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阅读笔记(精选3篇)

来源:网友

《月亮与六便士》阅读笔记-篇1

“只要月亮你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会活得庸俗。若是想月亮六便士两手抓,又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月亮你够不着,六便士你嫌少。”

也许我们都一样,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踯躅。告诉自己要忠于理想可最后还是会跪倒在现实面前。

现实苍冷,就在脚下,触手可及,在平俗的包围中,偶然间瞥见了一抹月光——那种前所未有近似玄幻的光辉被我们冠以理想之名,让为生计奔走到疲惫麻木的人们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顺着那道光束攀爬以摆脱一味苟且的自己。

克兰德——一个年过不惑、生活体面的男人,背井离乡抛妻弃子来到巴黎画画,他毫无画画功底、作品也不断遭人否定,可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仍然顽强不屈。但最终的最终幸而大获全胜,作品好评如潮。一切皆苦尽甘来功德圆满。

对于男主,我只想说,他是个狂热而冷漠的人。痴狂于理想,却对至亲之人冰冷甚至可谓残忍。

尤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一个笑话:说两喝的烂醉之人打开手电筒,看着光束非要往上爬。许是爷爷的绘声绘色和自己年幼尚小吧,反正现如今听到类似故事是不再会笑的满地打滚嚷嚷着让爷爷再讲一遍了。我想,如果真有那束光柱,爷爷定是攀爬之人。因为我见过他年轻时的照片,眸里,是真的有火。并非星点,而是熠熠的一簇。可是他终是撤下云梯,转身把拽住他衣角的妈妈的手牵起,抱着牙牙学语的姨姨往回走。月光再亮,他还是选择了姥姥留给他的那盏微灯。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但同时,当我们醉心月光之时,总还是会惦念着六块便士。毕竟,月光再美,终是填不饱肚子的。

无论是克兰德还是我的爷爷,同是朝着自己本心而去。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认为不应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谁抑或褒扬谁。

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自我心理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坚定地,不回头的走下去。

蛇有蛇道,狼有狼道。子非鱼,勿定论!

《月亮与六便士》阅读笔记-篇2

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题记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询问了几个好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大家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敢于去追逐月亮,他选择面对苦难和厄运,这样的孤勇,便是我们凡人所不可及。也有人评价:他抛家弃子,即使是为了梦想,也该批判。可是梦想和金钱之间的抉择,哪有我们说的那么简单,不能一味的做非黑即白的判断。

“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很多时候,我们把问题简单化了,理想和现实摆在一起,你选哪个?但是我们通过思特里克兰德的经历,会看到,冲突往往非常复杂。

书中的月亮象征着梦想,而六便士象征着现实。比起当时的很多人,思特里克兰德拥有的六便士已经很多了,可是他哪怕知道这样做会失去他现有的幸福生活,他哪怕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他还是选择了追逐自己眼里的幸福。我想起来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我认为它是对这个作品最好的诠释: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许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我们不断追寻月亮的脚步,可是在这一路上,不断被现实打磨,磨平了棱角,磨掉了锋芒,逐渐融入这个社会。我们逐渐带上了面具,逐渐失掉了真心,逐渐成为一般人。也许到了人生的末端回想起这一生不过也就是那个“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的结局。一般人都不是他想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我们之所以羡慕他,因为我们终究只是一般人。“每个人都只看到脚下的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到了月亮。”因为现实太现实,所以坚持梦想的人显得最难得。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如果他没有这样的选择,也许他过着令人艳羡的人生,他的家庭幸福,他的事业成功,可是他会后悔,因为这种幸福不是他眼里的幸福,即使是最后平凡的一生,他也想拼尽一腔孤勇去试试。

追求梦想的过程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因为追逐梦想的过程也是个苦难的过程,能否克服苦难还是个未知数。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最后到底是什么,所以去试试追求自己的幸福吧。最终,我们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贵。无论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别人。我们是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让自己永远认识自己:这还是我。

《月亮与六便士》阅读笔记-篇3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又或者说,你还记得你的初心吗?相信阅读完《月亮和六便士》之后,你会收获新的思考,新的认知。

主人公思特里克夫兰是一位伦敦的证券经纪人。他有着外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美丽动人,两个可爱的孩子,有着稳定的工作,而这样一个看似被上帝眷顾着的,拥有凡人的小幸福的人,却抛弃妻儿,离家去了巴黎。其原因更是令人震惊,仅仅只是为了画画而已。虽然他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后来还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但他也没有回去。再后来,他到了塔希提岛与一位著姑娘结了婚,每日作画,在病逝前完成一幅巨型壁画。

后半生的思特里克兰,生活虽然颠簸流离,但他似乎很满足。是因为他获得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这篇文章中,我想最能代表能他的心境应该是这一段“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取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应对社会尽什么义务。”

在别人眼中,皎洁无暇的月光,温柔又诗意,可在你眼中只是一颗讨厌的,粘在衣角的米粒。在你眼中,鲜艳迷人的红玫瑰,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一摊可恶的蚊子血。而现在,你心中的白月光呢?或许在你眼前的只是一滩你不愿见到的蚊子血。

罗曼·罗兰说过,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或许思特里克夫也曾犹豫,是否真的要放弃安宁平静的生活?去追寻那藏在细碎时光里,封尘已久的理想,可理想,而是那高高在上的“月亮”是那永生的快乐,思特里克夫又怎忍心舍弃呢?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似乎比小说的主人公幸运的多,我们不用纠结是否要逃离家庭,为自己而活,不用在理想和物质中左右摇摆,作出艰难的选择。我们依旧自由,勇敢,每一天都是离梦想更近的一天,我们是东边最耀眼的太阳,即将照亮自己的世界。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都在编织着梦想与希翼。仰望苍穹,星空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不灭的追求,是浮现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最后,虽然思特里克夫算不上一个艺术的天才,却依然自由和勇敢。这是否也是你所期待的自己的样子呢?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