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课件(精选7篇)

来源:收集

第7篇1

第一章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四学时)(第五周周二、周四)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

2)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及使用条件3)熟悉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金属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能,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1学时)

2)无机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基本性能,耐蚀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性能(1学时)3)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常用塑料和橡胶介绍(1学时)4)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能与特点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水工艺设备要求,确定不同材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你认为水工艺设备对金属材料的哪些性能要求更高?怎样才能满足这些要求?2)影响钢材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合金钢有哪些类型?何谓耐蚀低合金钢?耐大气腐蚀、海水腐蚀的低合金钢中各含哪些主要合金元素?

4)不锈钢有哪些类型?在酸性介质、碱性介质及中性水溶液中是否可以选用同一种不锈钢?简述理由。

5)铝、铜及其合金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主要用于什么场合?6)钛及钛合金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

7)简要说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主要用于哪些场合。

8)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哪些类型?常用于水工程及水工艺设备中的高分子材料有哪些?耐蚀有机高分子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9)复合材料主要有哪些性能特点?你认为在水工艺设备中复合材料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在水工业领域应用复合材料的几个事例。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二章材料设备的腐蚀、防护及保温(三学时)(第五周周五、第六周周二)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材料设备的腐蚀的危害以及腐蚀与防护科学的发展状况2)掌握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3)熟悉各种设备腐蚀防护技术

4)能运用腐蚀与防护原理进行材料的选用5)了解设备保温的目的6)熟悉常用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材料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概述,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设备腐蚀防护技术,材料的选用(2学时)

2)设备保温的目的,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及常用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难点:设备、材料的腐蚀原理与方法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什么叫氢蚀?它对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2)什么叫极化?极化对金属腐蚀有什么影响?

3)什么叫阴极去极化?阴极去极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阴极去极化反应是什么?

4)什么是金属的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局部腐蚀包括哪些类型?

5)试从腐蚀发生的条件、机理、影响的因素和控制的途径等方面比较小孔腐蚀和缝隙腐蚀的异同。

6)什么叫应力腐蚀?它具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介质的腐蚀性越强,材料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就越高?为什么?

7)微生物为什么会影响金属的腐蚀?试例举最常遇到的微生物腐蚀。8)高分子材料物理腐蚀过程是怎样进行的?高分子材料耐溶剂性能的优劣可由哪些原则进行判断?

9)什么叫高分子材料的应力腐蚀?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0)在设计金属设备结构时应注意什么才能避免或减少损失?

11)有哪几种阴极保护形式?各有什么特点?阴极保护时,被保护设备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12)阳极保护适用于什么样的金属-介质体系?

13)若一体系在阳极极化过程中,极化电流很低并几乎维持不变,对该体系可否用阳极保护法进行保护?为么?

14)玻璃钢衬里层的结构及作用是什么?15)缓蚀剂的类型有哪些?

16)选材的原则是什么,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7)设备保温的目的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保温?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三章水工艺设备理论基础(十学时)(第六周周二至第七周周五)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容器的结构与分类以及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2)掌握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的计算、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计算

3)熟悉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

4)掌握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

5)掌握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机械制造工艺

6)掌握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容器应力理论,包括容器概述,回转曲面与回转薄壳,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环向薄膜应力,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等;(3学时)2)机械传动理论,包括机械传动概述,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2学时)3)机械制造工艺,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2学时)4)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传热过程的增强与削弱。(3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与水工艺设备设计、制造有关的容器应力理论、机械传动方式与特点以及设备制造工艺方法与适用条件2)难点:容器应力理论与热量交换理论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何谓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简述壳体平衡方程和微体平衡方程的推导过程。2.圆柱壳、球壳、椭球壳和锥形壳的薄膜应力各有哪些特点?如何计算它们的薄膜应力σω和环向应力σθ?

3.如何确定圆筒壁的计算厚度δ、设计厚度δd、名义厚度δn、有效厚度δe和最小厚度δmin?

4.平板的弯曲应力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平板封头和矩形压力容器?

5.什么叫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它对封头和筒体的设计有哪些影响?6.容器的封头分为哪几类?如何进行各类封头的强度计算?

7.机械传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在水工艺设备中最常用的有哪几种?

8.渐开线标准齿轮有几部分组成?基本参数是什么?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几种?

9.带传动和链传动各有哪些特点?带的截面形式对带的传动效率有什么影响?根据结构的不同,传动链主要有哪些形式?各自适用于什么条件?链传动的失效形式有哪些?10.机械制造中的基本工艺方法有哪些?

11.金属的压力加工主要包括哪些方式?简要说明各种加工方式的加工过程。12.简要说明各种焊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13.金属切削加工主要有哪些方式?简述不同切削方式的作用特点和适用条件。14.试从微观角度阐述导热机理。

15.什么是导热系数?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6.试述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定义和内容。17.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在水工艺设备中如何体现?18.什么是受迫紊流换热?试述受迫紊流换热的两种类型。

19.什么是凝结换热?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强凝结换热?20.什么是辐射换热?热辐射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增强吸收太阳能的措施有哪些?21.什么是传热过程?常见的传热过程有哪些?如何增强或削弱传热过程?22.用实例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现象。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四章水工艺设备的分类(一学时)(第七周五讲)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全面了解水工艺设备的分类及基本特点;2)本章为了解内容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设备分类:通用机械设备与专用设备

2)容器设备:压力容器法兰、管法兰、支座、安全泄放装置、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

3)搅拌设备: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机械搅拌设备

4)换热设备: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的适用条件和选型以及换热器计算。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介绍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2)难点:无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无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五章容器(塔)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二)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了解压力容器法兰的类型

2)掌握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密封垫片

3)了解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

4)了解容器支座的型式

5)掌握安全泄放装置的原理与适用场所

6)自学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压力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容器法兰的类型、法兰的密封垫片,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卧式容器的支座、立式容器的支座,(1学时)2)安全阀、爆破片的工作原理,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学生应结合这些设备的工艺特点(专业课中内容),着重熟悉和掌握设备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适用条件等

2)难点:如何对上述设备的选型、设计等提出选择材料、结构、传动与加工方式、腐蚀防护等方面的要求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分别有哪些形式?如何正确选用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2.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各有哪些形式?如何选用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3.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的制作分别有哪些形式?卧式容器为什么一般采用双支座?4.安全阀的作用是什么?各类安全阀分别有哪些特点?怎样选用安全阀?5.爆破片分为哪几类?常用的爆破片有哪些?

6.水工艺填料设备对填料有哪些要求?常用的填料有哪几类?

7.对布(气、汽)装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水工艺设备中常用的布水(气、汽)装置有哪些形式?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六章搅拌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四)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掌握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掌握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

4)熟悉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作用及结构特点

5)自学常用搅拌设备简介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1学时)

2)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常用搅拌设备简介(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2)难点:搅拌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确定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拌设备的功能是什么?在水处理工艺中,搅拌器主要作用是什么?简述其工作原理。

2.常用机械搅拌器有哪几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搅拌轴工作时受力状况如何?设计计算时需考虑哪些因素?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七章换热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五)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了解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2)掌握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

3)掌握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4)自学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包括容积式换热器、半容积式换热器、快速式换热器、半即热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等;(1学时)

2)换热器性能评价,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2)难点:换热器选型及工艺参数计算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换热设备的分类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又将换热设备分为哪些常用类型?2.试述容积式换热设备的类型和特点。3.试述半容积式换热设备的构造和特点。

4.常用的快速式换热设备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5.如何选用换热设备?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八章分离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二)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了解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熟悉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

3)掌握几种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

4)了解筛滤设备,砂滤设备

5)掌握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

6)掌握几种膜分离装置的结构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微孔布气气浮设备,加压溶气气浮设备,溶气真空气浮设备,电解气浮设备;(1学时)

2)筛滤设备,砂滤设备,膜分离设备,膜分离设备分类及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2)难点: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分离设备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2.气浮分离设备有哪几种?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3.格栅与滤网的作用是什么?谈谈它们之间有何区别?4.简述真空过滤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离子交换膜与反渗透膜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渗透机理是什么?6.常用的膜分离设备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九章污泥处置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四)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了解排泥设备的分类

2)掌握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3)了解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

4)掌握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排泥设备的分类,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学时)

2)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几种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2)难点:设备选型及参数设置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行车式吸泥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吸泥方式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何差别?

2.污泥在脱水之前为什么还需要进行浓缩?

3.带式压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影响带式压滤机脱水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4.真空过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第十章投药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五)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认识各种常用计量和投加设备

2)掌握几种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3)课外查阅相关设备资料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常用计量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2)常用投加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2)难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课后思考:

1.试述常用计量设备的类型、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2.目前水工艺工程中最常用的投药计量设备有哪几种?

3.简要说明电磁流量计、超声流量计、涡街流量计、质量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水工艺与水工程中主要适用于哪些流体的计量,适用条件有何差别。4.药剂投加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2)注意: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优秀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评语

第5篇2

《三峡》复习课教学设计

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冷雪峰

一、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美风光从古至今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今天让我们重返三峡,再次领略三峡那奇异的风光吧!

二、展示复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并能理解性默写。

2、积累文学常识、翻译文言词句。

3、把握文章层次结构。

4、掌握三峡各个季节景物特点及写景技巧。

三、复习正课

1、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是我国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家。(2)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_______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解释课文中加点的字。

3、一词多义:

绝:(1)沿溯阻绝(2)绝山献多生怪柏(3)哀转久绝

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

4、解释加点词语(1)虽乘奔御风:(2)绝山献多生怪柏:(3)属引凄异:(4)略无阙处:(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重点句子的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把握文章层次,依据内容填写下面照应各项。

7、重点句子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写山高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

(3)写夏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7)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中考链接:

(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理由1:____原句:________________理由2:____原句: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春冬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4)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

9、问题探究: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2)《三峡》一文中描写夏水的特点,但描写角度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3)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这样写的好(4)《三峡》一文的写作手法及语言有何特点处是?(5)学习了本文,请为三峡写一篇导游词。

四、本课小结:

本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也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背诵并默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三峡》与《早发白帝城》比较阅读。

第6篇3

教学案例:三峡》评课

冯白高

上周教研组活动听了周老师一节课,讲的是郦道元的《三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课。

此课并不复杂,目标明确,安排得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讲练结合,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课堂内容是四个板块:

一、语文早班车,学生表情朗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节选),大家点评,引入新课。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朗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译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背诵第一段课文。

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人跃跃欲试,个个争先恐后。从第一项开始,大家就很踊跃,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美文后,许多人举手要求发言,纷纷评价,从读的水平到文章的观察细腻,表达准确,都谈得很细。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把读放在首位,先让学生自读,划分句子节奏,再抽查读,老师指导,看视频,听录音,练习读,分组读,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了读,分层次,步步提高。朗读的高潮是各组高手在班级展示(为了节省时间,每人一段)评分,读到了极致,效果非常好。接下来,学生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接着译文。在译文中,既有单个订正,又有集体指导,多数学生译的都比较准。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前提下,整体感知课文,看看每段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布局的。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同学背下了第一段课文。

本节课,虽说最后时间紧了点,有点匆忙,但整节课,是紧凑的,有条不紊的,高效的,是成功的。

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课程,是因为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工具性,突出主体性,突出了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让学生做到了“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采用了以下方式:(1)补足式。(2)多变式。(3)幻想式。(4)启发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合作学。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容量大,学生活动多,效果好,因此,是一节成功课。

第1篇4

《三峡》教学课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将《三峡》这篇课文作为古诗文的首篇。它是在学习了四个单元白话文的基础上,了解文言文知识及丰富文化积累,从而激发性灵的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为使教学高效有序完成,主要从课前、课内、课后几个层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课前增效策略

备课方面:

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2、根据学生所掌握知识,分析学生情况。是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这就有了初步分析方法。

3、设计理念: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注重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注重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注重反思。在知识探究上,注重合作共赢。

4、学习目标设计:(1)、识记与积累:郦阙溯属略无绝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哀转久绝(2)、知识简介:郦道元及《水经注》(3)、应用:①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②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5、教学重点、难点设计:(1)、重点:反复朗读形成语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6、突破策略:(1)、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疑释难,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7、课前准备: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8、教学方法:读、思、问、议、评(洋思教学模式与引导探究式结合。)

9、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10、教具:录音机、小黑板

二、课堂增效策略

(一)、1、预习交流:新课前先复习文言文知识,了解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给出时间交流,由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来评,最后教师总结。(分钟)

2、导入新课: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师: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3、出示学标:

(二)、新课学习

1、整体感知:

(1)、1、先学:①、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如:郦巘阙溯属②、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③、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听他诵读,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断句、间歇是否合理,口齿是否流利,表情是否丰富(组织学生兵教兵——小组——全班)

(2)、后教:④、强化训练。师范读课文(或再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在此,教师应指出注意听的事项,如:字音的校正、音节的停顿和节奏等。)⑤、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兵练兵,兵强兵的同时,师点评——点拨矫正)

2、整体感悟:

(1)、先学⑥、讨论:疏通文意。(分成三——六个人一组,每组讨论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⑦、把各小组的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⑧、在初步理解文中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出示挂图,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2)、后教:学生展示结果时,其他同学认真分析,回答不全的,由学生补充说明,从而使学到知识更加完整,凡是学生答的全面的教师不再重复,及时给予鼓励。

3、拓展延伸:写作训练——把你曾看到的山川、名胜的美好景色描述下来。

4、堂清检测:试卷。(检测方法:要求独立完成。批改方法:互批,打出分数,上交,由教师把关。个别批改,重点强化。记录所错原因,教学中漏点、疑点,以便下节课及时纠正。

5、学习小结:(1)、小结由学生谈这节收获,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评。

(2)、教师寄语: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非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三、课后增效策略

1、布置课后练习:(1)、作业:①用正楷抄写课文,并背诵。②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你的笔来描绘眼前的景色。(2)、批改:统一要求,及时反馈。(3)课后辅导,并达到"堂清"。

2、教后反思:课堂上,把舞台让个学生,自己退居幕后。让在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使课程资源扩大到更大的限度。

以上是我本节课学习模式,引用三个增效策略的点滴尝试,是微不足道的,有待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彰显学校"共进共荣"合作共赢的教学研究新理念。

第4篇5

复习课《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地位与教学意图

二、学情分析:目前,欣赏正

三、教学目标:

1、巩固文学常识要点和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等基础知识。

2、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和写法,培养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3、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感受古文化的灿烂与文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课文的结构层次和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难点:以欣赏的视角来品析三峡写作特色

六、教学关键:把握三峡四季水的特点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

八、教学策略:以自主复习与合作交流方式巩固课文内容和写法。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教学目标

播放灯片,学生浏览三峡风光,感受风景秀美画面。

(二)复习目标,灯片显示知识目标:

1、巩固文学常识要点和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等基础知识。

2、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和写法,培养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3、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感受古文化的灿烂与文明;培养审美情趣。

(三)复习过程:

1、背诵课文,强化文句。

过渡语:《三峡》是一篇优美的文句流畅

(1)看图片,诵文句。

(2)轮流背诵展示成果:以一对一方式进行背诵,2、记忆文学常识,完成填空题。过渡语:(引用名人评价郦道元来过渡。)(1)灯片出示考题。

(2)指2名口头叙述文学常识知识点;(3)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出知识点,评价。

3、巩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过渡语:文言词语在学习文言文中地位作用来过渡

(1)学生轮流汇报自己记住的词语和意思。(2)指3名板书出各四个词语和意思,评价。

4、理清结构、内容,赏析写法。过渡语:由写作的价值来过渡(1)指名板书课文结构和内容。

(2)指名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层次和概括内容。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可随机提示遗漏之处。(3)赏析写作特色:

过渡语:从美学角度谈点看法过渡

出示灯片,揭示问题:文章中那一笔或哪一段写的好?好在哪里?学生自由说出,灯片可出示提示关键点。

如:①赏析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绘景,条理清晰的写法。

明确:先总写地貌,突出山势雄奇景象。在分别描写三峡四季的水来体现三峡的特点: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季林寒涧肃的景象。

评价语言:全文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②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明确:从全文看:山(静态)——水(动态)手法:(驰——张)评价语言: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从局部看:素湍回清(动态)——绿潭倒影(静态)评价语言:动静相间,其妙无穷。景物衬托、大笔点染、③用词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

大笔点染:如:春冬时节之水。“素”字、“绿”字等评价语言:动静相间,色彩各异。用笔简练,栩栩如生。

④景物衬托手笔: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他景物衬托。如第三段:用柏、草、泉、瀑布等景物,并抓住景物的各自特征,来衬托出春冬时节三峡之水的清幽秀丽景色。

评价语言:笔力酣畅,自然贴切,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写山高,还借助于“天”和“日”来衬托山的高。山高,水就落差大,加之山连狭窄,水不能外泄,水量就大。为下文写水势做了铺垫。⑤用字凝练。如“清荣峻茂”,状写水木山草景物的不同特色。评价语言:遣词造句炉火纯青,精炼至极。

5、拓展山水诗句(含写三峡诗句)(1)指名完成口头背诵

(2)到黑板默写名句、评价正确性。(3)齐诵灯片的诗句。(添加——)

6、语言运用训练,拟写对联(1)学生对出下联

(2)自己拟写,边写边展示。

(四)当堂就练,检测复习效果。出示灯片:登山绝顶我为峰下发测试题,学生答题。展示评分,汇报得分情况,当场发贺卡。

(五)导游词:欢迎你到三峡来。

(六)总结复习内容

先让学生说说复习步骤和内容。再出示灯片,齐读。

(七)布置作业: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并回答问题

第3篇6

《三峡》教学设计(附: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学生观看影片后,教师导入:

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

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3.请大家齐读课文。

4.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教师有意识地参与一到二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②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

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六)课堂拓展

1.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2.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4.老师评价

(七)课外延伸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附:《三峡》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课前配乐播放与三峡有关的诗文图片,让学生在休息之外,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有关三峡的美景、美文,为《三峡》的课堂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郦道元)

师: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江流,耸峙的山峦,无不激发着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齐读

(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在欣赏旖旎的三峡风光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

(师投影展示)

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它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生齐读)

师: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人称颂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课文《三峡》语言的魅力

(投影显示)

一读课文,正字音

师:

一、三、五列的同学一起朗读从题目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四、六列的同学接读一直到课文的结尾要求:读要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出同学朗读中的错误,读完之后,帮他指出来

(生按要求分别朗读课文)

师:你听出旁边同学朗读中的字音错误了吗?

生(众)没有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让我们齐读一遍以下词句,记准字音

(投影显示)

读准字音,我能行!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夏水襄陵素湍绿潭绝献飞漱其间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齐读)

师:字音关已过读好文言文,还要准确把握好节奏,先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如果你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自己把握得不准,就边听老师读边在书上作批注

(师配乐朗读全文,朗读结束时全班学生鼓掌)

师:谢谢!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

(投影显示)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

(生自由朗读)

师:书声琅琅,节奏分明,停顿准确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研究几个重点句子

(投影显示)

正确停顿,我能行!

要求:珠圆玉润,停顿准确

(请两名学生分读课文之后重点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以下语句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师:我们要想了解三峡更多的知识,欣赏它更美的自然风光,就要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就做一下批注;哪儿有疑问,也做一下标记前后六人小组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师投影出示)

三读课文,译《三峡》

要求:文从字顺

(生借助词典、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全文小组共同解决疑问,师适当指导)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测,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位

(投影显示)

准确翻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生1:我来翻译第一个句子,它的意思是:重重叠叠的岩峰就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月亮

师:很好!声音洪亮,而且调整语序翻译,很流畅

生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翻译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夜晚,就看不见月亮

生3:老师,有一个词翻译得不太准确,“夜分”应该翻译成“半夜”而不是“夜晚”整个句子翻译成“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这样翻译更准确,更能突出山的绵长、高峻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这个指正很重要谁来翻译第三个句子?

生4:“沿溯阻绝”的意思是: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师:非常流畅第四个句子的翻译呢?生5: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师:那“素湍”呢?

生5: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师:同学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非常到位,翻译得很通顺翻译了课文,我们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小部分接下来,让我们再读课文,了解一下三峡的地貌特征

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写春冬和秋景的句子让我们来比赛,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投影显示)

了解地貌,我能行!

(男女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师:男生读得气势磅礴,女生读得婉转悠扬,老师都陶醉其中了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感觉到了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请看屏幕上的问题

(投影显示)

四读课文,知三峡

山——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生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山的挺拔、高峻

(师板书:绵长高峻)

师:读到写夏天水的语句时,你感觉怎样?

生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不仅写出了夏天的水流得很急,而且水量也很大

(师板书:水急量大)

师:同学们,课文中春冬的景色写得怎么样呢?

生(众):很美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语呢?

生1:清静

生2:幽美

生3:趣味无穷

生4:良多趣味

(师板书: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师:三峡秋天的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1:凄凉

生2:寂静

生3:肃杀

(师板书:凄凉肃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从文章中了解了三峡的地理特征,这仅仅是刚刚撩开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地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想请大家说说“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注意的事项

生1:我觉得应该是停顿有序,重音准确

生2:还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生3:声音要圆润、洪亮生4:语速要适中,还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是应该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这样我们的朗读才会更有魅力

(师投影显示)

五读课文,赏三峡

读出情感,我能行!

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停顿

师:同学们,不同的景物特征,读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夏水一层,同学们都说,夏天的水势很大,水流迅疾,那语速就适宜——

生(众):快!

师:那它的语调应该怎样呢?

生(众):高昂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层的重音应该放在哪些词语上呢?

生1:“襄陵”,“急宣”,“千二百里”,“疾”

生2:“朝”和“暮”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下写夏水的语句,一会儿请同学给大家示范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把夏天的水这样的特征给大家读出来?

(生争先恐后举手,师请一生读本层内容,配以合适的音乐)

师:这位同学读得最好的是哪个词?

生(众):“千”字

师:他还有哪个句子可以读得更好一点?

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读得更快一点

生(刚才朗读的那名学生):老师,我还愿意把这句读得更棒!

师:好!大家相信你能读得更出色!

(该生再读,气势很大,突出了夏水迅疾、一泻千里的特征,其他学生鼓掌)

师:不同的内容,它流露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夏水”读得汹涌湍急,那么该怎样读春冬之景呢?

生:春冬景色很美,适合读得宁静、轻松、优美我还想,如果带着微笑陶醉的表情去读会更好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他告诉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仅应该倾注自己的感情,更应该带有相应的表情,这样朗读效果更好下面就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突出三峡的景物特征

(投影显示)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倾注感情,旁若无人)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因为老师看到了大家朗读时丰富的表情读到春冬景色的语句时,有的同学微笑着;读到秋季凄凉景物的时候,同学们表情变得很凝重,特别伤感这就读出了文章所描写的不同美感

相信下一个环节里,你们的赏析也会更加精彩!请看屏幕上有关语言欣赏的提示

(师投影显示)

赏析角度: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

赏析格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美读原句),它好在(说出句子的妙处)

(生自读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展示一下自己对于《三峡》语言的赏析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格式来回答大家可以抓住景物的色彩来赏析,可以从动静结合的写法来赏析,也可以从正面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赏析,还可以紧扣文中的修辞方法来赏析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它好在里面两个表现颜色的词很美:“素”——洁白,“绿”——碧绿

生2:我喜欢的句子是“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它好在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这句话仅仅有琅琅上口这一个优点吗?

生3:这句话富有诗意,还有一种凄凉之美

师:很好!同学们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4: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它好在“清荣峻茂”一句,写出了三峡的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给人的感觉很美

生5:对,这句还有一个优点:简练传神只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水之清,山之峻,还有树之茂,草之盛寥寥几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生6:我还喜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它好在让我们感觉到水流的速度很快,一泻千里

师:说得好!它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你看出来了吗?

生7:用奔跑的马和清风与快速行驶的船进行对比

师:这样对比,更可见水流之快,无可匹敌

生8:老师,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它好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动的是回旋着清波的白色激流,静的是倒映着两岸风物影子的绿潭

生9: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它好在倾注了作者观景之后的深情

生10: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它好在很有气势,写出了山的高峻、绵长

生11:还有一句写山的句子很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了山的高峻、绵长,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半夜,看不见月亮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赏析,老师更加佩服郦道元了,我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赞一声:郦道元,你真了不起!仅仅用155个字,就向我们展示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夏水的紧张激烈与冬春轻松晓畅的自然结合;对比手法,“乘奔御风”不如船快,更显出夏水之迅疾;“素湍回清”的“动”与“绿潭倒影”的“静”和谐共生;急流的“雪白”与潭水的“碧绿”相映成趣;简练明快的“清荣峻茂”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炼字功夫之深;“素湍绿潭”和“绝多生怪柏”俯仰生姿;引用的哀婉渔歌让读者再一次感受到了渔民生活的悲苦和三峡之秋的肃杀这一切怎不让人深深佩服郦道元驾驭语言能力之娴熟?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这一切的美好沉淀成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投影显示)

熟读成诵,记三峡

背诵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四层内容:山势——夏水——春冬——秋景

山势——绵长,高峻;夏水——水位高,水流急;春冬——幽静,迷人;秋景——凄凉,肃杀然后你默想一下这几层都是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的?再想一想每一层的关键词有哪些,自然而然就能够背下来了

(生根据提示自由背诵,先是声音较小,慢慢熟练之后,声音逐渐增大起来)

师:老师相信你们能够将课文准确背诵下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前两层为例,用“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

(师投影出示)

轻松背诵,我能行!

(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一”)

自三七百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暮到,其间千二百,虽乘奔御,不以疾也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背诵)

(教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二”)

自七中,两岸连,略无阙重叠,隐蔽自非亭夜,不见至夏襄陵,沿溯阻或王急,有时朝,暮,其千二,虽乘御,不以也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背诵)

(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三”)

自中,两连,略阙重,隐自亭夜,不至夏,沿或,有时,暮,其,虽乘,不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背诵)

(师投影出示“减字背诵法四”)

自,两,重,自,至,或,有,其,不

(生按照投影出示的内容准确背诵)

(听课教师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准确地背诵了全文,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自己的出色表现予以鼓励!

(生开心鼓掌)

师:同学们,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本是为《水经》作的注释,在今天却又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学巨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文学素养之深这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了语文素养,它将成为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我们终生享用不尽!你知道怎样才能拥有这笔财富吗?对,要多读多写才行!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两项关于写作和阅读的作业:

①文笔小试,展现三峡:请为三峡写一篇精彩导游词

②课外阅读,细品三峡: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下课)教学反思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特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感受文章的魅力,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以下学习目标:①熟读课文,理解文意②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③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文章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读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检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味,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实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这就是我教学《三峡》一课最幸福的感受。

第2篇7

三峡练习题

一.回答题

1.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答: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是写山高峡深。次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乘快马,驾疾风,也没有这麽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形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最后是写“晴出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答:(1)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丛山先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2)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所以先写夏水,接着写春冬,最后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冬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5.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来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6.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的目的是什么?

答: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做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7.“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三峡什么特点?

答: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了三峡山高,狭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8.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答:既照应文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又突出了凄清悲凉的气氛,也表现作者对渔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从本文找理由,并写出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一:水流急(或水流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潄期间

10.请你为三峡设计一条广告语

答: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峻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1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2.“照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

答:三峡水流之湍急。

13.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寡人无疾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C.哀转久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良多趣味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对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春冬之时(的)

吾欲之南海(往,到)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

C.其间千二百里(其中)

其真无马邪(这里)

D.故渔歌曰(所以)

桓侯故使人间之(特意)

③.请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成现代汉语。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⑤.“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答:①.C②.C③.译文: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④.(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⑤.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4.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1)描写三峡两岸山峰相连,遮天蔽日景象的句子是什么?

答:(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说明夏季三峡水流极快的句子是什么?

答:(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三峡的景象是什么?

答:(3)清荣峻茂

(4)晴初霜旦之时三峡的景象是什么?

答:(4)林寒涧肃

(5)文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什么?答:(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