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很重要 翻译中不要滥用四字格(2)
编辑:admin 阅读 次译文:……进行了认真的剖柝斟酌与推敲细思。
【例】...better to be one of millions viewing a film than one of mere thousands reading a book.
译文:最好与浩浩百万民众共享盛影,不要与寥寥千人为伍揽卷。
【例】...from the first I was aware that...
译文:……从伊始就知道……
例一的译文是否有信息遗漏姑且不说,单看中文,几个书面化的词叠加,似乎句式严整,但"斟酌"与"推敲"语义重叠,"细思"不仅生硬,放在结尾,语调上也很拗口。"盛影"、"揽卷"均生硬,"浩浩百万民众"与"寥寥千人"不整,"共享"与"为伍"不对,句子看似对仗,实则似是而非,加上前面的"不要"、"最好",读来佶屈聱牙。"伊始"与"从"、"就"、"知道"完全不合拍,因为求雅,破坏了中文的风格整一。当然,译者有时也要勤翻中文字典,把"walledcity"翻成"围城",把"crossbow"翻成"强弩之末",就是望文生义所致。
关于"高雅化",有两个"陷阱"需要特别提及。一是所谓"四字格",用得好固然出彩,用不好只会出问题。在"walled city"前加上"高墙环卫、固若金汤"、在"Lincoln"前面加上"出身卑微、躬耕陇亩",算不得高雅,只能箅"四字格强迫症"。第二个陷阱是文言文。用文言翻译培根,倒也贴切,但用来翻译现代英语,还需慎重。本次参赛译文中,有三份用文言翻译,文字功力都很好,但译文大多顾此失彼,难以忠实传达原文意思,风格就更不必说了,也有用文言翻译了几段后面改用白话的。按这三位译者的文字造诣,如果把功夫花在白话文上,译文肯定又是一番气象。其实白话文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如果使用得好,同样可以清晰流畅、简洁有力,甚至也可以达到优秀文言文的音乐美。译者既要娱己,更要娱人,读者接触的都是白话文,今天的译者如果用文言翻译一篇美国当代作品,是舍近而求远,并非上策。
这两个趋向,一是舍"信"取"达",一是舍"信"求"雅"。惯用语读来琅琅上口,实际上未必准确,文学性的书面语言是否就是好的译文,终究还要对照原文加以检验,否则只能箅是"抢过作者的笔来"独立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