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历史,游子的步履-读《文化苦旅》有感900字
来源:收集
厚重的历史,游子的步履-读《文化苦旅》有感900字
余秋雨先生开始苦旅的那一年已过而立之年,他在地位、名声达到很高的程度时,却毅然辞去一切职务,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地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遗址,后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国外重要的文明遗迹,在此间创作的《文化苦旅》迅速风靡全球。
旅行起于故乡,起于如梦的童年。游子穿行于故乡的山水间,熹微晨光抚摸着牌坊、尼姑庵、吴山庙和南边深山里老信客小小的坟墓。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动人的故事。游子离乡,为了中华文化,世界文明,亦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放下书本,放下职责,放下历史,用步履测量山河,用心灵感悟自然。恍然间,立足于千古之前,触摸遗失的繁荣。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莫高窟的悲痛也是中国的文化之痛。荒山野岭间延续的千年生命,昔日的辉煌凝成一副副描绘在石壁上的壁画,人民的智慧汇成一代代端坐在石窟上的佛像。但盛极必衰,在期末,壁画在历史的痛呼中灰飞烟灭,经卷在夕阳的照耀下渐行渐远。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暗里嗥叫。文化,在中国已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战乱,抬高了物价,却贬谪了文化。凄艳的晚霞中,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翻页,一场大火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远处的马蹄声沉重有力,那是契丹的铁骑在撤离渤海国。滔天的火海拉长了他们的身影,笼罩了渤海国,也焚毁了一个璀璨的文明。熊熊大火中,天地仿佛在悲号。待银白覆盖一切,疲惫的井水波光一闪,漠然地望着北方辽阔的,苍蓝的天。它倦了,文明也倦了,渤海文明陨落了,但契丹文明却闪耀的挂在天际。文明,从野蛮中诞生,亦在野蛮中轮回。渤海的遗迹,被清朝流放的老人发现了。渤海曾经的繁盛,千年后也只剩下断壁残垣。文明极度强大,也极度脆弱。
文字狱,令人闻风丧胆的三个字,宛如一把利剑悬在文武百官的头上,一字不慎,就被流放到险僻之地,既摧残了文人,也摧残了文化。历史,在沾满血腥手下向前推进。但那些可敬的文人啊!突然的灾难却无法摧毁你们的意志,你们在苦难下手忙脚乱地创造出了文明,实在是令人敬佩。但分娩出这文明时的剧痛,文化永生难忘。正如书上所说:文明可能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苦旅虽说是旅行,但更像修行,一场人生的修行。游子,在路上记录文明,文明也在改变游子。文化,正在这些人的身上延续
黄昏的太阳
楼下奶奶步履日渐蹒跚,就如同家里96岁的阿太。晓冉问:为什么奶奶走路越来越慢了啊?
妈妈回答:因为生命力日渐枯竭。
这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总是希望亲人能够长长久久的陪着我们,希望家里的阿太能破吉尼斯记录活到120岁,也希望楼下的奶奶能健健康康的。也希望晓冉面对生命能多一分坦然,更珍惜生命。
晓冉说:生命日渐枯竭就像是黄昏的太阳。
是啊,晓冉总是能一语中的,让妈妈惊叹你的语言能力。日落西山,依然有她的绚丽,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她的美,认认真真的生活,珍惜生命!【365作文www.365zuowen.net】
读《文化苦旅》有感高三作文1000字
听说余秋雨,是因为他的《文化苦旅》,却一直没有拜读。
看见余秋雨,是在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他作为点评嘉宾。此时的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了。温文尔雅,侃侃而谈,知识渊博却稍显啰嗦。他总是像个穿越历史的老人对那些后学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对比那些靠雷人语言和尖锐批评来哗众取宠的名人嘉宾,对历史与文化的探寻,使他显得厚重些,也厚道些。
拜读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是女儿上高三后带回一本《文化苦旅》来,因为惊异女儿已经开始读这样的书了,拿来看了看,上面全是女儿的圈圈点点,还有旁批。更是惊异!于是埋头看起来。
这一埋头,再难抬头。不知不觉中,被它强烈的文化气息所吞噬,被它厚重的历史气息所淹没!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这样就可以学富五车。其实未必,关键还是如何读,如何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告诉了我们:读要用心,行要用情。
他是一个古人,青衣长裳,峨冠博带;他是一个学者,严谨勤勉,博学多思;他是一个诗人,浪漫多情,字字珠玑;他是一个旅者,踏遍千山,寻遍万里;他更是一个忧患者,一个寻根者,一个思想者!
他轻松地穿梭于古代和现代之间,将厚重的历史叠加在历经沧桑的古迹上,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他以今人的眼光探寻古人,胜负难料;又以古人的眼光审视今人,得失自知。
常常在想,学习语文,必研历史。读史使人明智,似乎还不在此,它能够使人的思想变得深邃,情感变得凝重,眼界变得大气。余秋雨之为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为《文化苦旅》,与他是个历史学家是分不开的。历史学家的底蕴,文人的情怀,诗人的气质成就了余秋雨,也成就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之苦,不在旅,而在寻,他以一个现代文人的身份,穿行于长长的历史隧道中,追寻着古人的足迹,追寻着中华文明的根,难免会带着一种沧桑感;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碰撞,难免会有一种忧患意识。
真的惊异他丰富的想象力。他与百年前的王道士面对面,发出痛苦的呐喊,进行着无力的控诉;他与千年前的柳宗元夜半晤面,暗自神伤,又暗自庆幸;他与三万年前的古人类走进白莲洞,一同走进,又一同走出。
总是被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儒佛道,信手拈来;古今事,娓娓道出;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哲学的,如数家珍。
大概这样的文人也有其势难负(非其实难副)的时候。读《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柳侯祠》时,总是觉得他在面对眼前所见时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感在里面,因而情感深沉,笔墨流畅。可读到《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等却忽然有了种强说愁的味道。以为是这些篇目出自同一人之手,自己读时产生了审美疲劳,再读,再比较,仍然是这种感觉。于是胡乱猜想起来:名气大了,约稿的多了?到个地方一定要写点什么,自己给自己施压了?因而有时也勉强为之?可青城山不是也没写么?也许,是我多虑了,也许,是我的欣赏水平层次不高。都可能吧!
瓦匠,瞄匠,我就是个无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