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选4篇)
来源:网络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选篇1
这几天,不少人在为张文宏医生鸣不平。
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506人大名单,为什么偏偏张医生没评上?他不优秀吗?他没有在一线吗?他不努力吗?他去哪了?是不是被欺负了?
大家很可能是误会了。
我第一时间就看了这份名单。上海15人入选,其中9名女性。其中还包括张文宏医生所在的华山医院三位:主任医师李圣青、主任医师张继明、副主任护师张静。但这份名单强调的是一线,基本上,有比较重要类领导职务的人,即便在一线,也没有入选。
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以及大年初二就奔赴武汉的陈薇院士,还比如,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他们都是在一线拼搏的专家,成绩也很优秀,但都没有在名单上。
而张文宏医生呢,他不是院长或者院士,但他担任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他同时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特别是,他还是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这个组长属于临时性的领导职务,但很重要。
张文宏曾经说,不要让老实人吃亏,不要欺负老实人,和其他专家一样,他把这个荣誉让出来,是很正常的。
所以,没什么不平,张文宏也没有被欺负。
倒过来说,本来,张文宏医生自己也说过,疫情一过,“新冠大幕落下,我会silently地走开。医院里躲在墙角走的那个就是我。”他本来就不是希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物,不受表彰,本来就是我们所喜爱的张文宏人设。
好。回过头来看,我们喜欢张文宏的什么?
我觉得是因为他是一个耿直的人,有烟火气,是一个正常人,而不是满嘴官话套话的人,从不给自己身上添高尚人设。
比如:
—中国新闻周刊:您作为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有中国最强的感染病学团队,您当初上大学为什么选择了感染病学?
—张文宏:对我个人你不要采访,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
记者本来是希望挖一点他报考志愿时的高尚意愿,但是他看破套路,就是不入套。
又有记者问他上海的治疗方案,希望表现他的专业性,为上海加加分。但他一句话怼回来:“我跟你讲你也听不懂,因为我们读的书是不一样的。你能听懂我说的每一个字,但你不懂什么意思。但我可以告诉你重症病人是集中了上海最好的多学科团队治疗。治疗方案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病人身上的。”
许多媒体都在报道一线医护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他直接去点破:“干嘛要这样道德绑架啊!我不鼓励加班加点,抛弃家庭,无休无止工作是不人道的。对于普通人它就是一份工作,不要用高尚来绑架别人。”
有领导拍着胸脯说疫苗肯定没问题。结果,他又说大实话:不要对疫苗报太大希望:“疫苗就算出来也要到年底了。”对于热门的血浆疗法,他说:“注射血浆者不可能立刻康复,也不是每一名患者都可以注射,立刻康复那是电影。”
对于“很多医生态度不好”的批评,他也怼:“大家看到医生都是文质彬彬的,那都是假的,全都是假的!”“专家到了这份上吧,我看脾气没有一个好,吵架是经常的,但都是本着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否则我跟你吵什么吵啊?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好吗?”
这些话,有什么特点呢?特点就是——都上不了新闻联播,也都进不了先进事迹材料。对不对?没有一句话可以写进去的。包括他说自己下班了,太累了,就是看无脑电视剧,什么无脑看什么。而不是在书桌前熬夜写论文。这样的事,怎么上典型事迹呢?
他这些耿直的话,每一句都不讨好,甚至会让领导很难办。尤其是那些喜欢影视剧里烈士临死还有一句话剧情的人。
但是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正常人、普通人应该有的样子。没有那么高尚那么花枝招展。
不过,不要着急。我们喜欢张文宏真的只是这些吗?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话,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最普通的员工说出来,换一个人说,我们还会这么喜欢吗?不一定。我们之所以欣赏张文宏,并不是仅仅因为这些耿直的话,还因为这些耿直背后的专业。
他确实就是乡下进城读书留下来工作而已,但是,他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2003年非典时,他就是上海的专家顾问团队成员。他带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
以专业能力作为背景,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耿直的脾气才会显出可爱来。否则,可能会显出傻气。
这就是张文宏现象对我们的启示:要做一个正常人,一个耿直的人,但前提是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一个专业人士。
如果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人,那么,你就会对领导说肉麻马屁话,对下属空话套话,对记者编假话,会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强行高尚起来,以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长此以往,整个人自然变得格局很小,算小账,琢磨小智慧,玩弄小把戏,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如果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就有了选择的自由,于是精神舒展,不被欺负。张文宏说,他也是一路被欺负过来的,“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你被人欺负惯了,你就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怎样的,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小的、权力没你大的人。”
这一点我稍有一点体会。比如说,我在呦呦鹿鸣算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因为这里文章都是我写的,很少有人写得来。正因为如此,我脾气就渐渐长起来。比如说,经常有人来骂我,每天都有,主要也是因为阅读基数大,一千个人里有一个骂娘总数就很多了。大多数我客气回复,有的实在恶意满满的,我常常就一个“滚”字回过去。被我骂一个滚字的应该几百人不止了。
但是,如果说,我写的文字总共就十几个人(比如决定我饭碗的人)看,而我写的隔壁老王也能写,那么,这十几个人里,即便是每个人都指着我鼻子骂娘,即便他们完全无理取闹,我恐怕都得老老实实地接受。根本耿直不起来。这正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所以,仅仅学耿直的脾气和表达是没用的,关键要看里子——把脑中的学养框架建起来,把身上的专业壁垒提起来,把胸中的浩然正气养起来。我们天天赞美张文宏,自己却没两把刷子,恐怕将来不免要上演小型尴尬现场。“要做一个正常人”,并不容易,正常的背后,是一万小时定律,是板凳坐得十年冷。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选篇2
张文宏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也是普通人眼中的“定海神针”。但他其实并不同于那些银幕上光鲜亮丽的明星,更多是一个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有着大黑眼圈,疲惫而普通的中年男人:他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喝水、甚至没有时间上厕所,连中午饭都是别人“投食”给他的麦当劳。为了节约时间,他外出都是自己开车。
张文宏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亲自坐诊给病人看病、驾驶汽车赶去开会、去重症病房查房……
大家会探讨:张文宏在这场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其实,他就像那句医生群体里广为流传的格言: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同时,也像时事评论员曹林所说的——张文宏作为有代表性的专业精英个体,受到大众尊崇,这是危机中的人们让自己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理依赖。
我们通过张文宏的眼睛,看到了千千万万党员的奋斗,看到了万众一心铸成的“群体免疫”,最终这些质疑都化解了,张文宏那句“共产党员先上”,成为20__年“战疫”的最强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选篇3
“小小的基层党支部,可以在疫情面前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而圈粉无数的硬核医生张文宏,再一次讲起党课。
9月28日,以“医者使命,党旗召唤”为主题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开讲。
张文宏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伟大工程”示范党课上发言。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图张文宏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担任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迎难而上,他第一时间带领专家组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助力上海这座特大城市打赢健康“保卫战”。他回忆说:“疫情之初,我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紧急召开党支部会议,解决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人也在这次疫情中认识了我,但我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能够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思考。”
张文宏介绍,其所在的感染科,历史上有很多值得被记住的党支部书记,如科室创建人戴自英教授,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他回国后创建了中国最早一批感染病学科,他所带教的学生都是感染病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学者。此外还有孙涛教授、翁心华教授等,面对1970年代的非洲救援、唐山大地震、出血热、血吸虫、甲肝大流行、SARS等疫情,他们都冲在了一线,这才让感染科面对新冠疫情时有了很好的准备。
张文宏回忆,早在2003年,他的导师翁心华就作为上海SARS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领诸多医学专家,协助上海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守住了上海的防疫大门,编著了国内第一部介绍SARS的专业书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最终上海市实现了零例本地病例、一线医务人员零感染。而在2013年与2016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华山医院的感染科团队也是最快识别出病毒,时刻准备着与病毒作战,让疫情尽早尽快地处于可控状态。而当上海首例输入性新冠病例出现的时候,华山医院感染科就与市疾控中心一起开展病毒毒株的全基因测序,采用多种方法,快速诊断和排查。
张文宏表示,在党支部会议召开之后,华山医院连续派出四批次医护人员前往武汉,其中第一批派出的全部是党员,后面几批非党员也纷纷站了出来,而另一批由他带领的团队则留守在上海,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在这次抗疫当中采取的策略都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几个月时间,中国就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张文宏说,即使全球疫情还未结束,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党组织都是“战斗堡垒”。
在现场,一个个有责任与担当的党员故事一一生动呈现,如手外科、神经外科、皮肤科党支部向医学“禁区”挑战、勇挑重担守护每一位患者健康的故事。医生向阳讲述了汶川废墟上,被共产党员精神感动的年轻队员在处方笺上写下入党申请书;支援尼泊尔、菲律宾的刘华晔讲述在7.2级余震中,华山队员在瓦砾堆中救出一名尼泊尔女孩;援鄂四纵队李圣青讲述了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华山医疗队员鏖战武汉同济光谷ICU,最终拯救重症患者等等。
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表示,作为拥有2000名中共党员、74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华山医院党委从过去到未来,无论何时,都将奋斗在人民健康防线的最前沿。
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华山医院供图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伍蓉介绍,此次党课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第二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入选党课之一,也是华山医院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张文宏心得体会与感悟精选篇4
张文宏的走红,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硬核”干部殷切期盼的强烈呼声,也从反面印证了现实生活中“硬核”干部稀缺稀有的客观事实,更引发了国人一系列深刻思考:张文宏何以能够展示如此“硬核”形象?“硬核”形象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支撑?“硬核”干部为什么能够广受青睐?张文宏式“硬核”干部何时能从“走红网络”发展成走红时代?这些问题和思考不仅关系到当前能否打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而且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和人才,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成败。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疫情殊死搏斗,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拨动着全人类的心弦。毫无疑问,抗疫阻击战场已成为中国党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综合能力的大考场、真考场、硬考场,也是各级干部、各种人才、各类群体能力、实力、魄力的展示场、竞技场、比拼场。在信息高度互通透明的互联网时代,谁更有情怀、更有魄力、更有本事在抗疫战场上高下立见、优劣立分、强弱立判。半个多月来,国人通过政府新闻发布、干部专家接受新闻采访、各类媒体信息发布等多种渠道,观察到了不同级别领导干部、不同层次专家学者的本色“演出”,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一些干部也因此迅速成为“网络红人”。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两名干部,一名是湖北省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唐志红,因面对中央督察组一问三不知,还理直气壮反怪提问“超纲”,瞬间引发围观热议;另一名则是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因“硬核”发声和“硬核”做法,迅速引来了亿万人民的目光和赞誉,一时间唐志红走“反红”“黑红”,张文宏走“正红”“真红”,在国人心中形成鲜明反差,立起了两面不同的镜子。唐志红的“走红”将很快烟消云散被历史洪流冲走,而张文宏的“走红”则将余音绕梁久久不绝,引发国人一系列深层思考:国难当头,张文宏何以能够展示如此“硬核”形象?“硬核”形象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支撑?“硬核”干部为什么能够广受青睐?张文宏式“硬核”干部何时能从“走红网络”发展成走红时代?毋庸置疑,这些问号和思考不仅关系到当前打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而且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和人才,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成败。因此,通过观察张文宏“走红网络”事件得到的基本结论,可以深度透析“走红”背后蕴藏的时代呼唤,进而得出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有益启示。
以上是张文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