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例(3篇)

来源:

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园林设计;方法

1、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作为一类侧重于处理好人居环境中诸要素的学问,是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型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传统的风景园林方法论中的理念与解答,有的难以描述,有的可以描述,而演变至今依然是定性的层面。对事物合乎规律的认知,是一个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而长期以来,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习惯从定性开始,设计类学问更是无从谈及定量,矛盾、误解、遗憾、争议与设计类学问相伴而生。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

2.1集约化原则

建立在系统化思想基础之上的集约化认知方法具有统筹兼顾、权衡利益、突出重点,实现场所均衡发展的优势。站在集约的角度对风景园林环境加以认知,主要需要借助科学化的认知手段,弥补长久以来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模糊性、随机性的现实缺憾,以及解决随之产生的工程造价和养管费用居高不下、环境效应不高等问题。基于集约化认识的园林规划及设计方法有助于实现风景园林系统内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的设计,体现可持续的节约型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2.2普适性原则

风景园林学作为具有自律性的一级学科,有其学科自身的规律与范畴。不同的风景园林场所丰富多变,设计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方法论的共性上来看,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有普适性的意义。对于普适性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使得设计过程变得更加透明,能够理解与表达,在另一方面,可以助于推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古书中曾说道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有法无式”。“有法”即有共同的方法论,“无式”即没有固定的陈式。形式的易变与方法的相对恒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符合风景园林学的基本规律。形式是丰富的易变的,方法是相对稳定的或者可以被精准表述的,因此对于形式的追求的意义远远不及对方法的研究。

2.3耦合性原则

物理学中“耦合”是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因而“耦合”的概念包含了系统、关系和动态三个方面。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就是咯用是耦合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耦合强调从场所出发,与场所相对应,不同环境、不同层面、不同尺度实现耦合的手段和所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是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全尺度的设计方法。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目标与场所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目的,因而设计目标与场所之间的互适性是耦合的原则对于风景园林学科而言,耦合法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4减量化原则

所谓“减量”,指的是实现从环境出发,依托于包括客观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等,尽可能减少扰动原有场地生态系统,维持并利用自然力的设计结果。减量设计理念强调把握场所规律,譬如对自然力的利用、对自然演替规律的运用,这就需要对场所进行一系列分析基础上的灵活运用,涵盖了地形、地貌、坡度、坡向等竖向问题以及汇水面积、汇水量、水质等水环境问题。强调减量化设计并非简单地不作为,也不是单纯地强调减少人为的干预,而是在集约化的规划设计思维体系架构下,基于合理的人为干预、达成对景观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实现减量设计的核心所在。

3、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策略

通常人们喜用“因地制宜”来描述对环境认知与利用的智慧,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其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与之对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也各具特征。以风景园林而言,所谓“设计”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场所的资源,以最少的人为干预实现预期设计的目标,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和自然力。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强调对场所的尊重及自然力的运用,将多设计目标与场所固有的秩序和要素之间相关联,而这样的一种关联目的就在于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提升环境整体的品质。

3.1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策略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作为全尺度的规划设计方法,不仅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而且有着方便易用的可操作性。因地制宜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价值,贯彻于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直至建造的风景园林营造过程。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强调对场所的最小干预以及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下实现最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也是一条实现减量化风景园林设计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设计要素与原环境之间的互适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人为的干预实现对场所的优化,这就需要设计目标始终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耦合法在设计中创造的是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自我完善,具有自律性结构的整体。

采取因地制宜方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项目,再将其引入到场所中去;第二个阶段依据不同项目选择适宜的环境来加以支撑;第三个阶段是对单一的项目进行控制,包括了譬如建筑的规模,覆盖率,体量、高度、建设强度等控制要素。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策划―总规―详规”等阶段,层层递进地覆盖了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

3.2多方案优选的规划设计策略

几乎所有的规划设计都不存在唯一的方案,设计者对同一场地的认知、主观愿望的不同以及设计能力的差异,都会影响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方案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加以比选。在园林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最佳方案的选择,就在不同的方案之间选择与场所最为契合的构思。强调设计对场所的基本耦合度是我们评价方案优劣的前提。耦合度指的是设计方案与场所的关联度,也就是用来表述设计和场所之间适应程度的数值区间。生成多目标基础上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类比与优化方法无疑是将多个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化比较与优选的有效途径。

4、园林规划及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1设计项目

所谓项目与场所的适宜性指的便是将适当的项目落在场所中合适的区域。景观项目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无源之水,生长于场所的项目更具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域间的选择。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的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间的一种选择,与特定区域不相关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则需要大规模地改造环境以适应项目对于环境的要求。

4.2设计要素

场所的认知是探讨设计要素与场所之间耦合关系的第一步。对场所的研究要从空间、生态、文化及功能四个层面出发,细分至高程、坡度、植被类型等最为基本的场所因子层面,通过GIS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充分认知场地,完成建设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场所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要素选址的特殊要求因子及制约因子选取相应场所因子进行叠合和评价最终因地制宜地确立场地与项目的对位关系。

4.3设计层面的调控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适应性是一个全尺度的概念,适应性关注的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和谐,而是新植入的元素真正与环境的无缝衔接。所谓的无缝衔接指的是景观要素与环境之间内在关系的和谐,而从环境出发的设计调控能够更好地将建筑与人工景观“缝合”到自然环境中。不仅如此,对场所充分分析与评价基础上的控制性耦合还对环境容量进行综合研判,从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等角度对人为改造活动进行考量,不破环境承载力的设计能够使自然力发挥最大效益。

小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早已不是修建性的规划与美化,而是基于学科的本体特征,走向了系统化规划设计之路,综合、统筹、科学地组织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具有动态、多样及综合的效应。由于风景园林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及自律性,因此关于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风景园林环境是复杂的巨系统,风景园林有其学科的特征和思维的特殊性,需要系统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琰炎;;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12年02期

[2]胡晓践;;大地艺术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年03期

[3]曹建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4]丁灿;;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方法浅探[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5]李絮;;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评《园林设计方案》[J];美术之友;2013年05期

[6]姚菊俊;;如何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9期

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关键词:虚实相生因地制宜造园艺术室内设计继承发展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生活于乾隆年间的苏州。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当时的造园理论也已经比较成熟,明末计成的《园治》等理论书籍也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沈复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他本人又擅长写诗作画,《浮生六记》中对插花,盆景设计,特别是园林造景方面的描述,体现出了作者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浮生六记》的卷二“闲情记趣”篇中关于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描述,更是体现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或掘地堆土成山,间以块石,杂以花草,篱用梅编,墙以藤引,则无山而成山矣。大中见小者,散漫处植易长之竹,编易茂之梅以屏之。小中见大者,窄院之墙宜凹凸其形,饰以绿色,引以藤蔓;嵌大石,凿字作碑记形;推窗如临石壁,便觉峻峭无穷。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建筑和园林都是处理空间的艺术。沈复的这段描述,就阐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利用分隔、藏露、虚实等艺术处理手法,达到含蓄又丰富的园林艺术效果。沈复所强调的虚实藏露的曲折手法,符合江南园林的实际情况。与北方园林相比,江南园林多造园于市井之内,一般规模比较小。要在较小的空间营造出理想的意境,应该采取委婉曲折的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蕴含丰富的趣味。因此,沈复认为,园林“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关键在于以委婉曲折的手段巧妙安排,山水、亭台、楼阁,或屏或露,愈变化而愈见姿态,特别是以“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办法,或于水尽山穷处而豁然开朗,或于散漫处植以竹梅,造成委婉多姿的艺术效果,使园林意味无穷,耐人寻味,达到隐而深秀的委婉境界。

“小中见大”是指通过较小的有限的空间传达广大幽深的审美境界。沈复对“小中见大”的解释:“小中见大者.窄院之墙宜凹凸其形.饰以绿色.引以藤蔓。嵌大石.凿字作碑记形。推窗如临石壁。便觉峻峭无穷”。使小院的围墙形成生动的曲线美,并以藤蔓加以装饰,使小小的院落既有婉转之美,又不乏峻峭的意味,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委婉曲折、传神写意的特色。“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似虚还有,如有实无,以一种曲尽变化的思维创造出人意料的空间艺术效果,私家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等空间处理手法,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

《浮生六记》还有关于园林建筑应“因地制宜”的描述。“因地制宜”的思想是我国数千年造园艺术实践所逐渐形成的一条美学原则,历代著名的造园家都是按照这条原则进行园林艺术创造的。计成在《园冶》中对“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述:“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所有论述园林的部分,也都渗透着这一基本思想。

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篇中所记用“重台叠馆”法建造皖城“王氏园”的情况:“其地长于东西,短于南北。盖北紧背城,南则临湖故也。既限于地,颇难位置,而观其结构,作重台叠馆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下虚,故花木乃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滴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这正是善于因地制宜的绝好例证。在东西长,南北短,背城临湖的地盘局限之下,造园者顺其性而制之,极尽巧思,创造出层层叠叠、丰满充盈、出奇入胜的园林美景来。善于顺其性而制之,是园林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原则。

传统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这种“虚实相生”“因地制宜”等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现代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大多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解决的问题。

室内设计中,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采用园林中分隔的手法,在整个空间的基础上,即在一个总的大“无”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导向又划分了很多小的“有”,然后在小“有”中充分发挥“有”的作用,实现区域的功能,达到“虚实相生”,然后要结合空间的形状、空间的区域功能及视线分配等方面对整个布局和装饰陈设进行设计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注意空间内各要素在大小、比例、相互位置、色彩灯光配置等方面的协调。

合理运用隔断形成的“有”和“无”在交替中达到了“虚实相生”。将这点引入室内,可在空间内设置罩、碧纱橱、屏风、帷幔、博古架,以及用线帘珠帘等软隔断,这些分隔极具装饰性,又产生“隔而不绝”的感觉,不完全隔断,从而留出了空白,更好的延伸了空间,空间上产生极强的流动感,感觉上显示出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情趣,产生一种特殊的美的意境。

利用光色表现空间的虚实。“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贝律铭先生尤其注重光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就运用光和空间相结合,“光之十字”产生强烈的光影和明暗对比,虚幻而圣洁的意境油然而生。三十六鸳鸯馆等建筑中采用的蓝白相间玻璃窗,光线透过玻璃可达到班驳陆离、若隐若现的光影效果,带来似有若无的虚实变化。光色本身有很强的虚实表情,在室内就可利用色彩、光影极强的可塑性,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创造或烘托特定的气氛,得到特殊的空间感受。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浮生六记》中,通过作者的描述体现的只是某些方面,要想做到充分的理解,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我们有责任将它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篇3

关键词:园林节点要素;园亭;园廊;园桥;职称论文

一.中国园林发展历史

园林在中国产生得很早,历史悠久且不断向前发展,中式园林也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典园林从初期的苑囿开始,逐渐成熟完善,发展到后期的人工山水园林,历经千年的演化,在每个阶段时期,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凝聚了民族人文思想、传统技术和社会观念的精髓。中国园林是由文人、画家、造园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美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园林常用的手法

园亭,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节点,是园林中“点景”的一种重要手法。中国园林中很早就有关于亭的记录,到隋唐时期,在园苑中间筑亭已经很常见,如洛阳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景观的出现。之后唐代宫苑中亭的形态也大量出现,如长安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仙山,池内设有太液亭。还有兴广宫内有多组院落,内设有龙池,龙池东的景观建筑中,中心便是沉香亭。宋代关于的亭的记载就更多了,建筑也更精致。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

在明朝的《园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描述亭的形态与运用。例如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这样的精辟描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从古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非常讲究亭的位置的选择,在山顶、水边、湖心、松林、竹丛、花间都是设置园林要素的合适地点,在这些位置建亭,都是园林中美好的空间艺术构图形式。

园廊,屋檐下以及延伸成独立的带顶的过道称为廊。在园林中,廊具有驻足休息、联通室内外的功能,又起组织空间、穿插于园林中增加层次的作用。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材料常有:木、竹、石、砖等。廊的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按结构可分为:双面廊、单面廊、复廊、双层廊等。按廊的造型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水廊、桥廊、爬山廊等。

园桥,除了考虑交通功能以外,还起到联系景点,点缀水景,增强构图画面感的作用。

在山水园林中,桥的设置是有相当的讲究的。园桥的大小形态要和水体相协调。水面宽广时,园桥宜高大雄伟;水面较小时,园桥宜轻盈小巧;水面及周边平坦,桥宜贴近水面,或有起伏变化;地势高差较大,可以危桥高架。

水榭,供人休息观景的临水建筑。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架设在水中,用梁、柱进行支撑。为了便于在平台建筑内休憩观景,临水一面常设落地窗,增加框景面积。平台外侧设置栏杆靠椅。

舫,水面上的船型建筑物。舫的基本形态和船相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船头、中舱、尾舱,船头呈现敞棚式样,作观赏水景之用。中舱两侧开窗,主要作为游玩宴饮的地方。尾舱较高,一般设置成两层阁楼,四面开窗以便观景远眺,舱顶多为歇山式,轻盈舒展。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泽。

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遮挡视线的作用。精致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分隔院落空间。园墙与假山、水面、道路、竹木搭配,都可增加园林得意境。园墙的设置还要考虑与地形的结合,比如云墙在坡地上常常会用到,还可以用土山、花台、树丛等把墙隐蔽起来,让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洞门,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常见的是圆洞门,还有六角、长方、蕉叶等各种形状。本身又成为园林中的装饰,通过洞门可以透景和框景。园墙设置的洞窗也可形成对景框景的效果,常见的形状也有六角、方胜、扇面、梅花、石榴等形状。

漏窗,是中国园墙上的一种装饰。窗洞形状多样,花纹图案丰富,例如万字、冰裂、鱼鳞、海棠、如意、寿字、梅、兰、竹、菊、蝙蝠、喜鹊、凤凰和松鹤图等等,材料运用灵活,可用瓦片、砖、竹木等制作,还可以用木片、竹筋、铁丝等,做成骨架,用麻丝纸筋灰浆粘结塑造出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窗下栽种相应的常绿植物,与白墙漏窗青瓦相配,散发出浓郁的幽雅情调。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专题思想汇报范例(3篇)

    - 阅0

    专题思想汇报范文篇1⑴标题。居中写思想汇报。⑵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⑶正文。写思想汇报,是结合自己的学.....

    专题教育学习体会范例(3篇)

    - 阅0

    专题教育学习体会范文篇1结合当前热点形势,小编为你整理了《律师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学习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以便大家在工作学习时参照借鉴。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