机演变情况,分以下五种情况:①本病初始或亚临床阶段,因症状不著,不需辨证,可针对其发病机制予泻相火、调阴阳,以期尽早消除恶性克隆细胞或诱导其向正常分化;②慢性期治以益气养阴扶正、泻火解毒祛邪为法;③慢性期以巨脾为主,或经治疗后脾脏缩小不理想而易发生脾栓塞者,治宜活血散结、解毒消癥;④加速期有急变倾向宜益气养血、祛邪抑癌;⑤发生急变或转为骨髓纤维化,易继发感染、出血等致命性并发症,治当固护元气,清热解毒,凉血止血[20]。邓氏等治慢粒急变,诱导缓解期以解毒抗癌、攻邪为主,在化疗间隙期及巩固维持阶段则以益气补肾扶正为主,同时配合化疗方案,与单纯化疗比较提高了临床缓解率,并能明显延长部分患者生存期[16]。麻氏提出白血病经化疗达完全缓解后进入微小残留白血病(MRL)阶段,以正虚为主,表现以“邪去正衰”、“气阴两虚”为特点,因而扶正培本,重建及恢复MRL患者免疫功能。以黄芪、党参、女贞子、枸杞子等为主的中药近期能增加放化疗的敏感性,长期使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提高T4(辅助性T)比值,增强NK细胞活性,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1]。王氏等用扶正抑癌冲剂(炙黄芪、当归、女贞子、旱莲草、生地、何首乌等)取得较好疗效。研究表明:该药使DNA指数及非整倍体率显著下降或恢复正常,消除或减少Ph阳性细胞克隆,并能使bcr/abl融合基因转阴[21]。
3.2辨病论治配合化疗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在对有效方剂主要成分或有效药物的成分提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197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成功地从中药青黛中提取分离了化学结构清楚的靛玉红,随后又人工合成了异靛甲。全国50多家医院对314例慢粒患者用靛玉红治疗,缓解率为59.8%,有效率87.26%。此后,该单位又对其进行了长达11年的系统临床观察,发现靛玉红治慢粒生存期为31.5个月,完全缓解者平均生存期已超过6年,最长达130个月。维持治疗及长期服用未见骨髓受抑及全血细胞减少,皮肤色素沉着,女性停经、不育等化疗毒副作用,亦未见诱发第二肿瘤[22]。陶氏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抗癌中草药,同时辅以化疗。辨证论治分为气血两虚型:补益气血,佐清热解毒;肝肾阴虚型:滋阴清热解毒;癥瘕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共治疗80例,11例患者存活期均超过7年。其中7.5年1例,8~10年6例,11年2例,11~12年3例,14年1例[10]。
3.3单方验方治疗
除辨证论治外,验方或单味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如青黛)与常用化疗药物交替或配合应用,中西药协同作用,序贯治疗,减少了化疗药总量及给药时间,从而降低了化疗相关并发症,毒副作用,降低了死亡率,体现了中西医结合优势。有人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梅花点舌丹治疗慢粒,近期疗效好,对初发及复发均有较好疗效,有效率81%。治疗期间副作用与感染少见,并对白血病浸润症状及治疗前合并感染亦有明显治疗效果。陈氏用大黄虫丸治疗慢粒取得良好疗效,16例病人50%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者37.5%,总缓解率87.5%,无论缩脾程度或速度,与单纯化疗相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此外该药对周围血和骨髓中幼稚细胞似乎具有一定抑制作用[23]。赵氏选用升降散,随证加入凉血化瘀,疏利三焦、清热解毒之品,取得较好疗效[17]。张氏主张治疗慢粒当从伏气温病论治,须先攻其邪,慎勿早用补剂。攻邪用清营泄热、凉血解毒之犀角地黄汤[12]。唐氏等报道益气养阴解毒方配合化疗,能使患者生存期延长,6例生存期皆在7年以上,其中超过10年2例,超过16.5年1例。可见,益气养阴解毒法是否与消灭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有关,值得探索[24]。黄氏等以清热解毒,扶正补虚,理气导滞之碧玉柴胡汤配合化疗治疗慢粒加速期,缓解率100%,其中61%患者长期存活。此外,化疗期的骨髓抑制可用中药缓解[25]。汪氏以清热祛瘀之清肝化瘀汤配合化疗治疗慢粒加速期,16例经治疗,10例进入慢性期,2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加速期完全缓解率80%[11]。
3.4中药抗慢粒实验研究
陈氏等以青黄散治疗慢粒,并对患者骨髓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在白细胞骤降时期,幼稚细胞发生大量变性坏死,主要以核溶解、核固缩、核破碎及混合性为特征,表明青黄散治疗慢粒的疗效与其能促使白血病细胞变性坏死的药理作用有关[26]。近年研究表明,益气药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清热解毒药及活血化瘀药有一定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2]。因此,许多作者应用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的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开展对单味中草药提取物或有效方剂抗白血病的药敏试验。肖氏从苦参中提取苦参碱,并经实验证实其对外周血多向造血祖细胞(CFU-MiX)集落产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达76%。并且发现苦参碱对不同证型慢粒抑制效果相一致[27]。陆氏等研究证实:半夏各炮制品总生物碱能破坏K562细胞,抑制其增殖,而对正常细胞则完全没有抑制作用[28]。另有作者通过体外实验证实,苦参煎液、茯苓素具有较强的诱导白血病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作用[29,30]。近年来,利用现代医学新技术,研究单味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物或有效方剂,尤其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对白血病细胞作用,取得了一些成效,是未来中药抗白血病研究方向之一。
4存在问题与展望
4.1病因病机问题
慢粒病机转化复杂多变。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对于慢粒本质的把握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①慢粒自发生至终末期,在整个病程中稳定期、加速期、急变期各期病机实质如何,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②正虚在3期之中属气、血、阴、阳等诸虚中何种类型,五脏中何脏虚损以及虚损性质有待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③慢粒由稳定期向加速期、急变期进展过程中,气、血、阴、阳相互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应进一步考察。
4.2证候类型问题
在慢粒辨证施治过程中,众多作者根据各自观察到的临床证候,分别提出了证候类型,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需待解决:①缺乏大宗临床病例的系统总结、观察与验证;②慢粒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分别表现为何种证型目前尚无定论;③慢粒由慢性期向加速期,进而向急变期转化过程中,其证型变化有何规律,有待研究;④正因为慢粒是以虚、毒、瘀3个病理环节为中心,其临床表现变异性较大,往往在疾病转化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增加了病机演变的复杂性。因此,对于疾病内在本质以及必然证候规律必须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总结才能证明。
4.3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
临床众家根据各自辨证标准,分别进行分型论治,以单方验方、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证明,对改善慢粒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缓解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延长慢粒生存期,延缓或阻止急变的发生,消除Ph细胞克隆等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邓成珊,周霭祥.当代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8,164,415,425
2陈信义.浅谈血液病的辨病与辨证用药.中国农村医学,1989,(6):44~45
3焦中华.实用中医血液病学.山东:青岛出版社,1989.294
4何建平,严婉英.碧玉柴胡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7例报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3):28~29
5尤建良.中医药在白血病治疗中的运用.江苏中医,1992,(1):8~10
6卢传坚,黎汉津.沈炎南教授治疗慢粒经验简介.新中医,1992,(4):13~15
7马明.试论白血病发病机制为相火妄动.中医药信息,1993,(4):3~4
8吴颂康,史亦谦.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和体会.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10(1):18
9陶淑春,王志恒,周连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存活七年以上四例.辽宁中医杂志,1989,(3):21~22
10陶淑春.辨证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存活7年以上11例观察.中医函授通讯,1997,(4):34
11陶淑春,王志恒,周连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2,(8):34~35
12张家骏.运用犀角地黄汤治愈疑难病举隅.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4):254~255
13汪学友,吴正翔.小剂量HA方案配合清肝化瘀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加速期2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1):685
14肖诗鹰.祖国医学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国中医药学报,1990,(3):12~13
15肖诗鹰.中医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江西中医药,1992,23(6):55~56
16邓成珊,周霭祥,彭登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14例治疗小结.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4,(4):16~17
17彭建中.赵绍琴运用升降散治疗血液病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4,(8):338
18孙秉华,孙昶.孙秉华研究员对白血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0,13(2):9~10
19司徒志坚.活血化瘀法在临床的应用.新中医,1995,4:59
20马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证治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3~124
21王乙忠,周霭祥,王志平,等.扶正抑癌冲剂配合化疗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6,37(9):535
22钱林生.靛玉红治疗5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疗效的观察.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12(3):125~126
23陈兆孝.以大黄虫丸为主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500
24唐由君,顾振东,李琰,等.马利兰合中药延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期.浙江中医杂志,1989,(5):209~210
25黄天福,张岭,郭乃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国农村医学,1996,24(2):52~53
26陈志伟,周霭祥,傅湘琦.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超微结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增刊):56~59
27肖诗鹰,胡青山,马军.苦参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向祖细胞集落产率的抑制作用.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12(2):89~90
28陆跃鸣,吴皓,王耿.半夏各炮制品总生物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的生长抑制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2):84~85
慢性病研究范文篇2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中医医院内二科,云南寻甸655200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同气候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4年收治COPD患者的例数进行统计,并对同期的月平均气温、平均气压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进行收集,将每月COPD患者的住院例数同三个气象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进行分析。结果COPD患者住院人数最多月份是4~6月份;每月平均气温、气压以及相对湿度同COPD患者的住院例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682、0.643、0.607。结论气候变化同COPD患者的发病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患者的发病高峰期为春夏之交和冬季,患者要做好保暖、增强体质,从而降低发病率。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候因素;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1(b)-0167-02
[作者简介]李亚琳(1976-),女,云南昆明,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消化内科工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的常见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是流行广泛的全球慢性疾病种类,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为4%~6%以上,是导致65岁以上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1]。通过对我国的COPD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中由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死亡是患者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并且致残率也是比较的高[2]。为了对我县COPD患者的发病情况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做好COPD的防治工作,本文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COPD患者病例数进行统计,并收集同期气候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COPD患者病例数进行统计,诊断标准使用COPD的诊断标准[3]。收集资料真实有效,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收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491例,其中267例男性,224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5~74岁,平均年龄为56.7岁;收集肺气肿患者492例,其中282例男性,210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9~68岁,平均年龄为52.3岁;收集哮喘患者493例,其中275例男性,218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12~77岁,平均年龄为58.6岁。排除其他肺部疾病患者。
1.2气象资料
收集我县2008年1月—2011年12月每月平均气温、气压、以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
1.3分析方法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7软件,使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通过Excel2007进行统计和分析,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COPD的发病情况
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COPD患者1773例,其中1171例男性患者,占到66.1%,602例女性患者,占33.9%;2008,2009,2010,2011年的住院病例数分别为435例,460例,450例,428例。
2.2COPD患者住院情况同月份和季节的关系
春季为1~3月,夏季为4~6月,秋季为7~9月,冬季为10~12月,统计结果显示,COPD患者在夏季(4~6月份)的住院人数高于其他三个季节,每年的4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其次冬季发病率比较高。见表1。
2.3COPD发病情况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表2分析得出:COPD患者从每年3月份开始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到6月份发病人数仍然较高。发病人数在7~8月份逐渐下降,到10月份又出现回升。气象资料结果为,平均相对湿度最高的为3~6月份,平均气温也逐渐上升,而平均温度从10~12月份起逐渐下降,并且相对湿度是1年中比较低的季节。对1~2月份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其平均气温是1年中最低的,相对湿度也比较低,但COPD住院人数不高,见表2。
2.4相关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4]将COPD患者4年中每个月的患病人数与同时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以及平均气温等联系在一起。经过计算,COPD患者4年中每个月的患病人数与同时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以及平均气温等之间存在的灰色关联系数如下:r13=0.607,r12=0.643,r11=0.682;由于相关系数依次递减,因此就可以看出,影响COPD患者最大的气象因素是平均气温,其次是平均气压,最后才是平均相对湿度,详细情况见表3和4。
3讨论
COPD的发病特点是发作反复以及病情逐渐加重。临床研究报道[5],COPD的多发季节为冬春季节。每年3~6月份,气温出现回升,气压也逐渐升高,由于正处在多雨季节,此时平均相对湿度是1年中最大的,因此3~6月份也是COPD患病人数最多的阶段,2008,2009,2010年这3年中,4月份都是COPD患病人数最多的,主要是因为4月份气温在回升,且早晚气温相差较大,这时雨水较多,平均相对湿度较大,对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非常有利,COPD患者由于抵抗力比较差容易在外界风寒的影响下导致犯病;导致COPD患者对外界的气候和温差变化不适应导致病情出现复发。与李耀宁[6]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而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COPD的发病率与风速、风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风速3.0m/s为一个临界点,>3.0m/s时,发病人数增加,反之则下降;而风压1009hPa为临界点,>1009hPa发病率上升,反之则下降。
秋季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不仅气压、气温符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且相对湿度也较为适宜,因此COPD患病人数最少。随着冬季的来临,温度会下降,且相对湿度也达到一年中最低的时期,空气较为干燥,因此COPD患病人数会有所上升。这就需要COPD患者注意自身保暖,并提高体质,控制感冒,以降低COPD的患病率。根据数据资料发现,1~2月属于1年中气温比较低的月份,并且相对湿度也比较低,但COPD患者的住院人数并不高,分析原因,这段时间一般处在我国1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因此在春节前后的1~2月份,COPD患者即使病情发作大多也不会选择住院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年间每月平均气温、平均气压以及平均相对湿度同4年每个月COPD患者的住院人数的灰色关联系数[7-8]分别为:r11=0.682,r12=0.643,r13=0.607,通过分析证明:对患者发病影响最大的气候因素是每月平均气温,其次是每月平均气压,最后是每月平均相对湿度。分析其原因:由于我县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同月平均气压以及平均相对湿度变化相比,前者的变化更大,因此对COPD患者的病变影响最大,所以在冬季以及春夏之交COPD患者要做好保暖,并预防疾病,医院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调整,将人力资源、治疗设备等向呼吸内科倾斜,从而共同做好COPD的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在气温变化多端或者是相差较大的时期,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并在气压和风速变化多端的季节,适当的增减衣物,从而降低COPD的患病率。
[
参考文献]
[1]曾运红,郭兰萍,张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住院与气候因素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18(11):128-129.
[2]孟紫强,张剑,杨振华,等.沙尘天气细颗粒物对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的影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15(3):215-216.
[3]田苹,李绍云,李耀宁,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16(3):157-158.
[4]程显声,徐希胜,张珍祥,等.1992—199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社区人群综合干预结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10(8):574-575.
[5]郭兰萍,梁标.阻塞性肺气肿形成的可逆期及预防该疾病发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9,20(19):174-175.
[6]田苹,李绍云,李耀宁,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16(3):157-158.
[7]刘文川.脑出血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15(5):431-432.
慢性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7-0044-02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诊断中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其在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基本病变为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按照炎症活动度也可以分为轻、中和重度三类。本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诊断和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22例,男72例,女50例,年龄18~69岁,平均(48.3±3.7)岁。
1.2实验室检查
检测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电泳γ球蛋白(γEP)、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
1.3组织病理学诊断
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和实验室相关指标异常标准,以炎症活动度分为轻度慢性肝炎(G1-2,S0-2)、中度慢性肝炎(G3,S1-3)、重度慢性肝炎(G4,S2-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两个或者多个样本非参数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程度肝炎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室检查的七个指标随着肝炎的炎症程度加重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轻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γEP外,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中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
在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方面,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三项指标之一异常患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轻、中、重度肝炎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4.91%、63.83%和81.2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炎疾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疾病的诊断也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在临床诊断中,血液化验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研究发现,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随着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加重而降低,而凝血酶原时间则与病情呈正相关性[1],是肝炎疾病诊断和预后的重要依据。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是一种主要来源于肝脏的核酸代谢酶类,对其活性的测定,可以判断肝炎慢性化的进展以及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慢性肝炎患者的检出率[2]。血清脂联素是由受损的肝脏细胞分泌,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在不同类型慢性肝炎患者体内,血清脂联素水平也有较大差别,这可能是肝脏功能变化以及病毒含量与患者体质差异引起的[3,4]。肝脏是脂质代谢的场所,一旦受到损伤,脂质代谢就会出现紊乱,通过对血脂的检测,可以掌握脂质代谢以及肝脏损伤情况,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5-7]。
当前全球约有3.5亿慢性乙肝患者,1.3~1.7亿人感染慢性丙肝,这两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热休克蛋白70的变化相关,可以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所处时期(迁延或者活动期),对于疾病的诊治有着积极的作用[8]。白介素12的水平是反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机体白介素12的水平可以有效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乙肝病毒大蛋白(HBV-LP)与HBVDNA的复制有关,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患者诊治和预后的重要依据[10]。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中,采用同时检测丙型病毒核心抗原C和丙型病毒抗体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11]。近年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参与了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对于病毒感染、清除以及与疾病发展相关的免疫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组织病理学诊断仍是肝脏检查的金标准,而肝脏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无创诊断模型法、肝硬度测量法以及各种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无创诊断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肝活检例数,提高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检出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室检查的七个指标随着肝炎的炎症程度加重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轻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电泳γ球蛋白指标外,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中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方面,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三项指标之一异常患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轻、中、重度肝炎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4.91%、63.83%和81.25%。
通过临床诊断中实验室检查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与实验室血液指标明显相关,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一项或者多项血液指标持续出现异常时,肝脏炎症程度较重。本研究中,实验室检测仅仅可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进行初步的诊断,而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病原学以及病理学的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参考文献]
[1]景桂军,刘艳欣,杨梅,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改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97-100.
[2]杭菊萍,刘伶.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与病毒性肝炎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9):166-167.
[3]李小玲,练小芬,彭海峰.脂联素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J].现代医院,2011,11(1):78-79.
[4]刘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应答关系[J].现代医院,2010,10(5):87-88.
[5]吴爱成,黄国清,唐恒锋.血脂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意义[J].中外医疗,2010,20:4-6.
[6]ThomasT,GinsbergH.DevelopmentofapolipoproteinBantisensemoleculesasatherapyforhyperlipidemia[J].CurrentAtherosclerosisReports,2010,12(1):58-65.
[7]张利红.血脂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03-104.
[8]马莉,欧宏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热休克蛋白70的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2,7.
[9]吴园园.白细胞介素12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84-186.
[10]刘春在,冯忠军.乙肝病毒大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0,32(5):525-527.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例(3篇)
- 阅0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篇1[关键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产前诊断我院从2001年6月~2010年10月,对我院98例产前诊断并行引产或产后证实的畸形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

家政服务行业政策范例(3篇)
- 阅0家政服务行业政策范文篇1关键词:行政咨询;行政决策;问题;完善一、行政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行政咨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辅助领导决策,为之提供各种有科学依据的判断和解决.....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