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大寿祝寿贺词,八十大寿祝寿贺词怎么说(整理3篇 )
来源:网络
2023年八十大寿祝寿贺词(推荐)篇1
今天,是我的妻子的母亲八十大寿的纪念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岳母大人的三个女儿及她们的丈夫,以及岳母大人已经离世多年丈夫的亲兄弟叔叔大人的五个儿女夫妇(她们是来自山东青岛的大姐夫妇,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河北石家庄、新疆石河子的两个妹妹夫妇,新疆乌鲁木齐、新疆阿勒泰的两个兄弟夫妇)向百岁老人家表示祝贺:老人家长命百岁,寿比南山!
我只讲三句话:三个非常。
第一句话:今天的聚会非常不容易。岳母老人家百岁大寿,会聚了她的亲人亲戚子子孙孙达六代之远,特别是来自山东青岛的叔叔家的后代们,那是一位在八十多年前叔叔大人少年就学远走家乡之后,他的后人首次来到叔叔生前出生并生长过的地方——真是不容易。
第二句话:百岁老人非常有个性。我的岳母她老人家一不刻意减肥,二不刻意运动,三不多操闲心,所以心宽体胖,长命百岁。
一不减肥,平生她就是喜欢吃红烧肉、扣肉、米粉肉、回锅肉……;二不运动,就是不去冬天游泳、也不去每天跑步体操……随意时,随随便便散步便可;三是极爱管闲事却不操闲心内伤自己。比方说,儿女学习成绩好,就好;学习成绩不好,就不好。她没有文化不认字却有自知之明,决不让那些自己根本都做不到的事情穷操心最后结果弄得自己活着都累。所以,她老人家,到现在为止,一直头脑清楚,眼明耳聪,除了跌跤伤了筋骨行动不太方便之外,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儿目前基本上都是自理!真是难得稀有。
讲两个她的小故事:
大约二十年前,一次家庭宴会后,当时八十岁的她饮了一点米酒,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类似中风的病症。医生治疗时只说了两句话,如果打算活得长久健康的话,一不能再喝酒,二每天三粒脑络通。她老人家没有文化,不识字,她听明白了医生所说的话,从此之后二十多年如一日,从八十岁到九十岁,再到今年的一百岁之间,滴酒不沾,按照服药……二十多年来,再也没有发生来一次类似的中风事件。
三年前,当时九十六、九十七岁的她在广东女儿家住宿期间,突然间,她的双臂皮肤上生满了莫名其妙的肿块。广州市的大医院医生实在是看不明白是什么病症,便直接告诉她老人家的女儿说,老人家已经得了皮肤癌!老人家的女儿们没有办法,只好把已经年迈九十多岁的老人家送回江西老家。
当时,老人家什么也不知道。她只知道,手臂皮肤的肿块让她很难受难看。当时,她瞧见女儿不在身边的时候,她就用她的双手指啊拼命地扣挖皮肤上的肿块——鲜血淋淋也不止,照扣,照挖。女儿在身边时,她就把手臂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身边没有人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继续拼命地扣、挖,挤……把一双手臂弄得黑血涌出,把一双手臂弄得褐色的血液渗出,把一双手臂弄得最后渗出的都是鲜红的鲜血……她的女儿发现了,眼泪汪汪,制止老人家扣挖皮肤,涂抹广州医生开出的廉价药膏……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之后,她的手臂皮肤竟然完全恢复了:平滑如初,弹性如常。我的理解,用中国中医理论的话来说,老人家自己给自己手臂放血,相当于把身上的毒素都排干净了。信不信,现在可以当场去瞧瞧她的双手手臂。
第三句话:非常感谢!在座的朋友中,有我们小学、初中的同学,有我的兄弟姐妹……请允许我同时代表我的妻子,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话完了。谢谢!
2023年八十大寿祝寿贺词(推荐)篇2
各位亲朋、各位好友、各位来宾:
春秋迭易,岁月轮回。今天,我们全家在××××城大酒店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父亲八十耄耋大寿和母亲七十五古稀大寿。特别高兴的是,外甥的女友××也来到了现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的到来。这正是:全家共享天伦乐,欢声笑语寿满堂!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祝愿二老健康长伴、快乐永驻!
几十年来,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扶养成人。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载生活苍桑。岁月的痕迹已经驻足父母的额头,将父母的双鬓染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认真学习,勤奋工作”是父母对我们经常的教诲。在父母的抚养教育下,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成绩,这也是我们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现在,全家三世同堂,正可谓儿子孝,儿媳贤,女儿良,女婿强。孙辈们也个个是品质优秀、聪慧伶俐。远在新加坡求学的××和远在加拿大的××是我们全家的牵挂和骄傲,多才多艺、美丽聪慧的小甜心成为全家的宠儿,mm和hh也都学业有成,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儿孙们的快乐和幸福已成为父母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们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现在,请二姐代表我们姊妹给父母敬献祝寿词。
家和万事兴。在这个家庭中,和谐是主旋律。父母以身作则,无论是儿子,还是媳妇、姑嫂,所有的人都生活得非常愉快。以“热心”著称的丽,把家中所有人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乐此不彼,无怨无悔,深受大家的称赞和孩子们的爱戴;温良贤淑的燕,平日里默不作声,却把对父母的关爱记在心间,她那小家碧玉的性格备受大家喜爱;时刻惦念父母冷暖的大姐,亲历亲为,率先垂范,为我们兄弟姐妹做出了榜样。
下面有请旭哥献祝寿词。
远在加国的小妹委托二姐订做了花束,并从远方传来了她们全家的问候:遥祝父母健康长寿、幸福安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子孙远方来电祝贺:w、q、h。
过去,由于我们各自忙于工作和小家庭,对父母照顾有很多不周的地方,有时甚至惹老人生气,在此,我代表兄弟姊妹对爸爸妈妈说一声,对不起,请爸爸妈妈多多原谅(鞠躬)。今后,我们将以父母的快乐为最大快乐,秉承“孝、顺”二字,孝敬二老,顺从二老。同时,我们也衷心地祝愿父母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加精彩!
今天在父母耄耋、古稀之年庆典之际,为表达儿女的一份孝心,丽代表大家为父母定做了生日蛋糕。
“上生日蛋糕”!(给父母戴生日帽,点燃生日蜡烛,关灯,唱“祝你生日快乐”歌(同时放背景音乐),父母许愿,吹灭蜡烛,开灯。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举杯,为父母祝寿:
一杯酒:祝父母生日快乐,时时顺心!
二杯酒:祝父母万事如意,晚年幸福!
三杯酒:祝父母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最后,祝全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下面,祝寿宴席正式开始,请大家吃好、喝好,愉快地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父亲八十大寿祝寿主持词的延伸阅读——祝寿词范文(精选参考)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今天是××喜庆之日,亲友们在这里为××庆祝××寿辰,在这里我代表××献祝寿词一副:
碧天一朵瑞云飘,彩霞灿烂风光好,寿筵开,南极长寿老人到,头戴七星冠,身穿八卦九宫袍,骑白鹤,引黄鹿。老寿星又把福星、禄星双引来,这真是福禄寿三星齐到来。
离开蓬莱仙岛,带来九转还阳丹、长生草,在酒席筵前献寿桃,祥云共青霄,这才见老太君光彩如年少。麻姑仙女下九霄,端盘寿桃面带笑,拥霞车、环佩响,好似一路香风飘。仙女歌舞,杨柳纤腰,大家同饮长生酒祝愿献给寿星老。
羡人间自有仙丹妙术,满鬓朱顔添春秋。
看今日儿孙满堂齐祝寿,长生康健乐无忧。
献寿桃,这桃是三千年桃蕊花开,八百载灵芝长茂。大家同饮长生酒逢时对景乐自由,老人今生富贵前世修,一日福、二日禄、三日寿。
黄金满屋珠盈斗,门前喜气好春秋;康宁富贵皆福寿,乐不尽天长地久。
最后,祝老寿星:长寿、长寿永长寿。
2023年八十大寿祝寿贺词(推荐)篇3
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几个月,苏炳添以亚洲最好成绩、小组第一名跑进百米决赛的那一段视频仍被很多人发上社交媒体,他自己也常重温,但不是回味成为第一个决战奥运会百米的黄种人而带来的激动心情,而是反复研究对手,观察自己技术上的问题。成为专业运动员后的十几年里,他都是这样过来的,突破自己会获得一瞬间感性上的兴奋和激动,但很快,就又回归理性,琢磨自己还有没有进步空间,是不是哪里还可以更好。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东京奥运会结束不久,苏炳添度过了32岁生日,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年纪在短跑项目上已经过了所谓黄金期,这倒也让他松弛下来,现在的目标变得很简单:能跑一年是一年,至于20__巴黎奥运会,“就先不想那么远”。
天天就知道训练
如果决赛能跑出半决赛的成绩,苏炳添可以拿到银牌,尽管他已经创造历史,体育迷们还是免不了替他遗憾。他的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深感自责,认为是自己和团队没能为苏炳添在短时间内连跑两枪做足训练上的准备。但苏炳添能理性看待这个结果,他认为半决赛9秒83是超水平发挥,决赛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过一个岭南文化在广东人身上造就出的鲜明特征,看似矛盾却辩证统一——生猛求变又理性淡定。这种性格在苏炳添身上格外凸显,无论在生活还是专业上,苏炳添始终是努力且务实的人,即便短暂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干扰,他也可以很快回归问题的本质,清醒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在情绪里。也许正因如此,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为先进技术的受益者。
很多运动员在非赛季的休息日会稍微放松自己,苏炳添并不。他的表哥蔡健发曾经回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酒。
为保证训练强度,苏炳添常年晚上十点准时上床,手机关机。有些人拿了好成绩,会在比赛结束当天庆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苏炳添依然在22点准时睡觉。他的发型十几年不变,出门就是运动服,身边的朋友说,苏炳添天天就知道训练,和训练无关的事他就没兴趣。苏炳添的初中体育老师杨永强回忆,他在学校田径队训练时,就从不缺勤,每次训练都积极参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运动天赋有自信,尽管个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学比赛摸篮板,自己都不输他们。初一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杨永强在沙坑边划了一道线,看谁能跳到那里,结果,苏炳添一跳就越了过去。课后,杨老师把苏炳添拉到一边,“有没有兴趣过来田径队?”这成为苏炳添运动生涯的起点。“从初中的时候就觉得,我在田径场上特别威风。”他在纪录片《逐梦者苏炳添》中说。
20__年11月,苏炳添第一次参加正规百米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他代表古镇中学以11秒72的成绩拿下冠军,这已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这个成绩吸引了中山市体校,同年12月,15岁的苏炳添被体校录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两年后,他毫无悬念地通过选拔,进入省队。
中国田径的传统训练模式沿袭自前苏联,以大负荷量、高强度的“苦练、狠练”为主,缺乏深刻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支撑。直到20__年刘翔在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获得冠军,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学训练”和“国际交流”才真正被田径界广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跻身半决赛的邢衍安的一番话,让很多教练员和高层管理者深受震动——“在没同刘翔、孙海平教练一起训练前,我的技术很差,现在改进了很多。”20__年以后,中国短跑的训练理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苏炳添18岁时,训练还是从难、从严的粗放时代。
18岁的人对未来还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健将水平,成为专业运动员,只要转正,每个月就有工资拿了。在高负荷的训练下,他的成绩以0.01秒为单位,艰难地在秒表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国锦标赛上10秒28的成绩跑入国家队。
广东队著名短跑教练袁国强曾在回忆徒弟成长经历时说,“我带了他快十年,可以说,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真正理解短跑
之后的三两年,有输也有赢,苏炳添慢慢在田径界崭露头角。20__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百米赛场上,苏炳添跑出10秒16,不仅获得冠军,还打破周伟13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一年后,伦敦奥运会,苏炳添又成为中国第一位晋级奥运半决赛的短跑选手。也正是从这场与博尔特并肩赛道的比赛开始,让苏炳添开始留意外国选手的节奏特点,思考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
前30米,苏炳添有绝对压制对手的能力,但在30米后,身边的博尔特一下子就冲了出去。与身高1米95的博尔特一起跑,苏炳添坦言并没有太大压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对手不是一个级别,但如此迅速被超越,还是让他头脑空白了一下,“30米后不会跑了”。后来,他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发现自己与博尔特等国外选手在节奏上存在巨大差异:仅仅跑出5米时,自己就抬头进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国选手仍在埋头利用身体的蹬伸继续加速。提前进入途中跑,使苏炳添比别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对短跑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加强短跑项目与世界的交流融合。苏炳添得益于此,20__年到海外训练营待了很久。他不断观察国外的对手,有些明明个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还是那一个,对方后劲足,而自己一听到枪声,就一口气冲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后面体力受影响,只能尽量顶,这样的节奏“已经特别僵了”,哪怕在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难以突破10秒10。这一年,还发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苏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变原有节奏的决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半决赛中,旁边道次的选手在发令枪响前晃了一下身体,苏炳添被误导,抢跑罚下。既是队友也是国内赛场上老对手的张培萌第二小组出战,跑出10秒整的成绩。如今再回忆抢跑,苏炳添仍然觉得那件事长久地挫伤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一点点走出害怕抢跑的阴影。而当时没几个人注意一个抢跑者的失落,人们都为张培萌的10秒所振奋,看到了中国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变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苏炳添,刚开始受聘于中国田径协会的美国科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给了他信心。亨廷顿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他让苏炳添站好,然后走到身后,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苏炳添下意识就迈出了右脚,这与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时,他是右脚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脚。
亨廷顿建议,改变起跑脚,重新建立一个技术节奏,既然身体最自然的反应是右脚先出,那么当枪声响时,自然的反应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苏炳添到佛罗里达冬训,在美国教练的帮助下,改变起跑脚,适应新节奏下的起跑、衔接、途中跑、冲刺,将“一飞冲天”改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尽可能将最佳状态保持在后半程。
就像习惯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换到左手,难处可想而知。为了把新的节奏刻在脑子中,印到肌肉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走路时模仿起跑蹬伸的动作,睡觉前在大脑中演练白天训练的技术,一步、两步……想得太多,有时候做梦都在跑,早上起来累得不行,因为“训练”了一晚上。
教练估计苏炳添改变十几年的习惯、适应新节奏需要一至两年,他用了7个月。20__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以9秒99一战成名,成为历史上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黄种人,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那一晚,极少播报体育新闻的《新闻联播》用时1分45秒高规格播报这一体育事件。
3个月后,他在北京世锦赛上再次跑出这个成绩,成为首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并和队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银牌,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这次改变带给苏炳添的不仅是突破瓶颈,还有理念上质的转变,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这项运动:仅有优秀的起跑,一听到枪声就玩命向前冲,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只有辅助以科学的技术和节奏,才有可能达到更高境界。
赛场唯一“80后”
亚洲短跑选手有个不成文的“28岁定律”,28岁被认为是一个无形的顶点,由盛转衰,苏炳添的很多师兄弟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20__年,28岁的苏炳添结婚成家,他也递交了退役申请,人事关系转到暨南大学。有领导劝他,“很多人退役是为了趁年轻找工作,工作你已经有了,不如继续跑。”
苏炳添自己也觉得还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经不光是身体的竞技,更多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跑不动,而是看想不想跑。后来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年,从暨南大学借调到国家队的苏炳添,正式成为兰迪·亨廷顿的弟子。亨廷顿团队中,有世界顶尖的康复师、体能师、医生、营养师以及生物力学专家,一接手苏炳添的训练,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例如,帮助他改变跑动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和脚掌落地后的发力方式。
日常训练中,亨廷顿会根据训练前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确定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一系列训练的负荷量度,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和过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也帮了大忙,亨廷顿给手下的运动员做3d模型,将他们的跑动姿势输入电脑,对比最科学的模型跑动姿势,来发现他们每个跑动瞬间不科学的地方,甚至还对运动员的睡眠进行监控。
苏炳添感慨,这与传统训练拼命练、不断加大强度有本质区别,他发现自己练得更少,却跑得更快。20__年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28岁的苏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保持的亚洲纪录,七天之后,在钻石联赛巴黎站,苏炳添再次复制了这个成绩。
亨廷顿曾说:“我只是2%的教练,科技才是那个98%的教练。”科技这个教练,支撑着“高龄运动员”苏炳添收获了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的不断进步,疫情造成的比赛中断,也意外帮助他康复了20__年复发的腰伤。东京奥运前夕,亨廷顿和苏炳添都满怀信心,他们制定的目标是进入前八,并为中国打开9秒90。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苏炳添认为自己的突破能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不再只“看见”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见”百米;另外,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技术是一个运动员天赋之外,最锋利的武器。
榜样的带动力是立竿见影的。奥运结束后一个月,西安全运会赛场,苏炳添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短跑运动员身上,都出现新技术的影子,从赛前准备这一项就能看出来。大家的热身有很多步骤,跳跃、拉伸、核心、泡沫轴放松……一套做下来像个完整的小练习,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动开,这明显是国际化的热身理念,以前苏炳添总在国际赛场看见,国内比赛,选手通常是传统的踢腿拉伸,做两次高抬腿,跑个加速跑,然后就准备比赛了。
“新技术早就有,只是推广下去有难度,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苏炳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回想自己刚开始去国外训练,境界还不够,外国教练教的很多动作,他也不理解,“觉得很奇怪,这么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动”。但是经过之后多年的实践,才发现当初他们所说都是对的。
20__年的国内赛场,“00后”已经成为主力,八十几人的参赛名单,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他开始计划人生的下一阶段,不是遵循退役后留在一线当教练的传统轨迹,而是回到大学,在基层培育更广阔的土壤。
他对自己经历中最宝贵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作为创造过“奇迹”的运动员,最光辉的时刻足以让人们忘记他曾有过的失落和失败,或者认为那些应该只是“小事”。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一个运动员如何从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来,以及在漫长的时间里,如何和伤病共处,如何面对赢与输。他觉得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传授的经验。中国体育由“过来人”带新人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后的顶尖运动员自有他们的专业教练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审视那些挣扎与成长,然后把那一切教给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