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观后感字作文(精选4篇)
来源:网络
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作文篇1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作文篇2
河西走廊,一部气势恢宏的纪录片,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从无到有再到现今的重新拿起,无不在述说着这条通道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信仰还有净心。
信仰
张骞被派遣出使西域,多次被囚禁,几次都以为人之将死,没想到上天垂怜,一次次地逃过死亡之神的召唤,历经十四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长安。
印象最深刻的拍摄是张骞站在城墙外的山头远眺城楼的那一幕,那一刻,最让人难忘,如果是正常人,肯定走不出那荒凉的广大沙漠,历经多年的洗礼,恐怕早就已经忘记最初的自己,可是十四年过去了,他依旧没有忘记清朝皇帝交给他的使命,我想就是这一份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进。
由此可见,信念对一个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你还记得,你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其实也就是一份信仰,只要坚持不放弃,终会获得收获。
星光不问赶路人,你迟早能够,够得到星星,也许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净心
我们都听过莫高窟吧,你知道它最初为何而建立吗?
因为传授教育之人,想找到一片无人打扰的地方进行静修,高耸和远离繁荣人多之地就是首选。
高山流水、山间鸟鸣,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
当第一个人开凿山洞之后,世人便相信,在此供奉一定会获得上天的保佑,为了获得一种心安,有财有势的人就会在此捐赠修建,所以就逐渐多了起来。。
你看,古人的修行,都喜欢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这样,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不受世间事物的烦扰,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一种超脱。
我相信,人都是自然的附体。
不信你看,是不是当你进入大自然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但是现在的我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碎片化,无论是新闻还是技能,都没有真正获取他的全部信息。
就拿新闻来说吧,其实很多新闻,都不能够真正反应事物的真相,大多数都是经过思量、修饰才会编辑成文之后再发出来的。如果你没有洞察力,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就会通过仅有的文字去判定一件事情,其实这都是非常片面的。
还有所谓的技能,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一本书了,你的心,是不是被短视频还有一些碎片化的更新占据着,我们会去看评论,而后同意他人的观点,逐渐地,我们失去了本该有的判断力,得到的信息还有技能都是经过不断提炼出来的。
你不了解这句话前后的连接,更不明白事情所包含的背后意义,就像我以前知道那些遗迹有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不知道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所以这些别人所说珍贵的东西,在我的眼里,只不过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河西走廊上仅存的那些遗迹,如果我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我会觉得这是影响这片风景多余的物体,可是当我了解这些残留的砖瓦象征了河西走廊往日的繁荣景象时,他们在我心里的形象转变成为了珍贵的遗迹。
所以,学习和获取信息也是如此,我们如果真的想要学习一件东西,就不要懒,贪图方便,去等着别人更新的视频,而是学会主动出击,认认真真去找一门系统的介绍这个技能的课程,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全面地对此进行掌握。
逐渐让自己拥有独立判断一件事物的能力,不再人云亦云。
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作文篇3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作文篇4
对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字。河西走廊作为中原王朝对外扩张的一个窗口,见证了华夏文明与西域各族之间的交汇融合。我花了一周时间看完这部记录片,且不说叙事手法和BGM,就单单是用时间把人物的一生简单勾勒一下就会产生一种超脱时间的悲壮,就足以让人对历史产生足够多的敬畏。
该片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沿革、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记述和再现的方法与纪录片《敦煌》相似,但制作水平却又高于《敦煌》。雅尼为其量身打造的主题曲和配乐与片子相得益彰,恢弘大气又变幻多端,音乐展开后那种宽阔的气势,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令人震颤流泪。河西走廊攫取了历史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这里既有张骞出使,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炀帝举行万国集会,吐蕃与蒙古会盟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这里,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这样的个体书写,在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中想象性地还原历史、传奇,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