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范例(3篇)

来源: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范文篇1

关键词:开发;应用;高中数学;教学资源

一、借助信息技术,科学开发高中数学教学资源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真正简便、易行,效果明显,适合数学教师的有如下几种途径:

1.学会有效地收集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多如牛毛,教师要收集网络资源必须借助搜索引擎工具,输入恰当的关键字,这样减少了网络浏览的盲目性,增强信息搜集、处理的准确度.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必须熟记或收藏一些常用的新课程高中数学网站,

2.学会摘录数学教学书刊资源

数学教学杂志和参考书也是教学资源的一个重大来源,一些优秀的刊物如《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等.面向中学,密切结合中学数学教法与学法的实际,里面有许多有价值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

3.收集教学实践资源

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碰到的困惑,或在教学中成功的案例是教师最宝贵最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现场产生的资源,及时开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上课教案、成功案例、教学体会、学生错题等教学实践中获得记录,成为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这些资源可收集在博客或FTP等平台供校外或校内其他老师共享.

4.合理分类归档收集的教学资源

资源搜索只是完成资源建设的第一步,真正要发挥作用还得将这些零散的资源素材有序地分类、分层,巧妙地设计与整理.教师可以按照下面的类别将我们的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便于有效利用.

(1)错解题库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平时学生的练习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2)典型例题库

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就需要着力研究一些典型例题,提升能力.所以教师就必须收集精备、精选的典型例题,高考中出现频率高的经典题目.将题目进行归类,对哪一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用哪些方法解答,这一种方法可以解答哪些类型的题目了如指掌,这样就可以克服“题海战术”,不会盲目的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只注重做题的数量,却忽视了做题的质量,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

(3)教学案例库

案例资源库可收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教学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二、不同教学软件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探究

1.PowerPoint的特点及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PowerPoint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优秀、最流行演示工具之一,在与课程整合中发挥出色,教师用得较多,也可以说它是教师自制适合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演示型多媒体CAI课件的理想工具.其突出的特点是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极为方便等.主要有:课件结果组织简捷明快、制作模式灵活多样;多媒体教学信息处理功能强大;课件播放方式易于控制、课件资源共享性强.让数学严谨缜密的本质得到很好的体现,学习者对教师想表达的数学内容一目了然.PowerPoint是老师们最经常使用的课件制作平台.它上手容易,非常受老师的欢迎.可是,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最大缺点是很难做出交互性,往往是从头到尾一条线下来,没法应付演示时的复杂情况,比如,我们在授课时突然需要回到刚才已经结束的某个环节,PowerPoint就很难做到了.

2.几何画板的特点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出对象的几何关系.无论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它们都遵循几千年前欧几里得的规定:只允许尺规作图.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多媒体CAI课件能够动态地表现出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几何关系,给学习者以生动的启示,这对传统数学教学来说是一大突破,必将改变数学教学的思维方法、教学模式和内容.它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数学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几何画板特别适合于制作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射影几何等数学课件.如,在函数y=sin(ωx+Ф)图象的绘制过程中,只要给定相应的参数,软件便会自动生成函数图象.制作者可预先设制一个表格,记录图象相应的变化,让学生不仅能看出同类曲线的内部变化,而且在本质上分清了不同类型变量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抓住图象变化的特性.整个过程学生看得仔细,学得有趣;老师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的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入空间解析几何教学中,使教学“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将使空间解析几何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决策性的内容,还将使教学过程实现多要素、多环节的系统化、综合化和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中资源的设让开发、利用、评价和治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面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的整合,培养创新型人术所谓空间解析几何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工具,进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中。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偏重于知识的讲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解速度,这样可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靠近真理,彰显了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但是由于空间解析几何的课程特点(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经常讨论曲面、曲线等图形的形成过程和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动态地演示各种复杂图形的形成原理,从而无法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刺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

2.整合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介人,使幸间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各要素之间更和谐。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最终形成以下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空间解析几何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来,作为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的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获取教师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只来自教材的单一状况,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墙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以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占有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主要信息源,教师传递信息的部分职能被现代媒体所代替,教师成了教学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这就相应地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的要求。

1.课程本身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将集合结构有系统地代数化、数量化,而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体现在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和变换过程探讨和研究上。在《解析几何》教材第二章(轨迹与方程)和第四章(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的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展示空间图形的形成原理、图形的形成过程;第五章(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反映出二次曲线的渐进方向、中自及二次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三章(平面与空间直线)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通过不断改变直线的方向向量参数和平面的方位向量(法向量)参数,能够直观地演示出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2.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不但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收集、开发、组织各类教学资源,设让建立和完善学习环境与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能使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是对教师必然的要求。

3.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现在很多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空间解析几何教学,现代教育资源短缺是最突出的困难,这就要求学校要拓宽建设思路,除了购置教材外,还要通过电视转录、网上下载、租赁等办法收集教学资源。资料种类要多样化,如电子教材、VCD、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教师要根据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特点,利用计算机及各种数学软件,自己制作切合实际的教学课件。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空间解析几何资源整合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等优点,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重点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历来对空间解析几何感到抽象难学,一是图形、方程复杂,图文对照不起来;二是弄不清空间图形复杂的位置关系;三是理解不了空间图形形成原理及其性质。现代教育技术对化解这些难点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利用三维几何画板现场制作可旋转的空间球面、椭球面、旋转曲面,让学生观察空间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观思维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范文

P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教学思想

G434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下面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要素中的多媒体开发与应用上的误区、网络资源应用上的误区和从人的要素中教师教学方法和思想的误区三方面来作粗浅的探讨。以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些课件,一开始就是一段噪人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出现鼓掌声或者“你真棒”的赞扬声;答错了,来个“再想想”或者一个怪声音,这就把多媒体功能在辅助教学中用偏了。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误区之三: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传统媒体的运用。一些课件,大多是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全程播放,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二、网络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例如,开展一节公开课,小学六年级,讨论香港问题,内容很好,题材也很好,教师事先在网上准备好了几类材料,然后分小组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发言,安排上要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时间、也没做,课后问老师,可否将这一节课改在投影教室上,教师说,当然可以,但那就不是网络课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课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上,至少要有需要网络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到网络环境下上。

误区之二: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传统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误区之三: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忽视资源的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上。

误区之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之三: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

误区之四: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助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另一方面,忽视课件的“交互性”,即使有“交互性”的课件也是在教师设想范围内的“交互性”。

误区之五:在教学思想上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已经起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现在谈“误区”也许为时过早,但是如果能较早地注意到在这些问题上所可能出现的偏向,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环境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范例(3篇)

    - 阅0

    环境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范文篇1【关键词】人类环境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何为绿色住宅,当今已经对其做到了基本的诠释,就是所谓的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内容,以健康住宅为设计主体,以资.....

    教育与知识能力知识点范例(3篇)

    - 阅0

    教育与知识能力知识点范文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计划CCC2002的特点,并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背景开展计算学科课程教育的基本思想,另外还研.....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