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采蜜童话,小蜜蜂采蜜短文(整理3篇 )

来源:收集

关于小蜜蜂采蜜童话(精)篇1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生字“蜂”、“派”,注意左窄右宽的构字特点,会写词语“附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附近、旁边”“引导、引领”“看见、观察、发现”;会摆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初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学写余下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深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蜜蜂”),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生读“蜜蜂”。师:对了,后鼻音真准,你来,一起叫。

2、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支老师一起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写课题:蜜蜂)

“蜜”字呀,宝盖头写得大一点,然后最下面是一个“虫”,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字呀要写好可不容易,我们要请田字格来帮帮忙(出示田字格),谁发现了“蜂”字要怎样写好?你说--(指名说)师补充: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呀,左边比较小,右边比较大,这就叫左窄右宽。

在你们的提醒下,我就可以把它写好了。(师边板书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左边呀虫字旁窄一点,右边呀要注意啦,撇过来,捺捺在横中线上,底下一竖是悬针竖,发现了吗?一起再读一下:生齐读:蜜蜂。

二、初读,感知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

今天的小蜜蜂呀,就在无意间和一个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赶快翻开课本p119,大声地自由地读几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段,学习生字词。

好,真的不忍心打断同学们,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支老师真的很想听。谁愿意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第一段)

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容易读,有好多生字,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真棒!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生认读生字)

记住了,我指一个,你读一个。(在句子中)

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先不出声,记一下。

能读吗?“莫”、“斯”“莫斯科”知道吗?没关系,没教过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喽,我来帮帮你。(出示课件: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谁会说?(指名说)会说了,一起说。

继续来,“附”组个词语:附近。“谈”“谈天”“谈天”要说很多话,所以谈是言字旁。师板书:谈天。

真聪明。读:派,都从哪里见过“派”?生:派人。蛋黄派。生活中也可以识字。“派”也需要小朋友写好它,仔细看,怎样才能写好,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师:小朋友注意了,它也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特点。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右边笔顺。注意“竖提”。

小朋友注意了,刚才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请拿起笔写,看谁的速度最快。写2个“蜂”、2个“派”。注意写字姿势。(师巡视)我发现呀,小朋友写字漂亮。“派”字可不容易写好,要注意笔顺。

好,基本上都写好了,现在请你听清楚,把笔放下,看哪一位坐得最快,我们合作最棒。请把笔放下,来,拿起书,我们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去,你能把第一段读得更好吗?(齐读第一段)

读着读着,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列宁1922年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

你读懂了这一点。

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我还读懂了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这里有一个人你们知道吗?列宁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支老师来帮助你。

(出示简介,介绍列宁)他就是列宁。

列宁(1870—192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3、检查读2-4段,说故事大意,补全板书。

可能这些话你一下子不懂,总之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我们的小蜜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老师请孩子们一起读课文的2—4段。注意了,这一次我们来自由读,你想读的就站起来,如果你读完第2段不想读了听一听可以坐下来,接下来也可以加入读第4段。

想读第2段的站起来。(生读课文2-4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说)

简单地说,谁利用蜜蜂干什么?(指名说)

对呀,蜜蜂为列宁引路,找到了养蜂人。(补全课题:引路)“引”左边是个弓,右边是一竖。引路的人,我们叫他为“向导”(板书:向导)

那课文的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列宁说蜜蜂就是他的向导,谁发现了?

指名说。

出示: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里来的。”

谁还要读?(指名3人)

真棒!这句话中有2个词,它的意思和课文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

生说:“领”、“向导”的“导”。

“领”“导”都跟引的意思差不多。有个词语叫引导,还有一个词语叫引领。愿意积累吗?(师贴)一起来读。(生读:引导、引领)

把这些词语给积累下来,我们知道了列宁呀请蜜蜂来给他引路。

三、研读课文3、4段,体悟文本内蕴。

1、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场景吧!(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话)读。

2、现在你们就是列宁,来,走一走,看一看,好不好?

二四班的小列宁们,请站起来吧!

小列宁们,请跟着支老师的描述一起来走一走,做一做,好不好?(温馨提示)

师描述第3小节内容,生做动作。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怎么做)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发现什么了)他仔细观察,(你观察得真仔细,看哪,蜜蜂飞起来了,孩子们,看哪)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怎么做)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老朋友见面了,好久不见了,怎么做?)

3、刚才小列宁们一边走一边看,发现了很多很多,发现了什么?别急,继续到课文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出示道具。(花丛园子小房子)

生: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出示:花丛)这是你的发现。

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出示:园子)这是她发现的。

还有吗?

生:园子的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出示:小房子)你会发现。

4、发现了这么多。这样一发现,我相信孩子们你肯定能把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摆出来,我这儿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师板画),你要怎么摆园子、小房子、还有花丛。

别急,好好认真地去读书,就能摆出来了。如果还不会的抓紧时间去看书。

谁会摆?你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这是花丛里有许多的蜜蜂,花丛摆在哪儿?园子摆在哪儿?房子呢?

发现了没有?她是花丛和园子、园子和房子一样远,谁有意见?有发现吗?(生说,请他上来摆)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告诉你了,摆好了,你要告诉大家你的依据。

你说这里要远一点,为什么?(生说)

你发现了两个词:附近、旁边。师边板书边说:“附近”稍微远一点,“旁边”就刚刚好在边上。

师指板书说:这样一摆,你就明白了“附近”和“旁边”意思差不多,但是有区别。附近稍微远一点(用手势比划),旁边稍微近一点。(用手势比划)。园子还在附近,房子还在旁边。联系实际:比如:走廊就在我们教室的旁边,二楼会议室就在我们教室的附近。又比如:平阳县人民医院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门口的卖衣服的服装市场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明白了吗?

5、列宁看到蜜蜂怎么想到请蜜蜂来带路的?

出示:a、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预设生:心里想,这些蜜蜂一定是养蜂人的蜜蜂

b、我看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想——————(这么多的蜜蜂采了蜜,都飞到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了,这个园子很有可能就是蜜蜂的家。)

c、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有房子的地方很有可能会有人,住着养蜂人)

(同桌练说,请2位同学说)

原来蜜蜂和养蜂人是有联系的,一联系就发现了规律。结果和他想的一样吗?你从哪个词语发现的?赶快去第3段中找出来。

指名说:果然。

发现了吗?果然。结果跟他想的是一样的。

6、那,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第三段话中间有几个词语和“发现”意思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赶快认认真真去读第3段,找找。你发现了吗?认真发现,静静地看书。

指名说:一边走一边看。(看)

仔细观察(观察)

只见。

师:看、观察、发现、只见意思都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小朋友真能干。会发现就是会学习。列宁就是这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3段)

7、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读第4小节)

8、要写好“附近”这两个字,你有发现小秘密吗?(指名生说:附三部分要靠拢一点)

根据你们的发现,认认真真在田字格中把“附近”这个词写一遍。师讲评学生的字。

(展台出示)他的这两个字,哪里值得你学习的,先说。要学会欣赏别人。

谢谢你的评价。

哪里写得更好点就更棒了,谁来提点小意见。

他给你提了中肯的意见。

谢谢小朋友善意的提醒。

根据同学们的提醒,学学他的长处,改改你的短处,再写一遍“附近”。

四、识字巩固。

多好的一篇文章呀,支老师读着读着,把它读成了一首儿歌,送给聪明的你们。

(课件出示:小儿歌)

莫斯科,风景好,

朋友谈天又说笑。

养蜂人,真难(nán)找,

还好发现小向导。

附近蜜蜂回蜂巢(cháo),

跟着它们把人找。

仔细观察,勤思考,

小小问题难不了(liǎ0),

难不了!

自由读——齐读——边读边拍手。

关于小蜜蜂采蜜童话(精)篇2

我也要像小蜜瓜一样帮助别人,关爱别人,关心集体。我要和其他同学做最好的朋友,当一名好学生。

我喜欢一年级的小蜜瓜,因为,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比如说:要关心别人,如果看见有坏人就要报警,这样的话在现实生活的时候,还可以用呢!我发现:我们的世界和小蜜瓜的世界一样美好!

我读完了《一年级的小蜜瓜》,觉得小蜜瓜写的就是我啊。我也有胆小的时候,我也有怕羞的成绩单,我也有很多很多的不对劲。

我要向小蜜瓜学习。小蜜瓜遇见什么事都自己想方法解决,小蜜瓜什么时候都想着同学,我还想学小蜜瓜怎样当太平洋警察。我要学小蜜瓜考试的时候要认真,做事的时候要努力。

我要和小蜜瓜一样记得老师的话:记得要努力呀!

妈妈的话:

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从一开始,孩子不会读,我们都是念给他听。假期开始,我们俩先是一块读。后来他自己读,先是不熟练,但孩子坚持自己读,一篇文章下来就是二十多分钟。慢慢地,一早上一篇文章,到两篇文章,有的时候还读三篇文章呢。我一开始在旁边陪着,到后来孩子就说:”妈妈你不用陪我啦,我可以自己读。“现在的我轻松多了。

关于小蜜蜂采蜜童话(精)篇3

试验的布块、课件

:2课时

新课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55—57页。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行练笔。21

4、初步对大自然的超常现象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拓展发现更多动物的本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1、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试验,想不想参与?挑选3位同学。这里有两块布,老师将布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现在,老师开始试验。首先,我请没蒙住眼的同学跟着我走。接着分别带两位蒙着眼的同学走不同的路线。现在,老师要求三个同学按原路返回。

2、观察的小朋友,你们得出了怎样的结果?(没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可以通过观察旁边的景物记住路线而返回。而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没能观察,就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怎么走的。)

3、总结:人类就是通过眼睛观察,辨别、记忆身边的事物而知道路线的。那么,小昆虫——蜜蜂又是怎样的呢?它会迷路吗?它会因为找不到家而放弃吗?

4、写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请小朋友拿出笔和本子,跟着老师写一写。(虽然已经教过,但仍然可以加深印象,巩固写字。)注意:必稍微扁一点,下面是个虫,不是山。因为蜜蜂是一种昆虫。蜂字注意左右结构,右上部分是个折文,不是反文。

5、巡视指导书写。

1、这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读了课文之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如果有学生写写、划划的,及时表扬。)“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的第一感觉写在句子边上,或者划出给你感觉最深的句子,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不但要划,还要记在脑子里。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把自己划出的句子,或者写下来的句子读一读。

4、读得真认真啊。看你们读得这么专心,认真,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5、学生轮读课文。

①、读第一小节。

②、读第二小节。

一、二小节有不懂的词语吗?解决“试验、证实、两里多路、阻力、大概、遥远、闷……”

“两里多路”通过比较举例子:

其它的一定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回答,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通过理解。(书写试验、证、)

真不错。大家都要像他们那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板书“无论……总是……”)

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多读两遍。

你能照它的样子也说一句话吗?(书写“论”,马上写一句话。)

③、读第三小节

④、读第四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懂的词语么?推测、满身、激动、包括……

可以让学生通过换词、造句、打比方等方法自己斟酌。(书写“测、括”)

⑤、读第五小节

⑥、读第六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准确无误、逆风而飞、沿途、确确实实、超常、本能……

通过学生举例子、打比方、说句子解决。(书写“确、误、途”)

1、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25分钟的书。还记得老师开始提的问题吗?读了课文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神奇、奇特、不可思议……)

2、快速阅读课文,哪里让你感受到了?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①、蜜蜂装在纸袋里,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走了两里多路才打开纸袋,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却能找到自己的家,很神奇,很了不起。

②、假如是你,此时这样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什么?是呀!多了不起,多勇敢的蜜蜂啊!

③、你从哪看出它们回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④、但我只是觉得奇怪,小女儿为什么还没等我跨进家门就这么冲过来了,脸还红红的,怎么回事?

(小女儿太激动、太兴奋了。因为试验成功了,小女儿也觉得很奇特!)

⑤连读:是呀,读“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3、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①、蜜蜂飞得很低,不能用眼睛看自己飞到哪了,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

然而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②、谁还愿意读读这一句?(“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然而——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4、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①、太不可思议了。

②、怪不得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谁还愿意读这句话?举手的一起读“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怪不得——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5、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6、此时,如果在检查蜂窝的是小女儿,想像一下,她会怎么做?

7、如果此时去检查蜂窝的是你,你会想什么?

①、太神奇了。蜜蜂真勇敢、真能干。

②、太不可思议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③、为什么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是啊!这么多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专家在寻找答案!于是,试验的结果出来了,作者法布尔作出了这样的总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学到这,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样,脑子里塞满了“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去查个水落石出的。那么就多看看书吧。也许看了更多蜜蜂的资料,或者找到了更多的“为什么”,就能解决这个“为什么”了。

我们一起去查查,看看还有哪些动物有它不一样的本能,让我们吃惊的。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蜜蜂》。很多词语大家都理解了。看看你还记不记得。(教师运用拿出的词语牌,整理复述课文。)

无论——课文中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拿出“无论”,指名读“无论”)无论……(学生接读)

试验——于是,课文中的我——法布尔决定干什么?(拿出“试验”,齐读)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实验)

证实——为了(拿出“证明”,开火车读)证明这个说法,法布尔开始做试验了。谁能在课文中找到与“证明”意思相近的词语?

——他是怎么做的?(拿出“推测”,齐读)

推测——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指名回答,复述课文内容)

——然而,没等……(集体回答)

准确无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拿出“准确无误”读)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

逆风而行——尽管它们(拿出“逆风而行”)逆风而行

沿途——(拿出“沿途”)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确确实实——但它们(拿出“确确实实”)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超常——这靠的不是(拿出“超常”)超常的记忆力

本能——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拿出“本能”)本能。

——这无法解释的本能,让我们觉得神奇、不可思议,怪不得“没等……”(学生复述课文)

法布尔用笔写下了生动、具体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此奇特、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法布尔写得生动、具体、形象,让你喜欢呢?

请你把自己喜欢的这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抄下来。

三、体悟作者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你知道,为什么作者法布尔能把这个现象通过这么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你们如此喜欢吗?

1、你还知道蜜蜂的哪些知识?

2、蜜蜂可真了不起。虽然很渺小,却有这么多神奇的本能。如果你就是蜜蜂,你能夸夸自己吗?(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以自述的方式选择一种本能。)

3、交流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能?(可以用陈述的方式,也可以用自述的方式,选择一种动物说本能。)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快速闪过的飞虫,人看不清楚,可青蛙却是捕捉这种飞虫的能手。在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然而猫头鹰却能在这样的夜晚敏捷地捕捉田鼠。老虎、猎豹如此凶猛地对待任何一种动物,却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是本能!如果多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多看书,你会发现更多不可思议的,无法解释的现象,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大家找出真实的答案。

希望大家多多开拓自己的眼界,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