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3篇)
来源:收集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篇1
这些天,我一直在读一本书—《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一线班主任教师好的育人方法。书中以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优秀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这些案例和故事虽各不相同,却从不同角度透露出一个爱字。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老师便是挚爱他们的夜空,让他们都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诲学生,用情去培养学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那么,近日含苞待放的花蕾,定是明日盛开的绚丽花朵。”
书中谈到“身教胜于言教”。这一观点我特别认同,并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书中还说到“学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爱。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位置。教师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老师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实证明,老师高高在上只能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而转换角色,就会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是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学校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内容。一些学生甚至把在家长面前模仿老师讲课、发火等当成一种游戏。由此,我想到加里宁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带头不做。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我首先遵守纪律;要求学生关爱他人,我首先关爱他人;要求学生值日时积极肯干,我就带头干在前面。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是白血病患儿(化名冬),休学治病后转入我班。在冬进入我班的前几天,我专门召开了班会,向同学介绍了冬的病情,许多同学伤心地流出了眼泪,我和同学们共同规定了铁的纪律:任何同学不准提冬生病的事,任何同学都要主动和冬交朋友并且保护他。冬初次和同学见面那天,我拉着他的手走进教师,全班同学笑容满面的鼓掌欢迎,并向他致欢迎辞。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发现他累了,就让他趴在桌上休息一下;每次病假回来后,耐心地给他补课;冬做完化疗在家修养时,我带着水果和营养品到家里探望。在我的影响下,班级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他,有的打电话陪他聊天,有的照了一些搞笑的大头贴送给他,让他开心,有的和家长一起带着礼物去冬的家里看望他等等。这件事让我看到,老师的爱似乎是有魔力的,他能以最快的速度给学生播下爱的种子,使学生成为爱的天使和传播者。记得一年级刚入学时,学生缺乏自理能力,经常发生一些状况,女生头发散了,我就给她扎上漂亮的鞭子;男生腿摔破了,我就给他擦上药水并且安慰他;有的学生饿了,我就给他买一个面包吃;有的学生肚子疼,我就给他揉肚子。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孩子们有的说:“您是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有的说:“您是像朋友一样的老师。”我觉得这是孩子们对我的最高评价,我很欣慰。每当周五放学前,我都要对学生们说:“祝同学们有一个愉快的周末!”孩子们就会张开笑脸纷纷回应“祝老师做一个好梦!”“祝老师周末愉快!”等,时间久了,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我的做法,每逢节假日放学前,我都会收到孩子们变着花样的祝福。我觉得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并不难,关键在于老师的榜样作用。我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写中国字”,那么,我每一次板书都力求工整美观;我要求学生物放有序,所以,我的讲台和办公桌总是收拾的干净、整洁。我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学生,他们效仿着我学会了爱。听到我用沙哑的声音讲课,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药店买含片送给我;看到我风湿病犯了还抱着胳膊坚持上课,一些孩子给我送来风湿膏,还让自己的家长到处打听治病的方子。
学生就像镜子,反射出老师的影子。只有老师的言谈举止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美,影子才会美。“身教胜于言教”,“身教”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学手段。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篇2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构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构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仅依靠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透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透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个性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状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构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群众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状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篇3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