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800字(整理8篇 )
来源:收集
红楼梦读后感篇1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华一绝”,它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种种弱点,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读完《红楼梦》后,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感慨,下面我将从人物塑造、情感描写、价值观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红楼梦对人物塑造可谓刻画细腻入微,栩栩如生。作者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将他们描绘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尤其是贾宝玉的形象,既才华横溢又颇具人情味,他纯粹的艺术情操,赋予了整部作品一种超然的艺术气息。同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世事的朝夕更迭,塑造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使人们对封建社会的贪婪、虚伪、冷漠等弊病和人性的脆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红楼梦的情感描写堪称细到微表,令人信叹。作者以琥珀、湘云、宝钗等女子为代表,巧妙地表现了女性的独立意志和情感包容力。如黛玉的情感写得细腻温暖,她深情地爱着宝玉,以至于最后发狂而亡。而宝钗则表现出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聪明的头脑,她爱着宝玉,但她将个人的愿望放在了最后,选择了远嫁为贾府讨个面子,这种不舍与无奈的情感冲击人心。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细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深厚性。
再次,红楼梦引发了我对价值观的思考。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束缚于男权社会之下,缺乏独立和自由。然而,小说中的林黛玉却超越了封建礼教和习俗,凭借着聪明活泼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拒绝了世俗礼教对自己的束缚。她追求心灵的自由,并主张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立完整性。正是因为这种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使林黛玉成为了整部作品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通过林黛玉的塑造,小说表达了对封建礼教体制的质疑,并呼吁在封建文化的束缚下追求个性和自由。
最后,红楼梦中舌战群芳,对社会现象的现实批判也值得推敲。在小说中,宝玉与薛蟠、贾琏等人的争执,以及贾母、王熙凤等人之间的斗争,既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尔虞我诈、权谋之争,又反映了社会现象与人之间的内在冲突。通过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小说成为一种关于人性的深刻观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使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封建社会的善恶与人性的复杂。
红楼梦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上,更在于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揭示与触动。它通过描写世态与人心,横批了人性之恶与人类情感的脆弱。它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库,给人们以深远的思考。读完《红楼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对现实的珍视、对心灵的呵护和对人的关怀。它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更加坚定和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篇2
高一选修课教案
《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要点
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
作者所处社会背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一、《红楼梦》的序幕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学生自读《林黛玉进贾府》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言: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作业:
红楼梦读后感篇3
谜题: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打一用物)
谜底:枕头,兽头
谜题: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谜底:荔枝
谜题: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谜底:砚台
谜题: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用物)
谜底:爆竹
谜题: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用物)
谜底:算盘
谜题: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用物)
谜底:风筝
谜题: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用物)
谜底:佛前海灯
谜题: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打一用物)
谜底:更香
谜题: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打一用物)
谜底:镜子
谜题: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打一用物)
谜底:竹夫人
谜题: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谜题:一池青草草何名?(打《四书》一句)
谜底:蒲芦也
谜题:水向石边流出冷。(打古人名)
谜底:山涛
谜题:萤(打一字)
谜底:花
谜题: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猜一物)
谜底:耍的猴儿
红楼梦读后感篇4
作者:
曹雪芹
原文: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注释:
(1)开樽:
动杯,开始喝酒。樽,酒杯。句未裁:
未做。裁,裁夺,构思推敲。
(2)寻春问腊:
即乞红梅。以“春”点红,以“腊”点梅。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
(3)大士:
指观世音菩萨。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4)孀娥:
即嫦娥,比妙玉。槛外,栏杆之外。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所以林黛玉说:
“凑巧而已。”(据《红楼梦》庚辰本)这句话,在《红楼梦》程高本中改为“小巧而已”,也是不细察原意的妄改。
(5)“入世”二句:
这两句是诗歌的特殊修辞句法,将栊翠庵比喻为仙境,折了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梅称“冷香”,所以分“冷”、“香”于两句中。“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宋代毛滂《红梅》诗:
“深将绛雪点寒枝。”唐代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踏天磨刀割紫云。”紫云,李贺的诗原喻紫色石。
(6)“槎枒”句:
意即“谁惜诗人瘦肩槎枒”。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这里是说因冷耸肩,写诗者踏雪冒寒往来。苏轼《是日宿水陆寺》诗:
“遥想后身穿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7)佛院苔:
指栊翠庵的青苔。这句是以诗的语言说他在归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诗文中多以“苔”写幽静。
赏析: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照理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作者曾借王熙凤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她的诗中红梅冲寒而放,与春花难辨,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包含着这些意思。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诗犹如是在作自画像一样。贾宝玉自称“不会联句”,又怕“韵险”,作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说:
“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这并非由于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为了证明这一点,就让他被“罚”再写二首不限韵的诗来咏他自己的实事。所以,这一次史湘云“鼓”未绝,而贾宝玉诗已成。随心而作的诗就有创新,如:
“割紫云”之喻借李贺的诗句而不师其意,“沾佛院苔”的话也未见之于前人的作品。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贾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贾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这些,至少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情节结构精细严密的效果。
红楼梦读后感篇5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巨著,久负盛名。我在学校课堂上对红楼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通过课后阅读和独自思考,我对这部著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红楼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性和命运的沉思。在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红楼梦这个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度,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启示。
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揭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具特点,展现出了人性的各种面貌。贾府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优雅博学的贾母,聪明机智的宝玉,勤劳贤淑的王夫人,以及奸诈狡诈的尤二姐等等。这些人物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但是他们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和世俗欲望。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难免会有这些弱点和欲望的困扰。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人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自己。
另外,红楼梦也给我留下了对命运的思考。贾府这个大家族的繁华和衰败,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变动和命运起伏的缩影。贾府代表着权贵阶层,他们的衰亡也寓意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衰落。贾府之中的众多人物也从侧面展现了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无奈。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无法抗拒的。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但是最后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顺应命运的规律。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深刻认识到命运对我们的影响,同时也明白了命运并非完全无法掌控,只要我们在选择和行动中能够保持理性和智慧,就能够对命运有所把握。
红楼梦还给我留下了关于亲情的思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代表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亲情关系。贾府中的亲人之间,有纷争和动荡,但更多的是深情和依恋。从贾府最初的繁荣和美满,到最终的衰败和离散,亲情一直贯穿始终。红楼梦告诉我们,亲情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亲人是我们温暖的依托。与家人和亲人之间的亲情相比,其他的欲望和纷争都显得微不足道。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更加珍惜和爱护我的家人,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
红楼梦这部作品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也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阅读和思考,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理解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抗拒。亲情给了我温暖和勇气,让我勇往直前。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它教会了我如何正视人性、认识命运和珍惜亲情。我将继续深入阅读红楼梦,从中获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珍惜与家人之间的亲情。
红楼梦读后感篇6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融入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细节和深刻的人性描写,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感悟。近年来,红楼梦的影视剧版本层出不穷,成为观众追逐的热点。在这个视频中,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红楼梦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小说的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红楼梦以一个荣府的故事为蓝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同时,红楼梦还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氛围,那些绚丽的词藻和充满智慧的谈话,无一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段: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寓意
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仅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还代表着各种社会角色。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他深情、忧郁的性情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林黛玉则以其崇尚自由、直率的性格成为女性观众心目中的楷模。这些人物形象渗透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内心的矛盾与迷茫。
第三段: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与人性之美
爱情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小说中多处描写了不同类型的爱情。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纯真爱情、宝黛与宝钗之间的友情与竞争,以及秦可卿与薛宝钗之间的婚姻之爱等,每一段爱情都展示了人性之美的不同侧面。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细腻动人,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第四段:红楼梦对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细致描绘和人物的精細刻画,深入思考了社会及人性的问题。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二元对立。作者通过人物的遭遇和经历,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残酷,以及个体在社会糾纷中的无奈与困惑。
第五段:红楼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古典作品,但其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封建社会的弊端与人性的探讨在当下社会仍然具有普遍性。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人性的思考,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同时,红楼梦中的智慧谈话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也是当下社会追求和谐与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
总结:
红楼梦心得体会视频不仅展示了这部经典小说的独特魅力,还深入剖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爱情描写以及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与探讨。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仍然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影响。通过这个视频,我希望能够引领更多的观众走进红楼梦的世界,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智慧的力量。
红楼梦读后感篇7
近日,我在网上发现了一部名为《红楼梦心得体会》的精彩视频,视频以五段式的结构,对《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读,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以下是我对这部视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在视频的开头,制作人先行介绍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这部小说的背景,为我们打开了进一步了解小说的大门。我了解到,曹雪芹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在《红楼梦》中巧妙地结合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观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扭曲的故事线。这让我深感小说的艺术性和曹雪芹的人才之处。
接下来,视频以章回体的形式,逐一解析了《红楼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和情节,令人如临其境。我被红袍子探春、翻金榜贾琏、燕子李纨等丰满的角色塑造所吸引,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我也陷入其中,仿佛身临其境。此外,视频还从叙事角度分析了曹雪芹对于家族、爱情以及生活等主题的处理,使我对于小说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视频的第三部分,则对小说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句进行了剖析。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视频中给出的解读是“表面看上去华丽,实际上却内心空虚”,这使我感受到了曹雪芹在小说中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观察与批判。这句话直触我的心灵,使我对于人性的本质和虚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视频通过对男女角色的解读,阐述了曹雪芹对性别问题的独到见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众多,有贾母的圣母形象、王熙凤的聪明才智、王夫人的唯美清丽等等。这些形象丰满而有力地勾勒了当时封建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命运和形象。我学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虽受限制,但也有不同的表达和抗争方式。这让我对女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视频对于小说最后回中贾宝玉离开荣府的情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为小说的高潮之一,贾宝玉的离去以及他与黛玉之间的情感故事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段篇章也是曹雪芹对于命运的反思和思考。视频解读出,贾宝玉的离去象征着人生的离愁别绪,一个个的离别引发了人们对于命运、生命和归宿的思考。这让我感触良多,也让我对于小说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通过观看《红楼梦心得体会》这部视频,我对于这部古代文学巨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红楼梦给我带来了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我思考人生的问题。这部小说荟萃了曹雪芹的智慧和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对于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我衷心感谢制作人花费了如此多的心血和时间来传递这部巨著的精髓和智慧给我们,让我对于这部作品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通过这部视频,我更加热爱并推崇这部中国文化的瑰宝。
红楼梦读后感篇8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作为一部千百年来不朽的作品,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记载了一个富贵豪门衰败的故事,更是一部展现了人性的深刻的作品。通过阅读红楼梦,我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体会。
首先,红楼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家族兴衰之间的变迁。贾府作为小说的核心家族,从繁华富贵到衰败凋零,展现了贾府的兴衰历程。我们看到了贾府一个个有影响力的人物的生活,他们的婚姻、个人品质、虚荣心等各个方面,都将贾府推向了衰败的边缘。贾府的兴旺繁荣背后隐藏着各种丑恶的心态和行为,这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豪门家族的命运。通过红楼梦,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一个家族而言,要想维系家族的繁荣,必须注重家族成员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其次,红楼梦提醒我要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红楼梦中的贾府生活琴棋书画、清闲自得,享受着富贵荣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财富、地位和稳定的生活。文中对贾府宴会、游玩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富贵人家的生活。然而,这种富贵生活却是暂时的,贾府最终衰败了。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我更加明白了“盛衰各有时”的道理,人生的荣辱只是浮云,真正重要的是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再次,红楼梦在书写人性方面做到了极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鲜明,各具特色,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渗透着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等各种人性的表现。例如,贾琏与薛宝钗的婚姻关系,既是命运的捉弄,也是人性的抉择。这种婚姻关系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展现了女权思想的倡导,对于当时来说,这是勇敢的表达。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更加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也让我意识到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中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最后,红楼梦揭示了人生的苦痛和无奈。小说中的一幕幕描写让我深入体会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特别是贾宝玉对袭人的深情描写,无论是袭人的坚韧和忍耐,还是贾宝玉对她的深情厚意,都让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无奈和苦痛。红楼梦中各个角色的遭遇和人生经历,都在诉说着人生的意义和无常。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生命中的苦痛和无奈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结起来,红楼梦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它通过对家族兴衰、人性、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揭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的一生和人生的意义。通过阅读红楼梦,我对珍惜现实生活、理解与包容他人、珍惜人生、追求内心真实等方面都有了新的体会与领悟。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给我们以启示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