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作文(精选5篇)

来源:整理

借物抒情作文篇1

我家的花盆里种了许多美丽的花:有婀娜多姿的菊花,有高贵典雅的蝴蝶兰,还有清香宜人的桂花。但你知道我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吗?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看了这首诗,你应该知道我的心头好了吧?对了,就是不畏严寒、端庄朴素的腊梅花!

腊梅花一般开放于11月,直到次年的`3月,它的花期很长。初春花末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干燥时候花蕾呈圆形、钜形或倒卵形,长1至1。5厘米,宽约0。4至0。8厘米。虽然它长得没有牡丹那么富贵,没有月季那么绚丽,没有米花那样朴素,可是它的作用不可以被忽视呢,它可以当成药来给人们服用,使大家健康。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昏芬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更写出了腊梅不畏严寒的精神!

我爱你,腊梅花;敬佩你不畏严寒的骨气;我爱你,腊梅花;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借物抒情作文篇2

池边一株高大的杨树,在秋日中飒飒低语。

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有的打着旋儿,在空中盘旋了许久,才不情愿似地落在地上。好象非常不愿离开养育它的母亲——大杨树,频频回顾,别情依依。有的从上边树枝落下,又挂在下边树枝上。那是真情地拥抱,执意的眷恋。

秋风无情,秋日无语。一阵摇撼,它还是被迫离开树枝,缓缓地落在水面上。沿着池塘已是厚厚的一层落叶,猛然,在一片枯黄中,有一片深绿色的嫩叶非常亮眼。这片叶子为啥这么年青?也许是杨树最后一片绽开的叶子,它还没有走完生命的历程,还在做着青春的美梦,不想,无情的'秋风,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板着冷漠的面孔如期而至,和其它树叶一样,被迫离开树枝。

借物抒情作文篇3

有人喜欢美丽的花朵;有人喜欢高大挺拔的松树;我却喜欢默默无闻的小草。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小草也不甘示弱,一棵棵长出来,和大树、鲜花一起来参加春天的盛会。

夏日炎炎,知子在树上一直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远处的树木垂头丧气,狗在院子里吐着舌头。而小草呢?它顽强地和阳光做斗争,它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吸收着土里的水分,长得更加茂盛了。

秋天,是枯萎的季节。这不,小花谢了,大树落叶了,象和尚的'头——一毛不长。小草也枯了,一片片叶子变得黄黄的,象金子一样。一阵风吹来,脱落的叶子象一只只蝴蝶一样在翩翩起舞。

冬天,小草在地里长眠,它们在等待着下一次的春天到来。

小草只要有一点泥土、一缕阳光,就可以生长。不需要浇水和施肥;不需要人的精心呵护;更不需要一片很好的土地……无论在岩石中、青苔上、沼泽边,都可见它的身影。在其它植物难以生存的地方,它都能顽强地生长着。诗人白居易曾用一首诗赞美过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不正是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吗?

借物抒情作文篇4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日》表露出不可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4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借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抒情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5、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关键要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如纪伯伦的《浪之歌》,

(二)、描写要具体

从而使“情”表现自然恰当。

(三)

三、例文引路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声音,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嬉笑打闹人,朴实的生活。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发了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这篇文章写作上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优美,给人以非常形象具体的感受。文章描写小巷既调动了各种感觉来展现小巷的特点,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小巷的特征,读来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小巷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作文篇(*)

梅花,虽不及月季之梅,也不比牡丹之傲气,却成为古今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为什么呢?是梅花艳丽多彩吗?不!是梅花的精神!

冬天到来,寒风呼啸,万里冰封,唯梅花不畏严寒,顶雪开放,傲视群芳,越是风欺雪压,花开的越精神、越秀气;不仅如此,梅花还具有超凡脱俗,不与百花争春斗艳的本质。如此一来,梅花岂能不成为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

我们中华儿女和梅花有一样的.硬骨气。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我们施以惨无人道的暴行,不但没有吓倒我们的热血儿女,还更加激发了我们反抗的斗志,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奋起反抗,将日军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为后人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梅花本质,我们学习,梅花骨气,我们继承,梅花精神,我们发扬!

借物抒情作文篇5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这一次老师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个梨,让我们一起来尝梨。邱老师让我们先细细地观察梨的外形。我拿到地那一个梨,两边各有一条黑色的痕迹,就像一名顽强的战士因为战斗而留下来的伤疤和印迹。我摸了摸这一个梨的身子,发现这个梨十分光滑,没有什么毛刺。形状像个漏气的气球一样扁扁的,全身垂头丧气,又好像是好好的只两边移动着,从来就没向下边生长过,而是向四周长到了一顶的程度就开始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脂肪变多,结果腰围变得十分的粗大。颜色除了根和“屁股”的底下是黑色的之外,其他都市土黄色的,没有一种艳丽感。我为了能闻到梨的香味,特地把鼻子凑了上去一闻,可是闻到地却是一股浓浓的`包梨用的那一种非常特别的纸的味道。我把鼻子又伸过去,非常仔细地闻了又闻,

结果是功夫不否有心人,我总算把其它的味道也闻出来——一股非常特别,非常淡的梨花香味,只有细心地人才会闻出这一种淡得几乎就闻不到的味道。我们把梨给洗干净,然后用刨子把皮给刨掉。这皮一刨掉那白似玉一样的果肉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还让我们十分想吃上一口,所以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咬上一口,刚刚开始还有一些酸的味道,后来一吞到喉咙里,一股浓浓的甜味突然涌了上来,遍布了整个嘴巴,润滑了舌头。可是越吃到里边越酸,颜色也是越来越黄。这梨挺像脆冠梨的这一品种。梨子里的果核是不能吃的听说这里边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古人云:“赠柳”就是“挽留”;“分梨”则就是“分离”,今天我们要和邱老师作暂时的分离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