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读后感高中,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精选(整理10篇 )
来源:整理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1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而泪充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对于那些关于钗黛二人孰非的评论,我并不加以苟同。
提起宝钗,我想在大家脑海里应该呈现出:一位大家闺秀的模样吧,看过《红楼梦》有的应该都知道,宝钗是一位格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小小年纪就能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去找啊。宝钗的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处露,只是在凤姐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从这些事情的处理中,便函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再者,在大观园中女子要比的除了美貌便是才能,而二者她兼具备,乃世间的奇女子。
谈到黛玉,想到的肯定是她那双如桃核般红肿的眼睛,不知道林妹妹眼泪怎么就这么多呢,哭得叫人心疼。黛玉从小由于家庭事故寄住在祖母家中,这使得她做事小心翼翼,生怕被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黛玉多疑多虑的个性,其实黛玉的骨子里是如水一般的柔情,不然怎么会有那哭肿的双眼呢?对于爱情,黛玉并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敢爱敢恨,敢于表达自己的.心意,这种创新精神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其实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品质,我们要学习家钗的规矩,也要学习黛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尝试打造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天空。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2
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戏子,和宝玉关系很好,两人是在宴席上认识的。后来蒋玉菡逃离忠顺王府,导致忠顺王府找到宝玉,宝玉挨打。依据高鹗的描述,后来袭人嫁给了蒋玉菡。
中文名称蒋玉菡
外文名称jiangyuhan
出处《红楼梦》
民族汉
国籍中国
妻子花袭人
职业戏子
别名琪官
好友贾宝玉
《红楼梦》人物,忠顺王府戏班演员,擅唱小旦,小名琪官(一作棋官)。贾宝玉曾以玉玦扇坠和袭人所给松花汗巾相赠,蒋玉菡回赠以北静王所赐茜香国女国王贡奉的大红汗巾。贾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娶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
一部小说的结尾,最后的重大情节,往往是作者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一刻。一般论者皆认为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是《红楼梦》最后结局。亦即是说佛道的出世哲学得到最后胜利,因而有人结论《红楼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大团圆的格式,达到西方式的悲剧效果。这本小说除了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到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开场与收尾由甄士隐与贾雨村这两个寓言式的人物,“真”“假”相逢,儒道互较,做为此书之楔子及煞尾外,其写实架构最后一节其实是蒋玉函迎娶花袭人,此节接在宝玉出家后面,实具深意。一方面宝玉削发出家,由一僧一道夹着飘然而去,宝玉的佛身升-天,归彼大荒,青埂峰下。而他的俗身,却化在蒋玉函和花袭人身上----二人都承受过宝玉的俗缘,受过他肉体俗身的沾润----宝玉的俗体因而一分为二,藉着蒋玉函和花袭人的姻缘,在人间得到圆满的结合。宝玉能够同时包容蒋玉函与花袭人这一对男女,其实也是因他具有佛性使然。佛性超越人性----他本身即兼有双性特征――本无男女之分,观世音菩萨,便曾经过男女体的转化。宝玉先前对秦氏姊弟秦可卿、秦钟的爱恋,亦为同一情愫。秦可卿----更确切的说秦氏在太虚幻境中的替身警幻仙姑之妹兼美----以及秦钟,正是引发宝玉对女性及男性发情的人物,而二人姓秦(情)又是同胞,当然具有深意,二人实是“情”之一体两面。有了兼美的引发在先,乃有宝玉与袭人的云雨之情,有了秦钟与宝玉之两情谴绪,乃有蒋玉函与宝玉的俗缘缔结。秦钟与卖油郎秦重都属同号人物,都是“情种”一也就是蒋玉函及宝玉认同及扮演的角色。
因此,宝玉出家,佛身升-天,与蒋玉函、花袭人结为连理,宝玉俗缘最后了结----此二者在《红楼梦》的结局占同样的重要地位,二者相辅相成,可能更近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佛家与儒家,出世与人世并存不悖。事实上最后甄士隐与贾雨村----道士与书生----再度重逢,各说各话,互不干犯,终究分道扬镳。《红楼梦》的伟大处即在此,天上人间,净土红尘,无所不容。如果仅看到宝玉削发出家,则只看到《红楼梦》的一半,另一半则藉下一节结尾时,有了新的开始。作者藉着蒋玉函与花袭人完满结合,完成画龙点睛的一笔。这于世俗的一半,是会永远存在的。女娲炼石,固然情天难补,但人世间又何尝没有其破镜重圆之时。一悲一喜,有圆有缺,才是真正的人生。蒋玉函与花袭人最后替贾宝玉完成俗缘俗愿,对全书产生重大的平衡作用----如果这个结局不重要,作者也不会煞费苦心在全书埋下重重伏笔了。
事实上以《红楼梦》作者博大的心胸未必满足与小乘佛法独善其身的出世哲学。宝玉满怀悲悯落发为僧,斩断尘缘,出家成佛,,但大乘佛法菩萨仍须停留人间普度众生。蒋玉函最后将花袭人迎出贾府,结成夫妻,亦可说是作者普渡众生悲愿的完成吧。这又要回到《占花魁》这出戏对全书的重要涵义了。前述《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对花魁女怜香借玉的故事近乎宗教式的救赎,作者挑选这一出戏来点题绝非偶然,这不只是一则妓-女赎身的故事,秦小官至情至性以新衣承花魁女醉后的秽吐,实则是人性上的救赎之举,秦小官以至情感动花魁女,将她救出烟花。同样的,蒋玉函以宝玉俗世化身的身分,救赎了花袭人,二人俗缘,圆满结合,至少补偿了宝玉出家留下人间的一部分憾恨。佛教传人中土,大乘佛法发扬光大,而大乘佛法人世救赎,普渡众生的精神,正合乎中国人积极人世的人生观。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宝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然而《红楼梦》中有四位男性:北静王、秦钟、柳湘莲、蒋玉函,宝玉并不做如是观。这四位男性角色对宝玉的命运直接、间接都有影响或提示作用。四位男性于貌则俊美秀丽,于性则脱俗不羁,而其中以蒋玉函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最是微妙复杂,其涵义可能影响到《红楼梦》结局的诠释。《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窥见“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有诗写道: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此诗影射花袭人一生命运,其中“优伶”即指蒋玉函,可见第一百二十回最后蒋玉函迎娶花袭人代宝玉受世俗之福的结局,作者早已安排下伏笔,而且在全书发展中,这条重要线索,作者时时在意,引伸敷陈。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冯紫英设宴,贾宝玉和蒋玉函初次相见,席上行酒令,蒋玉函手执木樨吟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彼时蒋玉函并不知有袭人其人,而无意间却道中了袭人名字,冥冥中二人缘分由此而结。少刻,宝玉出席,蒋玉函尾随,二人彼此倾慕,互赠汗巾,以为表记。宝玉赠给蒋玉函的那条松花汗巾原属袭人所有,而蒋玉函所赠的那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夜间宝玉却悄悄系到了袭人的身上。蒋玉函的大红汗巾乃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为北静王所赐,名贵非常。宝玉此举,在象征意义上,等于替袭人接受聘礼,将袭人终身托付给蒋玉函。第一百二十回结尾篇,花袭人含悲出嫁,次日开箱,姑爷见猩红汗巾,乃知是宝玉丫头袭人,而袭人见姑爷的松绿汗巾,乃知是宝玉挚友蒋玉函,红绿汗巾二度相合,成就一段好姻缘。而促使这段良缘者,正是宝玉本人。
袭人在《红楼梦》这本小说以及在宝玉心目中都极占分量,而宝玉却将如此重要的身边人托付给蒋玉函。《红楼梦》众多角色,作者为何独将此大事交托蒋玉函,实在值得深究。蒋玉函原为忠顺亲王府中忠顺王驾前所蓄养的优伶,社会地位不高,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不多,而作者却偏偏对这样一个卑微角色,命名许以“玉”字,此中暗藏玄机。《红楼梦》作者对角色命名,“玉”字绝不轻易赐予,小红本名红玉,因为犯宝玉之名而更改,即是一例。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象征,论者早已著书讨论,在众多复杂的诠释中,玉至少象征人的性灵、慧根、本质等意义,已是无庸怀疑。而小说人物中,名字中凡含有玉字者,与宝王这块女娲顽石通灵宝玉,都有一种特殊缘分,深具寓意。
除了宝玉以外,《红楼梦》中还有其他四块玉。首先是黛玉,宝、黛二玉结的是一段“仙缘”,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爱情神话,也是一则最美的还泪故事。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乃是性灵之爱,纯属一种美的契合,因此二人常有相知、同类之感。黛玉是宝玉灵的投射,宜乎二人不能成婚发生肉体关系,唯有等到绛珠仙草泪尽人亡魂归离恨天后,神瑛侍者才回转太虚幻境,与绛珠仙草重续仙缘。第二块玉是妙玉,有人猜测宝玉与妙玉之间,情愫暧昧。事实上宝玉与妙玉的关系在《红楼梦》的主题命意及文学结构上都有形而上的涵义。妙玉自称“槛外人”,意味已经超脱俗尘,置身化外。而宝玉为“槛内人”,尚在尘世中耽溺浮沉。而结果适得其反,宝玉终于跨出,修成正果,而妙玉却堕人淖泥,终遭大劫。宝玉妙玉的关系是身分的互调,槛外与槛内的转换,是一种带有反讽性的“佛缘”。妙玉目空一切,孤僻太过,连村妪姥姥尚不能容,宜乎佛门难入。而宝玉心怀慈悲,广爱众生,所以终能成佛。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3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红楼梦》在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无论何时阅读此书,总能从中获得新的收获。下面我将分享我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红楼梦》背景和主题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荣府的故事,全书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晚清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家族变迁。通过荣宁二府子女的婚姻、性格、爱情、命运等,反映了封建家庭的优越性及其腐朽性,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第二段:《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整部小说的推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人物形象,不论主要或配角,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感情纠葛、生命历程都被刻画的非常生动真实。悲剧女主角林黛玉深深刻画了一个少女的疏离孤独和对传统束缚的叛逆。而袭人、晴雯等人物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角色,更是反映整个封建家族中人物关系的缩影。
第三段:《红楼梦》的叙述手法
《红楼梦》的叙述风格可谓独树一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透过纤细的叙述,揭示出人物的成长、价值取向、时代变换等多方面的问题。梦境、幻想、讽刺、,都是比较常见的手法,在加深人物形象,营造氛围的同时,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的思想境界。
第四段:《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
《红楼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诗、曲、画、文学等。作者借助人物之间的聚会、诗词吟咏,以及各种优美的语言,将这些元素有机的融入到整个小说的情节中,达到了高雅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发现《红楼梦》中也包括了不同种族和文化间的冲突,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反叛。
第五段:《红楼梦》对今日的启示
虽然《红楼梦》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对今天读者的启迪和启示仍十分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传统文化、价值观等被更加注重。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发现一种对待生命、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指引。
总之,阅读《红楼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启示。除了享受美的语言、审美意境、人物价值之外,更有对于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领悟。《红楼梦》深远的社会思考与文化底蕴,显示了古典文学的高度美学价值和对于现实的指引。无论多少年后,它依然会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也将会通过它,引领着更多人走向文化高峰。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一本《红楼梦》引得多少读者潸然泪下,又引得多少读者愤懑不平。这本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曾在当时掀起“开谈不提《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读红楼热潮。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陶醉,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大观园中,能人如云。其中,最让我牵肠挂肚的要数那黛玉了,她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可她的心思,却比任何人都要细。她喟叹命运,她多愁善感,她心系宝玉却不能开口,她作的诗总让人心酸。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人怜。”伴随着黛玉葬花的悲痛,吟诵而出。
在那个封建社会,在那个命运不能主宰的年代,那种痛苦总是缠绕心头。贾府的兴起,不仅有贾妃的功劳,也有贾府人员的功劳,他们创造了一个风景美如画的大观园,创造了一个看上去和谐美满的府邸。可是,他们却又亲手毁掉了别人的生命,摧残别人的一生,主宰别人的婚姻。这一切,又是多么的悲伤!
在某个角落,在大观园的一处,一个诗社刚刚成立,还时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黛玉一人坐在一处作诗,宝玉在四处走动,宝钗的身旁坐着向她请教的迎春和惜春。但是那个场景已慢慢远去,等待着的是贾府的衰亡。
贾母驾鹤西去,硕大的一个家业交给王熙凤一人操持,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是扛不起这繁重的家事。屋漏偏逢连夜雨,宫里那头又传来噩耗,说贾妃薨逝,皇帝对贾府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个一直像男人一样的王熙凤也因过度劳累生病,宝玉剃度遁世,宝钗泪洒空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时那没有人性的复杂社会所造成的。
《红楼梦》所描述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刻画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生动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大观园美景,淳朴的笔风,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欢喜令人忧的画卷。在书中故事里遨游,我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即使看上千遍万遍,我也不觉得乏味。
一本《红楼》,一个故事,一座城,一个朝代,一个制度,一幅令人心碎的画卷。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5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1、如何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如何刻画人物。
我们看当代小说,总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作者笔下的美女个个都是如花似玉,真是千人一面。《红楼梦》涉及人物四百有余,但曹雪芹却能做到各具情态。今天我们就以王熙凤和林黛玉为例,来感受曹雪芹浓妆淡抹各相宜的人物描写。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王熙凤:
后人在提到王熙凤时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有道理?结合文中对王熙凤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我们找到描写王熙凤的段落(5、6段)。描写王熙凤的段落比较集中,都在这两段。我先找位同学读王熙凤的出场。
——张扬。
这属于人物描写中的那种描写?
——细节描写。
接下来是什么描写?
——外貌。
——突出她的贪婪与俗气。
再往后是对王熙凤肖像的刻画。应该说,王熙凤是美丽的,因为她的眼是丹凤眼,眉是柳叶眉,可为什么曹雪芹在给她美丽的同时,又说她的眼是三角眼,眉是吊梢眉呢?结合后面那几句话分析一下。
俗话说:三角眼,吊梢眉,不是小偷就是贼。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这样的眉眼是刁钻的,狡黠的。结合后面几句和导读上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们更确信这一点。
这一切只因为她的机变逢迎。她赞美黛玉的话,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
最后,我们看她一串的`问话,一顿的嘱咐,一通的吩咐,捧茶捧果,回王夫人话,无不表现出她的精明能干。
看完了浓妆的王熙凤,我们再来欣赏淡抹的林黛玉。
(二)林黛玉:
王安石曾说过:意态由来画不成。但在曹雪芹的笔下,人物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集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于一身的一代才女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美。
与王熙凤的盛装不同,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刻画只注重肖像,正如老舍先生所言:真正美丽的女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文中对黛玉的肖像描写,是分三次完成的。
1、众人眼中的黛玉;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3、贾宝玉眼中的黛玉;
这三次描写虽观察者不同,但结论都一致,那就是林黛玉是一个美丽娇弱的女子。
其次我们再来看林黛玉进贾府后一系列的语言、心理、动作。这些描写是散落在文中各处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1、辞大舅母:知书达理(语言描写)
2、择座:(1)第10段,贾政、王夫人处;
(2)第12段,贾母处吃饭时;心思缜密(心理描写)
3、对读书的回答:(1)第12段:只刚念了《四书》。
(2)第14段: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谨小慎微(语言描写)
课文中,曹公以变化多端的说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暗示衬托,或以衣饰精雕细刻,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1、赏析《红楼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2、课外阅读原著,扩大对《红楼梦》的认识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6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触动而成为世人称道的经典之作。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和感动,从中获得了许多体会和心得。本文将从“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大观红楼、宝黛一段纠葛的情与理、荣府贾府两个家族的衰微生灭、金陵十二钗的羁绊与遗憾、以及余光中先生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等五个方面,对我在阅读红楼梦时的思考和感悟进行总结。
首先,红楼梦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贾府虽然是世代显贵的豪门家族,但内外因素的交织使得这个家族最终走向了衰微,人人自危。根源在于人性的贪婪、虚荣和势力的困扰。宝黛一段纠葛的情与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宝玉看似深情厚意的付出却被珍珠的冰坯玉的出走所打破,最终化为泡影。这无情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之间的冲突,让人对人情世故和人心难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红楼梦中对宝黛一段纠葛的情与理的深入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和无力。黛玉身处封建家庭,受到众多禁锢和束缚。她渴望真爱,希望能够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但最终却不得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许多性别歧视和不公平的问题。红楼梦通过黛玉的遭遇,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弱势地位的困境,引发了我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思考。
第三,贾府和荣府两个家族的衰微生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家族的衰落不仅是个人势力的消亡,更是一个时代优良传统和道德伦理体系的瓦解。家族的衰落源自于对家族传统的背离和个人欲望的膨胀。贾府和荣府的衰落,让我思考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唯有传承和守护好传统,才能让家族和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刻骨铭心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金陵十二钗。她们身份各异、性格迥异,在红楼梦的世界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她们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命运,每个人物都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然而,正是因为各种限制和局限,她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黯然离世,有的无法完全得到宠爱。在这里,我思考到了命运和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要在其自身的环境和限制之下,以积极的态度去努力追求理想。
最后,我要谈谈余光中先生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他指出,红楼梦并不只是关于贾宝玉情爱纠纷的故事,而是通过对宝玉的痴情追求与黛玉的苦闷绝望相结合,考察了“诗意人生”与“苦闷人生”的尖锐对峙。这个解读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为深入和独特的理解。红楼梦的世界并不仅仅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它还意味着我们对人生选择和对待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更引发了我对人生、社会和命运的思考。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我深入了解了传统社会的风尚和伦理观念,了解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困境,也有了对追求理想与人生抉择的思考。红楼梦甚至让我对诗意人生与苦闷人生产生了思考。红楼梦是一部千古之作,它会一如既往地引领我们对生命、爱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7
如果问我在这个暑假最惬意的事情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闭上眼睛听妈妈为我读《红楼梦》。”
记得老舍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老舍先生口中的“它”就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续作由高鹗完成。
听着妈妈温柔的读书声,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封建大家庭里看到众姑娘们捉弄刘姥姥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听到贾政考宝玉功课我又替他忐忑不安、听黛玉吟《葬花词》又不禁潸然泪下、想到四位生的如花似玉的姐们们的悲惨命运,我深深的从心底里为她们感到难过。在宝玉迎娶薛宝钗那一回中,黛玉竟香消玉损我又不禁嚎啕大哭。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憎恨。
妈妈怕我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不够透彻,执意要亲自为我读完它,每次看见妈妈读的口干舌燥,我都会感动的一塌糊涂,正是妈妈这样认真边读边讲解,才让我对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谢谢老妈!
谢谢《红楼梦》!
合上书想考考思奕的小脑袋里到底记住了多少,于是就顺口问了一个小角色,但又是《红楼梦》中一个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正因她的一波三折多劫多难的离奇身世才让我们看清了贾雨村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大家猜猜我所描述的人物是谁?)女儿的回答思路清晰,细小环节讲的我目瞪口呆,真心的为女儿点赞!没有辜负我坚持为她读完的决心!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8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通过阅读《红楼梦》收获颇多,融汇了其中的智慧,而今,我愿就《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深刻认识到了情感和欲望的力量。在小说中,大量的角色都受到情感和欲望的驱使,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道出了现实世界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例如林黛玉,她的自卑和痛苦使得她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显示出情感的力量是如此巨大而又可怕。与此同时,贾宝玉和其他男性角色对于女性的欲望也是无休止的,他们通过纵欲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展现了欲望的冲动力。通过体会这些角色的遭遇,我明白了情感和欲望的力量对于一个人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并掌握好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以免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之中。
其次,我在阅读《红楼梦》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小说中塑造的一众丰满鲜活的人物都与人生的无奈紧密相连,尤其是荣府的兴衰变迁,充分展现了人们对于财富与权势的迷恋和虚幻。荣府的从盛到衰,让人们看到了世事无常的真实。而这种无常和脆弱,则是生活中常常隐藏的危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的无常,对于我们来说,保持谦虚与虚心亦是一种生活智慧。正如作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有懂得淡然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此外,《红楼梦》让我对友情与亲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洁友情以及贾母和宝钗的深厚亲情都让人动容。这些亲情和友情的展现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此的复杂和弥足珍贵。通过亲情和友情,人们可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和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意识到了这种重要性。与亲人共度时光,与朋友分享快乐与痛苦,才能让我感到生活的完整和幸福。
同时,通过阅读《红楼梦》,我进一步理解了对于人性的探索和审视。小说中,凤姐、贾迎春等角色对于现实世界的看透和洞察,以及宝玉的茫然和迷失,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和改正自己,以找到真实的自我。只有通过反思和探索,我们才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红楼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艺术感受。小说中的细腻描写和精湛构思无不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作者将虚幻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词句,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鲜活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阅读《红楼梦》,我领悟到了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创作也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和欲望的力量,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对于友情和亲情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于人性的探索和审视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且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令人思索的经典之作,它给予我的启示将一直伴随着我。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9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第一奇书”。在我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触动,获得了许多感悟和体会。红楼梦至回是这部小说的最后一回,也是整个故事的收尾之章。在这一回中,作者巧妙的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情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与快乐。以下是我对于红楼梦至回的个人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红楼梦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社会人情世故的长篇小说,它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充满了真实的人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离别。在至回中,贾宝玉最后一次与他最爱的林黛玉说话时,她已经病重濒死。这段对话让人动容,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无奈和伤感之情。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曾有过的离别经历,我意识到离别是人生常态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逃避它,但我们可以学会接受和面对它。
第二段,红楼梦至回描绘了宝黛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这部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然而,在至回中,作者以一种无情的方式结束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贾宝玉悲痛欲绝,但他却不得不面对现实。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很多情侣,有时候他们不是因为爱情而分开,而是因为现实的压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他们无法在一起。
第三段,红楼梦至回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即珍惜当下的幸福。整个小说中,贾宝玉一直受到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束缚,他从未真正享受到他所爱的人和自己的幸福。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是多么的虚无和不切实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有时候我们总是期望未来的幸福,而忽略了当下的快乐。现在是唯一存在的时刻,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它。
第四段,红楼梦至回通过描述贾宝玉的死亡和离世,向读者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必然性。在这一回中,贾宝玉的死亡不仅是一个人物的离去,更代表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即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正如作者所暗示的那样,人生无常,我们无法预测和控制未来的发展。这个启示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它提醒我要对待生命和时间更加珍惜。
第五段,红楼梦至回以一种庄重而无憾的方式结束了整个故事。贾宝玉的死亡并没有带来过多的哀伤和悲痛,相反,他的临终还带来了一种宽慰和释然。作为读者,我也感到一种平静和满足,这是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经历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喜悦还是悲伤,他们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在红楼梦至回中,我深刻体会到离别、爱情、珍惜、无常和不悔的人生哲理。这些思考和启示对于我来说非常宝贵,它们提醒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被过去和未来的困扰所影响。同时,我也意识到人生中的离别和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勇敢面对,并从中获得成长和经验。红楼梦至回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1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一部千百年来千百代人向往的经典之作,红楼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受益良多,收获颇丰。下面,我将从人物形象、情节设定、思想内涵、艺术手法、历史意义等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不只是作者构思的虚拟存在,更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活的形象和独特的性格。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聪明机智、林黛玉的聪明伶俐、薛宝钗的智慧优雅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互相衬托,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情节设定也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整个故事以贾宝玉为主线,通过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曲折有致,悬念迭起。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纠葛、贾母与薛姨妈的权力斗争等等。这些情节设定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第三,红楼梦中的思想内涵令人深思。整个小说以贾宝玉的命运起伏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王朝衰落的必然性。通过贾府的命运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崩溃,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空洞。作者以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面。这些思想内涵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思,加深了我对社会的认知。
此外,红楼梦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作者的用词和句式十分优美。作者巧妙运用诗词和对话形式,使故事更具艺术性。其次,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给人以丰富的阅读体验。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情感,使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
最后,红楼梦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部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作,更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柔弱的女性地位。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总结起来,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我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定、思想内涵、艺术手法以及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红楼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还会再次翻阅这部伟大的作品,不断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得到启发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