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范例(3篇)

来源:网络

阐述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范文篇1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非常懂得生活”[1]123。这一论断清晰地指出了哲学和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生活哲学研究作为一种新范式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股重要力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但由于种种原因,生活哲学这个范式中的一些概念却并未理清,这非但与生活哲学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格格不入,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阻碍了生活哲学本身的发展,因此,界定、理清生活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已迫在眉睫。

马克思一直认为哲学源于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现实生活世界是哲学的基础,但形而上学却颠倒了这一认知,“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了的再现当作这个现在世界的基础”[1]121。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颠倒的关系扭转过来:“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这里是从人间升到天国。”[1]73马克思始终立足于生活,从现实的生活中的个人出发,用他们现实的实践活动来解释抽象观念的生成。这实质上就完成了一场哲学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就在于使形而上学所谓的哲学基础崩塌,哲学“从天国回到人间”,重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在这里,生活第一次以感性的形式而且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出现,故而生活和哲学无论如何是无法分离的。马克思在描述自己的哲学时,曾经指出:“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92这段话里的生活,无论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还是“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本质上都是指现实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现实的生活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第一重意蕴。这表明哲学开始懂得生活,离开生活的哲学是万万不能的。

在马克思的哲学里,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哲学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生活哲学就是对马克思此种哲学观的一种解读。此种解读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在他的多本著作中有过相关描述,这些描述已折射出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文本来考察: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指出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事物、对象,因为哲学包含在对象里,所以此处也就是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哲学。接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论述:劳动是人的生成过程。而现实生活正是以劳动为根本的,换言之,劳动也是哲学的根本,离开劳动,哲学根本就无从谈起。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察觉到了哲学和劳动之间的内生性。第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说过:“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73在这里,马克思提出要“消灭哲学”,。所谓消灭哲学其实就是指把哲学不单是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用来改变世界,实现对世界的指导作用,从而使人成为自由的、幸福的人。第三,在《科隆日报》中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83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论述哲学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明确脱离生活的哲学不是他所讲的哲学,他的哲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无法离开生活的,哲学是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精华’。

国内大部分学者集中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原著中来进行马克思“生活哲学”相关概念的研究。尤其是对“生活”这个概念阐述得非常清楚。一方面,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活概念”。狭义的等同于物质生产;广义的则是指包含物质生产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形态》中有一段话很好地表述了何为狭义的生活概念、何为广义的生活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2]147在此段话中,狭义的生活概念是历史运动的前提和根本动力,广义的生活概念则是历史活动本身。尽管《形态》中的多数生活概念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但是广义的生活概念的提出在逻辑上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澄清了一种错误认识:将意识完全排除在现实生活之外,将两者割裂、对立起来。

另一方面,在《形态》中,马克思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2]151通过这些经典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生活”这个角度入手,从多种意义上使用了生活概念,当生命活动从指向物质生活资料到自然界到社会,其意义则分别是:衣、食、住、行,生活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活动;劳动,生活就是生产实践;生活是指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等,生活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生活概念的诸多现实意义――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生命活动等,而且这些意义从深度上讲是递进的,因此,我们要进行生活哲学的研究,对此就必须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那么,在马克思的生活哲学观中,“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给予了解答。其曾经阐述:“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活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57。通过这段描述,马克思不仅规定了人是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指明了“生活”的本质,而且指明了人的生活是人自己有意识的生产自身生命的活动,是由自己创造的。因为“人使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身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57,是“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3]57。

对“生活”内涵理解最深刻的学者当属杨楹教授了,他依据马克思原著对“生活”的描述,提出了“生活静态结构论”和“生活动态趋向论”,准确深刻地诠释了马克思的“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146依据此段话杨教授指出,“一些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割裂的,相反,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中“现实的个人”是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生活的起点,“他们的活动”是载体,将前两者联系起来,从而共同构成生活的静态结构。对于生活的动态趋向论,杨楹教授是依据这段话来理解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国;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168。在杨楹教授看来,这是马克思在描述了生活的静态结构之后,继而对生活的动态历史性变迁进行的描述。马克思借助“物”的展开来描述生活的继承性、连续性和生活自身的创造性,再次表明生活的历史是生活的再创造这一独特的内涵,这是生活静态的进一步展开,由此,生活静态与生活动态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历史逻辑。

其实无论哲学家们把哲学看作什么,研究什么,都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现实生活,最终也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寻找理论支撑。正如马克思一直强调关注“生活”一样,它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原则性问题:人生活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基础。这就提醒我们一切活动包括哲学都不能离开我们的“现实生活”,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解构社会上一切故作神秘的东西。这正是马克思探索哲学的宗旨,也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方法论原则,这一点在马克思批判德国哲学家们离开德国的现实生活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时就已经表征出来了。他说“这些哲学家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2]145-146。换言之,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解释人的生活,就是要创立一种新哲学,这种新哲学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并积极参与生活。

阐述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江南风格;特点;民间音乐;葫芦丝;创作;音乐分析

一、江南风格音乐艺术特征

对音乐中江南风格的研究,需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关于江南风格的定位,主要是从地域概念上对江南做出正确的区域划分,原因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江南地域的理解有所不同;第二就是在确定江南地域定位的基础上对这一区域内的民间音乐作概括性的介绍,对典型的民歌、曲艺、器乐乐种等进行阐述;第三个方面通过对江南地域的民间音乐的概述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其这一地域范围内的音乐特点。从旋法、节奏、音阶、调式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总结出江南音乐整体的艺术特点。

(一)江南地域的定位

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上说“江南”一词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今天的湘、鄂、皖、赣、苏、浙、沪等部分地区;狭义上的江南主要是指苏、沪、浙三省市的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下游入海处,在音乐中江南风格的定位专指后者,即狭义上的江南地域,笔者认为音乐中江南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从自然地理区位上看,苏、沪、浙属于长江三角洲,这些地区在地形、气候上具有同一性,这与广义上的江南地域的其它地区是不同的。

第二,由于地理因素的同一性形成了具有共性特点的社会风俗习惯,语言上具有相似性,也就是具有类似性的人文历史特点。

第三,从文化上看,自古以来以吴文化与越文化构筑成的吴越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地理上形成可不了拆散的一元文化。广义上的江南地域如湖北、湖南等地区又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体系,这与吴越文化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狭义上的江南地域概念还是基于吴越文化的一元性。

第四,从音乐形态上来看,苏、沪、浙在自然、社会、人文上的相似特点形成了相似的音乐风格,从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及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上看,对音乐中江南风格的认知也是专指这一地域。在音乐的创作及表演上也形成了统一的江南特色。由以上四点可以确定狭义上的江南概念成为音乐中江南风格的地域载体。

(二)江南风格的民间音乐

江南风格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在民歌、戏曲、曲艺等音乐形式上都有代表性作品和曲种。以民歌为例,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调与田歌,前者多流行在城镇,后者多流行在农村,着名的小调有“茉莉花”、“孟姜女”、“无锡景调”等;田歌代表性的有浙江的嘉善田歌,江苏的南乡田歌,上海的青浦田歌等。在戏曲方面着名的剧种有昆曲、越剧、扬剧、沪剧等。古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出自江南者就有其三,可见江南戏曲的发展是非常完善的。曲艺方面的代表性的曲种有苏州评弹、扬州清曲、温州鼓词等,尤其是苏州评弹已成为南方曲艺形式的代表。器乐方面知名的乐种有江南丝竹、十番鼓等。其他的民间曲种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民间音乐形式共同编织成江南音乐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江南区域色彩的特征。

这些民间音乐种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自我完善,也为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这些素材被不断的加工、运用到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中,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如1950年代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采用越剧音乐元素,结合西方作曲手法与我国戏曲表现方法创作的优秀作品;江苏民歌《茉莉花》更是家喻户晓,走向世界,这首民歌最早在世界上流传要追溯到19世纪初期,在英国人约翰·贝罗的《中国游记》中就把它作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传向海外,在1924年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的具有东方古典风格的歌剧《图兰朵》中就引用了《茉莉花》的旋律,因此,也有人将《茉莉花》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三)江南风格的音乐特点

在历史上,江南音乐风格的形成可追溯至汉魏时代的相和歌与清商乐,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就存在大量有关江南音乐的相和曲辞与清商曲辞,遗憾的是曲谱都以亡佚,但从曲辞中却能看到江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江南》[①]、《子夜四时歌》[②]、《采莲曲》[③]等。宋元时代,江南一带盛行南戏或南曲,在唱词的语言音韵上就采用了江浙一代的方言,在音阶和旋法的运用就突出了五声音阶的平稳进行。由此可以看出,江南音乐的形态特征已经逐步定型了。明清以来,民间音乐的高度发展和各种艺术形式的不断成熟,江南音乐已形成了系统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音阶上看,江南音乐采用五声性为基础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基本上不使用变化音,这与历史上的清商乐所运用的清商音阶基本一致。

2、从调式上看,江南音乐采用中国音乐体系[④],以徵调式、宫调式居多,其次是羽调式、商调式,角调式较少。

3.从旋法上看,旋律的发展多是以级进为主,围绕中心音上下波动,形成了具有波浪线的旋法结构。

4、从节奏上看,节奏因素随着音乐形象的陈述与情绪的发展而变化,节奏型简繁相间。

5、从润腔上看,江南风格的音乐特点与方言的语言音调紧密练习,总体上呈现出优雅柔美、委婉清丽的特点。

二、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

在前文的论述中,笔者之处江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为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葫芦丝作品的创作上可以看出以“江南”为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葫芦丝艺术家们广泛吸取民间音乐元素,在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革新(由于葫芦丝乐器自身的音域问题,在作品创作上不得不进行革新与尝试),在演奏上继承江南风格演奏技巧的基础上,移植并创新发展了其它技法,提高了葫芦丝的演奏技艺。[⑤]笔者在这一部分中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综述作品的创作并总结创作归律;二是对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主题形象)进行总结;三是从演奏的角度探讨江南风格的演奏技法。

(一)创作综述

笔者通过近年来出版发行和网络流传的江南风格的葫芦丝作品进行了梳理、综合,选取作品共22首(见附表),分别从演奏形式、音阶构成、调式、速度布局、曲式结构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五个创作特点。

1、从创作形式上看,有原创与改编两种形式。创作素材多选自江南民间音乐元素,如《断桥残月》、《浦江之夜》选材于民歌;《曲水兰亭》

、《沪调新韵》选材于戏曲;《吴音》、《水乡素描》选材于评弹音乐等。2、从演奏形式上看,分为独奏和重奏两种形式。其中重奏包括同调性、高低葫芦丝组合形式,如《水乡情歌》、《水韵江南》(均采用大、小D调葫芦丝),《梁祝》采用大、小C调葫芦丝[⑥];两种形式是不同调性葫芦丝组合,如《雨碎江南》(一支为G调葫芦丝筒音作sol,另一支为小C调葫芦丝筒音作dol,分别演奏高低两个声部)。[⑦]

3、从音阶构成上看,多采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七声音阶,其中七声音阶为清乐音阶(宫dol、商re、角mi、清角fa、徵sol、羽la、变宫si),六声音阶多用变宫si,较少使用清角fa。

4、从调式调性上看,以宫调式、徵调式居多,其次是羽调式。调性多采用本调,根据作品情绪的变化和旋律发展的要求,通常采用变化筒音和指法的方式获取新的调性,出现转调现象,转调后多为原调上方五度调或下方四度调,即筒音作dol时的调性。

阐述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现象学;任务、论题和方法;生活经验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B089;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3-0001-06

现象学百年发展中,尽管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被不同的现象学家所接受和遵循,但其研究重点和理论形态却很不相同。大体说来,有胡塞尔的先验意识现象学、舍勒的价值伦理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现象学、萨特的主体意识现象学、列维纳斯的伦理现象学和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生存现象学。上世纪60至80年代,德国哲学家赫尔曼・施密茨(HermannSchmitz)出版了五卷十册的《哲学体系》,称其理论为“新现象学”(NeuePhinomenologie);此后施氏陆续出版了大量著作,对其理论进行专题阐述或补充、扩展与修正。那么,新现象学的哲学定位是什么?或者说,新现象学的总主题是什么?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做出回答。

一、基本任务:恢复原初生活经验

人们通常将柏拉图《国家篇》中的“洞穴”比喻理解成柏拉图对自己以心灵转向说为特征的认识论的典型描述,表明了认识从影象到理念的演进过程。施密茨却作了另一种解读。在他看来,柏拉图的洞穴是哲学家为自身构造起来的传统的牢狱,一种破旧的哲学结构,它遮蔽了事物本身,限制了人们面向世界的视野。走出这个牢狱、摆脱这种结构,才能看到事物本身,进入真实世界。这世界不是柏拉图追求的理念和善,也不是通常所说的事与物,而是人们熟悉却从未认真想过的流动的生活经验(dieLebenserfahrung),因为统治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传统思维范式,将这样的生活经验排除在观看和理解的视野之外了。

施密茨认为,这种传统思维范式最初是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出现的。远古文化的抽象基础在于对感觉印象的归类和类比,而不是将它们还原为某种物质或概念,是一种非还原主义的思维范式,可称作“远古物力论”。这种思维范式具有直观朴素性,依据于身体感觉到、眼睛看到的东西,表现了远古时代对人类认识能力持有的怀疑态度,同时,自我尚没有成为异化的主体,直至恩培多克勒的古希腊早期哲学,都具有上述特点。“决定性的范式转换是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完成的。这种转换站在远古印象思想的立场上,以切近身体的力量设定了还原式的抽象基础,这是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理智文化的基础。”德谟克利特克服了远古的物力论对人类认识能力(思想、灵魂)所持的怀疑,把事物还原为不可分割的原子及其运动空间(虚空),原子因其微小而无法被人的感官所知觉,实际上成了只能在思想(灵魂)上理解的东西,区分了感觉(暖昧认识)和思想(真理认识),将人的感性知觉看作只具有约定性质,从而把除原子和虚空之外其它一切感觉到的都作为主观的东西归入个人的灵魂,外在世界由此通过还原主义而被对象化了。柏拉图(《蒂迈欧篇》)继承并清晰了德谟克利特关于灵魂和外在世界对象化的观念。“由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开启的心理主义一还原主义的对象化就此形成。”从那时起,一种关于人的世界观和自我意识的新范式便取代了远古的范式,并决定了理性占据主导的欧洲文化。

按照施密茨的描述,新范式的特征是以心理主义、还原主义和内摄性作为(意识的)内部世界信条之标志。它可以表述为:“对于每一个意识者来说,世界可以划分为他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如果作为内部世界的对象,就会在内部世界中出现关于它的意识。”心理主义(Psychologismus)认为人的意识是与外在世界相隔绝的内在世界,是人的全部经验的寄居地,人对外界的意识和体验只能经由感官通道才能达至这个内在世界。由此为哲学家们制造了一个永恒的难题:人如何走出自身的内在世界去获得关于外界的可靠认识?同时,心理主义从心理、意识上限制了可感觉事物的丰富性。还原主义(derReduktionismus)指的是从心理主义出发,通过意识的加工、磨平,将外部世界还原为一些可证实、控制和计量的基质性特征,还原为无知觉特性的定理、原理形式和孤立的静止的感觉碎片,如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和洛克等人的哲学;整体性的知觉也被还原为从联想上集合在一起的知觉束和表象束,休谟的印象和观念理论便是如此。还原主义思维方式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被发展到了极致。内摄性(Introjektion,阿芬那留斯用语,通常译为“嵌入说”)通过心理主义和还原主义,事物被还原(磨平)为最基本的客观要素,而被磨掉的其余一切性质、特征,如颜色、硬度等在内部世界所留下的沉积物(dieAblagerung),都被归结为主观的感觉、观念及其活动的材料,从而将本来整体性的、含义丰富的印象、经验及其含义主观化,解释为心灵中思考、评判和决断等活动的材料。

施密茨说:“我四十年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克服这种传统思维范式,寻找它的某种终结。”正是这一开始于德谟克利特的思维范式,决定了欧洲哲学史上意识一物质、心灵一身体、主体一客体二元论的传统。世界能被归结为这种二元结构吗?所有事物都可以被纳入这种二元结构模式吗?

新现象学正是产生于对这种情形的迷惑。施密茨认为,在心物对立之间有一个模糊地带,这个地带存在着各个身体的独特感受和情绪震颤之类无法纳入二元论模式的各种知觉现象,即自然而然的、原初形态的日常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既不能被归入所谓非空间性的内心世界,也不能被认为是通常意义上身体感官的东西;它们是原初性的、具有内容整体性和意义模糊性的特征。这正是新现象学所要研究的未知而不可穷尽的领域。

二、主导论题:以原初生活经验为基础

关于新现象学具有主导意义的论题,施密茨在《身体与情感》@中提出六个论题:主体性、当下、现实性、情景、身体、情感;在《什么是新现象学》中提出七个论题:身体、身体交流、情感、空间、主体性、时间、情景。这并不矛盾。现实性是身体及以身体为基础的主体的展开,身体交流可归入身体,空间贯穿于各个主题的论述中,时间在当下展开中呈现。所以,主要的论题实际上可归结为五个:身体、当下、主体性、情感、情景。这些论题都以知觉经验即生活经验为基础,都在生活经验的范围内讨论。这里的知觉经验即生活经验,是基于(身体)情绪震颤状态(dasaffektiveBetroffensein),所以,“情绪震颤状态居于新现象学的中心。就其决定人认真地对待什么、热情地致力于及面对什么而言,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而从存在论角度看,身体与情景则是基本的内容。

这里便以身体和情景为例,说明其主导论题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奠基于生活经验的。

先说身体。身体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也是现象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施密茨认为,人之为人,根本上在于他是“身体的”。身体(derLeib)不同于躯体(derKorper),躯体是由器官、皮肤、骨骼和肌肉来维系的,它具有相对空间性,即一般所谓的三维空间性,其边缘和内容可以作明确界定,感官处于躯体的一定位置,并以直接的物理的方式与环境发生联系。“身体”则超出躯体本身进入“身体的激动”(dieRegungen)领域。施密茨的身体理论最重要的内容是:身体性、身体动力学和身体交流理论。

身体性(dieLeiblichkeit)即现象学意义的身体。身体是人能在躯体上感觉到、又不限于躯体皮肤边界的感觉经验,诸如疲劳、振奋、紧张、舒适、恐惧、疼痛、欲望等,这些感觉经验是在没有五官帮助下于自己感知到的某种感受的总体状态,是身体的原初震颤状态,与物理意义的身体相联系,又是一种直接真切的感觉、体验,在其中没有心理的和物理的区分,所以都是原初性日常生活经验。这种意义上的身体具有绝对空间性的特征,即不能在坐标上标示出确定的位置,不像躯体那样有皮肤平面作为其明确的边缘。构成身体性的基本要素是狭窄(dieEnge)和宽广(dieWeite)及介于二者之间(由狭窄向宽广)的身体方向(dieleiblicheRichtung)。这些要素同样不是传统意义上可量度的概念,即是不可分割和非平面的,就是说,依然不是物理学上的三维空间或线条的意义,而是身体的感觉特征。例如,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会有压迫感,焦虑时胸部会有如铅的沉重感,这是狭窄;走进清新宜人的空气或氛围中,就会有舒畅、自由和解放的感觉,这就是在身体上感觉得到的宽广;眼光的一瞥、呼气,就是这种身体方向。

狭窄和宽广两种倾向之间彼此竞争、对抗和联系、交互的作用,“构成仿佛蒸汽那样的生命原动力,一个人就像在蒸汽推动下运作的锅炉”,“生命原动力以其敏感性和可变性构成了完美的生命状态”。在生命原动力中相互竞争和作用的狭窄与宽广,在身体感觉上则分别表现为紧张(Spanung)和放松(Schwellung)。身体的感觉经验离不开狭窄和宽广的对抗性竞争,其表现也是紧张和放松的交替与变化。施密茨将这种竞争和交互作用的状况概括为四种:(1)紧张和放松的力量大体平衡,例如呼吸。正常呼吸时,紧张和放松是平衡的;吸气也是紧张和放松的交互运动:深吸气时,能体验到扩展、放松的感觉,那时,胸扩大了,鼓起来了;而连续吸气的话,就会感到有什么马上在胸中堵住了,这就是紧张的狭窄感。当这种狭窄性进一步增强,即使接下来的吐气也不能马上消解时,就出现气喘。(2)呈现出自节奏状态(Eigenrhythmus),即一会儿紧张占上风,一会儿放松居主导,自节奏状态的典型表现是喘息:一种放松的冲动突破阻碍着的紧张,实现由狭窄进入宽广,同时以同样的方式重新开始二者的对抗竞争。(3)某种倾向起支配作用,如在焦虑和痛苦时,紧张起支配作用;与此种状况相似的是二者的不断移动和较量,其典型模式是摔跤比赛。(4)二者彼此分离,当狭窄(紧张)和宽广(放松)彼此分离时,它们便不是处于对抗和竞争中,而可以说是“生命原动力的消失”,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通常所谓“私人的”(private)体验中。例如惊恐,就是一种私人的狭窄,它完全同宽广相分离,“是”(ist)去除这种冲突,只是紧张;陶醉、快乐这样的感觉和体验,就是私人的宽广,其中不存在紧张的阻力,这时放松超越了紧张,在起主要作用。身体的这种狭窄与宽广、紧张与放松间的对立和交互作用,也就是身体性的基本的特征。这就是施密茨研究的身体动力学,或者叫做“狭窄与宽广的对话"(derDialogyonEngungundWeitunR)。

以身体性和身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施密茨进一步讨论了身体交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解释人们之间的彼此交往与社会接触。自古希腊哲学以来,西方认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主体和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二是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当这样划分的时候,“客观世界”不包括作为认识客体而存在的另一种认识主体。因此,从哲学认识论上说,所谓人们之间的彼此交往和社会接触,就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at)问题。胡塞尔对“主体问性”问题的论述,在现象学解决主体间关系这一面临巨大困难的问题的研究中具有经典性意义。但包括胡塞尔在内,以往哲学家解决主体间性的主要依据是联想主义心理学。而施密茨那里,人和他人、事物交往的基本形式是身体交流。身体交流有多种形式,主要形式是人身(Einleibung)。入身既是身体的感觉、知觉,也是主体(身体)与他人、他物交往的一种方式。一个人看见有危险的物体快速逼近自己时,通常会无意识地采取身体运动,非常灵活地、无需考虑地迅速避开,比如,跳到一旁,或脑袋向一旁躲开。这是本己身体与他人(他物)间的协调。入身首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双方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的身体交流,例如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们并没有按事先计划好的方向来来往往,可是,他们的行动就像私下早已商定的那样,很少会出现彼此相撞的情形,也很少听见“对不起”的道歉声。行人们正是通过瞬间即逝的目光交流来协调这一切的。类似日常生活的情形比比皆是:握手时、交谈时、表达爱意时,还有在合奏音乐、体育比赛时,都有这样的身体交流;典型的例子是:熟练的驾驶员在突然遭遇危险时,会用目光和肢体的运动,迅速而协调地采取应急措施避开那一瞬间即将发生的交通事故。在上述情形中,人们没有反应的时间,也没有推理的程序和过程,而是在一种交互的身体协调中通过对抗或合作的人身,成为合作、融合的互动伙伴。入身也表现在自己身体上,产生与感知对象的可感觉的运动感应作用相协调的形态过程。例如,在观看足球比赛中,观众被现场气氛和运动员的运动感应作用所感染,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动起来,这是与感知对象的运动感应产生相协调的动态过程。在交互人身中,身体所面对的是一种情景,例如司机面临即将发生的危险情景,司机和这一危险情景又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情景,身体交流由此将人与他人、他物(外在情景)密切联系起来。身体交流涉及的各种不同情景,都属于原初性(日常)生活经验。

再看情景。大略说来,情景(Situation)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验现象,是生活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它是一种“由事态、筹划和问题所构成的意蕴,它是由各种事物(甚至包括感情、情感氛围)整体地聚合起来而内部模糊”的对象型式,“完全抽象地说,情景是一种绝对或相对混沌多样的、大多数事态所归属的整体状态”,是一种多样性事物整体地组合在一起的“充满意义的晕(Hof)”。情景世界正是被内在性教条所遮蔽的、新现象学所致力于揭蔽的现实,人“人身”其中,情景当下开显。例如在施密茨常举的交通事故这一情景中,所谓问题,就是在(即将发生的)事故中车子与障碍物的碰撞,以及在避让时可能增加的其它障碍物(如后面、左右的人、车和物);所谓事态,就是当下街道、车子状况以及驾驶员前后左右出现的相对状况;所谓筹划,就是确定对事故可能的处置方法,但不是或者很少个别地进行处置。这一切通过一个类似于“晕”的整体性被组合在知觉中,这个“晕”是由有重要意义的事态、继续行驶或者让道而面临毁灭危险的问题和可能避险的筹划构成。这样一种“意义之晕”(derHofderBedeutsamkeit)便是情景。

施密茨对情景又作了进一步的区分,从其持存状态上分成当下性情景和现状性情景,从其所涉范围上可分成个人情景和社会情景。当下性情景(dieaktolleaktuelleSituation)是指那些瞬间可变换的且其情形在当时又是完全可确定的情景,例如汽车司机处于将发生车祸危险时的情景,大多数的印象也属这类情景。若一种情景具有持续的趋势,且其当时的情形又不能以截面的方式予以完全确定,那就是现状性情景(diezustfindlicheSituation),如友谊、婚姻、家庭等。所谓个人情景,是指个人的事态、筹划和问题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意义丰富的整体性的晕。它包括五个维度,即:(1)空间维度:此地(dasHier);(2)时间维度:此时(dasJetzt);(3)存在和非存在维度:此在(dasDasein);(4)同一和差异维度:这个(dasDie-ses);(5)主体性维度:我(dasIch)。这五个维度组合而成的“晕”,又称为“当下”(dieGegenwart)。作为“当下”而在的个人情景,是人生存、体验的最基本事实状态。施密茨又把个人情景区分为两种:原初的当下(primitiveGegenwart)和展开的当下(entfalteteGegenwart)。所谓社会情景,又称“共同情景”(OemeisameSituation),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模式”(diesosialensozialenVerhaltensmuster)。共同情景从其持续状况看,也分当下性和现状性。施密茨认为,在身体交流中,个人情景不断被种种共同情景所围绕,乃至被“培植”,在通常情况下,个人情景更紧密地依着于共同的现状性情景。

施密茨对情景的阐述同样很细致复杂,这里难以具体展开。但显而易见,他所说的情景,同样属于未失去自然形态的原初的生活经验。

三、方法原则:描述综合原初生活经验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青年文明创建申报材料范例(12篇)

    - 阅0

    青年文明创建申报材料范文1篇1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是在文化部、财政部及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的领导和指导下,深入学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总.....

    珍惜生命作文(范例)(精选9篇)

    - 阅0

    珍惜生命作文篇1一天,小燕子来到河罗玩,看见河水被污染了,小燕子很着急。这时,一条鱼儿从这里经过。“这水怎么这么脏啊?”小燕子好奇地问道。“你看,那儿有个昌着黑烟的工厂,这.....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